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古代国家的分布
❶ 有没有描写汉朝时古西域各国的历史小说
大漠谣和云中歌 都是汉朝的但不是写西域的故事 不过真的很好看
❷ 哪位大哥大姐能告诉我古代的一些国家名字(自编),我第一次,写小说,取不好名字
哥们,加油啊,下面是我网络来的... 汉武帝前 西域三十六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建元类卯三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 (一)乌孙——现新疆伊宁市及附近几县是乌孙当时一部分。绝大部份,为沙皇俄国侵占。 (二)龟兹——现新疆库车、拜城一带。 (三)焉耆——现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四)于田——现新疆和田一带。 (五)若羌——现新疆若羌东南,罗布泊西北,离古阳关最近。 (六)楼兰——现新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旁沙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现存有楼兰遗迹。 (七)且末——现新疆且末县西南,现有周围二十里古城兀立,墙垣断续。唐玄奘取经,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现新疆且末臣河南,有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国家最小。 (九)戎卢——现新疆于田县南。 (十)弥——现新疆南疆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现新疆策勒县南。 (以上四个小国,全在现和田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沙漠湮没)。 (十二)皮山——现新疆皮山县东南,藏桂附近,尚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人叫破城子。 (十三)西夜——现新疆皮山西南。 (十四)蒲犁——现新疆叶城东一带地方。 (十五)依耐——现新疆英吉沙东南东勒库尔依耐和蒲犁两国虽 小, 但是汉唐以来东西交通要道。唐玄奘从天竺(现印度)取经回国,取道于此。 (十六)莎车——现南疆莎车县,后被于田吞并。 (十七)疏勒——现新疆喀什市和疏勒县一带。 (十八)尉头——现新疆南疆乌什、巴楚地。 (十九)温宿——现新疆阿克苏和温宿一带。 (二十)尉犁——现新疆库尔勒、尉犁地方。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现新疆南疆拜城一带。 (二十二)卑陆——现新疆阜康县以北 (二十三)乌贪訾——现新疆离现玛纳斯北和昌吉附近。 (二十四)卑陆后国——现新疆阜康县东。 (二十五)单桓——现新疆玛纳斯东北。 (二十六)蒲类——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现新疆乌苏县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现新疆昌吉县以西。 (三十)劫国——现新疆呼图壁东北。 (三十一)狐胡——现新疆吐鲁番以北。 (三十二)山国——现新疆南疆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交河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方。 (三十五)师车尉都国 --现新疆吐鲁番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 --现新疆奇台周围。 此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个属于西域的国家,现都不在我国新疆境内了。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 前赵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西燕 北燕 前秦 后秦 西秦 前凉 后凉 南凉 北凉 西凉 成汉 给你提供多张各个时期的地图,你可以参考一下。 参考资料: 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m=2&aid=87554559&pid=3297149601
❸ 求古代的国家名字,写小说要用
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奢比尸国,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三苗国,载国,贯匈国,交胫国,不死民国,歧舌国,三首国,周饶国,长臂国,三身国,奇肱国,青丘国,黑齿国,纪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鲁、吴、越、宋、郑、鄫、邾(邹)、莒、吕、许、虢、虞、州、淳于、杞、莱、萧、徐、舒、纪、谭、管、蔡、郧、蒋、芮、沈、曹、霍、庸、权、谢、巴、息、郤、邢、祝、鄣、聂、陈、薛、巩、叶、项、卫、滕、江、葛、戴、宿、遂、钟吾、炎、鄅、毕、申、罗、邓、绞、唐、刘、黄、厉(随)、蓼、鄀、肥、鼓、中山、鄟、祝其、姒、蓐、耿、苏、冀、诸、共、井、缙、杨、邘、皖、邿、须句、郜、弦、郕、梁、向、凡、谷、赖、牟、柏、颛臾、焦、茅、滑、巢、雍、顿、黎、费、郇、胙、夔、郐、应、介、鄾、任、邳、胡、代、彭、苴、鱼、鱿、轸、扈、荀、桐、极、贾、祭、毛、根牟、甲父、绚、翨阳,有穷、道、微、柳、丰、六、瑕、姜、观、大庭、骀、岐、箕、莘、逼、倪,羽民国,灌头国,厌火国,载国,结胸国,歧舌国,周饶国,一臂国,言灵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肃慎国,长股国,无启国,一目国,柔利国,深目国,聂耳国,无肠国,夸父国,博父国,拘缨国,歧踵国,大人国,君子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伯虑国,里耳国,雕题国,北雊国,枭阳国,巴国,氐人国,匈奴国,开题国,列人国,流黄封氐国,东胡国,夷人国,貊国,燕国,犬封国,蟜国,阘非国,环狗国,魅国,戎国,林氐国,盖国,巨燕国,倭国,朝鲜国,列阳国,姑射国,大蟹国,陵鱼国,鯾鱼国,墩端国,玺唤国,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韩雁国,始鸠国,大越国,彭泽国,聂阳国,少昊之国,靖人国,蒍国,中容国,司幽国,嬴土国,夏州国,盖余国,困民国,有易国,摇民国,熏民国,女和月母国,季禺国,卵民国,盈民国,季厘国,载民国,蜮民国,焦饶国,伯服国,鼬姓国,昆吾部落,张宏国,菌人国,淑士国,白氏国,长胫国,西周国,先民国,北狄国,沃民国,寒荒国,寿麻国,盖山国,互人国,胡不与国,叔歜国,北齐国,始州国,詹耳国,犬戎国,继无民国,中煸国,赖丘国,苗民国,牛黎国,天毒国,壑市国,汜叶国,朝云国,司彘国,禺中国,列襄国,盐长国,流黄辛氏国,朱卷国,氏羌国,大幽国,钉灵国,夏商、西周、东周、汉、魏,蜀,吴,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契丹,匈奴,大月氏,宋、金,辽,元、明、清,汉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代国,冉魏,西燕,西蜀,翟魏,吐谷浑。
❹ 高分求修真小说中九州与七国名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yǎn)、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其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七、豫州,起自荆山、黄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❺ 求古代小说中的国家名称,急!!!
云梦国、南康国、彭泽国、姑苏国、新郑国、北戎国、辽东国、莒国
❻ 帮我写言情穿越小说四个国家的介绍,国家名已有。急急急
小说大概是讲什么的呀?得有个背景才好根据人物来写国家的。。。。
❼ 本人最近要写古代小说 有一个角色是西域公主 请哪位大神给我解答一下古代西域国家的名称 还有他们的姓
,当时在现新疆境的西域三十六国,经考证在如下地方:乌孙、龟兹、焉耆、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弥、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师车尉都国、车师后城国 除此之外还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乌弋山离等十几西域国。汉武帝刘彻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寻访大月氏联合抗击匈奴。虽然出使未获成功,但是却沟通了中原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和交往。
基本介绍
关于“西域三十六国”的“西域”和“三十六国”
点击查看图片
西域三十六国分布位置
关于“西域”一词的由来
“西域”一词,似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词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是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之南北的广大地区;
“广义”是指除狭义以外的、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史记》中的“西域”实际是指汉朝统辖领域以外的“西北国”;而以后所说的“张骞通西域”,实指“张骞通西北国”;荀悦的《前汉记》即已说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最早为五十国,后各国之间吞并为三十六国),其具体位置,《汉书.西域传》说:“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即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这是汉代所说的“西域”(当时乌孙不属于西域范围内)。
点击加载更多
-
❽ 帮我写几个古装言情小说国家名字和介绍
红枫国、冰晶国、腾龙国、云霄国。 红枫国:因枫树众多而出名,它地处中原,人口资源众多,可称的上是人杰地灵。 冰晶国:它地处极北之地,终年寒风呼啸,冰雪覆地,只有少数耐寒植物可以生长,且资源与人口稀少,唯一的特色是此地盛产美女,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赠小道消息一条:冰晶国的皇帝可是一个绝世大美女哦。 腾龙国:地处西北荒漠,民风彪悍,武风盛行。 云霄国:地处南方大山深处,靠海,终年云雾缭绕,如同仙人所住的仙境一般。 多泡几个妞吧,写暧昧文。
❾ 求古代中国东北国家的名字,写小说用
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即“东五盟市”: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史记》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确的记载,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卷4《周本纪》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齐国,燕国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高句丽和渤海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政权。创建者是夫余人(东北古代汉人一支与现代韩国人无关,人口几全部姓高)朱蒙;都城是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丸都(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历705年),统治最盛时一度将朝鲜半岛大半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对东北地区南部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迁到现在的辽西地区,公元337年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亦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租税,非工商人口归农等等。使辽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天朝鲜、韩国祖先)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人口绝大部被唐朝政府内迁中原融回中土,余众融入渤海国的人民里。
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肃慎后裔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本部为主,结合其他部,在“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之间建立地方政权渤海国(亦称震国)。后来鼎盛时,疆土方圆5000里,人口近500万,胜兵数十万人,史称“海东盛国”。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辽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王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辽东半岛。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辽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代对东北的管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辽阳地区,在当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建州女真 “卫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塔山左卫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来往更为频繁。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尔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朝对东北的统治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勃兴强大。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全国。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抢夺粮食和貂皮。之后清军与俄罗斯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雅克萨之战后,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于 1689年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东北地区疆域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蒙古独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沈阳、辽阳、锦州、长春、吉林、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