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小说描写
❶ 求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句段
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人对战争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几乎都是靠人命堆积起来的。古人对于这样的场景,对于这样的历史,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一个神童。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最知名的一首诗。
既有写实,又有艺术的夸张。因此,全诗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读了仿佛身历其境,目睹战斗的激烈、将士的英勇。本诗用词准确、形象、凝炼,富有表现力。如“凌余阵”的“凌”就和说“侵”、“入”不同。它包含了逾越和侵侮的意思,不但表示了敌人已经侵犯过来,而且也表现了将士们对这种侵凌行为的愤恨。这一句与后面“终刚强兮不可凌”又是前后呼应,把将士们那种不可侵犯的勇武刚强的气概显示得更加鲜明,全诗的主题也就更加突出。
❷ 有什么好看的关于古代战争方面的小说
残酷岁月 http://tieba..com/f?kz=355356705另外,《兰陵缭乱》就很好看 《且试天下》也是超级好看的(虽然有点象一个人杀几百几千的样子)
❸ 急急急~~~~大家有什么精彩的描写古代小说战争的场面和武打场面的描写段落啊·
《倾尽天下,乱世繁华》里面有很多:
寰宇帝蓦然想起年少轻狂岁月,嘴角不由扬起一抹轻笑。月光朦胧中那个眉目依旧的清雅男子仿佛正站在自己身边——冷淡,高雅,华贵,眉间一点朱砂鲜红欲滴。他朝他温柔微笑,眉目如画……
“倾宇你看那朵烟花——!!”兴奋呼声卡在了喉咙……他的身边,没有他……!!冰冷的空气仿佛在嘲笑他。是的,那个与自己并肩看天下的男子早已不在了。没有他的温度,没有他的声音,没有他的凝眸……自己……赢得天下,输了他!
空中,烟花烂漫。
塔上,形只影单。
寰宇帝孤寂地站着,背影中透出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流露过的凄凉落寞……犹记那个沉静如水的男子静静坐在轮椅上,对自己微笑道:“红尘之中,若少了你,倾宇有多寂寥。”他当时虽在微笑,却悲伤得让人潸然泪下。
轻柔的风在夜空中静静流淌,有种穿越时空的深情缱绻,韶华流逝,物是人非,风亦感伤,人亦彷徨——
泪眼朦胧间,仿佛看见那个雍容坐在轮椅中的高华男子正睁着那双清澈黑眸温和地看着自己。抬眉低眼、光彩陆离,眉间那点朱砂灵动欲现。寰宇帝猛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于是所有人都清楚看到,塔上那个坚毅华贵、杀伐予夺、说一不二、似乎永远都坚不可摧的男子,在那一刻,犹如一个孩子般……失声痛哭!——
❹ 描写古代战争场面激烈文章
原本部门人员编制为三人,现为两人,目前工作量比较大,必须兼顾质检部与电脑部办公室工作,较难保证办公室时时有人。
❺ 古今描写战争的文学
外国名著
(1)《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作品赏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刚刚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俄国诗人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反映时代:《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创作过程: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他告诉妻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鲁迅《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作者风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2)《飘》
作品赏析:《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塔拉庄园16岁的斯佳丽小姐疯狂地爱着邻居阿希礼•韦尔克斯。战争爆发后,阿希礼与他的表妹玫兰妮•汉密顿结了婚,斯佳丽一怒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不久,查尔斯在战争中病死,斯佳丽成了寡妇。在一次募捐舞会上,她与瑞特•巴特勒船长相识。战火逼近亚特兰大,斯佳丽在瑞特船长的帮助下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看到昔日庄园已变成废墟,斯佳丽决心重振家园,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不久,斯佳丽的第二任丈夫弗兰克在决斗中身亡,她再度守寡。瑞特真诚而热烈地爱着斯佳丽,不久斯佳丽嫁给了瑞特。虽然瑞特身上有同她类似的气质特征吸引着她,但同时她仍迷恋着曾爱过的阿希礼。瑞特带着伤心离开了斯佳丽,而斯佳丽此时却意识到瑞特才是惟一能和她真正相爱的人。
作者风采:玛格丽特•米歇尔(1900—1949)创作的《飘》一问世,顷刻轰动全球,这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她毕生只写过这一部小说,但仅凭这部小说,就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有人形容,米歇在晚上睡觉时尚不为人知,第二天早上醒来却成为全国第一号名人。接踵而来的荣誉是,1938年获博尼派格纪念奖,同年又获纽约南方社会金质奖章,1939年获斯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米歇尔于1900年11月8日出生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米歇尔曾就读华盛顿高级中学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市史密斯女子学院学医,丧母后照料父亲和兄弟而休学回家。1922年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专栏作家,后因踝骨受伤离职。米歇尔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一向喜欢钻研历史,辞职后就开始研究关于1861年至1865年间的南北战争史,米歇尔想把研究体会和成果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出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小说《飘》终于完成。小说出版,立即轰动世界。
(3)《简•爱》
作品赏析:1847年,《简•爱》出版后,伦敦一片轰动,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简•爱》描写了女主人公痛苦、磨难、反抗与追求的心灵历程。简•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她却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她始终不卑不亢,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赢得罗切斯特的尊敬与爱慕,虽历尽苦难,简•爱最终听从了心灵的呼唤,重新回到了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一切、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两颗真诚相爱的心灵幸福地结合了。《简•爱》的成功,在于作品塑造了女主人公简•爱这个艺术形象。夏洛蒂曾对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一样,貌不惊人,身材矮小,然而她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任何一个女主角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一反“郎才女貌”的传统写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不出众,矢志追求平等独立人格的新型妇女形象。
作者风采: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年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和狄更斯、萨克雷齐名,被马克思称赞为英国“出色的一派”小说家;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安妮•勃朗特一并驰名文坛,并称“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乡村牧师家里。儿时曾被送进孤儿院,离开孤儿院后,作过家庭教师,随后继续上学,并在寄宿学校讲授英语。夏洛蒂自幼喜欢文学,爱好写作。1846年与两个妹妹合用笔名“贝尔”,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847年《简•爱》的发表轰动文坛。次年,她的弟弟勃兰威尔、妹妹艾米莉相继去世。不久小妹安妮也离开人间。为忘却生活的悲哀,她全身心投入写作,完成《谢利》(1949)、《维莱特》(1853)及《教师》(1855)。
(4)《茶花女》
作品赏析: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聪慧,使她成为富贵子弟的追逐对象。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玛格丽特深深感动,两个人倾心相爱。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在巴黎郊区过起了朴素无华的生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成全阿尔芒家庭的幸福,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不知内情的阿尔芒,一再给玛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作者风采:小仲马(1825—1895),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别人讥讽。成年后,痛感正是法国社会现实造成了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被侮辱和受伤的女人,决心从事写作,以改变社会道德。《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于1852年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更大成功。其后,小仲马又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由于他自己的身世,发表了许多以私生儿为主题的“问题剧”。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奥勃雷夫人的见解》、《异国的女性》、《德尼兹》等。
(5)《基督山恩仇记》
作品赏析:《基督山恩仇记》是世界罕见的鸿篇巨制的长篇通俗小说。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通篇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法兰西复辟王朝时期。主人公邓蒂斯是船主摩莱尔商船“埃及王号”的大副,因被诬告,被捕入狱14年。在狱中,他结识了法里亚长老,长老把他造就成一个知识渊博、无所不能的奇人,并告诉他基督山上的藏宝地点。长老去世时,邓蒂斯设法钻进狱中裹尸的麻袋,逃出伊夫堡监狱。出狱后,他得到宝藏,成为家资巨万的基督山伯爵。他决心以上帝的名义用金钱去惩恶扬善,报恩复仇。他报答了曾经照顾他父亲的恩人摩莱尔船主,然后以巧妙的手段惩罚了陷害他的所有仇人。小说于1845年开始在巴黎的《辩论报》上连载,一发表,立即轰动了巴黎,高尔基称赞这部小说是“令人精神焕发的读物”。
《基督山恩仇记》的诞生:大仲马年轻时特别爱读《一千零一夜》和《罗宾汉》等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小说,自幼便养成酷爱幻想的浪漫性格。后来又仔细研究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风格,开始到处搜集奇闻轶事,观察人情风俗,以便写出通俗小说。1842年,他在地中海游历,对厄尔巴岛附近的基督山岛发生了兴趣,便把这个岛与1838年他在巴黎警察旧档案中发现的《复仇的钢钻》案卷联系起来酝酿故事情节,于是诞生了《基督山恩仇记》。《基督山恩仇记》在《辩论报》上连载后,马上引起轰动,如痴如狂的读者从四面八方写信到报馆,打听主人公以后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拨得按捺不住的读者,甚至赶到印刷厂去“买通”印刷工人,为的是能对次日见报的故事先睹为快。一部当代题材的小说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而且其生命力竟能如此顽强,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受到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爱,这种状况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作者风采: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世称大仲马,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维莱尔—科莱特城。年轻时当过小职员、文书,因一心想从事文学活动,便辞掉职务,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大仲马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品有《三剑客》(1844)、《玛尔戈王后》(1845)、《基度山恩仇记》(1845)。大仲马一生创作颇丰。维克多•雨果评价大仲马时说:“他就像夏天的雷阵雨那样爽快,是个讨人喜欢的人。他是浓云、是雷鸣、是闪电,但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像大旱中的甘霖那般温和,为人宽厚。”
(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赏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苏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优秀布尔什维克形象。小说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我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作者风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于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伦什县,父亲和母亲都是工人。因家贫只读过三年小学,就被迫自立谋生,当过食堂小堂倌、司炉助手和电工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才加入志愿军。1920年,因负伤复员。不久又在一次与洪水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1924年入党。担任过共青团的区委书记和地委书记。1927年全身瘫痪,又双目失明。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1933年,他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荣获列宁勋章。1936年又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战争与和平》
作品赏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长达130万字的史诗般长篇巨著。小说取材于1812年俄法战争时期,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从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从1805年彼得堡贵族谈论拿破仑在欧洲的征战写起,中经俄奥联军同拿破仑全线溃退,最后写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运动前夕。作品着重写了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十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出现,正值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时期,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为俄国的文学增添了光彩,也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作者风采: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高尔基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父亲是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古拉•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80年代末创作的《复活》是作者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8)《复活》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9)《巴黎圣母院》
作品赏析:《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诬陷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僧侣的虚伪和封建贵族的残忍。小说描写的是15世纪的巴黎社会,贬斥的却是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通篇充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社会黑暗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作者风采:
一代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省。雨果在文艺思想上支持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支持资产阶级自由主义。1827年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这篇《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正在布鲁塞尔。公社遭到残酷镇压之际,他大声疾呼为公社辩护,全力争取对公社社员的赦免。187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后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10)《高老头》
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高老头》
作品赏析:《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间喜剧》庞大结构中的一个枢纽站,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小说“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环境详细逼真,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塑造典型人物性格突出,使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读者。
作者风采: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恩格斯称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生于法国西部的杜尔城。他小时候在旺多姆教会学校读书,后进入巴黎的一所大学学法律。毕业后的巴尔扎克不顾父母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历史悲剧《克伦威尔》完全失败。曾一度弃文从商均告失败。商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生,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29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舒昂党人》。这是巴尔扎克获得世界声誉的第一部作品。此后他以旺盛的精力,惊人的速度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作品,筑成了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人间喜剧》,主要作品有《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贝姨》等。
(11)《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海明威著。发表于1952年。这是他20年代以来描写的“硬汉性格”的继续和发展。小说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收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桑提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三天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了。小说通过人与自然的斗争,表达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主题。桑提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小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寓言性和象征性。运用反衬法、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性格,语言清澈流畅、朴素无华。
作者风采: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中学毕业后担任见习记者。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20年代末回美国佛罗里达州广泛游历,写了不少以拳击家、斗牛士、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为战地记者。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另有《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2)《十日谈》
作品赏析:《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作家卜伽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写于1384年,成书于1353年。小说文笔精练,语言生动。作品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住在佛罗伦萨乡间的一个别墅里,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在10天中轮流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它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广阔现实社会,反对禁欲主义,歌颂男女爱情,反对等级特权,宣扬人类平等,揭露贵族的腐朽和愚昧,抨击僧侣的虚伪和荒谬。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企图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探索新的途径,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作者风采:卜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提倡复古文化,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乐等,同时,也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狭隘性,把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来的最初的成果。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著l 《论语》/1 名著2 《三国演义》/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呐喊》/33 名著5 《谈美书简》/44 名著6 《物种起源》/52 名著7 《红楼梦》/59 名著8 《老人与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复活》/106 名著12 《围城》/121 名著13 《悲惨世界》/136 名著14 《追忆似水年华》/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诃德》/161 名著17 《水浒传》/175 名著18 《麦田里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圣母院》/193 名著20 《西游记》/203 名著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11 名著22 《罪与罚》/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鲁滨逊漂流记》/237 名著25 《梦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传》/251 名著27 《红与黑》/260 名著28 《歌德谈话录》/274 名著29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86 名著30 《静静的顿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盖茨比》/297 名著32 《永别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线无战事》/311 名著34 《蒙田随笔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23 名著36 《百年孤独》/329 名著37 《日瓦戈医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条军规》/350 名著39 《变形记》/359 名著40 《欧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汤姆叔叔的小屋》/380
❻ 求一本有关古代战争史的小说,要那种描写打仗情节很好的,比如环境塑造,阵型之类的
不知道算不算,酒徒的《家园》(也叫《隋乱》)写的不错,但是不是正史而是历史环境下的架空小说。
❼ 求古风小说达人!!!!急急急急急!!求描写古代战场(边塞)和江南水乡的片段!
关于边塞,这里推荐鼠七里的《风吹不散长恨花》,这是一片较短的小说,具体章节来说有很多处,不过由于小说本身不长,所以应该能够看完。此外还有沧月的《飞天》,也是一篇很棒的短篇小说。
至于江南,想来你也有所涉猎了,这里推荐一个西失、苏镜 合著的《逆鳞》(虽说洛都按理不属江南,然其行文用法却颇得江南繁华气韵,故妄举此例)、乐小米的《美人如玉剑如虹》还有金寻者的《大唐乘风录》。
为了保险起见,我稍后还是会把具体的章节发送到你的邮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❽ 关于写古代战争的小说
破釜沉舟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名闻于诸侯。就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斗稍获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锅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简陋的方屋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军粮,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多次交战,截断对方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秦将),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 楚兵的勇气和声威盖过各路诸侯军。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钜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到楚军攻击秦军时,那些诸侯军的将领都躲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用一个来抵挡十个,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颤栗恐惧。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诸侯都隶属于他。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兼并,莫惧章程”,以至“黎甿失业,户口雕零,忍弃枌榆,转徙他土”。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开,僭拟官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千万计”。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已,培植党羽,“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目为“二圣”。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 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❾ 网络小说中该如何描写古代战争
可以看看山那边的领主木桩,泰维骑士两部分,对战斗的细节和宏观描写都很出色
❿ 描写古代战场激战的段落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 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