中国古代小说萌芽时期
Ⅰ 中国小说的萌芽是什么
先秦两汉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Ⅱ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已达成熟阶段的是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 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Ⅲ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 入云龙 公孙胜(出家)
2 玉臂匠 金大坚(御前听用,后任职于内府御宝监)
3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4 圣手书生 萧让(受职于蔡太师府)
5 铁叫子 乐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 云里金刚 宋万(战死于润州)
7 没面目 焦挺(战死于润州)
8 九尾龟 陶宗旺(战死于润州)
9 青面兽 杨志(患病,寄留丹徒,后病逝)
10 百胜将军 韩滔(战死于常州)
11 天目将军 彭汜(战死于常州)
12 白面郎君 郑天寿(战死于宣州)
13 操刀鬼 曹正(战死于宣州)
14 活闪婆 王定六(战死于宣州)
15 丑郡马 宣赞(战死于苏州)
16 金眼彪 施恩(战死于常熟)
17 独火星 孔亮(战死于昆山)
18 神医 安道全(调御前听用)
19 井木犴 郝思文(战死于杭州)
20 金枪将 徐宁(伤于杭州,后死于秀州)
21 浪里白条 张顺(战死于杭州)
22 小霸王 周通(战死于独松关)
23 没羽箭 张清(战死于独松关)
24 双枪将 董平(战死于独松关)
25 花项虎 龚旺(战死于德清)
26 插翅虎 雷横(战死于德清)
27 急先锋 索超(战死于杭州)
28 火眼猊 邓飞(战死于杭州)
29 赤发鬼 刘唐(战死于杭州)
30 丧门神 鲍旭(战死于杭州)
31 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2 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3 船伙儿 张横(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4 没遮拦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5 毛头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6 旱地忽律 朱贵(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7 锦豹子 杨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痊愈)
38 白日鼠 白胜(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9 小遮拦 穆春(看视病人)
40 笑面虎 朱富(看视病人,后病逝于杭州)
41 立地太岁 阮小二(战死于乌龙岭)
42 玉幡竿 孟康(战死于乌龙岭)
43 两头蛇 解珍(战死于乌龙岭)
44 双尾蝎 解宝(战死于乌龙岭)
45 矮脚虎 王英(战死于睦州)
46 一丈青 扈三娘(战死于睦州)
47 铁笛仙 马麟(战死于乌龙岭)
48 锦毛虎 燕顺(战死于乌龙岭)
49 赛仁贵 郭盛(战死于乌龙岭)
50 小温侯 吕方(战死于乌龙岭)
51 九纹龙 史进(战死于昱岭关)
52 拼命三郎 石秀(战死于昱岭关)
53 跳涧虎 陈达(战死于昱岭关)
54 打虎将 李忠(战死于昱岭关)
55 白花蛇 杨春(战死于昱岭关)
56 病大虫 薛永(战死于昱岭关)
57 摩云金 欧鹏(战死于歙州)
58 菜园子 张青(战死于歙州)
59 中箭虎 丁得孙(死于歙州)
60 圣水将军 单廷(王玉)(战死于歙州)
61 神火将军 魏定国(战死于歙州)
62 青眼虎 李云(战死于歙州)
63 石将军 石勇(战死于歙州)
64 霹雳火 秦明(战死于青溪)
65 险道神 郁保四(战死于青溪)
66 母夜叉 孙二娘(战死于青溪)
67 出林龙 邹渊(战死于青溪)
68 摸着天 杜迁(战死于青溪)
69 催命判官 李立(死于青溪)
70 金钱豹子 汤隆(死于青溪)
71 铁臂膊 蔡福(死于青溪)
72 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于青溪)
73 花和尚 鲁智深(坐化于杭州)
74 行者 武松(出家并终老于杭州)
75 豹子头 林冲(病逝于杭州)
76 病关索 杨雄(病逝于杭州)
77 鼓上蚤 时迁(病逝于杭州)
78 浪子 燕青(出走于杭州)
79 混江龙 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80 出洞蛟 童威(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1 翻江蜃 童猛(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2 神行太保 戴宗(终老于泰安州岳庙)
83 活阎王 阮小七(终老于石碣村)
84 小旋风 柴进(辞官务农)
85 扑天雕 李应(返乡)
86 鬼脸儿 杜兴(伴李应返乡)
87 大刀 关胜(后病逝)
88 双鞭 呼延灼(后抗金阵亡)
89 美髯公 朱仝(后立战功)
90 镇三山 黄信(仍任青州)
91 病尉迟 孙立(仍任登州)
92 小尉迟 孙新(随兄回登州任用)
93 母大虫 顾大嫂(随夫回登州)
94 独角龙 邹润(辞官返乡)
95 一枝花 蔡庆(返乡为民)
96 铁面孔目 裴宣(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7 锦豹子 杨林(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8 神算子 蒋敬(返乡为民)
99 神机军师 朱武(投公孙胜出家)
100 混世魔王 樊瑞(投公孙胜出家)
101 小遮拦 穆春(返乡为民)
102 轰天雷 凌振(仍受火药局御营任用)
103 玉麒麟 卢俊义(被毒毙于淮河)
104 呼保义 宋江(被毒毙于楚州)
105 黑旋风 李逵(被宋江下毒,死于润州)
106 铁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详)
107 智多星 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108 小李广 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Ⅳ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并举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刘义庆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发展阶段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3、转化阶段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4、成熟阶段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清代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4)中国古代小说萌芽时期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
1、《西游记》: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还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3、《水浒传》: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以它杰出的艺 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的社会意 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 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个就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代敢于“现实”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种突破。
4、《红楼梦》:是集讽刺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古代罕见名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网络全书风范的长篇小说。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Ⅳ 小说什么时候萌芽
我国古代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当时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宋金时期流行话本小说。元末与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高峰,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
Ⅵ 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Ⅶ 中国小说史的萌芽期
神话传说是古老的人民口头创作,是人类文学的童年.上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抗争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经常受着自然的严重威胁,对于常见的自然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现实生活的矛盾,引起人们幼稚的,主观幻化的想像.初民按照自己的想像,按照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期望,创造了神话;也按照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形象,创造了人格化的神.
例如“精卫填海”《山海经 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拓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则神话可能产生于沿海居住的部落,由于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征服大海的幻想.神话中的女性,因游于东海被淹死,她的灵魂变成了精卫鸟,她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衔着一块块石头,一根根树枝,去填塞波涛汹涌的东海.她的填海,不只是为自己雪恨报仇,也是为后人除害造福.以精卫之小,去填无边无际的东海,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她的身上,体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的决心.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小说的最初渊源,其中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其题材也多为后世小说所汲取. 先秦两汉散文从多方面给小说文体的形成提供了艺术经验.其中,影响最大者为写人,叙述故事和政治,军事方面的抗争. 写人,是小说的中心,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有故事情节;没有人和故事情节,就没有小说,或者不能叫做小说.先秦散文中,有许多篇章的人物描写,个性神态,鲜明生动,给后世小说家塑造正反典型形象以有益的启示.
故事情节是人物活动和人与人关系的记录,或者说是人物的历史.对小说家来讲,必须善于编写故事,不会编故事的作家,也就写不好小说.在这一方面,先秦散文,尤其是历史散文,给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描写政治抗争,军事抗争方面,先秦散文为后来描写战争的小说累积了艺术经验,尤其是《左传》,把政治抗争与军事抗争结合起来叙写故事,堪称典范.
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它改变了以往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透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由于司马迁善于选择典型情节来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语言生动,精炼,善于描摹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这一角度看,《史记》又开创我国传记文学.《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分,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肖,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提供了编写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加之杂史,杂传不像正史那么严谨,大量采录奇闻轶事,杂以虚构,使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致,成为我国史传走向小说的一种过度形式.
先秦两汉散文,尤其是史传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写战争,都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艺术条件,对后来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Ⅷ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
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秦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 搜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Ⅸ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Ⅹ 中国小说的开创时期是
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成为包括古代小说在内的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有小说的两个基本元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散见于先秦百家诸书中的古代寓言故事,也有虚构情节和叙事寄意的艺术实践,为古代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著作,以叙述人物事迹来反映历史,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及广阔的人物活动背景,还有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读来已有小说的意味。两汉以来,还出现了一些介乎正史与小说之间的野史杂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既录事实,又收异闻,虚构成分增多,传说色彩更浓,很接近小说的文体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承先启后的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志怪”和“志人”的两种文言小说。这些小说,多是当时文人信笔记录的各种见闻,因此也被称作笔记小说。
志怪,指记录神仙鬼怪的各种传说故事。此类小说继承了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志怪传统,兼叙神仙鬼怪的,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其中“李寄斩蛇”等故事写得十分生动;兼叙山川、地理、异物、奇境、神话、杂事的,以张华《博物志》为代表;专载神仙传说的,以葛洪《神仙传》为代表。志人,指记录人物言行片断的轶事小说,以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为代表。此类小说更多地秉承史传记载人物事迹的传统,并在崇尚清谈的风气影响下形成。
志怪、志人皆用文言,大多篇幅短小、叙事简单,鲁迅称其“粗陈梗概”[1],艺术上不够成熟,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但在细节描写、人物刻划和叙述语言等方面,为中国文言小说成熟形态的唐传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真正称得上成熟作品的古代小说,始自唐传奇。自唐传奇后,中国古代小说的衍变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唐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以“记”或“传”名篇,作者以史家笔法“传写奇事,搜奇记逸”(《少室山房笔丛》)[2],故谓之“传奇”。留存于今的唐传奇作品,有专集40余部,另有散篇40余篇,主要收录在宋初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内容不外乎三类,即神怪、爱情和豪侠。其中爱情小说成就最高,代表作有《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
唐传奇是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有了质的变化。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道:“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3]“作意”指自觉创作的主体意识,“好奇”指想象和虚构的艺术思维。所以,唐传奇已经跳出了前代志怪小说写真人真事的圈子。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细节描写婉转传神,语言典雅,多用典故。唐传奇的出现,使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定型化,并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支流,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到一个成熟阶段。
宋元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出现的用白话写成的话本小说,结束了此前中国古代小说仅有文言小说的单线发展局面,中国古代小说从此呈现出文言白话双线发展的趋向。
话本,原指书场说书艺人——“说话人”所用的底本。“说话”艺术唐代就有,到宋代进入繁盛时期,受其影响,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白话小说文体——话本小说,并且取代了唐传奇在小说领域的主流地位。
宋元话本以爱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成就最高,爱情小说的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社会问题小说以公案小说为主,代表作有《错斩崔宁》、《快嘴李翠莲》等。还有豪侠小说,如《宋四公打闹禁魄张》 等;神怪小说,如《西山一窟鬼》等。其描写对象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向平民,大量的商人、店员、小手工业者成为小说的主角,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和美学情趣比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话本小说的最大成就是语言。它摒弃典雅的文言,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大量吸收群众口语,朴实生动,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为白话文学开辟了新纪元。现存宋元话本作品,主要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等书籍之中。
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从兴盛走向辉煌的时期。此时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精致,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其中包括宋、元、明话本、明代文人拟话本和冯梦龙自己的创作。内容主要写世情,视野扩展到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以市井生活为主体,表现市民的价值观念。“二拍”是凌蒙初的个人创作,有78篇,主要写社会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腐败,以及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