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龙图公案
❶ 谁知道三侠五义的故事梗概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清人俞樾(1821-1907)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石玉昆(约1810~1871),字振之,天津人,咸丰、同治间著名说书艺人。其说唱之《龙图公案》,今犹有传抄本,唱词甚多。后有人在此基础上,删去唱词,增饰为小说,题《龙图耳录》。光绪年间,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均为 120回。近代学者俞樾认为本书第1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1回。又以三侠即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实为四侠,增以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原五鼠即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仍为五义士,改书名为《七侠五义》,于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所以今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两本流传。
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宠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活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它的出现,表明近代传统的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小说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前70回,主要写包公断各种奇案冤狱以及锄庞昱、葛登云和为李太后伸冤等故事,其中穿插南侠封“御猫”,五鼠闹东京并归服朝廷和授职事。后50回,以颜□敏为中心,写他在众侠客义士协助下,剪除马朝贤、马强、襄阳王赵玉等诛强锄暴的故事。
包拯,历史上实有其人,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史》有传。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以大臣知开封府事时,以刚正不阿著称。宋元以来不断有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如宋元话本《合同文字记》,元杂剧《抱妆盒》、《盆儿鬼》、《陈州粜米》等。明末出现的《龙图公案》,是有关包公审案断狱的短篇故事集。这些作品,其中不少是民间传说,掺杂不少冥灵迷信荒诞不经的内容,《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并加虚构,且沿袭了荒诞迷信部分。但将短篇串连为长篇,情节有所发展,传奇色彩浓厚,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较为饱满。特别是小说增加了大量勇侠之士游行村市除暴安良、为国立功的故事。如南侠展昭为包公于金龙寺杀凶僧,天昌镇拿刺客,在庞吉花园破妖魔等。小说把侠客义士的除暴安良行为,与保护官府大臣、为国立功结合起来,南侠、五鼠均被授皇家护卫,表现了宣扬忠义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但是,侠客义士依附统治阶级中的正面人物,与□邪势力对立,仗义除暴,为民申冤,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某些思想和愿望。小说明显地表达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要求和对是非善恶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认识价值。如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太师庞吉恃宠结党营私,诬陷忠良;庞昱荼毒百姓,抢掠民间妇女;苗秀父子鱼肉乡里,重利盘剥;葛登云、马刚肆虐逞凶,为害地方等。同时,对嫌贫爱富的柳洪、雪中送炭的刘洪义、嫁祸于人的冯君衡等,褒贬态度亦极鲜明。冲霄楼盗盟单 选自杨柳青年画《七侠五义》
《三侠五义》绘声状物,保留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明快、生动、口语化的特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能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结合。特别是对侠客义士的描绘,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于世俗生活气息。鲁迅说此书“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中国小说史略》)。
《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影响十分广泛。其后,出现了《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类似的作品。而《三侠五义》的不少故事,又成为各类戏曲的题材来源。如京剧《打銮驾》、《遇皇后》、《打龙袍》、《五鼠闹东京》等,都是敷演其中的故事。
《三侠五义》除原刻本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铅印本。《七侠五义》有1980年北京宝文堂的铅印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谢蓝斋抄本《龙图耳录》。
《三侠五义》情节纷繁曲折而又条理清晰,语言通俗,保留了宋元以来说书艺术的生动活泼、直截明快的特色,对以后的公案小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来《小五义》、《续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续书的纷纷涌现,都是受它直接影响的结果。
宋仁宗年间,河南陈州旱情严重,包拯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陈州恶霸庞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舅,竟派人刺杀包大人。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老隐士晏子陀等人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随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之事,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
❷ 四大公案到底是啥
四大公案
《彭公案》:作者:(清)贪梦道人撰
内容:
揉合真实历史人物彭鹏事迹,敷演而成,《清史稿》列传六十四《彭鹏传》描述彭鹏“为官清廉,不畏强御”,“治狱,摘发如神”,但基本情节仍属虚构。
《包公案》作者:(明)安遇时
《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公案小说,全书十卷,安遥时编。编著者安遥时生平事迹待考。
《包公案》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故事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虽不连贯,但包公形象却贯穿全书。
〈海公案〉[清] 李春芳
内容提要: 《海公案》: 叙述一位无私无畏的清官海瑞一生的故事。海瑞其人其事《明史》有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号称“南包公”。本书文笔粗疏,情节离史实颇远。
《施公案》清公案小说,又名《施案奇闻》、《百断奇观》、《三公奇案》、《清烈传》
此书版本为光绪廿九(1903)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二十本,五百二十八回。
不题撰人。应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
叙述施世纶(小说作施仕伦)惩治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为百姓申冤的故事。施世纶,清康熙人,助清廷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之子。《清史稿》有传。影响后世戏曲,京剧中,颇多剧目与本书故事有关。
❸ 请问那里有龙公案这本书下载啊
试一下这两个:
http://bbs.rbook.net/dispbbs.asp?boardid=3&id=6559
古代公案小说合集》典藏版v1.0公案小说
公案,原系指公府的案牍,其后引申为剖断是非的案牍始称公案。佛教经典中的公案则指“佛祖机缘”,用以剖断生死,是言语动作的垂示,以禅理来判决事端的准绳。
宋代耐得翁撰“都城纪胜”里,其“说话”的小说家就有“说公案”,专讲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态之事,显然是以江湖亡命游侠招安受职为内容,亦即侠义武勇之属。吴自牧梦梁录将公案与传奇合称为“公案传奇”,传奇原是唐人小说的代称,是以,公案传奇也指的是公案小说而言。
抑豪猾、除暴乱的侠义武勇之属的小说,固然是公案小说,而官司的平反刑狱,亦是公案小说的题材。宋人所存留的公案小说,以平反刑狱之类居多,如单篇的错斩崔宁、简帖和尚、沈小官一鸟审七命等是,此等尚保留了“说公案”的型式,即每一则故事都有入话、正文、结局。日后,说公案者塑造一中心人物,强化其审理平反冤狱的本领,如“日间断人,夜间断鬼”的包龙图,经说书者的宣说,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就是宣说公案的典型。在元代时期,更编作了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也待制智勘后庭花、包待制陈川耀粮等剧本,搬上舞台演唱,由于附会的事情愈来愈多,明代就有新镌全像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龙图公案等书的出现,是书按分类编次,前后故事并不相关。同时,仍保持说公案的型式,直到清同治年间重新镌刻听五斋先生许定本绣像龙图公案仍复如此。除龙图公案外,明代尚有海刚峰属官公案、新民公案;清代尚有鹿洲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刘公案、李公案奇闻、于公案奇闻等。
在众多的公案小说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首推龙图公案(包公案),其次是施公案、彭公案。是类故事能在民间广为流传,主要的原因是该书综合了平反冤狱与侠义除奸的内容,其中施公案又为此类小说的先导。大体而言,龙图公案多因袭前人著述而敷衍,施公案、彭公案则以洗冤录为主,附以民间传说之案狱而成。龙图公案是以包拯为主,辅以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施公案是以施仕纶为主,辅以黄天霸;彭公案是以彭鹏(或作彭玉麟)为主,辅以黄三泰、欧阳德。是类小说,流行于清末,撰述者原意或许是以侠义之士来协助诸公,完成其平反冤狱的壮举,孰知阅读者众,故事因而一延再延,如龙图公案由三侠五义更名七侠五义,续以小五义、续小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书亦多达三、五百回。
综观公案小说之能流行,固然是说书人善于宣讲的结果,而世人趋之若鹜,未尝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影响?的确,在乱世时,侠士除暴乱、抑豪猾,可以疏泄人的怨气;青天老爷能平反冤狱,可以苏解人的冤气。
点击浏览该文件
点击浏览该文件
====================================
VeryCD.com 分享互联网社区 > 《清茶书苑——...
以前听评书都是在中央电视的电视书场听的,记得有一部书名叫《龙公案 》此书乃孙岩所播,央视录制,无奈却中途停播,心中一直牵挂啊。此书非刘浩鹏之《龙公案》。不知道有人知道这书不,这么多年了,有机会我都在找啊,望穿秋水啊。...
board.verycd.com/t101792-200.html 22K 2005-12-10 - 网络快照
❹ 我国四大古典公案小说指的是什么
包公案 包拯
狄公案 狄仁杰
海公案 海瑞
施公案 施世纶(鹿鼎记中,被韦小宝捉弄的台湾降将施琅的后代)
❺ 龙图公案的书籍介绍
《龙图公案》又叫《包公案》,它的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采自史料,或吸收曲艺精华,或取自时事近作。内容大都是包公明断谋财害命、仗势凌人以及奸盗诈骗等案,塑造了一个刚直正义的清官形象,同时夹杂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但语言呆滞平庸。对后世公案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龙图公案》是明末产生的白话短篇公案小说集。书分十卷,包含一百个断案故事。不题撰人。
此书的版本很多。屯溪旧书店书目有明末刻十卷本一种,现存一至六卷,是此书的最早刊本。现在通行的版本有繁简两种系统;无论繁本简本,较早的单行本均有“江左陶元乃斌父题于武丘之悟石轩”(见《包龙图公案序》)。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初刊大字本,每则后附听玉斋评,有插图;四美堂刊本,版心题“种树堂”,有图,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题“李卓吾评”,实无评语;乾隆丙申(1716)重刊本,雨余堂刊本,八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增美堂刊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一经堂刊本。简本系统六十六则,主要有:清乾隆乙未(1775)书业堂刊本,有图,半叶九行,行二十字,间附听玉斋评,亦题“李卓吾评”,形式与四美堂本同;嘉庆七年(1802)刊本,图十幅,正文卷端题“新评龙图神断公案”半叶九行,行二十字;道光癸卯(1843)黎照楼重刻本;道光乙酉(1849)三社堂刻本;光绪庚子(1900)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包公七十二件无头案》;嘉庆间刻《龙图刚峰公案合编》,其中《龙图公案》一共六卷八十九则;1985年宝文堂书店出校点本。繁本与简本在文字上并无大的出入,简本是由繁本删去一些故事而成,所删大多为每卷的后几则。
《龙图公案》书叙包公断案的神奇与公正,是中国第一部短篇公案小说集。每篇讲叙一个故事,篇与篇间内容无关联,以包公这一中心人物贯穿全篇,题材来源广泛,但其中除了一篇《割牛舌》的本事见于《宋史》包拯传,九十九个都是别人的或虚构的。书中有的故事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事迹,有的从史书、杂记中采录,有的从《海公案》中转抄,有的则取自明代近事。《龙图公案》出书较晚,在它之前,已有不少反映包公事迹的集子。有人做过专门统计,《龙图公案》抄自《百家公案》四十八篇,《廉明公案》二十二篇,《详刑公案》十二篇,《律条公案》三篇,《新民公案》三篇,共八十六篇,还有十四篇大多数为公案形式的社会问题小说。作者将标题两两相对,而且按照案情,将内容和性质不同的篇目作了简单的分类处理,可见匠心。
包公名包拯,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人,从现有史料看来,戏曲、小说中至今仍如数家珍的包公故事,均是无中生有的。但包拯确实是个清官,他一生信奉为民作主的信念,坚持做官要有所建树,不能庸庸碌碌,甚至敢于弹劾皇亲国戚,即使对皇帝本人,意见也非常犀利。他一生中留下唯一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遗来者羞。”人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清廉公正、英明神武形象,寄托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是可以理解的。
从宋代以来,包公故事就是我国通俗文学表现的热点。现存最早记载包公断案故事的是宋郑克的《折狱龟鉴》。到了元代,“包待制”在杂剧中的形象日见丰满,有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郑廷玉《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二十多种。到了明代,还出现了成化间刊唱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包公专门打击皇亲国戚、恶霸豪强,为国护法,为民申冤,所断案件也趋复杂。至晚明,出现了公案小说,即《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行,十卷一百则目录前题作《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增像百家公案全传》,简称《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又叫《包公传》。但是该书文字粗糙,人物乖张失度,情节前后不继。明末清初时,《龙图公案》一书问世,大受欢迎。该书不仅继承了《百家公案》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开启了后来清代《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书的创作。
《龙图公案》内容有许多触及社会重大问题,如审理恃强凌弱、谋财害命以及奸盗诈骗等案,还有行贿受贿,杀边民冒充杀敌请功,科举考试中有才落榜,无才高中等等。应该说,小说有不少篇章有一定价值。如《黄菜叶》一节,写包拯在东京判斩赵皇亲。书写西京师官受之妻刘都赛因貌美,被赵王胁归府中行奸。师官受潜入王府,被赵王发现,斩了师家满门,只有张公与师官受五岁幼儿金保逃脱。二人与金保二叔入开封告状。二叔被赵王打死,用黄菜叶裹住灭迹。包公撞见,审明案情,诈病,诱赵王至开封,擒而斩之。这是写包拯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另有《石狮子》写包拯处决刘驸马。有一崔长者乐善好施,在洪水中救了刘英,收为义子。后来国母张娘娘偶失玉印,崔长者梦中知其下落,刘英自愿代崔庆往京上报。后刘英因此被招为驸马。
崔庆去寻,刘英将他入狱,崔长者亲自前往,刘英也不认。后包公明察秋毫,拘斩刘英。这也是写包拯的严正无私。而《栽赃》则揭露了土豪的狠毒。伍和为了争亲,两次给人栽赃,包公怒加问罪。《鬼推磨》是讥讽势利之徒。书中说张待诏虽痴呆,但有百万家资,李博士性乖张,却一贫如洗。包公十分不解,问财神爷,财神爷说,痴汉有钱不害人。实在是对世态之绝妙讽刺。《屈煞英才》是抨击科举制度。孙彻读书饱学却屡试不中,王平一字不通反得高中,孙彻的冤魂向闫罗告状,闫罗—包公判罚试官丁谈减寿,罚王平来世作牛。《久鳏》也是同一类题材。赵能饱学却落第,慕色思妻却久鳏,闷闷而死。闫君—包公亲查掌婚司,注禄司册籍,原被误作朱能,嘱其还阳后更名朱能,果然连科及第,入赘王相国家。这种种故事,虽不复杂,但读来只觉大快人心。
作者在行文结构处理上,也是简单明快的。书中的一百则故事大部分都是正叙,先写案情,再写破案,判案。也有少部分用了插叙倒叙手法,但并不扑朔迷离。如《木印》一节,先写包公在往河南赈灾,至陈留时,发现有蝇蚋将其马头团团包围,挥之不去,疑有冤情,于是派人随去,果然发现浅埋无头男尸。当场仔细勘验,发现死者腰间有卖布盖戳的小木印。包拯取下带回。他为破案,假作大量用布,让布商带布样来挑选,从中发现了与死者木印相同印记的布,抓获布商李三等。案情破了。这是先写破案,再写案情。再如《割牛舌》是史书唯一所载之事,是说刘全有牛,舌头被人割去。刘全向包公告状。包公让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牛肉。又张榜说只要有第一个报告私杀耕牛的,重重有赏。刘全邻居卜安首告了刘全。包公问他为何既割牛舌又告状。原来卜安与刘全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又想陷害他。这则故事虽写得出神入化,但仔细一想,理在其中。
人们常说,包拯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滚雪球式人物”,从宋代开始,就开始滚动雪球。滚来滚去,一个具有无限权威与睿智的审判官形象就产生了。包公不仅睿智明察,而且还极富同情心和人情味。这就在包公的黑脸之上又镀了一层柔光。如《两家愿指腹为婚》说富户林百万之子林招得与张某之女千金娘子是指腹婚,后林家败落,张家想悔婚,千金娘子不允,夜约招得,欲赐以金银让他至包公处陈告。被屠户裴赞听见。他先入花园,杀死丫环梅香,劫去金子。招得因此入狱。包公令妓女扮作丫环,至裴赞处索命,裴赞招了供。包公为招得与千金主婚。包公总是站在那些有爱情的青年男女一方,同情他们、谅解他们,甚至庇护他们。这就使得包公不仅冷硬刚直,而且有温柔爱心。
《龙图公案》写得曲折生动,但全文题材冗杂,语言呆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文意甚拙,盖仅识文字者所为”。虽然如此,此书的题材故事在民间仍然广为流传,尤其在戏曲界。据郑振铎《中国戏曲选本统计》,仅京剧一门,就有来自《龙图公案》的故事十四种。足以可见,包龙图故事之深入人心。人们对贪官污吏愤恨之余,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人身上,老是梦想有人替他们平冤泄愤。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就曾指出过一件不属于包公的事:明郑仲夔《耳新》云:周季侯令仁和,有神君之称。尝出行,忽怪风起,吹所张盖,卷落纱帽翅。执盖人请罪曰:“小人因张清风,遂至冒触。”周沈思良久,属能干捕差二人,令往拘张清风。两人商曰:“捕风捉影,安有此理?”乃相与登酒楼。楼上有谈某疾笃,诸医无效。一人曰:“若请张青峰去,必有生理。”二差因问张青风状,潜往其家。值张远出,拘其妻至县。周讯之。妇曰:“渠本非吾夫。吾夫病,请渠医治,渠见妾姿容,投毒致夫死,复谋娶妾。一曰渠酒后自吐真情,妾即欲寻死,因念无人伸冤,偷生至此。今遇天台,冤伸有曰。但渠为某氏延去,须就其处拘之。”周命前差往拘,一讯果服。按:今小说家演包孝肃事,有捕落帽风一事,不知其本此也。
《龙图公案》在同治七年(1868)被查禁。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把《龙图公案》列为榜首,将其与道光末问世的《品花宝鉴》并列。理由大约是由于它写了“奸盗诈伪”。其实《龙图公案》中性描写极少,也没有过分渲染案情。与之列为同一书目的多为“媚史”、“艳史”、“浪史”等,如《昭阳趣史》、《玉妃媚史》等。这其实很不妥当。但当时清政府正特别敏感,为太平天国之类的“兵戈浩劫”正多方搜求原因,因此,《龙图公案》遭此劫难是在所难免的了。
❻ 侠义公案小说的明代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公案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龙图公案》、《皇明诸司公案》、《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古今律条公案》、《国朝宪台折狱苏冤神明公案》、《国朝名公神断详刑公案》等一系列的公案短篇故事专集。其中“包公案”系杂取民间传说和宋元戏曲、话本而成。它与《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和《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两种,是以包拯、郭青螺、海瑞贯穿全书,审理各种案子的短篇小说集;此外诸书,则为其他一些清正官吏判案异闻的分类汇编,体裁近于笔记小说。书中内容,大抵都是奸淫盗杀、妖魔作祟等民事刑事案件;清官斗争的对象是奸夫淫妇、强盗窃贼、流氓棍骗和狐妖兽怪;破案大多靠神灵显圣、鬼魂告状,也有一些表现能员的智慧和重于调查的方法。故事一般由事由、诉状、判词三部分组成,类似公牍文书。题材冗杂,语言板滞,仅有少数写得比较曲折生动。而且各本互相抄袭,重复颇多。
在这些小说中,比较著名的是《龙图公案》,它叙述包拯正直无私,认真办案,明敏断狱,秉公执法的故事。小说写他为了公道,替百姓伸冤除害,甚至“宁愿纳还官诰归家”,也不接受皇后和皇帝的“说情”,坚决处斩了恃强凌弱、草菅人命的国舅和皇弟。这种为了人民,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抗上,与权豪势要做斗争的精神,是其他同类小说所没有的。
综观这一时期的小说,其主旨已由揭露官吏之昏庸转为歌颂清官的公正和廉明。迷信成分增多,受害者自我抗争的情节已趋泯灭。这种转变,自有其社会历史的深刻原因。
明代公案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把革除社会黑暗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的思想,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小农本质意识的反映。《龙图公案》等所写的内容,无疑与英宗以后王室勋贵、地主官绅依仗特权,大肆侵夺农民土地财物,以及管理皇庄的宦官、军校等任意奸淫妇女,杀掠佃户的现实有关。而小农本质意识之所以在这个时期被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主要由公案小说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此外当时农业生产空前发展,从单一经济逐渐走向多种经营的经济,并参与全国范围的商品流通——日益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许多新的手工业市镇的兴起,大量农民流入城镇成为手工业工人——增进了市民(包括小说的作者)对农民生活、思想的了解,恐怕也是造成的原因。
❼ 公案小说是如何演变而来,以及哪些代表作品
公案小说则从唐宋话本中“公案”类话本演变而来、如宋元话本中的《简帖和尚》,明代的《龙图公案》等都是公案小说。到了近代才大量出现公案小说和侠义小说的合流,形成为有固定格式的长篇小说,即侠义公案小说,如《三侠五义》(又名《七侠五义》)、《小五义》和《施公案》、《彭公案》等。内容多带有公案类话本色彩,写“朴刀”、“杆棒”,“发迹变泰”等,一般以“侠客”、“义士”如何协助名臣大吏或“清官”破案为主线,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构成完整的整体。这类小说对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的黑暗腐朽有所反映,但又把剪恶除奸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士”身上,宣传封建统治阶级的威力,表现了作者一定的局限性。
❽ 介绍包公包拯一生的书籍
包拯千年之谜、七侠五义
1、《包拯千年之谜》是2008年5月1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春江。本书是记录了包拯一生在仕途上对朝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惩治贪赃枉法和损公肥私。
2、《七侠五义》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改编,由近代学者俞樾改《三侠五义》为《七侠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于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
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随后的四十回,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鼠猫”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以及包拯与侠客们举拔年轻清官、弹劾惩处权奸与贪官的情形;最后五十回,以颜查散巡抚襄阳为中心,由七侠引出王义剪除襄阳王党羽、打探襄阳王阴谋的故事。
3、《龙图公案》又叫《包公案》,它的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采自史料,或吸收曲艺精华,或取自时事近作。内容大都是包公明断谋财害命、仗势凌人以及奸盗诈骗等案,塑造了一个刚直正义的清官形象,同时夹杂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但语言呆滞平庸。对后世公案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8)古代小说龙图公案扩展阅读:
包拯的一生: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❾ 求几本古代刑侦类的小说
1、《大唐狄公案》出自荷兰作家高罗佩;
2、《施公案》清代民间通俗公案小说;
3、《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清代长篇公案小说;
4、《龙图公案》明代短篇公案小说又称《龙图神断公案》;
5、《彭公案》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