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读后感200字
⑴ 选写小说读后感!200字一篇!多写得多分!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⑵ 红楼梦读后感2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⑶ 名著读后感200字左右 越多越好啊!!!!!!!!!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⑷ 急求一篇中国古代小说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
阅读了《儒林外史》,我深深陷入深思。作家吴敬梓向我们概述了一篇讽刺意义的小说,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当时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的开头,却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当我初读此书时,第一句看到的便是这句话,当时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与这句话有什么关系,于是没有去在意,而看到后面,为了财富,为了金钱,读书人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外史》的这些人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当时那腐朽的封建科举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读书人们为享有巨大特权而诱使他们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后,又味同嚼蜡。自古及今,哪一个能看破?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读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读书为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小学学习、读书,将来还有初中,高中,大学…学海无涯,但是当别有有时问我:“你读书学习到底为的什么呢?”我却哑口无言。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钱,如同过去那腐败的封建教会一般。想想现在社会,尽管并无过去的迂腐,但是,依旧有那么多学生为了一些考试夜以继日地学习,有些考上的兴奋至发疯,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楼自杀!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我想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讽刺的吧。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许并没有那样为了功名而疯狂地学习,但是,当陷入迷途之后也许就会后悔莫及吧。
我想,当我读完这本书,我们不仅应该为封建社会的堕落而感到可笑,更应该明确我们读书的目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为名利与富贵而读书。我们应该学习王冕,学习他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品质,学习他在大富大贵面前,选择隐居而不去享受。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⑸ 阅读中国古代文学读后感 初中作文 800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⑹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 读后感(任选两篇写读后感就行)
今天日午后闲暇时,看着午后明媚的阳光,便想着手执一卷,在书中畅游的滋味,便读了经典《三国演义》中《曹操献刀刺董卓》一回,略得启示。
在这一回中,主要讲述了朝中大乱,董卓掌握大权,横行霸道,许多官员决定杀掉董卓。王允让曹操带一把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为国除害解救百姓自然好,但也要有策略,虽然曹操可能已经计划好谋杀董卓计划,时机够准(因为吕布离开董卓身边),但那一刻时运不佳,想要拔剑又被董卓从衣镜看到,幸好吕布刚好回来让曹操有机会逃生否则董卓在曹操还未逃走时起疑然后杀之。然而我起初不懂曹操为什么不直接杀死吕伯奢,而是“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读罢方才明白曹操本性固执,为人辛辣以他奸诈的性格,以慢其心,间而杀之...其二董卓身为丞相有强大的势力,没有良好的策略,单方攻击略有愚蠢
事情败漏后,曹操逃走家乡,途经其父至交吕伯奢家,欲借留一宿,吕伯奢甚是高兴,招呼家人杀猪款之,并亲自去邻村打好酒。曹操疲惫,卧下歇息,醒来时,听到磨刀声,此人疑心甚重,误以为吕伯奢要杀之领赏,故先下手为强,杀其全家,后发现实乃杀猪,后悔已晚,遂逃走,途遇打酒归来的吕伯奢,吕伯奢竭力挽留孟德留下,孟德心有其愧,然思索片刻又将吕伯奢刺死,至此吕伯奢盛情款待曹孟德,而全家灭门。曹操此人,乱世之枭雄也,杀其家人实为疑心甚重,做事狠辣,乃其作风,而再杀吕伯奢,我想他是不忍高龄老人回去独自面对家人惨死之痛,遂杀之!
与此同时当我读到曹操要刺杀董卓,准备掏出 宝刀是,心也随着小说的情节而波动紧张,当曹操暴露,我不禁叹息,唉,多好的刺杀机会啊!可惜,甚是可惜。不过,这也有曹操自身的原因:做事不细心观察,没发现屋内的大铜镜,不仅刺杀失败,还丢了一把宝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一句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认真观察社会,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当午后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打在树上,零零碎碎,似乎书中的故事在眼前上映、、、
曹操这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书中我最为欣赏的也是曹操。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史书评论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臣、、然而我确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也是英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 。
《曹操献刀刺董卓》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不仅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是感概,小时候就一直听说曹操是奸雄,现在看过三国演义后,确实不假,至少以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权位的刀把子,一直让自己人扛着,这样无异于谋权了,既然能谋权就有可能篡位。 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众多,但是有勇气去杀董卓的却是寥寥无几啊,曹操就敢了,而且有可能真的是刺死了董卓,补充回答: 来自手机问问 自己也逃不出丞相府。这是玩儿命的活儿,也是忠君爱国的活儿。所以,我要说的是: 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
⑺ 读穿越古代小说的读后感
[读穿越古代小说的读后感]
看了穿越古代小说感觉好奇妙,好像自己也跟着男、女主角在古代般似的去过日子,可是现实中是不会实现的,在梦里实现就行了哈!古代人虽然有时候刻板,但是也有情趣,不像现代那样快节奏生活,很累滴,读穿越古代小说的读后感,读后感《读穿越古代小说的读后感》。。。梦,希望你能制造让我去穿越到古代那时候吧,让我美一回,要不就给我制造我在古代当奴隶,后来生活变好了,变成别的大官了。呵呵,试一下吧
期待中
〔读穿越古代小说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⑻ 读书笔记200字
别全抄哦 作为参考吧
读《红楼梦》有感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或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保尔已经过时了,中国早已进入到改革的时期,与保尔相比,我们更了解比尔?盖茨,更欣赏他,甚至更崇拜他。还有人认为,保尔的意志品质固然非常值得学习。但他终究不过是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现代社会更崇尚个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充分张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部神话。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些价值倾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努力让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们对自身的人生理想还有没有追求的必要呢?保尔精神还应该不应该弘扬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尔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性。一个人生目标不明确的人,如何能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迷惘无为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个人的奋斗唯有和党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显其辉煌,才会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刻内涵之所在吧。因此,“保尔”不会过时,他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丰碑。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心好象在水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保尔·柯察金那种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讨厌故事里维可外多那种小贵族.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时时在我的脑子里浮现,鼓励我要像像他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等事情一过,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是有毅力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