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研究
『壹』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由正统文学向通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
唐诗宋词到元曲明话本,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由正统文学向通俗文学发展过渡期
『贰』 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发展的过程
1.发祥期:唐代
当时,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3.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3.全盛期:明、清
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汉族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
唐代传奇相对白话小说是雅,但拿传统的雅俗观来衡量它,却又可以说它为俗。雅俗问题与上述娱乐和教化、虚构和实录的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化的内容是礼义,实录叫做雅驯,可见传统的雅俗观是贬低和排斥娱乐和虚构的。 儒家道统文统的继承和发扬,阻塞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一般的说是士人写给士人读的文学,它本来就产生和活跃在雅文化圈内。当它蒙上不雅的俗名,士人便疏远它,它便从雅文化圈走出来,逐渐向俗文化靠拢。宋代传奇小说作者的文化层次下移,同时创作倾向却向雅的方向攀附。“论次多实”、“采艳殊乏”,都是弃俗而就雅的表现。
降至元明,传奇小说俗化趋势愈益明显,从明代中后期流行的各种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燕居笔记》等竞相转载来看,它们在士人中还是颇有读者的。人们总爱附庸风雅,标榜不俗,而实际却有难以脱俗的一面。
这类半文半白的、篇幅已拉得很长的传奇小说继续走着俗化的路,到明末清初,它们干脆放弃文言,使用白话,并且采取章回的形式,便成为了才子佳人小说,完全与通俗小说合流。
如果说传奇小说是从雅到俗,那么白话小说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是从俗到雅。白话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都源于民间“说话”,它们的体制和叙事方式都保留着“说话”的胎记,与源于史传的传奇小说迥然有别。白话小说长时期在民间传播,其故事是生鲜的、同时又是稚拙的,版刻也很粗率。直到明代嘉靖前后,情况才发生重大变化。文人突然看好这种俗而又俗的文学样式,他们不只是评论,而且参与其间,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编辑、出版。接着还有模拟这种样式的文人创作,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和陆人龙的《型世言》,等等。
这种情况的发生,与王阳明“心学”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王阳明是主张人皆可以成为圣贤的,有利用俗的形式才能达到化俗的效果。他对俗的重视,在当时却有振聋发聩效果。嘉靖万历时代推崇通俗文学的文学家所依据的就是王阳明的这种思想。
白话小说的作者由不见经传的无名氏,渐次上升为大文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都是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所不能相比的。
白话小说的内容和风格也随着作者成份的改变而渐次由俗变雅。按创作方式,白话小说的演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是“说话”的书面化;中期是作家根据现成故事进行创作;后期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独立创作。文人独创的小说,不仅题材情节出自个人机杼,而且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个性。白话小说发展到后期已有雅俗的分别。不过,白话小说的主流趋向于雅,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它们的源头分别为雅和俗,它们的走向却相反,文言小说向俗靠拢,白话小说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说范畴内达成了妥协。“雅”接纳了白话,承认了“虚构”;“俗”则承担起“教化”的使命。换言之,“雅”放弃了“雅言”和“实录”的原则,“俗”则放弃了娱乐惟一的宗旨。小说中雅俗共存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际志。
中国小说的源头就存在着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说,它从史传蜕化而来;俗的是白话小说,它从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发展途程中,雅和俗构成两极,文言小说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俗的成分,显示出渐次俗化的倾向;而白话小说则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断吸收雅的成分,表现为渐次雅化的倾向。雅俗结合是小说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明万历以后,不仅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短篇白话小说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作品衰微,这种文学样式在当时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相反,白话短篇小说作品的创作却是一派生机盎然。这里的原因是比较多的。首先,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市民阶层的力量壮大,在社会上是一股极为活跃的、强大的阶层,他们要求在文学上能有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文学样式和文学作品。
其次,宋元话本小说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它是劳动群众小说创作自身发展的结果,显示出比文言小说更强的生命力。参予白话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善于吸收群众艺术创作的结果,语言通俗易懂,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内容,有一定的社会批判精神,因而有着更强的人民性,为广大群众所观赏喜爱。
明代印刷术发达,书坛众多,迎合人们的口味与喜好,书商也大量地刊行话本小说,因此话本小说慢慢地演变为供案头阅读之作的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词,中间以诗词为点缀,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的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比较注意细节的刻画等。但它又与话本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拟话本是“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拟话本明显地逊于话本小说。
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辑印的,分《雨窗》、《长灯》等6集,每卷1篇,共收话本60篇,故全书总名为《六十家小说》,今存15种。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印的话本今存4种。这两种话本集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在内。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初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三言”对后世影响较大,此后拟话本的专集大量出现。明末凌濛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个拟话本集,简称“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形态,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创作在明末以后继续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爱情婚姻的题材是明代拟话本的一个重要内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真实地描写了被糟践的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要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贯穿了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尤其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可称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俞伯牙摔琴哭知音》、《施润泽滩阙遇友》等篇描写了在冷酷的等级社会中真诚的友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灌园叟晚逢仙女》等篇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和无耻罪恶。《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等篇反映了明代社会商人的心理。
总之,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生活与思想,歌颂市民阶级的勤劳诚实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要求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自由,抨击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和司法制度弊病等主题,共同组织成明中叶以后短篇白话小说的重要内容,显示了明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但“三言”、“二拍”中也包含着明显的落后和庸俗的因素,比如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迷信鬼神等占了相当的数量,尤其又以“二拍”更为严重,这也是明代后期话本小说的通病。明末短篇白话小说集还有十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是《西湖二集》、《石点头》、《鼓掌绝生》、《醉醒石》等,成就都不高,但其中有一些篇章,文笔生动,形象鲜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有所揭露。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
『叁』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2.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3.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4.“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5.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6.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7.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8.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9.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10.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11.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12.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13.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15.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16.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7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18.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十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肆』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问题
上古的神话
先秦的寓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的“话本”
明初的“拟话本”
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伍』 举例论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发展
从小说的发展繁荣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化和个性化之间不对立,互相包容补充,虽然提法不同,本质无不同。人物的塑造必须经历一个类型化到性格化,再到心理化的共同演变,这是小说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上注重类型化(特征化)到走向个性化买进坚实一步。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1963年李厚泽在其《典型初探》指出“张飞、李逵、诸葛亮都是类型化的典型”。而对其类型化这一观点作出了全面深入探索则是1983年发表的题为《三国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文章认为《三国演义》的人物是“类型化的典型”,其主要特征是《三国演义》重要人物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一主要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文章还认为小说人物性格缺少变化,基本上稳定不变。1996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小说写人物有一种内心化的倾向,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用浪漫主义塑造了人物形象,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征,这也就是说《西游记》的人物是三性的传说,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定论,因为概括的准确而精炼。《西游记》在人物形象描写上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西游记》非常注意把人物至于平民生活中,多色调的复杂性。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撑到的莫过于《红楼梦》。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来成群的性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只有是几位主角乃至偶尔一现其相的人物,令读者掩卷不忘,耐人寻味,成为近世众人评说的对象。也就是说《红楼梦》些人物打破了原来的窠臼,而是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的感受体验而塑造出来的真实人物。《红楼梦》在现在的论者认为《红楼梦》写人物改变了类型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着多少侧面,乃至美丑互渗的表现,最突出的是王熙凤。《红楼梦》要点在干预如实描写,并且没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嘘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描述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是对现实世界某些人物的真实写照。
『陆』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
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十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综前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柒』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趋势
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三、唐人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体制短小,但有长篇小说的规模,比较全面地采用了史传文学的手法,把一个人的前后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来,情节曲折,大胆想像,细致刻画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生活。唐传奇还以简洁、准确、丰富、优美的语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四、宋代小说——话本小说发展到宋代,随着城市说唱文学的成熟,以民间“说话”艺术为基础发展了话本小说样式。话本有不同于传奇的体裁特点:正文之前有诗词或一两个小故事,即入话;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风貌,故事中间可以加入诗词或者骈文;话本结尾的地方又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宋元话本的小说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小说话本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爱情类以《碾玉观音》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成就较高;公案类以《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鬼张》较为出色。话本故事情节统一,注意情节的生动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胜。其次,话本小说开始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精于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话本小说有时还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话本小说总的说来,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上的特点表现了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熟。五、明代小说繁荣——明拟话本和章回小说明代文人对宋元话本由喜爱而编辑、加工、模仿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专供案头阅读的文人模拟的话本,称之为拟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 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拟话本。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名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神魔小说《西游记》,世情小说《金瓶梅》,侠义小说《水浒传》。这类小说体制宏大,融合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宽广社会生活画面,反映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人文思想;故事从短小到长篇,人物从简单到复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采用了多种刻画方法,塑造了许多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情节曲折,结构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为清代的长篇小说繁荣打下了基础。六、清代小说双峰——短篇精粹《聊斋志异》和长篇巨制《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优秀传统,并且能用唐传奇的手法写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我国短篇文言小说之最。《聊斋志异》在思想内容上正如作者所言“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奋之作;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它是一部有所寄托的表达理想和人民愿望的短篇集;从艺术上说,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其次,塑造了一系列的有现实基础和生活环境的鲜明个性的人物,比如行动严谨的青凤,性格开朗天真烂漫的婴宁,不知乐愁的小谢等;再次,善于描写细节并把人物性格语言和生活融为一体。《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不朽巨著,反映了清代整体的社会生活,称为“时代的镜子”。曹雪芹善于选择生活素材,如临其境般逐日描摹了当时社会生活,并且用各种手法塑造了典型人物。人物分主次,性格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刻画,层层深入重点突出。次要人物则抓住重点个性通过特定的情节突出表现;《红楼梦》还善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烘托人物渲染情节;小说还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描写凸现出来,描摹细腻入微,反映心灵辩证法。在结构上比以往的小说更加完备,更加宏伟,更加严密。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为生活空间,将各种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仿佛像生活本身一样复杂多彩。它的语言也达到了古代文学的顶峰,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红楼梦》对民族文学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同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不可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捌』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 入云龙 公孙胜(出家)
2 玉臂匠 金大坚(御前听用,后任职于内府御宝监)
3 紫髯伯 皇甫端(御前听用,后任御马监大使)
4 圣手书生 萧让(受职于蔡太师府)
5 铁叫子 乐和(王都尉府中使令)
6 云里金刚 宋万(战死于润州)
7 没面目 焦挺(战死于润州)
8 九尾龟 陶宗旺(战死于润州)
9 青面兽 杨志(患病,寄留丹徒,后病逝)
10 百胜将军 韩滔(战死于常州)
11 天目将军 彭汜(战死于常州)
12 白面郎君 郑天寿(战死于宣州)
13 操刀鬼 曹正(战死于宣州)
14 活闪婆 王定六(战死于宣州)
15 丑郡马 宣赞(战死于苏州)
16 金眼彪 施恩(战死于常熟)
17 独火星 孔亮(战死于昆山)
18 神医 安道全(调御前听用)
19 井木犴 郝思文(战死于杭州)
20 金枪将 徐宁(伤于杭州,后死于秀州)
21 浪里白条 张顺(战死于杭州)
22 小霸王 周通(战死于独松关)
23 没羽箭 张清(战死于独松关)
24 双枪将 董平(战死于独松关)
25 花项虎 龚旺(战死于德清)
26 插翅虎 雷横(战死于德清)
27 急先锋 索超(战死于杭州)
28 火眼猊 邓飞(战死于杭州)
29 赤发鬼 刘唐(战死于杭州)
30 丧门神 鲍旭(战死于杭州)
31 通臂猿 侯健(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2 金毛犬 段景住(杭州之战溺死于海中)
33 船伙儿 张横(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4 没遮拦 穆弘(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5 毛头星 孔明(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6 旱地忽律 朱贵(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7 锦豹子 杨林(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痊愈)
38 白日鼠 白胜(患瘟疫,寄留杭州,后病逝于杭州)
39 小遮拦 穆春(看视病人)
40 笑面虎 朱富(看视病人,后病逝于杭州)
41 立地太岁 阮小二(战死于乌龙岭)
42 玉幡竿 孟康(战死于乌龙岭)
43 两头蛇 解珍(战死于乌龙岭)
44 双尾蝎 解宝(战死于乌龙岭)
45 矮脚虎 王英(战死于睦州)
46 一丈青 扈三娘(战死于睦州)
47 铁笛仙 马麟(战死于乌龙岭)
48 锦毛虎 燕顺(战死于乌龙岭)
49 赛仁贵 郭盛(战死于乌龙岭)
50 小温侯 吕方(战死于乌龙岭)
51 九纹龙 史进(战死于昱岭关)
52 拼命三郎 石秀(战死于昱岭关)
53 跳涧虎 陈达(战死于昱岭关)
54 打虎将 李忠(战死于昱岭关)
55 白花蛇 杨春(战死于昱岭关)
56 病大虫 薛永(战死于昱岭关)
57 摩云金 欧鹏(战死于歙州)
58 菜园子 张青(战死于歙州)
59 中箭虎 丁得孙(死于歙州)
60 圣水将军 单廷(王玉)(战死于歙州)
61 神火将军 魏定国(战死于歙州)
62 青眼虎 李云(战死于歙州)
63 石将军 石勇(战死于歙州)
64 霹雳火 秦明(战死于青溪)
65 险道神 郁保四(战死于青溪)
66 母夜叉 孙二娘(战死于青溪)
67 出林龙 邹渊(战死于青溪)
68 摸着天 杜迁(战死于青溪)
69 催命判官 李立(死于青溪)
70 金钱豹子 汤隆(死于青溪)
71 铁臂膊 蔡福(死于青溪)
72 短命二郎 阮小五(死于青溪)
73 花和尚 鲁智深(坐化于杭州)
74 行者 武松(出家并终老于杭州)
75 豹子头 林冲(病逝于杭州)
76 病关索 杨雄(病逝于杭州)
77 鼓上蚤 时迁(病逝于杭州)
78 浪子 燕青(出走于杭州)
79 混江龙 李俊(诈病于苏州,后出海,为暹罗国之主)
80 出洞蛟 童威(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1 翻江蜃 童猛(看视李俊,后随李俊出海)
82 神行太保 戴宗(终老于泰安州岳庙)
83 活阎王 阮小七(终老于石碣村)
84 小旋风 柴进(辞官务农)
85 扑天雕 李应(返乡)
86 鬼脸儿 杜兴(伴李应返乡)
87 大刀 关胜(后病逝)
88 双鞭 呼延灼(后抗金阵亡)
89 美髯公 朱仝(后立战功)
90 镇三山 黄信(仍任青州)
91 病尉迟 孙立(仍任登州)
92 小尉迟 孙新(随兄回登州任用)
93 母大虫 顾大嫂(随夫回登州)
94 独角龙 邹润(辞官返乡)
95 一枝花 蔡庆(返乡为民)
96 铁面孔目 裴宣(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7 锦豹子 杨林(返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98 神算子 蒋敬(返乡为民)
99 神机军师 朱武(投公孙胜出家)
100 混世魔王 樊瑞(投公孙胜出家)
101 小遮拦 穆春(返乡为民)
102 轰天雷 凌振(仍受火药局御营任用)
103 玉麒麟 卢俊义(被毒毙于淮河)
104 呼保义 宋江(被毒毙于楚州)
105 黑旋风 李逵(被宋江下毒,死于润州)
106 铁扇子 宋清(患病在家,不详)
107 智多星 吴用(自缢于宋江墓前)
108 小李广 花荣(自缢于宋江墓前)
『玖』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基本概况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拾』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祐《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革命小说:陈天华《狮子吼》、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等。
来自数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