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小说
⑴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⑵ 中国古代小说的利与弊
特种兵王重回都市,本想安逸地给美女老板娘打工,却不想卷进了地下世界势力倾轧之中,为了保护身边众美,他再战江湖,用铁拳和医术,在白道和地下一路横扫,纵横无忌! 是男人,当显本色——窝边草就得照吃不误,当然,窝外草更是要尝上一尝! 徐云座右铭:窈窕淑女先欣赏,火辣爆妞得泡上,苦学三年隋杨广,就为大被共大床……
http://www.feitianxs.com/shu3/
⑶ 关于中国历史的小说
《中国古典历史小说精品》图书目录
《历代兴衰演义》
第1回 盘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
第2回 至三皇传多氏渐剖乾坤
第3回 五帝起亶聪明创制立法
第4回 尧让舜舜让禹总为斯民
第5回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世
第6回 殷汤氏三十世六百余春
第7回 成周氏至平王迁都洛邑
第8回 齐桓公晋重耳五霸称尊
第9回 简王后至灵王时生孔子
第10回 李老子释迦氏说法谈经
第11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
第12回 九州中诸列国并入强秦
第13回 秦无道四十年止传二世
第14回 六国人并楚汉起义争衡
第15回 汉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第16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国鸩君
第17回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三帝
第18回 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
第19回 三国志乱纷纷五十余载
第20回 汉归曹吴入晋取次销沉
第21回 司马晋五十年五胡大乱
第22回 走江东承旧统百岁云奔
第23回 宋齐梁传陈国俱都江左
第24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
第25回 周并齐隋篡周平陈一统
第26回 四十年弹指过海内风尘
第27回 唐高祖立根基二十一帝
第28回 三百年捱不到祸乱相寻
第29回 朱温起号梁朝归于李氏
第30回 晋灭唐汉继晋郭氏周承
第31回 宋太祖统中原未能混一
第32回 西北边辽金夏不住相争
第33回 康王构仗名将偏安半壁
第34回 三百年元世祖一鼓而吞
第35回 蒙古氏九十春群雄并起
第36回 壬辰年明太祖应运龙兴
第37回 二百有八十年二十七帝
第38回 李自成犯京邑社稷摧崩
第39回 天付与大清朝升平万岁
第40回 混乾坤归一统海晏河清
第41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第42回 洪杨起据金陵南北构兵
第43回 曾文正左文襄同心秉政
第44回 十八载灭洪杨四海安宁
第45回 庚子年拳会起迁都陕地
第46回 灭拳会订和约太后回銮
第47回 孙逸仙造革命排满兴汉
第48回 清宣统逊帝位民国成立
第49回 移政府北京城袁公就任
第50回 沪宁站宋教仁中弹亡身
第51回 摧残国民党宁赣双独立
第52回 欧事风云日人乘间要求
第53回 袁世凯称帝唐都督誓师
第54回 袁项城殡天段祺瑞组阁
第55回 督军团要挟黎总统失权
第56回 猛张勋复辟冯总统就任
第57回 任私人遭物议李纯自戕
第58回 为选举曹吴联军败雨帅
第59回 奉直失睦张吴再决雌雄
第60回 吴佩孚失机退驻鸡公山
东周列国演义
第一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
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
第六回 卫石蜡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翠献谄贼隐公
第八回 立新君华督行赂 败戎兵郑忽辞婚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 郑祭足被胁立庶
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搏兵 郑祭足杀婿逐主
第十二回 卫宣公筑台纳媳 高渠弥乘间易君
第十三回 鲁桓公夫妇如齐 郑子直君臣为戮
第十四回 卫侯朔抗王入国 齐襄公出猎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计杀无知 鲁庄公乾时大战
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 战长勺曹刿败齐
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 楚王杯酒虏息妫
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
第十九回 擒傅暇厉公复国 杀子颓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晋献公违卜立骊姬 楚成王平乱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两定鲁君 齐皇子独对委蛇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第二十五回 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
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认妻 获陈宝穆公证梦
第二十七回 骊姬巧计杀申生 献公临终嘱荀息
第二十八回 里克两弑孤主 穆公一平晋乱
第二十九回 晋惠公大诛群臣 管夷吾病榻论相
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
第三十一回 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群公子大闹朝堂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
第三十五回 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嬴重婚公子
第三十六回 晋吕却夜焚公宫 秦穆公再平晋乱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第四十回 先轸诡谋激子玉 晋楚城濮大交兵
……
……
还有
两汉演义
隋唐演义
兴唐传
秦王逸史
飞龙全传
大明传奇
薛家将(上、下)
杨家将
岳家将
五虎将(上、下)
另外有
《历朝通俗演义》,又称《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作者为蔡东藩(1877年—1945年),他从1916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以10年的时间,阅读正史及其他史籍等数千余卷,先后完成了清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民国史演义、宋史演义、唐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两晋史演义,前汉史演义(含秦朝)和后汉史演义共11部作品(以上按写作顺序),共1040回,约600余万字,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1920年),凡2166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清乾隆 吕抚撰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⑷ 中国古代小说
你去搜 沽之斋 ,里面全是~
⑸ 中国古典小说论文
写四大名著都可以啊,这方面资料很多
⑹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六朝
时期的“志怪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
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
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
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爱情婚姻题材在唐传奇中占较大比重,且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不少作品歌颂男女青年挣
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争取自主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不畏强暴、不计贫富、不惜以身
殉情,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
。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
,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
精神。《柳毅传》中的龙女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备受丈夫虐待,但她并不屈服,请柳毅捎信向父亲洞
庭君诉苦,历经周折,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见义勇为的柳毅结成美满婚姻。她是个敢于反抗夫权压
迫,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妇女形象。
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
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
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
,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
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
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
跃然纸上。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
,演出的底本。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
传奇的新兴小说。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
、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如
《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
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侍
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问道:‘虽然
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
家?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通过这一系列细
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
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
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
⑺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问题
上古的神话
先秦的寓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的“话本”
明初的“拟话本”
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⑻ 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小说一样,最初的作品都与上古传说有关,神话传说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为小说的孕育和产生准备了条件。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就是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在民间汲取营养。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三、古代小说与历史结合很深。比如《水浒传》,就是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整个小说就是构筑在虚实历史之上的。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于现实。小说创作不脱离现实,这些小说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写日常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红楼梦》。
五、古代小说是逐渐发展的。由最早的神话传说式到志怪式,再成长为唐时期的传奇,最后到明清时成长为长篇巨作。
⑼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其意指“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也就是所谓的“残丛小话”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概念出现于汉代,西汉刘歆编的《七略》中已有“小说家” 的明确类目。桓谭在他的《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说,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段话,既说明小说的形态特点是短篇体制,运用比喻说事,又 强调了它的社会功用。东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进一步明确了小说的内涵及特点: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汉书 艺文志》中,小说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后一家。 综合汉人对小说的理论,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小说的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是不符合“大道”、不见 于经典的琐闻杂说或神怪故事。 2.小说的形态特色是“残丛小语”,即短篇体制,运用比喻、夸张的虚构手法,因此具 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3.通过说故事或叙事对生活进行指导,既具有传奇性又具有知识性和说教性。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神话的关系 小说究其根本,应来源与神话与传说。明代胡应麟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少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独具风貌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此书共十八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 《山经》以纪五方山川为纲,系之以古史、草本、鸟兽、神话、宗教等内容;《海经》 除著录地理方位之外,还记载远方异人的状貌和风俗,夹杂着大量的神话片段。 《山海经》是录著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典籍,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西王 母”、“黄帝与蚩尤之战”、“鲧禹治水”等。是孕育后世小说的胚胎。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山海经》乃“小说之最古者尔”。 西晋太康年间出土于河南汲县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传》,以相当可观的篇幅描写了周 穆王以造父为驭者、以河伯为副车,驱八骏巡行天下。《穆天子传》代表着神话向小说的过 渡,并开了后世英雄传奇的先河。 中国的神话有一个历史化和宗教化的过程,神话人物常会被逐渐纳入帝王家谱和宗教神 谱,反映这种变化的,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一种由神话过渡到“仙话”的现象。仙话更多地表 现了后世人的理想和欲望。这表现了小说一方面吸取神话的幻想,一方面,又开始脱离神话 那种先民心理,回归到现实的人情。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子书的关系 古代小说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目录中一般属子部,故称子部小说。 《晏子春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简洁完整,语言清新流畅,许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说的叙事特点,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诸子为了形象地阐明道理,往往用寓言来说事。这些寓言既具有讽谕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已具有小说的特点。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的寓言,诸如“和氏璧”、“买椟还珠”、“自相 矛盾”。《庄子》中的寓言如“疱丁解牛”、“匠石运斤”、“佝偻者承蜩”等。宋代黄震说庄子 是“诙谐小说之祖也”。 三、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书的关系 从《左传》开始,史家在著述历史的时候,便常杂以流传民间的遗闻佚事,使历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叙事完整翔实,并运用逼真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使历史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 动。如:出亡中的晋公子重耳,谏假道的宫之奇,哭师的蹇叔等。 《战国策 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说是一篇很生动的小说。 从《左传》到《史记》、《汉书》,这些历史散文都证明了“史有诗心、文心”的观点。 同是,它们的叙事方式、结构形态、语言技巧也常常的影响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育、发展。 此外,中国小说中也有一些被称为“野史”的作品长期窜入史书的领域,如《吴越春秋》, 是一部采用虚构手法的小说,而不是史书。 从《左传》开始的史学,的确是“小说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