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
A.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B. 文言小说的发展史
柳毅传书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聊斋志异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C.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简单点说就是:
魏晋的志人志怪(代表为干宝的《搜神记》)——起源阶段(根茎)
唐传奇(代表有元稹的《莺莺传》等)——发展阶段(枝叶)
宋元话本(这个阶段的很多东西直接演化成了后来的小说,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皆源于这一时期)——转化阶段(开花)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都是这一时期的)——成熟阶段(结果)
D. 中国古代小说有怎样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E. 简述中国文言小说的发生,发展和辉煌几个历史时期的概况.
在以《娇红记》为代表的元代文言小说之后,明代文言小说的创作也并不寂寥。特别是在白话小说尚未形成气候的明代前期年间,文言小说更是显得活跃。
明初,瞿佑的一部《剪灯新话》轰动了文坛。此书共4卷20篇,另有附录一篇。这些小说,大都写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怪奇的色彩。其中不少作品以荒诞的形式,记录了乱世士人的心态。如《华亭逢故人记》写全、贾二子,于“国兵围姑苏”时起兵援张士诚,因兵败赴水而死。后游魂遇故人于郊外,坐论怀才之士在乱世之中“贫贱长思富贵”与“富贵复履危机”的两难心理,很能反映当时士人的心曲。他们又感慨韩信、刘文静等“功臣”“卒受诛夷”。这正当明太祖大杀功臣之时,其矛头所向,不言自明。在《修文舍人传》中,作者又借人物之口,抨击当世用人“可以贿赂而通,可以门第而进,可以外貌而滥充,可以虚名而躐取”,流露了作者对于黑暗社会不满的情怀。
书中多爱情婚姻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的气息。世俗的平民、商人开始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蔑视礼教,大胆地追求婚恋的自主。如《联芳楼记》写一对富商姐妹薛兰英、薛暮英,聪明秀丽,能为诗赋。一日,窥见青年商贩郑生在河边洗澡,就“以荔枝一双投下”,主动表示爱慕。晚上,垂下竹兜,就将郑生吊上高楼,“自是无夕而不会”。双方父母知道后,也没有按照礼教来加以训斥,倒是开明地成全了他们。这种新的婚恋观在《翠翠传》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小说中的女主角翠翠是一位“淮安民家女”。她与同学金定私下相爱后,向父母公开表示:“妾已许之矣,若不相从,有死而已,誓不登他门也!”而当男家贫寒,自觉“门户甚不敌”,不敢遽然答应时,女方的家长则表示:“婚姻论财,夷虏之道。吾知择婿而已,不计其他!”显然,他们对于封建礼教、门当户对之类并不在乎。后来,翠翠在战乱中“失身”,作者对她也毫无谴责之意。最终还是让一对有情人在冥冥中常相厮守。附录《秋香亭记》,写商生与杨采采自幼相爱,互约为婚,元末乱起,天各一方,终致有情人难成眷属,采采嫁给了开彩帛铺的王氏为妇。这个悲剧带有自传的色彩,但在客观上也写出了乱世带给百姓的灾难,并反映了商人势力的滋长。
《剪灯新话》中有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模仿前人名篇的痕迹,诗词的穿插有时也嫌略多,但总的看来,诚如凌云翰在序言中所说的:“矧夫造意之奇,措词之妙,粲然自成一家言。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这就不难理解一时间它不但能使所谓“市井轻浮之徒争相诵习”,而且也使“经生儒土,多舍正学不讲,日夜记意(忆),以资谈论”(《英宗实录》卷九十)。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小说的崛起,并有力地影响着有明一代乃至清代的文言小说创作。在它之后,明代不断地有一些传奇小说集问世,也间有一些佳作,如李昌祺《剪灯馀话》中的《芙蓉屏记》、《秋千会记》、陶辅《花影集》中的《心坚金石传》、邵景詹《觅灯因话》中的《桂迁梦感录》、宋懋澄《九�集》及附《别集》中的《负情侬传》、《珠衫》等都较有特色。另有一些单篇别行的传奇小说,如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在传奇小说史上别具一格的是,明代出现了一批“中篇传奇小说”。这类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了《娇红记》的影响,内容都写爱情故事,篇幅突破万字,有的甚至超过了4万字(如《刘生觅莲记》)。永乐年间李昌祺《剪灯馀话》中的《贾华云还魂记》和成化末年玉峰主人的《钟情丽集》都写青年男女对于纯正爱情的执著追求,曲折生动,且都有与《娇红记》一争短长的意思。不同的是,《贾华云还魂记》拖上了一个喜剧的尾巴,淡化了悲剧的色彩,而《钟情丽集》则完全以喜剧团圆作结。在《钟情丽集》的带动下,弘治至嘉靖间出现了中篇传奇创作的高潮。较早出现的《龙会兰池录》、《丽史》、《荔镜传》、《怀春雅集》等大都注重描写男女青年大胆、主动地追求婚恋自主,冲击传统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也间有暴露社会的笔墨。特别是《辽阳海神传》一篇,写徽商程贤与海神相恋,经商发财的故事,想象奇特,文字清丽,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的情况和商人地位的提高,备受人们的青睐。随着社会舆论对于人欲的过分张扬和世风的日趋颓靡,嘉靖年间出现了好几种专注于描写纵欲乃至性乱的作品。这些小说又几乎都同时宣扬科第功名和得道成仙,充分暴露了人的个人欲望过分膨胀必然导致人性的全面扭曲。后来问世的《刘生觅莲记》就批评这些作品“兽心狗行、丧尽天真”。它与万历后成书的《双双传》等,力图挽回颓风,重新向“情”靠拢,并也显示出对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尊重,品格有所回升,但最终也没有出现上乘的佳作。
明代各类笔记数量之繁富,品种之齐全,都远胜唐宋。志怪类,如祝允明的《志怪录》、陆粲的《庚巳编》、杨仪的《高坡异纂》、闵文振的《涉异志》、徐常吉的《谐史》、洪应明的《仙佛奇踪》、钱希言的《狯园》、王同轨的《耳谈》、郑仲夔的《耳新》、碧山卧樵的《幽怪诗谈》等,有的嘲讽了朝政的腐败,有的曲折地反映了市民百姓的愿望,有的歌颂了人间的真情,也有的在形式上有所革新,写得委曲动人,饶有兴味。志人类,重在记琐闻轶事的如陆容的《菽园杂记》,以精美的文笔叙掌故,记风情,论史事,时有一些独到而通达的见解。张应俞的《杜骗新书》,集中了种种诈骗的故事,广泛地暴露了明末浇漓的世风。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汇录了历代妓女的事迹,将她们歌颂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她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悲惨的遭遇。另有一类专记琐语清言的志人笔记,如何良俊的《语林》也较有名。它网罗了自汉至元二千七百馀则旧闻,经过剪裁熔铸之后,自有其时代特色和个性色彩,且全书风格统一,“有简澹隽雅之致”(《四库全书总目·何氏语林》)。总的说来,明代的这些志怪、志人类的笔记小说,在当时的文人圈中还有广泛的市场,但在艺术上毕竟缺少开拓。至晚明,富有市民气息的幽默笑话类的作品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这可能与当时商业经济活跃,思想比较自由开放,以及与文人尚“趣”等社会风气有关。现存的明末笑话作品不下三十馀种。其代表作是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后改名为《古今笑》、《笑史》)和《笑府》。这两部书汇辑了古今民间笑话近二千五百则,以明快清峻的文笔,讽刺了封建官吏、不法奸商、无能医生、迂腐塾师各色人等,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把笑话艺术推向了高峰。
随着文言小说创作的兴盛和读者的爱好,收集、汇刊各类文言小说也蔚然成风。上述《幽怪诗谈》、《青泥莲花记》、《语林》、《古今谭概》等书,实际上都带有汇辑的性质。在这类书中,冯梦龙的《情史》也较有名。它编辑了历史上的爱情故事共八百七十馀篇,分成24卷,其中不少篇章肯定了反抗封建礼教,赞美了纯洁、忠贞的爱情,表现了一种比较新的爱情观,为以后戏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比较著名的小说选集或丛书有《艳异编》、《虞初志》、《古今说海》、《合刻三志》、《顾氏文房小说》、《广四十家小说》、《稗海》、《稗乘》、《五朝小说》、《说郛》(重编本)、《花阵绮言》等,另外一些通俗类书如《国色天香》、《燕居笔记》、《万锦情林》、《绣谷春容》等也选录了大量的小说。这些书籍收集、保存了自古至明大量的文言小说,功不可没,但多数编者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加以辑录,态度不太严肃。
明代的文言小说创作,尽管未曾造就出一流的作家和作品,但在文学史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们对于清代的文言小说,起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聊斋志异》等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构思,还是在表现手法、审美意向、风神韵致等方面,都受到它们的影响。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白话小说广阔的题材、通俗的语言、曲折的情节、较长的篇幅,甚至话本的某些体式等都对文言小说的发展有过影响;而文言小说精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雅洁的内容、含蓄的韵味,也对白话小说的提高起过作用。特别是明代的文言小说为白话小说和戏曲创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续艳异编》等书所收的《王翘儿传》,全文仅1200字,后来成为白话小说《胡总制巧用华棣卿,王翠翘死报徐明山》(《型世言》)、《胡少保平倭战功》(《西湖二集》)、《绿野仙踪》和戏曲《两香丸》的题材来源,最后,由“青心才人”编成一部长达20回的白话小说《金云翘传》。在世界文坛上,明人的文言小说也是颇有影响的。1813年,越南诗人阮攸曾将《金云翘传》移植为同名的诗体小说,成为一部饮誉世界文坛的名著。《剪灯新话》15世纪中叶传到韩国,金时习随即仿作《金鳌新话》一书,成为韩国小说的始祖。16世纪传到日本,很快就出现了多种翻译本和改写本,至德川幕府时,各种版本“镌刻尤多,俨如中学校之课本”(董康《书舶庸谭》卷一下)。16世纪初,越南人阮屿也在《剪灯新话》的直接影响下,创作了越南第一部传奇小说《传奇漫录》,对越南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在我国,《剪灯新话》却在正统年间就遭到禁毁,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冷落,这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F.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小说有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是文言短篇小说。
宋代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说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G.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两汉的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2、成长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其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成熟期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
4、发展期
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红楼梦》则代表古代小说的顶峰。
(7)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2、《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是一部以神怪为主角的幻想喜剧,记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皆成正果。
3、《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生生死死的悲壮故事,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