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篇小说章回小说对不对
A.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这句话对吗
不对。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水浒传》代表了我国历史上英雄传奇类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初名《江湖豪客传》,一般简称《水浒》,全书定型于明朝。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B.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都是章回体吗
是的。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C. 章回小说是怎么的
章回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
D. 看小说时,章回小说和小说有什么不同
长篇小说的一种,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章回体小说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我们阅读章回小说,经常可看到“话说”“且说”和“各位看官”字样,这就是章回体小说与“话本”之间承继关系的体现。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由于章回体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国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现在我们较为常见的明清及近代章回体小说,大致有文言体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方言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全文多用吴方言;弹词体章回小说,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排偶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等。
名词解释。章回小说(网络整理版)
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E. 长篇章回小说,是章与回有什么联系
章回小说
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具,是其主要特点。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长、中、短篇小说是以篇幅的区分的,但是文学理论界却从来没有严格而统一的标准。以字数来说,长篇小说一般在几十万字以上,多的达几百万字。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
F. 古代产古代长篇小说多的是什么小说,这些作品中每一回题目称为什么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三国的各种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到元代时,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罗贯中正是综合《三国志》、民间传说和《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谓“世代累积型”小说。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记载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见他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相传他颇有政治抱负,而且是施耐庵的“门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写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今传世的还有长篇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三国演义》的版本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种思想倾向: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封建观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所谓“义”,本来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简单地说就是友谊。《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特别突出,“桃园三结义”、“义释曹操”等成了“义”的经典表现。“义”,其实是一种民间观念,作者是用民间的想象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某些人物,并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身上。“义”,使他们变君臣为兄弟,平等相待;“义”,令他们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协力;“义”,让他们舍己救人、知恩图报。特别是关羽成了“义”的化身,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重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的来说,并不损害他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这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虽然未必符合事实,但切合民间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写人而言,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他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另外,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观念。作者突出这些智者,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因而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其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G.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何时出现首批章回体小说
首批章回体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平话,确立是在元末,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其成熟的标志。明代中叶之后,章回体小说发展日益成熟,又出现了大家所知道的《西游记》、《金瓶梅》等等。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把整本书划分为许多章节,每个章节称为“回”。
章回体小说流传至今,被世人们所牢记。
H. 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吗
古代小说大体可划分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种文体类型,各文体类型之间既有一定的传承性,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小说文体特征。
对于四种小说文体类型,古人也分别持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观念与理论。每一种文体类型都包含着一系列相关的概念术语,昭示着古人对其文体价值、特征、源流的认识。
如笔记体的“笔记”、“世说”、“小录”、“异闻”、“逸事”、“琐言”、“地理书”、“杂史”、“杂俎”、“杂录”、“杂记”、“杂家”、“故事”、“丛谈”、“辨订”、“箴规”
传奇体的“别传”、“外传”、“杂传”、“杂传记”、“行卷”、“幻设”
话本体的“俳优小说”、“市人小说”、“变文”、“俗讲”、“话本”、“诗话”、“词话”、“说话”、“说话人”、“舌辩”、“银字儿”、“烟粉”、“灵怪”、“神仙”、“妖术”、“传奇”、“公案”、“朴刀”、“杆棒”、“说参请”、“说诨经”、“说诨话”、“合生”
章回体的“讲史”、“演史”、“章回”、“按鉴”等。
上述文体概念术语中,一部分与小说文体直接相关,如笔记体之“笔记”、“世说”、“异闻”、“逸事”、“琐言”等,但也有一些却属间接相关的邻近概念,如“小录”、“地理书”、“杂史”、“杂家”、“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