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桃花意象的小说
❶ 有桃花意象的古诗
桃花,盛开在充满着诗意的春天,它们感染着诗人,因此诗人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桃花的佳作。同时,桃花象征着爱情,阳春三月,带上自己心爱的人去赏桃花,二十首描写桃花的诗词送给大家。
《桃夭》
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桃花》
周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如晦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❷ 求意境的诗词名,作小说书名 高赏
“迷哀眸”出自我自己写的《夜游宫》。应该没人用过,你的书主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不然我怎么知道你要哪方面的?
夜游宫
看落花,有感
老树还醉犹眠。挂金橘、叶隐叶现。桃花落尽已无花。拾残花,飞细雨,迷哀眸。
天低云垂松高。现鹅黄、佝偻病柳。荒诞无稽天下乱。只月知,为姬笑,戏诸侯。
❸ 桃花在古诗中的意象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红色,总是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自古以来,桃花象征阳春、爱情与婚姻。桃花命薄,却在短短的生命中灿烂非常,故此历史中不少骚人墨客,往往借桃花喻意,花开花落,其间的浪漫和伤情,令人陶醉,亦令人心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周南 桃夭》,诗中既以红艳的桃花来渲染姑娘出嫁时的喜庆气氛,又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丽的新娘,可谓两相得宜。从此,诗人就常常以艳丽的桃花来比喻美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可能要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 “人面”“桃花”交相辉映,花艳人更娇。
桃花以其艳丽而招人喜爱,可是在有些诗人眼中,桃花总带有几分妖冶狐媚之气,平添几分轻佻浮艳之态。唐代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中“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直接给桃花冠以“轻薄”的恶名,这对桃花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然而桃花任人说评说,始终不改艳丽之姿,每到春来,桃花依旧烂漫开放,装点这满园春色,“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和“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清刘灏《广群芳谱》)两句便是最好的明证。
❹ 《桃花》罗隐诗中桃花意象包含了怎样的意蕴
桃花罗隐诗中桃花意象包含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抽象的意思
❺ 在古文中,桃花这意象通常表达了什么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桃花在诗中的意象
2.1 作为春天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可是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比如唐代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唐代吴融的“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宋代白敏中的“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桃花》)都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桃红柳绿,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与此同时,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联系在一起。因此,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断肠的思绪。清代袁枚的“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题桃树》)将桃花凋零后满目的狼藉景象与初放第一朵时的鲜艳明丽作对比,表达出他怜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2.2 作为美人的意象
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表达出对远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羞容。而唐代韦庄的“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庭前桃诗》)则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描摹桃花的姿态。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以花拟人,以人比花。诗人以人泪长流比花自妩媚,泪易干比花易衰,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将花与人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成了林黛玉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2.3 作为桃源的意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如宋代的陆游曾经胸怀报国大志,然壮心未酬,两鬓先斑。到了晚年,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是向往。他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和“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连日至梅仙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都是诗人晚年归隐后生活和心情的生动写照。宋末元初的谢枋得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中,把自己隐居地庆全庵比作桃源,将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像桃花源中一样不记时日,看到桃花开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诗人看到落英缤纷,花落流水,就担心会有“渔郎”问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现了作者隐居的坚定态度。
网络知道!!!
❻ 宋词中的桃花意象
十里桃花,放眼望去,一片嫣红,印在霏霏烟雨里,像泼染的水墨画,氤氲而又飘逸。
桃花随风雨而动,测测轻寒小。
飘落的残红微染着细雨,泛出淡淡的红色。旋落在小池里,引得一池萍碎。疏影横斜,暗香始来,疑是池底生香。碧浅深红,梢头微晕,如花出浴,淡淡而生烟。
桃林深处,几处茅屋,茅门紧闭,隐隐有些世外之风。
灼灼其华
翻到从前随手写下的,一段描写桃花意象的句子,犹如浮现在心头的,带着古典的,唯美的场景如一副画卷,从心底缓缓展开。
古诗里的桃花,总是美艳的不可方物。
桃花璀璨
在诗词意象里,桃花是一个很受欢迎,带着暧昧和纯净的意象。过往诗人,多多少少都写过关于桃花的诗。桃花,象征着纯净,美好,春天,又带着虚无,飘渺,哀愁。
如同古诗中的月,古诗中的边塞,古诗中的小桥流水,氤氲飘渺的桃花中,在过往的诗词中绽放着生命的嫣红。
描写桃花的古诗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至今。流传在诗中最早的桃花意象,是出自《诗经》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全诗如下。
《桃夭》
出自《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最早的关于桃花的诗句,借灼灼其华的桃花,托起对流浪在外的夫君的思念。语句虽然很短,但是脍炙人口,读后有一种彻骨的凄凉。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和爱情,是桃花最初的意象衬托。
桃花诗里,有表达爱情的意象,也有表达旷达和抛却世事浮华的。正如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很美,也很好记。我很喜欢这首诗。读来有种怅然入梦的感觉,也有种看破红尘的触感。唐伯虎的诗作不多,这一首却非常有名,他是一个画家,非常有名的画家,也正如画家的浪漫,他身上有着淡然看破,宁静致远的感觉。这首词里表达的旷达和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世人所不及。
❼ 桃花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寓意呢
桃花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寓意,在不同意境或语境下,其象征着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弟子等。
在《夸父追日》《桃花源记》中,作者都选用了“桃”,夸父的权杖化作了桃林,渔人遇见了桃花林,主要因为,桃花是开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作者都选用了“桃”,是借此抒发自已的内心对自由及美好生活的象往。
(7)古代桃花意象的小说扩展阅读
关于桃花的诗:
陆游《泛舟观桃花》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译文:传说里的桃花源原来在我家乡(绍兴)的镜湖里,瞧,桃花的影子落在湖水的十里清波里映得满湖泛红。自从我离开了四川盛开的海棠花以来,这还是我第一次用对花/对酒的沉醉来答谢春天。
唐.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译文:桃花开时春水大涨,河中白石已经淹没。 女萝藤枝摇摇荡荡,摇醉了青天的月亮。
桃花种类:
小花白碧桃:开白色小花,花瓣椭圆形,花萼花较少,花枝多褐色,带有绿斑。
大花白碧桃:开较大的白花,有着圆形花瓣,绿色的花枝上密生着细毛。
五色碧桃:又称撒金碧桃,大部分花为白色或微带红丝,间有一枝或数枝花为粉红色,也有一花或一花瓣白色与粉红色各半。长圆形花瓣,花枝红褐色。
千瓣桃红:花为粉红色,多为三轮花瓣,花丝粉红。有些花则略近红色,花丝红色,花枝袍红。
❽ 桃花的意象
1、喻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桃花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初次出现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方润玉认为:“《桃夭》不过取其色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桃花即象征着健康,青春,美丽女子。最初,桃花便于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后来的诗词中一直延续着,桃花色彩鲜艳,常被诗人们用来赞美女性的美丽,并且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人们赞美女性的美丽常常用“桃花脸”“桃花色”。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个凄美感伤的故事,美丽的邂逅,女子灿烂的容颜如桃花般灿烂,在诗人心中久久未能散去,然而现实逃不过时间,注定是个擦肩而过的结局,次年,当诗人重新回到那个地方,已经物是人非,只剩下灿烂的桃花依旧。自此之后“人面桃花”
就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个永恒的经典。也正是这首诗将桃花意象做为女子和爱情的隐喻家喻户晓。
2、寄托惜春伤春之情怀
阳春时节,桃花烂漫,争相斗艳,短暂的花期之后,辉煌不再,飘零于风雨之中,容易引起文人雅士们惜春伤春的情感。“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3、抒发故园之思
恋乡情结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唐诗之中的此类是个更是不胜枚举,而就在描述故乡山水,抒发思乡之情时,桃蹊柳陌李白桃红成为重要的意象,刘长卿“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时平后春日思归》)薛能云“十年抛掷故园花,最忆红桃竹外斜”(《重游通泼亭》)桃花在他们背井离乡之后,深觉人世飘零之时,桃花成为感情寄托,温馨的桃李在那种漂泊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更使得诗人们遥望故乡,深深地思念。
❾ 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桃花在中国古代有多重寓意,在不同意境或语境下,其象征着春天、爱情、长寿、美好生活、弟子等。
(一) 桃花象征着春天。桃花,开于早春,自古以来就是春天来了的象征。“桃红容若玉,定似昔人迷”,作为春天和美好的代名词,桃花无愧人们的厚爱。吴融在《桃花》诗中曰“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王维留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而崔护在《题城南庄》中,也将桃花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有“桃花依旧笑春风”之说。
(二) 桃花象征着爱情。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在古中国,桃花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古人占卜时常说桃花运,就是指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而古代诗人也常常把桃花与爱情结合在一起,除了用“一树桃花一树诗,千树花语为谁痴”这样的诗句来表达爱情向往,还常用于对红颜薄命的感叹,唐代大诗人李贺的一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就将爱情美好的幻灭写得凄美之至。当遽然而逝的生命与人们企盼红颜永驻而又不能联系一起时,桃花便成了旧时对红颜薄命的忧伤和隐喻。
(三)桃花象征着长寿。《太清方》曰,“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而桃花所形成的果实,桃实更被视为延年益寿之物,由此其引发出的许多如王母的蟠桃会等故事,把桃果称为“寿桃”。清末画家吴昌硕夸张地咏寿桃,诗云“灼灼之花,赪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
(四)桃花象征着美好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道“入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千古不朽的理想之境,不知激励和影响了多少代志士仁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所以,古人常用桃花命名居所,如“桃花坞”、“桃花圃”、“桃花庵”等。
(五)桃花象征着学生、弟子。由桃花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语出《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的“桃李满天下”,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其中的桃李即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❿ 在你读过的传统诗文中,桃花意象一般表达怎么样的形象意义
作为春天的意象,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作为美人的意象,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这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