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后面附的诗叫什么
❶ 金庸十四部小说组成的两句诗句是什么
金庸十四部小说组成的两句诗句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1、飞:指的是金庸1960年出版的《飞狐外传》;
2、雪:指的是金庸1959年出版的《雪山飞狐》;
3、连:指的是金庸1963年出版的《连城诀》;
4、天:指的是金庸1963年出版的《天龙八部》,这本书从出版至今,经历过很多次的翻拍,成为一代经典;
5、射:指的是金庸1957年出版的《射雕英雄传》,也是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这部小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金庸;
6、白:指的是金庸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后的短篇小说《白马啸西风》;
7、鹿:指的是金庸1969年出版的《鹿鼎记》,这本书也是金庸的封笔之作;
8、笑:指的是金庸1967年出版的《笑傲江湖》,令狐冲的角色依然是人们心中的神作之笔;
9、书:指的是金庸1955年出版的《书剑恩仇录》,也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说;
10、神:指的是金庸1959年出版的《神雕侠侣》,是“射雕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
11、侠:指的是金庸1965年出版的《侠客行》;
12、倚:指的是金庸1961年出版的《倚天屠龙记》,也是金庸“射雕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曲;
13、碧:指的是金庸1956年出版的《碧血剑》;
14、鸳:指的是金庸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鸳鸯刀》。
(1)古代小说后面附的诗叫什么扩展阅读
金庸小说的思想主题
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他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
从本质上来说,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
在金庸创作的小说里,“情”与“理”深刻体现了生命本质与传统道德之间的永恒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爱情与道德规范的冲突。金庸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抑情绝欲的说教,更没有与传统道德文化相违背的滥情现象。
他仅仅通过“情”与“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爱情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人真实生命的适当描述和张扬,反映了对禁锢人们和社会发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爱情悲剧意识是对现代爱情的讴歌。
❷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后面是什么
近代现代诗,现代网络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2)古代小说后面附的诗叫什么扩展阅读: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❸ 小说后面通常会有作者写的几段字,有的是后续,有的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写的诗之类的。 是叫后记吧那表
后记不是看题材,而是看位置,在正文完结之后写的内容,或者是小说中人物生活的平淡而美好,或者是作者自己的话,关于人物的是让读者看了能从结局的高潮中慢慢回落,这样也对小说的满意度更高。而作者的话,一般一部好的小说能看到最后,你也会花上一段时间去读作者的话的,在这个里面有作者的灵机一动和对文中人物的选择,还有作者多么努力,多么不舍,然后展望未来,放出新书,告诉大家,让我们再创辉煌。
好像就是这样。
所以,只要你是写在正文之后的,文前面写上后记二字,就是后记。
❹ 诗词后面的注释叫什么名称
您好,注释一般都是会写赏鉴或者是解释。
❺ 古代小说中开头的那些诗句叫什么
这是个词
传说中得行文诗
❻ 金庸小说有一首诗了叫什么怎么写的
白马神雕行侠侣,飞狐雪山啸西风,笑傲天龙传八部,江湖碧血录恩仇,越女倚天刀剑外,英雄射雕诀连城,鹿鼎屠龙传侠客,鸳鸯书剑记金庸。
❼ 写古代小说中优美的诗词
根据需要吧,情节,环境,人物心情,可以用的诗词都不同。把合适的诗词放在小说中合适的地方,才是真合适,不好泛泛而谈,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射雕英雄传》结尾引用李白的《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天龙八部》段誉对月吟《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达对王语嫣的单相思之苦,符合人物身份,也是情节需要。
❽ 中国古典小说里的诗词专业术语叫什么
判词
❾ 古代小说中的诗词是作者写的吗有什么作用
处理引用的,基本都是作者写的,作用有很多,如下:
1、点明宗旨
小说中诗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作用就在于此,由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件,小说作者常选取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小说的主旨。这样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如《三国演义》篇首引用明代文人杨慎的一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必定对这首词十分熟悉,虽然它并非作者所作,但此词气势磅礴、内蕴深远,虽有模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迹,却又能推陈出新。《三国演义》的整理者们将它拿来总结三国这一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年代,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又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尽管有人对《好了歌》足否是《红楼梦》的主题歌表示异议。但要是说,跛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深化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曹雪芹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窃以为并不过分。《好了歌》歌词共四段,如下,
“世上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小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而解注分三个部分,中间部分与四段歌词对应,刻画了四种世态人情,从而暗示了《红楼梦》主题的三个要点:一是以宁荣二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二是贾府及史王薛三家各色人物的风流云散;三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
2、暗示故事中人物命运,塑造典型形象
这一功能在《红楼梦》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也是《红楼梦》诗词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图册判词》和《红楼梦曲》。作者以第二人称语气,分别咏叹了金陵十二钗和宝玉的命运,并对日后各人的归宿都作了安排。如《金陵十二议正册判词》其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即“凤”,指的是王熙凤,作者在此处既赞扬王熙凤的聪明才智,又暗示了她心性歹每,“编从末世来,”故贾府败落时,终一个倒霉的就是她,而她与丈夫的关系则有“从”、“令”、“休”三段经历,短短四行诗,已经为下文王熙凤的命运发展做好了暗示。
而塑造典型形象的诗词也是很多的,试想,如机没有《葬花词》、《题帕诗》、《代别离》、《桃花行》这几首沁人心脾的佳作,黛玉的形象和黛玉的故事情节将会受到多大的损失。
3、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国外的小说中也有靠诗来表示情感的,但却没有像中国古典小说那么频繁的出现,由于诗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及其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异于其他国家,而小说的创作者再加以艺术的加工和夸张,诗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至变成了改变人物命运的工具。像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诗词,虽不能说是使他上梁山的主要原因,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两首诗词,断了宋江最后的一丝幻想,最终把他逼上梁山。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对这一功能的运用有为淋漓尽致,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既然作者如此的看重诗词,对其在小说故事情节中的应用自然要颇费一番心思。如小说《玉娇梨》中,第一回红玉因代父题诗引起事端,父亲白太常被迫出使虏庭,红玉也只好暂寄吴翰林家中,而第四回中苏友白也是因壁上题诗引起吴翰林的注意和青睐,想将红玉许配于他,从而引发了一段姻缘。整部书都是以诗发端,以诗作结,诗歌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描摹人物外貌,突出人物性格
这在古典小说诗词中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古典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缺乏主体化,通常一出场就定了性,以后的事件只是对其性格的诠释,因此其形象的刻画往往是为了人物性格服务的。小说中的出场人物总的貌如其人,性格刚烈的不外乎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有帝王像的则天生异像,不是手能过膝,两耳垂肩,就是碧眼黄发,才子是风度翩翩,才高八斗,佳人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这些诗词占据了小说很大一部分的篇幅,往往给人一种脸谱化的感觉。当然也有一些小说写得不错的,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描摹,无论黛玉的“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还是熙凤的“两弯柳叶吊梢眉”,在用词遣句上比前人要精致、用心,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更为那刻、细腻。
古典小说的创作者们还常常通过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来体现人物,如黛玉创作的诗,很好的体现了她那种冰清玉洁,孤芳自赏的性格,而宝钗创作的诗,则表现了一种大家闺秀、端庄稳重的性格,可谓“诗如其人”。
除了以上四种功能外,古典小说中的诗词还有表达作者观点,交代历史背景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