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艺术特色
① 中国古典小说有什么特色
总之,小说是内容小,形式也小,是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们所瞧不起的。
小说的三要素:
1、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注意刻画人物形象;
2、必须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纪实性的特征,就是说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有艺术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国古代神话是小说的萌芽阶段。
1、神话,产生于民间,是原始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借助想象解释自然现象,征服自然力,把与自然作斗争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国古典小说发源于神话,但神话并不就是小说,而只是小说的萌芽。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小说,明代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再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论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话的影响。
2、先秦诸子中的寓言故事,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来暗寓一种道理,以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传文学也对古典小说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说理;史传文学主要是写史。但是后来的小说作品,都借鉴过神话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历史作品中的事件作为内容。
二、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代表作品是干宝的《搜神记》。
这时的小说分为“志怪”、“志人”两大类:
“志怪”记神鬼怪异之事;
“志人”记社会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记录贵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轶事。
所谓“志”,就是记录的意思,这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还没有脱离“史”的性质。
《搜神记》的缺点,是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优点,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类小说的产生,跟当时士大夫中品评人物和清谈的风气有关。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不同,是只记社会人事,不记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诙谐幽默、讲笑话的作品,以《笑林》为代表。这本书是魏初的邯郸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说的共同特点是:短小,语言精炼,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注意描写人物。这些都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些书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赏心而作。因此只能说成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的短篇小说的过渡。
2、唐传奇的出现才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传奇小说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轶事小说、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三类。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标志:
是作者这时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叙述宛转,文辞华艳。
所谓传奇,就是传写奇事的意思。
从神怪走向现实,这是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因此作品往往关注并且反映现实人生。
唐传奇小说的题材广、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长,描写细腻生动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题材:
1、爱情婚姻,如《霍小玉》《莺莺传》《李娃传》;
2、歌颂侠义精神和英雄,如《红线传》《聂隐娘》《虬髯客传》;
3、梦幻作品,《枕中记》《南柯太守传》是借梦幻反映现实,反映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
三、说话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阶段
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大放异彩。话本来自民间,产生于口头文学的“说话”艺术。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和开拓。通俗的白话小说,萌芽于唐而繁荣于宋。宋元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条道路。
1、话本(一般是白话短篇)。在宋代分为四家:
小说—有说有唱;
说经—包括滑稽诙谐的内容;
讲史—一般是长篇历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式。
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两部分。
2、话本小说引起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几点变化: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听众文化娱乐需要。
b、题材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层人民。
c、适用于口头讲唱文学的需要,通俗性强。
d、故事性强,线索清楚,善于布置悬念。
e、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感情和性格。
f、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常穿插引入诗词。
3、重要的话本小说题材有三类。
爱情、公案、英雄好汉。
4、话本小说的意义:
a、为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b、能一定程度的反应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四、明清小说的繁荣
小说繁荣标志有三个:
1、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a、话本(民间流传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拟话本(文人模拟而成的);
b、古典长篇的章回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和传记体等,各种形式体制都已成熟并固定下来。
2、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号称明代的四大奇书,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聊斋志异等等。
3、表现手法上丰富、细腻、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和特点:
1、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的独立创作。如《三国演义》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产生了文人独立创作的《金瓶梅》。
2、在内容题材上,通过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水浒传》等。
3、在艺术表现上,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以更贴近现实。
4、长篇小说的题材,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教材21页第4段)。
5、出现了两部带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
五、近代是中国小说的转型阶段(1840~1919)
这一时期表现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衰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数量多,单行本约上千种;
2、小说与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紧密。近代小说的主流,反映了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基本特征,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
3、艺术上提炼不够,显得比较粗糙;
4、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形式和叙事都有了新的特点,但保留了章回小说的形式,是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型。 25
形成以上特点的原因:
1、社会和时代变化是主要的。
2、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地提高。
3、报纸连载小说成为普遍风气。
4、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
近代较有影响的是晚清的谴责小说,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
《三侠五义》等等。
六、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1、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说有劝诫的传统,又强调寓教于乐,注意艺术感染力。
3、强调作家要有真情实感,强调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他人。
七、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2、早期的文言小说作者,在写作时讲求全局在胸,注意谋篇布局,主次详略得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3、讲究语言的精炼,追求一种简约的美。
4、与民间传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因而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情节曲折生动,首尾完整。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文言小说多纪传体,实录。尊重生活而又讲究含蓄,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 6、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是如此。
7、中国古典小说还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创造中追求神似,有时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②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好大的题目,怪不得没人答。文学作品分散文,科考文,政论文,诗词曲,明清小说。风格不一样,特色也不一样。不过还是有共性。一是行文简约,辞藻华丽,多用排比,引经据典。二是散点透视,天马行空,重意境不重逻辑。三是传承性好,历史观强,一脉相承。越是后期作品越脱不开前人创造,但是创新性差。四是排比铺陈,环环相扣,相互照应,多点勾连。和线性逻辑思维不同,中国人注重多点连接,思维方式有点类似莫比乌斯环,又有点像太极图。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事物之间是多重联系的,例如赋比兴写法,都是多点连接相互照应。和中国“万法自然”和“我就是宇宙自洽体”的思维哲学有关。将世界观高度凝练概括,投射到文学作品当中。最后这条要多讲两句,因果或逻辑,在中华文化中都是舶来品。中国文化很少接受这些东西。并不是中国人不会用逻辑,屈原的天问,就是最早用逻辑思索世界的作品。只是很少用于文学当中。文学,是形而上世界,和器的物质世界无关。也不能用物理定理来规定文学形式。去掉了物质世界,文学就少了束缚,可以肆意展现纯美的世界。也就是柏拉图所谓理念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中国人可以自己随意定制的。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意念观,意念观投射到文学作品当中,我可以是美玉,顽石,妖魔,狐怪,甚至神佛,恣意汪洋,天马行空,好不痛快。
③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只有忠诚勇猛的性格,无论是外部特征——刚硬的扎须,还是外在的行动——大吼三声都只是为其勇猛的性格服务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能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就是很好的例证。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茅盾曾评价《水浒传》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似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手法变化错综,避免平铺直叙。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为了需要而设置的巧合,更是古代小说的特色之一。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节,处处设置巧合。巧合的设置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离奇。
(注:答案来自网络哦,我觉得说得很好。)
④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里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而作者的态度,是将怪异传说视为事实来记载。作为一个基本的概括,鲁迅的总结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到,志怪小说的来源和实际面貌比较复杂。着重于宣扬神道,还是倾心于怪异事迹,以及小说中表现人生情趣的多寡,其间的区别还是很大。
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志怪小说:现存志怪小说中,有署名汉人之作,主要有题为班固作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题为郭宪作的《洞冥记》。
以前研究者多认为出于六朝人的伪托,但近来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对此尚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书中暂存疑。三种都是讲有关武帝的神仙怪异故事,其中《内传》叙西王母下降武帝宫中之事,篇幅颇长,文辞华丽而铺张。年代确定的志怪书,当以题名曹丕作的《列异传》最早。现此书已亡,在几种类书中有引录。其中“宋定伯卖鬼”故事很有名。宋定伯少年时,夜行逢鬼,便诈称自己也是鬼,一路同行,巧妙地消释了鬼对他的疑惑,并骗得鬼怕人唾的秘密。其后他把鬼强行背到市场上,鬼化为羊,他唾羊使其不能变化,卖得一千五百钱。这故事很有幽默感,也颇能反映中国民间的一种心理,便是造出鬼来吓人,又想出法来骗鬼,俗云“糊弄鬼”即是。另外,《谈生》叙一书生与一美丽女鬼为婚,因不能遵守三年不得以火照观的禁约,终于分离,留下一子。这故事优美动人,后代还有新的演变。因不能抑制好奇心而受到惩罚,这是各国民间传说中最常见的母题,由此可以见到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者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游心寓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此书原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尤其有价值的,是一些优秀的传说故事。如《李寄斩蛇》、《韩凭夫妇》、《东海孝妇》、《干将莫邪》、《董永》、《吴王小女》等,都很著名,对后代文学有较大影响。
《东海孝妇》叙一孝妇为冤狱所杀,精诚感天,死时颈血依其誓言缘旗竿而上,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以此为蓝本。《董永》叙董永家贫,父死后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天帝派织女下凡为其妻,织缣百匹偿债,而后离去。《天仙配》的故事由此演变而来。以上二则,本意都是表彰孝行,但又不尽于此。前者还控诉了官吏的昏庸残暴,后者又表现了穷人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而这两点,分别成为《窦娥冤》与《天仙配》的中心。
《韩凭夫妇》写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夫妇不甘屈服,双双自杀。死后二人墓中长出大树,根相交而枝相错,又有一对鸳鸯栖于树上,悲鸣不已。这故事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韩凭夫妇对爱情的忠贞。结尾是一个民间故事中常见的诗意的幻想,后世“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可能受其影响。这种幻想是美丽而又软弱的。《吴王小女》也是一个生死相恋的故事:吴王夫差的小女与韩重相爱,因父亲反对,气结而死。她的鬼魂与韩重同居三日,完成了夫妇之礼。故事的情调悲凉凄婉,紫玉的形象写得很美。在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中,女性总是比男性来得热情、勇敢、执着,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比较起来,《李寄斩蛇》和《干将莫邪》,更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前者写闽中庸岭有巨蛇为祟,官府只能每年招募一名童女献祭,李寄自出应募,以她的机智和勇敢杀死大蛇。事毕,李寄对以前被蛇所食的九个女子的骷髅说:“汝曹怯弱,为蛇所害,甚可哀愍!”歌颂了英勇斗争以求生存的精神。后者写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被杀。其子赤比长大后,为父报仇。故事的后半部分写得壮烈无比: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头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文中写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写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不但是想象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以悲壮的美得到鲁迅的爱好,被改编为故事新编《眉间尺》。
《搜神记》中的优秀作品,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搜神记》之后,优秀的志怪书当数刘义庆的《幽明录》。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著述甚多,除《幽明录》外,传世还有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不过,这些著作当有他门下的文士参与编写。
《幽明录》亦久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多则。它和《搜神记》不同之处,是很少采录旧籍记载,而多为晋宋时代新出的故事,并且多述普通人的奇闻异迹,虽为志怪,却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氛。其文字比《搜神记》显得舒展,也更富于辞采之美。这和宋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一致。
《刘阮入天台》是一则有名的故事。写东汉时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迷途遇仙,居留十日,回家后已是东晋中期,遇到的是七世孙。它虽是写人仙结合,但除了末段刘、阮还乡一节,不甚渲染神异色彩而充满人情味。故事中的两个仙女,美丽多情,温柔可爱。如初见一节:
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这种描写,实际是对人间幸福与欢乐的追求,散发着美好的生活气息。在这方面,《卖胡粉女子》更是绝佳之作:
有人家甚富。止有一男,宠恣过常。游市,见一女子美丽,卖胡粉,爱之。无由自达,乃托买粉,日往市,得粉便去,初无所言。积渐久,女深疑之。明日复来,问曰:“君买此粉,将欲何施?”答曰:“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假此以观姿耳。”女怅然有感,遂相许与私,克以明夕。其夜,安寝堂室,以俟女来。薄暮果到,男不胜其悦,把臂曰:“宿愿始伸于此!”欢踊遂死。女惶惧,不知所以,因遁去,明还粉店。至食时,父母怪男不起,往视已死矣。当就殡殓。发箧笥中,见百余裹胡粉,大小一积。其母曰:“杀吾儿者,必此粉也。”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女闻呜咽,具以实陈。父母不信,遂以诉官。女曰:“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县令许焉。径往,抚之恸哭,曰:“不幸致此,若死魂而灵,复何恨哉!”男豁然复生,具说情状。遂为夫妇,子孙繁茂。
这个故事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它虽写了一个死而复生的故事,但神异色彩极为淡薄。相反,人物、情节都很贴近生活,令人有真实感。富家子每日借买胡粉以接近所爱慕之人,女子在情人猝死时惊惶失措,慌忙逃走,被发现后却毫无畏惧,决心以身相殉,这些描写,都毫无夸张,令人相信。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私通行为,并不指责,反加赞美,肯定了人们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权利。比照南朝民歌,可以看到时代的思想特点。此外,这故事虽不很长,但能以简练的语言写出曲折变化的情节。单慕、互爱、欢聚、猝死、寻拿、哭尸、复生,环环相扣,波澜迭起,在志怪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当然,《幽明录》中也充满了离奇的故事。如《庞阿》一则,写石氏女爱慕美男子庞阿,身不得随,精魂常于夜间来庞家,最终二人结为夫妇。这是最早的一个离魂故事,虽是离奇,抒情性却很强。还有很多鬼魅故事,也比较注意感情气氛的渲染。
总之,《幽明录》比以前的志怪小说,更注意人生情趣,也更有文学性。像《卖胡粉女子》这样的作品,已有脱离志怪、着重于人间生活的倾向。
除以上所述,较好的志怪书,还有十六国时代王嘉的《拾遗记》,多述历代遗闻;旧题陶潜所作《搜神后记》,内容与《搜神记》相仿。其中《白水素女》一篇,即民间“田螺姑娘”的传说,流传很广;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也以神怪为主,文辞清丽,叙事委曲,是其所长。《阳羡书生》一则,演化佛经中的故事,幻奇之极。
志怪小说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唐代传奇,首先是在志怪的基础上,加以繁衍扩展,形成着意虚构而又怪诞离奇的长篇,而后再转向人间生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志怪小说始终没有消失。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文,乃是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至于六朝志怪中的故事,为后代小说、戏剧所吸收,加以创变,推陈出新,更是不胜枚举。
⑤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⑥ 穿越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穿越小说是指当下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穿越小说是一种好题材,一种颇具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束缚,能让写手一展身手的题材.交错的时空,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和摩擦,古代同现代思想的并立与对立……处理得好,你能看到一个奇特而让你悸动的故事,你会说:哎,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怎么去做,怎么怎么去说,我会让古人看看现代人思想是如何让他们惊叹的。当然,你也同样会为古人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所折服.大世界,古代的世界观,古代的人文风貌 ,包括战争,政治,商业等等等等,都能通过穿越时空来到古代的主角眼睛里得以体现。好的穿越小说,不是光光只有男女主角相恋的,既然来到那个时代,你就必须为那个时代作出精心而细致的刻画,给读者一个完全的古代与现代眼光与内心糅合到一起后的视觉享受
穿越小说最为高发的地点当属爱搜书小说频道,有网友戏称穿越事件为:百年难得一件,搜书天天见"
穿越的主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仅仅灵魂穿越,一种是身体灵魂一起穿越。
穿越的方式种类繁多,包括出车祸、跳楼、上厕所时掉进马桶、睡觉睡过去的、利用高科技、见到外星人等。
穿越中主人公原本所在的时代常常为现代,穿越到的时代一部分以清朝康熙、雍正年代居多,从而衍生出四爷党,八爷党之类的粉丝团体.还有一部分常是小说作者虚拟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架空历史”。另外,唐朝、汉朝、古埃及等也都是写作者的偏爱选择。
一般根据穿越到的朝代可分为明末党,三国党,皇汉党,反清党,罗马党,西化党,民主党。
穿越小说的主人公若是女性,穿越后往往能和宫廷皇家沾上边,或者贵为公主,或者是王府里的仆女,最后常常被一群优秀出众的王子、公爵、阿哥、皇帝们不约而同地都喜欢上了,于是展开了一段或侠骨柔情的、或缠绵悱恻的、或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女主角大多聪慧,不管是看起来大智若愚,还是精明强悍,面对爱情不论是随遇而安,还是力争上游,至少不会没了主张。温柔的,善良的,泼辣的,任性的,虚构的,逼真的,不论平凡高贵,其个性往往不会让你轻易相忘,总的来说每个女主再怎么说自己不好再怎么隐藏自己,但她始终是一女超人。
男主角大多痴心,不管是温文而雅的,还是专横邪佞的,对爱情不论是含蓄委婉的,还是说一不二的,在女主角面前永远是赤子之心,必要的时候还是露出一点孩子气,就算他老谋深算,对爱情也要肝脑涂地。
穿越小说大全:
http://novel.isoshu.com/active13/index_cn.html
⑦ 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小说一样,最初的作品都与上古传说有关,神话传说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为小说的孕育和产生准备了条件。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就是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
二、中国古代小说在民间汲取营养。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三、古代小说与历史结合很深。比如《水浒传》,就是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整个小说就是构筑在虚实历史之上的。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于现实。小说创作不脱离现实,这些小说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写日常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红楼梦》。
五、古代小说是逐渐发展的。由最早的神话传说式到志怪式,再成长为唐时期的传奇,最后到明清时成长为长篇巨作。
⑧ 论述中国古代小说情节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言简义丰 ,意境优美,富有神韵
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大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语言生动传神,意味深长。
二、雅俗有致,摇曳生姿,趣味盎然
我国的古代小说对语言的运用,大体上可以看出,一是文言小说渐趋白话话、通俗化。二是白话小说渐趋文学化。在小说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烛照,使得它们更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万象,贴近大众。
三、文质统一,文白错落,水乳交融
我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一些优秀的作品的语言,从整体上说,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它的内容是相适应的。这主要表现:第一,在人物的语言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第二,语言的形式的选用适应内容的需要。
⑨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1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
1
)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
2
)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
(
3
)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
(
4
)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
(
5
)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
6
)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
(
7
)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国古代小说有如下特点:
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⑵
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⑶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这是古代小说吸收民间口语、继承古代散文的传统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点。
⑷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叙述是表述小说生活内容的一种方式。
3
、简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哪些时代特征
?
⑴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新特点,主要是市民(特别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润泽滩阙遇友》
中小手工业者依靠劳动发家致富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繁荣情况,以及小手工业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的具体情景。
⑵爱情婚姻小说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主要有两类。一类从正面表现市民阶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
的新观念、新追求,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另一类是描写情与礼的矛盾,或以悲剧结局来揭露和控诉封
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或以喜剧结局来否定礼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张浩遇莺
莺》。
⑶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写恶霸压迫人民,如《灌园叟晚
逢仙女》,另一类通过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揭露其凶残阴险的本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4
、在确立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范围时,应该考虑的三个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须是写人的,以人为中心,比较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
⑵必须有故事,有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一定的矛盾冲突
⑶必须有非纪实性的特征,作品在反映生活时有选择、有提炼、有虚构,在艺术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传文学和寓言故事对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它们都不是小说本身,它们和小
说文体的异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说都重视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于说理,而小说则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现
作者的思想倾向。
⑵史传文学和小说都重视叙事和人物描写,但史传文学要符合史实,不容夸饰、虚构,而小说则离不开夸
饰和虚构。
6
、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1)
传奇的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和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市美特征,
这是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标志。
(2)
在内容上,由志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⑶在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
7
、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
⑴创作目的与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需要。
⑵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听众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的。
⑶表达根据是在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关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⑸注意写人物,特别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人物自身的语言和
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