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㈠ 【小说研究】古小说的四个起源
#小说# 【古小说的4个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与史传的关系分不开。古人一度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小说。
刘知几在其史学专著《史通》中设“杂述”篇,专门逗型山论述“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的“偏记小说”。其中“逸事”“琐言”“杂记”三类,近乎现代学者所说的历史小说、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将小说家分为六类,其中前三类(志怪、传奇、杂录)的界定与辨析颇为精当。胡氏称小说“或近于经” “或通于史”,前者取其“谈说理道”,后者基于山中“纪述事迹”。
纪晓岚对待小说的态度,介于刘、胡之间。《四库全书总目》将讲考证、评诗文、记箴言、录花草者,分别归到杂家、诗文评、谱录等, “小说家类”中只保留略含艺术虚构者。以“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为小说分类,排除了许多只是“谈说理道”者,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特征日益明晰。
古小说的起源,首先与“叙事之祖”的史学的关系格外引人注目。叙事能力的成熟,乃是作为文类的小说得以独立的关键。唐以前“小说”与“史传”之界限模糊,很大程度是“作意好奇”风气尚未形成,小说家租逗出于对史著崇高地位及其娴熟的叙事能力的仰慕,因而刻意追摹。
其次,在考察小说与子书的历史联系,今人不难在《庄子》《孟子》 《韩非子》以及《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子书中,读出某种“小说的意味”——这里指的主要不是故事性,而是虚构事件、假设问答以结撰“文章”。
第三,赋家对于小说的形成也有贡献。其叙事中穿插大量的铺排与夸饰,使得小说家对外部世界的描绘日趋精细,如《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等。
第四,将史传、寓言与辞赋作为“小说”形成的主要渊源,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街谈巷语,道听涂说”。民间传说(并非职业说书人)不只对于小说家,而且对于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家,都是十分重要的。民间传说对汉魏六朝小说家起过很大作用。
㈡ 文言小说研究的学术贡献在哪
在南开中文系的各个学科当中,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一直是在国内领先的强项。其中文学批评史和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又是其中传统长、成果显著、为学术界所认可的研究强项。然而其中各个研究点的研究并不平均。拿古代小说研究来说,文革前南开大学的优势主要在白话小说研究方面,其中以许政扬先生的话本、小说研究最为出色。但文言小说的专门研究在南开大学基本上还是空白。1979年,在华萃深、朱一玄、宁宗一、鲁得才几位先生的努力操办下,中文系成立了小说戏曲研究室,并招收了文革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为扩大研究室的力量,吸收校外人才为南开大学建设服务,南开中文系向社会及广大校友发出延揽人才的呼吁。黄克先生闻讯后很快向南开中文系推荐介绍了刘叶秋。据宁宗一先生回忆,当时南开中文系先请刘叶秋来系讲学;然后由南开中文系正式向刘叶秋发出邀请,准备聘刘叶秋为兼职教授,刘叶秋欣然接受。于是刘叶秋便成为南开中文系文革后第一批在社会上聘请的兼职教授。因1979年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导师已经确定,所以刘叶秋只是协助几位导师讲课和指导。其中李剑国选定唐前志怪小说的研究方向,就得到刘叶秋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从此开始,南开大学的文言小说研究和人才培养便开始起步。1982年,刘叶秋第一次开始以他和宁宗一先生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南开大学招收笔记小说方向的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这个方向名义招收的研究生。刘叶秋是国内外学术界少数几位较早从事文言笔记小说系统专门研究的学者之一。文革以前,他就先后出版过《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论丛》等关于文言笔记小说专门研究的专著。新时期以后,他又出版了《历代笔记概述》、《古典小说笔记论丛》等著作。这些著作在当时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刘叶秋还积极倡导,由南开大学主办,于1984年在天津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古小说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各地专门和业余从事文言小说研究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但实际上专门从事文言小说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相比之下,南开大学由于有刘叶秋作为会议东道主和主持人,加上李剑国的志怪小说研究已经受到学界的注目,因而受到与会学者的充分注意和高度评价。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南开的文言小说研究已经形成气候和规模,应当发展壮大。有的学者还积极建议成立以南开为核心的文言小说研究学会。通过这次会议,南开大学在中国文言小说研究的领先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正因为刘叶秋生前对南开大学文言小说研究学科建设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努力,才使得南开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的优势一直得以保持。
刘叶秋所种下的文言小说研究的种子在南开已经开花结果。南开大学的文言下研究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丰硕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应当说,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凝聚了刘叶秋的心血和汗水的。 刘叶秋对南开大学编辑专业的建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1984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院校首次设立编辑专业。南开大学的编辑专业决定设在中文系。编辑专业的设立,对于南开中文系的发展壮大,十分有利。当时南开中文系定下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充分调动南开中文系几位德高望重的编辑出身的兼职教授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三联书店的戴文葆先生、中华书局的黄克先生等。刘叶秋就是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创办时的几位元勋之一。刘叶秋本人就是老编辑出身。建国前他就在天津《民国日报》担任副刊主编;1958年后又到商务印书馆任编审,直至故去。他一生之中有一半时间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他再词典学编辑方面所达到的造诣是圈内人士有口皆碑的。他不仅写过《中国古代的字书》、《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这样的专门性著作,而且专门从事《辞源》修订工作达30年,并荣膺三位主编之一。可以说,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编辑。
刘叶秋在编辑出版界工作多年,又为人谦和善良,所以结识了众多编辑界的知名人士。
靠刘叶秋的介绍推荐,南开中文系联络了许多编辑出版界的重要人士。南开大学编辑专业第一批学生的讲课,其中有许多就是通过刘叶秋联系而成的。如中华书局的程一中先生、商务印书馆的姜晚成先生等等。
由于刘叶秋为编辑行家里手,所以对编辑专业应当开设哪些课程,需要哪些书本知识、哪些实践知识,都能一针见血,且中肯需。当时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建立时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等,都得到刘叶秋的悉心指导和反复推敲。 不仅如此,刘叶秋还身体力行,亲自上马,主动承担了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编辑的语文修养”一门课程。为此,他还奋笔疾书,写下了《编辑的语文修养》一书,作为该门课程的专门教材。直到1987年,他还每周往返于京津之间,为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讲授该门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南开中文系的编辑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反响也非常好。
㈢ 中国古代小说分为哪两大类
中国古代小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志子部小说,一类是白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的小说,通称史志子部小说;一类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一般不入二十五史《艺文志》。
这里所说的二十五史,是学术界对历代官修正史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
另外,还有《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而《艺文志》则创始于《汉书》,著录当时传世的汉及汉以前文献,《隋书》和《旧唐书》则称《经籍志》。在二十五史中,虽有部分正史未设《艺文志》或《经籍志》,但清代学者都做了补辑工作。
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的简介:
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强调小说的故事性和虚构性,因此,不少中国史志小说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甚至有人根本不承认它们是小说。中国史志小说的文献整理编纂与研究也就不可能全面展开,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中国学者的文化本土意识和学术本位意识也日益增强。
㈣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小说)的影响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组织的解剖的文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去去无识所译为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人: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㈤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5)福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2、《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
3、《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㈥ 福师10春学期《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线作业一、二答案,8小时之内,过时不侯!
中国历史太久 文学一本书概括不了 <人间词话>不错 以下是在网上找的 文学史及总论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2.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5. 游国恩《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全书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两汉、三国和宋文学。 6. 李中华《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包括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含、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文学体式与考证等五部分。 7. 李定广《古典文学新视角》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 8.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科举文体,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章体裁、体式。作者从这一角度研究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取士的观念及科举制下文学的发展。 9.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10.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 11.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本书共分三编,主要介绍了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略论魏晋文风嬗变的文化动因、韩愈古文艺术精神论、论曾巩古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等。 12. 胥洪泉《中国古代散文简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中国古代散文简史》郭预衡编,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5年6月。本书作者集研究中国古代散文40多年的结晶,既吸纳海内外的不同学术见解,又独抒己见,从先秦到近代,客观地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流变的总体趋势和轨迹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论述范围的阔大宽广、艺术剖析的色彩和意境、文献注释的丰富考究,较之以往的同类出版著作更为可观。 1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本书是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年版陈玉刚等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修订。将原书时间的下限从原来的1949年,扩展到2001年,并且特别增添了目前资料较少的港台文学翻译的情况。 15. 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岳麓书社,2005年5月。本书作者从事道家研究20多年,1992年出版过《无为论》,1998年出版这本《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道家演义》。岳麓书社再版《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时,作者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使之进一步完善。 16. 孙昌武《诗苑仙踪:诗歌与神仙信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7.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18. 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本书从照顾各时代特点出发,从艺术生产的总原则出发,每个时代分别选取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时代艺术生产特点,反映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全书共12章,导论和结语各一,以时代划分,从《诗经》至元曲,分别探讨了各时代歌诗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19. 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0
㈦ 求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明清小说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资料
孙逊,1944年生,江苏丹阳人。196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著有《红楼梦脂评初探》、《明清小说论稿》、《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等专著;目前关注域外汉文小说研究和都市文化研究,发表有《明代“玉堂春”故事在韩国的流传》、《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等论文。
㈧ 谁有 福师2017春秋季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求大神给答案!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2、C3、B4、A5、D
1. 新创办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又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这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
A. 《小说林》
B. 《热风》
C. 《大众文艺丛刊》
D. 《文学杂志》
2. ()首先提出,“文字者天下人公用之留声器也”,文字的作用是沟通思想、传授知识,因此文字一定要为群众所懂得。
A. 梁启超
B. 黄遵宪
C. 裘廷梁
D. 陈荣衮
3. 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明确提出的。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4.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
A. 春柳社
B. 春阳社
C. 春草社
D. 春风社
5. 《悼橘宗一》、《伟大的殉道者》发表于()
A. 1921年
B. 1922年
C. 1923年
D. 1924年
6.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7.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
A. 刘恒
B. 方方
C. 刘震云
D. 池莉
8. 小说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始于()
A. 《昕夕闲谈》
B. 《 江户繁昌记 》
C. 《昕夕闲谈小叙》
D.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9. 首先提出“言文合一”的是
A. 胡适
B. 梁实秋
C. 黄遵宪
D. 李叔同
10. 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
A.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B. “弃典籍而采近事”
C. “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
D. “我手写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