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穿越小说女角的父亲叫武元衡

穿越小说女角的父亲叫武元衡

发布时间: 2021-08-15 03:28:16

⑴ 文学家武元衡遇刺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遇刺是因为人为的报复,是有蓄谋的。武元衡遇刺确实让人感到惋惜,但是遇刺后的众人的行为,也确实让人感到不解。

武元衡遇刺案的诡异之处,就在于大家的态度。当时作为左拾遗的白居易亲眼目睹武元衡遇刺,上报朝廷,但是这些朝廷大臣基本保持沉默,还要求罢免白居易的官,因为他越位言事了。而且对于武元衡本人,他似乎是遇见了自己的命运,还在前一天的晚上作诗一首,而且还是绝命诗,确实诡异。

⑵ 武元衡是哪个朝代

不是唐朝么?
武元衡(公元758年―公元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
祖父:武甄,又名武平一,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
父亲:武就,官殿中侍御史。以子元衡贵,追赠吏部侍郎。
从弟:武儒衡,兵部侍郎。
儿子:武翊黄,唐朝元和状元。[17]

⑶ 在唐朝帅哥武元衡遇袭案的背后,谁是藏在幕后的真凶

武元衡,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宰相。武元恒是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事,武元恒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武元衡主要成就就有他治理与削弱潘镇割据,征还秉时候,在早期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刺死。

有人想唐宪宗进言,于是唐宪宗再次下诏“能得贼者赏钱千万,授五品官。与贼谋及舍贼能自言者亦赏。有不如诏,族之。”并把钱放到繁华的东西两市招募发布者。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禁卫军的将领们就捕获了张晏等十八人。经过秘密审问得知他们王承宗差遣。

后来有顺藤摸瓜,一个月后,东都防御使吕元膺逮捕了淄青地区驻京办事处的门察、訾嘉珍等人,并将他们在两京党羽一网打尽。至此这场谋杀案烛魔直接指向当时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元和十二年,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发动奇袭,生擒吴元济。李师道、王承宗闻吴元济战败被俘后,数次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朝廷不准,同年十一月吴元济被斩杀于长安。

李师道更为恐惧,上表请求割让三个州给朝廷,并派遣自己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长安,但不久他再次反悔。于是元和十三年朝廷正式下诏历数李师道罪状,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五镇兵讨伐李师道。

而谋杀案另一主谋王承宗则向朝廷屈服,向朝廷献出了两个州后,得到了朝廷赦免,三年后得以善终。至此在唐宪宗统治期间,天下藩镇纷纷向朝廷屈服,出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前所未有的“唐室中兴”局面,史称“元和中兴”。但实际上此时并没有恢复盛唐繁荣,随着元和十五年正月,宦官陈弘志等人杀死唐宪宗,大唐王朝不可避免走向了最终灭亡。

⑷ 武元衡的人物生平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死时官吏是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迹记载在《逸人传》。
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公元784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 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比部员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出现危机。改革派(二王、刘、柳)王叔文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党,他婉言谢绝。安葬德宗时,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革新派主要人物)请求充当仪仗判官,因元衡与叔文不和,拒不答应。王叔文等怀恨在心,肆意诽谤,将元衡罢职,改任太子右庶子。
顺宗只坐了一年皇帝。第二年宪宗李纯即位,感念元衡忠君伺主,再次迁升元衡,任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唐宪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对他信任有加。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浙江节度使李锜请求朝觐,既而又迟迟不行。宪宗征询元衡与宰相郑絪。郑絪主张任其自便,元衡主张催李锜兼程进京。李锜反叛,月余被平。
元和二年(807年),行营都统高崇文平蜀乱后把蜀地军用物资、库内金帛、帷幕承尘、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武元衡到任,百姓怨声载道,武元衡制定规约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期间武元衡发现裴度才能,调为掌节度府。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主政西川。
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不断争吵,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为忠厚长辈。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请让我秘密前去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就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了。” 武元衡在被刺杀的前夜,作了一首很具有诗谶意味的诗,叫作《夏夜作》,诗道: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预感而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未卜之事的发生。寂静的深夜,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惟有那明月高高地悬在夜空,照着池台,但灾难却在不知不觉之中静悄悄地向着武元衡靠近,给人以“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的无可奈何之感。

⑸ 武元衡的简介是什么武元衡遇刺案是怎么回事

武元衡简介
武元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宰相。武元衡,字伯苍,缑氏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东南人,他是武则天的曾侄孙。建中四年时,武元衡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武元衡的主要成就有他致力于削弱藩镇割据,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临淮集》,《赠道者》。元和八年,征还秉政的时候,在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刺死,谥号为忠湣。

武元衡图
武元衡从小就天资聪明,才华横溢,在建中四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诗赋文佳,因此被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因为他工作出色,连升三级,贞元二十年,武元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德宗称赞他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后来武元衡确实成为了铁血宰相。
武元衡不仅在政治上很有成就,他在文学同样也大有成就,武元衡擅长写诗,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诗人宰相。根据《旧唐书》中的记载,武元衡擅长五言诗,很多人都喜欢传抄他的诗篇,并且配上乐曲传唱。武元衡的一生写了很多诗,列如:《武元衡集》、《唐诗二十立家》、《唐五十家诗集》等等,武元衡的诗,以藻丽绮丽、琢名精妙著称。元和十年,武元衡赶赴大明宫上早朝,刚进入靖安坊东门,就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跟他一起的还有同样上早朝的副手裴度遇刺受伤。武元衡去世后,赠司徒,谥忠愍。
武元衡遇刺案
武元衡,公元758年出生在河南缑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东南人,他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也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政治家和宰相。武元衡为人忠诚,对于他的评价都是肯定以及赞赏的,那么武元衡遇刺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武元衡遇刺
在元和八年,也就是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重新返回朝廷,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当时的宰相李吉普和李绛不和,不断争吵,而武元衡对二人的这种做法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他为忠厚长辈。元和十年时候,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就让武元衡率军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这一举动引起了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等人割据势力的恐慌,于是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的大臣。李师道认为:“皇上一心想要声讨蔡州的根由,是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如果我前去将他刺死,武元衡死了之后,其他宰相就不敢出来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只会争着劝说皇上停止用兵。”
于是在元和十年的六月三日,早晨的鼓刚敲过,天色还没有亮,大唐宰相武元衡就开门,出了他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147米左右的道路左侧行进,赶赴大明宫去上早朝,刚出靖安坊东门,就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被刺伤的还有同样上朝的副手裴度。公元815年,武元衡被刺死,在他逝世后,赠司徒,谥忠愍。这就是著名的武元衡遇刺案的故事。

⑹ 谁能 给我 武元衡 的详细资料~~

武元衡(758~815) 唐代诗人。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 (783)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召还,复为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暗杀。

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所写诗歌如《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往往嗟病叹贫,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后仕宦显达,所写诗歌,多属官场酬赠之作,缺乏思想深度。少数作品如七律《送崔判官使太原》、《送张六谏议归朝》、《酬严司空荆南见寄》等,感情深厚,辞气挺拔,对同僚于推挹褒奖之际时以国事、德行相勖勉,与一般应酬之作有所不同。《又玄集》、《唐诗鼓吹》等唐诗选本多选其诗。尤其是《酬严司空荆南见寄》,胡应麟以为是"中唐妙唱"(《诗薮·内编卷五》)。他出镇巴蜀时所作的诗歌,如七绝《题嘉陵驿》、《夏夜饯裴行军赴朝命》,五律《夕次潘山下》,五绝《途中即事》等,或抒写报国豪情,或寄托羁旅行役之思,都真切感人。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武元衡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但其五言近体虽极工巧,而浑厚不足,所以传诵之作反而较少。

原有《武元衡集》10卷。今存《临淮诗集》2卷,收于《唐诗百名家全集》中。《全唐诗》录其诗2卷。《全唐文》录其文10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杜黄裳之后拜相的武元衡,是一位极温雅沉静彬彬有礼的书生,晚唐著名诗人,诗风雅正,音韵清朗,切合音律。据正史所载,武元衡每有新诗出,必被好事者谱入歌曲,广为传唱。张为曾做《诗人主客图》分元和诗人为六派,各有主人一人,升堂、入室、及门等宾客若干,以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可见其影响力。高崇文虽有平蜀之功,然善治军不善治蜀,宪宗于是让武元衡代他为西川节度使。高崇文走的时候满载军资金帛伎乐古玩而归,“蜀地几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后选贤才,安黎民,抚蛮夷,为政廉明,生活节俭,政绩卓著,中外同钦。然而蜀地自韦皋以来已养成了诗酒花韵召伎宴饮的官场习气,即席赋诗对于文采风流的武元衡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但持身甚正的他并不真喜欢这种浮华风气,《新唐书》说他“雅性庄重,然淡于接物”,就是说他不喜欢应酬。从那句“满堂谁是知音者”的宴饮诗里,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片觥筹交错中武元衡那温和有礼而又有些寂寞的微笑。一次宴席上,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喝得大醉,强逼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杨嗣就把酒浇在他身上,并声称我用酒来给你洗澡。武元衡一动不动,任他浇完了酒,才缓缓地站起来,淡淡一笑,换了一身衣服,又参加酒会,终不让宴会不欢而散。

然而,谁若以为他的温文尔雅是怯懦无用,他的彬彬有礼是软弱可欺,那就错了。这个清雅俊逸如鹤一般的男子,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失礼,但任何压力都不能让他低头。元和三相,以他的性格最为倔强刚烈,是朝廷里最为强硬的主战派。得宪宗信任拜相之后,所有兵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节度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强藩相互勾结,又重金贿赂朝廷大臣,互为呼应,武元衡承受着极重的压力,却从不为所动,一力主战,声色俱厉,决不对强藩退让半步。对于杜黄裳,藩镇想过贿赂,对于武元衡,就只有诋毁和攻击。在一切政治手段均告无效之后,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镇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唐书描述如下:

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汹々,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

他的诗作以瑰奇艳丽著称,唐诗中色彩最浓烈的诗作就莫过于他的那首“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末句色彩对比之强烈感性,常常让我想起他温和的微笑和悲情的结局,想起飞腾的火焰和淋漓的鲜血,昭示着生命的壮烈与不屈。他终以自己的生命为献祭,来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⑺ 武元衡是什么朝代的

唐朝
武元衡(公元758年―公元815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吏是湖州刺史。
祖父:武甄,又名武平一,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
父亲:武就,官殿中侍御史。以子元衡贵,追赠吏部侍郎。
从弟:武儒衡,兵部侍郎。
儿子:武翊黄,唐朝元和状元。

⑻ 被誉为“唐朝第一美男子”的武元衡,最后结局怎样

武元衡最后的结局是在街上遇刺身亡。武元衡此人可谓是才貌双全,就容貌来说他曾被唐朝人誉为“唐朝第一美男”,而就才能来说他曾官至宰相。武元衡自小便十分聪慧且学习十分刻苦,所以在参加科举之后也是顺利高中并就曾经走入仕途。他入仕时唐朝正处于唐德宗的统治之下,而唐德宗对武元衡十分器重,他在武元衡入仕的第一年就接连为他升官。唐德宗还曾感慨过:“元衡真宰相器也。”

此后没多久,武元衡像往常一样在天还未亮时便早早起来前往宫中上朝。但是在他刚刚走出靖安坊东门时便有一名事先埋伏在暗处的刺客对他进行刺杀,猝不及防的武元衡就此遇害。这名刺客便就是淄青节度使派出的,而在这场刺杀中还有一位名叫裴度的副手也险些遇害。这位裴度后来还曾自请前去淮西前线,继续完成武元衡未完成之事。

⑼ 十则名人的友谊故事

1、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6、周恩来和张学良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7、鲁肃和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⑽ 身为白居易的情敌也是宰相的他,真的是被刺杀身亡的吗

武元衡是唐宪宗朝著名的宰相,由于他坚定不移地支持唐宪宗以武力平定藩镇,受到藩镇的仇视,最后被藩镇派出的刺客杀死,身首异处,是死得最悲壮的大唐宰相。

一、家世和家风

武元衡的曾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族侄,祖父武平一是唐高宗和武周时的诗人。武平一在武则天取代李唐后,并未像其他武氏成员那样积极加入武周政权,“武后时,畏祸不敢与事,隐嵩山修浮图法,屡诏不应”。

在武氏如此风光显赫时,武平一能与武家保持距离,说明他不攀附权贵,对时局有很强的洞察力,良好的家风也影响到武元衡。

武元衡的父亲武就,曾任殿中御史,后被贬为郴县尉,但是他不以为意,寄情于山水,吟诗作赋,最后任润州司马,贞元六年(790年)病逝,享年81岁。

从武平一到武就,都保持了低调和爱好诗文的家风,这些家风都被武元衡继承并发展,使他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优秀的诗人。

二、入相前的经历

建中四年(783年),年仅25岁的武元衡考中进士,之后做过监察御史和华原县令。

“后为华原县令,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

唐德宗非常欣赏武元衡,曾经在一年内给他连升三次官,“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擢为御史中丞。尝因延英对罢,德宗目送之,指示左右曰:‘元衡真宰相器也。’”

德才兼备又得到皇帝的赏识,武元衡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是他的好日子随着一个人的离去而终结。

幸好唐宪宗没有辜负武元衡的一片忠心,他将杀害武元衡的刺客杀死,又重用裴度,平定了淮西,完成武元衡未竟的事业,后来,成德的王承宗割地向朝廷臣服,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却负隅顽抗,被唐宪宗发兵平定,李师道被手下刘悟杀死。害死武元衡的幕后黑手,一死一降,总算可以告慰武元衡在天之灵。

热点内容
女主断竹心的小说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9-20 15:17:45 浏览:63
莫言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0 15:16:55 浏览:23
沾灰惹尘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20 15:16:47 浏览:798
好看甜的古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09-20 15:09:54 浏览:537
玄学耿美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0 14:55:53 浏览:752
掌书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0 14:28:24 浏览:552
乱入小说阅读 发布:2025-09-20 14:15:33 浏览:952
带字数排行榜的小说网站 发布:2025-09-20 13:52:09 浏览:217
色综合手机小说阅读网 发布:2025-09-20 13:41:55 浏览:658
免费全文重生军婚小说 发布:2025-09-20 13:41:55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