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代小说的第一部作品
⑴ 朝鲜16世纪之前的文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概述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学
1世纪前后,朝鲜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朝鲜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三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仍,至 7世纪由新罗实现了统一三国。后又有后三国的纷争。10世纪初,高丽王朝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都传入三国。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丽首先使用汉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诗《黄鸟歌》;后又有定法师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其他著作方面,高句丽还有前后两次的史书《留记》和《新集》(已佚)的编纂。百济的文化也很发达。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4世纪, 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7世纪中叶, 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三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大量的口头歌谣和被文学史家统称为“说话”的各类传说故事。这些“说话”大致可分为建国说话、英雄说话和民间说话三类。三国开国的始祖,功勋卓著的将军,机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传说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动,带有奇异的神话色彩,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深远影响。三国的民间歌谣,著名的有高句丽的《来远城歌》、百济的《井邑词》和新罗的《会苏曲》等。被记录为乡歌形式的《薯童谣》和《风谣》,也属民谣范畴。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谣、抒情歌谣和爱国歌谣。
高丽时期的文学
繁荣的起始
高丽于 918年建国,1392年灭亡,历474年。朝鲜文学的繁荣,始于这个时期。继新罗乡歌之后,产生了高丽歌谣、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样式的国语诗歌。高丽歌谣长期流传民间,又称俗谣和长歌,内容无贵族士大夫气,敢于大胆地表现爱情。景几何体诗歌因段末附有朝鲜语气词“景几何如”而得名;由于第一篇作品题名《翰林别曲》,又称翰林别曲体。最早创作于13世纪,内容充满贵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乡札”和汉文的混用。它上承乡歌,下启时调和歌辞,在国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时调在高丽末期出现,是只有三行的短诗。出现后经久不衰,后来行于李朝一世。忠于高句丽的几个大儒多采用这一形式表白忠节,为高丽王朝唱着挽歌。高丽历代国王都重视文教,奖励学问。935年太建祖王兴设学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鲜的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以科举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设修书院;992年设国子监,并选拔优秀生徒送中国留学;又在文臣中行月课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诗三篇,赋一篇。穆宗时,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第一个创立私学;随后又有不少儒学者效法。朝鲜的汉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纪
12世纪初,金富轼完成他的《三国史记》的编纂;13世纪僧一然的私家史书《三国遗事》问世。两部书中运用文学笔法撰写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高丽散文的成就。这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汉文诗歌。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高兆基、郑袭明、郭舆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他们以清新的风格、浓厚的抒情色彩,开一代诗风。12世纪末,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以郑仲夫为首的武臣之乱,形成长期的武臣专政。文人遭到残酷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迹山林。他们和当权者处于对立地位,组织一些文人小团体,通过创作发泄心中的愤怨。同时,由于有了广泛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时期相比,不仅作品的题材范围扩大,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现实的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隐逸思想开始抬头,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田园诗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著名诗人李奎报对贫苦无告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残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贪官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贫富的不均、外敌的入侵,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他写京城权势之家,财宝山积,在农民“饥仆不自救”的时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饲马喂狗,指出这是“假人手上劳,妄谓能自富”(《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而一些咏史、咏物和抒怀之作,也无不有所指而发。李奎报的创作为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传入
高丽末期,中国程朱理学传入朝鲜。文坛的中心人物李齐贤、李谷、李穑等对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认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他在中国住了26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在朝鲜绝少有人措手的词和乐府诗。他同情善良,指斥不义,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怀的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李谷也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长诗《橡栗歌》描绘了农村一幅悲惨景象,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还有崔瀣、郑枢、李崇仁、元天锡等。郑枢原是谏官,因直言犯上被贬。他的诗大胆抨击时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诗《蛙夜鸣》和五言诗《污吏》,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高丽末叶社会的真实写照。
稗说文学
在朝鲜古典文学中,稗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始于高丽,盛于李朝。从12世纪起,先后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出现。这一体裁,有类于中国的笔记文学,史话、诗文评论、人物轶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莫不包罗其中。带头创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作家,他们打破风靡一时的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至李朝,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促进了小说的产生。
李朝时期的文学
14世纪
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李朝文学可以说是在和道学家的激烈斗争中向前发展的。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朝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长期对文化的垄断。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至此已成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诚、周世鹏、李为代表的粉饰太平、宣扬人伦世教的“道学诗歌”和“江湖诗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为代表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等平民、妇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爱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时调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这一体裁的代表作家。18世纪时调开始普及到庶民阶层。金天泽、金寿长领导的“敬亭山歌坛”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歌辞体诗歌是李朝时代的首创,在音律、格式上都更为自由,没有长短、行数的限制;抒情、叙事均能运用自如。郑澈、朴仁老两人的创作成就,为这一体裁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澈的歌辞以描写山河的壮丽和感情的真切取胜,朴仁老则用来歌颂反侵略战争,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后来的“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朝的汉诗已不能独步诗坛。但是,文人中写汉诗的仍属多数,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随着李朝政权的巩固和新贵族集团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又烈,从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连续不断的“士祸、党争”几乎把他们都卷了进去。政治的黑暗,战争的破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决定了李朝汉诗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时习、南孝温以及被称为“海东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汉等为代表。他们一反前期的郑道传、权近、卞季良歌功颂德派的诗风,把权贵势力的骄奢淫逸、富人的贪得无厌、下层人民惨遭迫害的痛苦,摄入作品之中,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叹》、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记事》和成侃的一些诗,描绘出李朝社会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成侃的爱情诗,姜希孟的田园诗,也很有特色。
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中叶以后,兴起学唐诗风,白光勋、崔庆昌、李达倡导最力,时号“三唐诗人”。由于身世际遇的不佳,他们的作品都流露着明显的不满现实的倾向。被称为“四大家”的申钦、李廷龟、张维、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诗的,都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诗歌的醇正之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主要以文章出名。诗歌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崔、车天辂、柳梦寅、鱼无迹、权等人。权是李朝的重要诗人,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终因写诗讥讽当权者而遭杀害。在这个时期,爱国主义诗歌放射出了异彩。李舜臣的 《闲山岛》、 西山大师的《过王将军墓》、李安纳的《从军行》,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壮志凌云的气概。女诗人李玉峰以及郑澈、赵宪、林悌、朴仁老、金德龄、郭再、金尚宪等都写出了一些爱国的汉诗。
实学派思想
18世纪实学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一次接近于近代思想的启蒙运动。实学派代表作家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学问,主张实行强国富民的社会改革。在文学上,反对模仿和形式主义,鄙薄“拟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创新。朴趾源和丁若镛是实学派文学的两个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讽刺的笔法揭露种种腐败现象和弊端的汉文小说,丁若镛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的汉诗,不论是揭露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批判的尖锐性,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继承实学派文学传统的有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李家焕、李学逵、申纬、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时的作家。洪良浩的诗《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灾、官租和统治阶级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的惨状,很有代表性。
小说
小说这一体裁,至15世纪才出现,是从以成的《慵斋丛话》为代表的大量涌现的稗说文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也有中国小说的影响。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爱国精神的高涨,是促使小说繁荣的的社会原因。金时习用汉文创作的《金鳌新话》是小说体裁的嚆矢。几十年以后,有林悌的寓言小说《鼠狱说》、《花史》等问世。不久,又出现了许筠的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后三部小说都取材社会生活。《洪吉童传》不但更具备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写人民反抗的作品。据说许筠在写作之前熟读过中国小说《水浒》。爱国主义的小说也已出现。反映壬辰战争的《壬辰录》和反映丙子战争的《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塑造了一系列抗击外敌的、爱国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传着《天君衍义》、《忠孝录》和《彰善感义录》之类的炫耀荣华富贵、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作品。金万重是朝鲜最著名的小说家,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前者写贵族家庭的冲突,影射宫廷内部的黑暗和倾轧,有一定的暴露意义;后者的爱情描写,虽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倾向,但是也表现了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作品还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金万重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坚持用国语写作,并将中世纪的长篇小说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繁盛期
18世纪是朝鲜小说文学的繁盛期,而属于个人的创作却少了起来。著名的三大传《兴夫传》、《沈清传》、《春香传》以及《兔子传》、《孔菊与潘菊》、《蔷花红莲传》等作品,都是经过民间长期流传而逐渐加工、润色成书的。描写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爱憎和理想,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春香传》是朝鲜文学史上的名著,书中所歌颂的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通过反对封建门第、身份观念和残暴势力的淫虐表现出来的,也就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春香这一艺术形象,已成为美丽、贞节的象征,为朝鲜家喻户晓。李朝末期,小说继续繁荣不衰,多数是写爱情的所谓“艳情小说”。佚名作品《彩凤感别曲》通过一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揭露了李朝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吏卖官鬻爵的丑恶行为。这部小说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摆脱了中世纪小说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说。
⑵ 高分悬赏!关于中韩及中国朝鲜族的文学的知识!!
上面的回答将人物作品回答的很详细了。我说两则朝鲜民间传说把:
孝顺的儿媳妇
很早以前,在一良曾有一对虽穷却心地善良的农家夫妇。这一对夫妇贫穷至极,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难以为继。这固然令人发愁,而令这一对夫妇更愁的是无后之事。于是,这一对夫妇常到后山庵子虔诚祈祷。他们的诚心感动了老天爷,终于有一天生下了宝贝儿子。逝者如斯夫,儿子转眼长大成人,而且想要成家。消息一传出,有女之家竞相要把这个虽穷却心地善良、孝敬父母的青年纳为婿。有一天,这一对农家夫妇欢欢喜喜地迎进邻村的一个善女作了儿媳妇,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过,刚嫁来的儿媳妇却有两件令人发愁的事:一是每天早晨用心保住火种的事;二是每天保证公公、婆婆三餐之事。本来就是一个穷苦人家,做出来的饭公公、婆婆吃完后所剩无几。因此,这个儿媳妇挨饿是常有的事。公公、婆婆开始不知道此事,看着一天天瘦削下去的儿媳妇,用担心的口吻说: "孩子,今天咱们一起吃吧。"每当这时,儿媳妇在自己的饭碗中藏进小碗,将锅中的剩饭盛进小碗里,在公公、婆婆面前假装吃饱的样子。几个月过去了,儿媳妇瘦得不成样了。婆婆又说:"孩子,今天咱们一起吃吧。"然后细心观察了儿媳妇的所作所为。当发现儿媳妇的饭碗中有小碗,儿媳妇宁可挨饿也矢志孝敬婆家父母之事时,既为儿媳妇的孝心而感激,又为自己贫穷而悲伤,所以大哭了一场。有一天大清早,这个儿媳妇到伙房准备作饭时发现有人故意弄灭了火种。"谁一大早弄灭了火种的呢?"她持疑惑不解的心情到邻居家借火作了饭。奇怪的是,第二天火种还是被人弄灭了。因此,她藏在一个地方,想看看是谁搞的鬼。过了午夜时分,一个男童来到灶坑前,往火里撒尿后转身就走了。她悄悄地跟踪,想捉住这个男童,可是他走得太快,根本无法捉住。她竭尽全力追赶这个男童,男童发现后赶紧藏到了岩石底下。她到男童所藏之处一看,男童是不见了,可是有一根大山参却引入眼帘。她喜出望外,不知所措。这时,突然出现一位老者,并跟她说:"你真诚的孝心使我深受感动。我送给你这根山参,以补你家生活之需。望你以更美好的心灵继续好好地孝敬婆家的父母。"这个儿媳妇感激不尽,便向老人消失的地方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从此以后,她卖人参成了富人,并且更加孝敬婆家父母了。她本人后来子孙满堂,家业更是兴旺无比。西州沟故事高灵郡云水面俞洞, 是一个距离云水面所在地东边约2km的村落,很早以前是朴姓家集中生活的地方。有一位朴姓儒士去世后,村里的人将此人的坟墓建在了村后星州沟里。奇怪的是,自从建造此人的坟墓以后,朴姓家的人变得异常凶暴,甚至动不动就向相邻地区的人们行凶。正在这时,有一位老僧来到这个村,看了看朴氏的坟墓说:"十年以后这个坟将变成一只鹤而还生。"听了老僧的预言,朴姓家的人气愤至极,便围过来痛打老僧一顿,然后把他撵走了。他们冲向坟墓想看个究竟。老僧又追过来好言相劝:"十年以前千万不要挖掘坟墓,否则是不得好报的。"可是没有一个听老僧劝的。他们执意去挖坟墓,挖的结果使他们惊呆了。将要还生的一只鹤一见阳光立刻就干死掉了。他们这才后悔,不知怎么办才好。还没过一年,这些朴氏的子孙正象老僧所预料的那样得了不知名的绝症,先后一一死去,最后达到断子绝孙的程度。所幸的是,有一个聪明的儿媳妇正在怀孕,她一心想免灾续后。于是,她远走他乡,来到了密阳。有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说她就是密阳朴氏的鼻祖。现在,在俞洞没有一个朴氏人家。在星州有了这件事以后,便易其名曰西州沟
⑶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禁的小说,国人不敢看,在日本却风靡全国
如果问一下,哪部中国的文学作品对日本影响最大,很多朋友都会脱口而出——《三国演义》。 除了日本很多知名的政治人物喜欢三国外,光荣集团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在整个东亚十多年来持续热销。 但是,有这样的一部作品,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精神都影响了日本文学,很多舞台剧和影视剧也从它的内容中取材、改编。 可以说,它对日本在文学艺术层面的影响甚至要大于《三国演义》。 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部作品,虽然在东瀛知名度很高,但它在中国却名不见经传。 因为,很早它就被禁了,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被禁的书籍。 《剪灯新话》为何被禁? 《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岁月,虽有满腹经纶,但是生不逢时。 当时江南经济发展,带动了民间思想的活跃,有些民间口口相传的奇异故事,经过瞿佑的加工,以江南世俗百姓普通生活为蓝本的《剪灯新话》问世了。 《剪灯新话》问世之初,不仅贩夫走卒、土豪乡绅手不释卷,就是太学里的儒生也很痴迷。 明朝初年已经将程朱理学奉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当时承担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国子监,自然将四书五经作为教材。 时任国子监祭酒,就是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叫李时勉,他主张「 ”格致诚正”,看起来是个老牌传统的儒生。 李时勉能当上这样的高官,自然不敢怠慢,工作起来也是兢兢业业。在课堂上,讲起四书五经,那也是精神饱满,口若悬河。 无奈的是,任他唾沫横飞,学生总是神游太虚。 他深刻检讨,是不是自己的教学风格有问题,因此他决念蠢凳定深入学生中间,一探究竟。 他晚上到学生宿舍去交流,询问大家都在看什么书,是《春秋》呢,还是《诗经》?没想到学生们看得最多的书,竟是一部《剪灯新话》。 李校长从学生那里借了本书,回家挑灯夜读,看着看着,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于是连夜给皇帝写了奏折,第二天就赶到皇宫档肢去向皇帝汇报这件事。 李校长奏折的主要意思是,《剪灯新话》是精神鸦片,是会侵蚀灵魂的,为了保证大明朝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书必须禁止。 不能不说,李校长的眼光很独到,《剪灯新话》穿越时空,打破时空界限,让古人与今人对话,死人与活人对话,自然是「 ”假托怪异之事。” 但是,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要看到这些虚构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 《剪灯新话》多篇写到人鬼恋,《滕穆游聚景园记》通过滕穆巧遇故宋宫人郑芳华并与之同居3年的奇事,抒发了作者的怀旧情怀,表现了对乱世宫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体现出作者博大的人文关怀。 《绿衣人传》则通过绿衣女与赵源人鬼恋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的精神,并揭露了奸相贾似道残忍暴虐的行径。 前者侧重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表达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后者则在人鬼恋中融入了反权奸的政治内涵。 而这,恰好是李校长这种「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老牌儒生无法理解的。 理学熏陶下的李校长勉欣赏的是「 ”怀德蕴义、砥行立名之士”,主张文艺为政治服务,而《剪灯新话》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对传统儒家的用世理想作了深刻的反省。 另外,由于小说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品描述了元末江南城镇商业文化的发展对市民的影响,打上了元末特定时代的烙印,仔旅流露出与传统不同的思想。 李校长就认为瞿佑写的这些玩意儿不是在借古讽今,不是在变相夸赞元朝吗? 于是,在李校长的倡议下,这本《剪灯新话》就被禁止了。 《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 在当时沉闷的政治环境中,《剪灯新话》的问世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甚至连国子监里的经生儒士也阅读它。 后世仿拟者纷起,永乐年间有庐陵李祯的《剪灯余话》,宣德年间有赵弼的《效颦集》,万历年间有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相继问世,除仿拟之作外,白话小说和戏曲也受到《剪灯新话》作品的影响。 就连《聊斋志异》,也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鲁迅说聊斋是用「 ”传奇法而以志怪”,就是将虚构、怪诞、新奇的特点与怪异题材相结合,再反映现实的社会背景,这种手法,显然是瞿佑开创的。 最直接的是《聊斋志异》很多故事都能看到《剪灯新话》的影子。 如《考城隍》的故事和《修文舍人传》都是描述文人生前正直、怀才不遇,死后在冥府为官的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双灯》虽然故事情节与《牡丹灯记》不同,但却出现了雷同的一幕场景。 《剪灯新话》出现的是「 ”十五夜,三更尽,见一丫鬟,挑双头牡丹灯前导,一美人随后。”第二次出现女鬼和男子共同危害百姓时,也是一个丫鬟挑着双头牡丹灯笼。 《聊斋志异》中双灯的首次亮相也是伴随着女主人公出现的,「 ”无何,双婢挑灯,已至塌下,”第二出现在男女分手之时,仍然是「 ”至村外,双婢挑灯以待。” 对于《牡丹灯记》的场景,蒲松龄既然借用了,对于情节,自然也不放过。 看完《牡丹灯记》,我们会发现,简直是《聊斋志异》中最著名的一篇故事——《画皮》的翻版。 故事情节都是男子遇见女子,进而见色起意,然后邀至家中,中途遇见旁人警告,男子被害后女子继而得到惩处,这样的层层推进方式。 将一篇文章的场景与情节分别置于两篇不同的故事中,蒲松龄活用的技巧非常高明,但受到《剪灯新话》的影响是无疑了。 《剪灯新话》在魏晋隋唐的志怪小说和《聊斋志异》之间,起到的恰好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 它是对《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的总结,代表了古代这志怪小说的巅峰,又影响到了《聊着志异》的写作,开启了明清志怪小说的先河。 《剪灯新话》在日韩风靡 因为遭到禁毁,《剪灯新话》在国内流传比较少,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它。 但是,瞿佑、李时勉等人不会想到,这部小说并没有因为遭禁毁而失去应有的魅力。 这部遭禁的小说引起了朝鲜李朝人的兴趣,后来又传到日本和越南,对亚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传播史上一个罕见的个案。 别看朝鲜半岛和中国接触很多,由于唐诗宋词名气太大,他们并未接触到小说这个文体。 朝鲜李朝的一位著名作家金时习模仿《剪灯新话》创作了《金鳌新话》,从此朝鲜半岛有了第一部他们自己的小说。 《金鳌新话》问世后,各篇的标题成了韩国小说标题的原型。 受《剪灯新话》影响,《金鳌新话》的主人公多为才子佳人,双方一见钟情,冲破世俗阻挠,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写作方式成了韩国言情小说的固定模式,在今天的韩剧中,还几乎是这种套路。 但是与《剪灯新话》一样,《金鳌新话》也在本国绝迹了,两部著作都是在日本发现的。 可见,日本对于保留华夏文化,无论是来自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国还是处于边缘的韩国,都非常用心。 日本本土文学也自然受到了《剪灯新话》的影响,由《奇异怪谈集》《伽婢子》到《古今奇谈英草纸》《雨月物语》,均有《剪灯新话》的影子。 尤其是日本三大怪谈之一的「 ”牡丹怪谈”,实际上就源自前文所说的《牡丹灯记》。 内容情节都是人与女鬼相恋,相思成疾,都被旁人看破,并且都出现了法师降妖,可是最后还是情不能自已,人最后选择与鬼在一起,牡丹灯笼是女鬼出现的标配。 《牡丹灯笼》如今是恐怖电影、舞台剧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也是日本怪谈中的大众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的怪谈之一。 不仅日韩,连越南,也有对他们的文学作品产生巨大影响的仿作出现,其著名作家阮屿就模仿《剪灯新话》创作了《传奇漫录》。 《剪灯新话》在中国被禁,却没有妨碍它在文学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一位美国学者称《剪灯新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跨国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它的文学传播价值非常大。 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作为东亚文化圈主要输出国的中国,为东亚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推动了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 日本、韩国、越南作为「 ”小中华”,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直接受益者。 而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 ”哈韩”,「 ”精日”,孰不知,那些追捧的东西追根溯源,都是来自我们自己。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多发现那些传统文化中的亮点;既要大胆吸收日韩、越南一些汉学家的成果,也要结合我们本国的传统,创造出新时代璀璨夺目的作品。
⑷ 《豪杰春香》是根据古代朝鲜故事改编的 这个故事有什么情节
小说《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在长期口传中形成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据说,故事最早产生于十四世纪高丽时代,直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李朝英、正(注:英、正时期系指李明二十一代王英祖(1724-1776)和二十二代王正宗(1776-1800)统治时期。)时期才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剧情大意是:
朝鲜淑宗时代,前院副使的公子李梦龙,随父亲一起住在南原。整日在书房中苦读的李梦龙,心中十分苦闷。
一日,李梦龙心血来潮,带着下人去广汉楼游玩。这一天正值民间的端午节,到处是欢声笑语。男人们进行着摔跤比赛,女人们则悠闲地荡着秋千。李梦龙对其中一位特别美丽的姑娘一见锺情,她那闭月羞花的容貌使其失魂落魄。李梦龙立即派下人去打听那姑娘的下落,侍从悄悄的回报:「那是月梅的女儿春香。」李梦龙马上催促侍从去向春香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春香只留下一句谜语就走了:“大雁随渝飞,蝴蝶随花舞,小蟹随贝居”。李梦龙经过苦苦的思考,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隐意,于是趁着夜色去拜见了春香。
几天前,春香的母亲曾梦见一条青龙在莲花池中,而此时见李梦龙来要和春香结为秦晋之好,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意,是吉祥的象徵,也就爽快的答应下来。也就在那个晚上,李梦龙和春香两人本能似的相融了,在那一瞬间,两人精神与肉体都好像沉浸在梦境中。可好事多磨,幸福总是短暂的。李梦龙的父亲由于政绩显赫,被任命为进晋内职,必须立即去韩阳赴任,李梦龙也必须随同前往,一对相爱的人就这样分开了。
以好色而闻名的南原御使听说了春香的绝色后,放着别处的好职位不去却来到了南原。在他赴任的第三天,就想方设法要把春香占为己有。虽然春香的母亲已经从良,但是根据当时的法律中「妓女的女儿只能是妓女」的规定,他想尽办法要把春香留在自己的府中,但妓女的登记本上却根本没有春香的名字。春香宁死不屈,恼羞成怒的御使又给春香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处以重刑。而此时,去了韩阳的李梦龙发愤图强,年纪轻轻就作了状元,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在南原附近,李梦龙听到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与春香崇高的气节和南原暴君的故事后,他乔装打扮混进监狱见到了春香,表示一定要严惩这个暴君。悲喜交集的春香向李梦龙表白了自己不变的爱。李梦龙隐瞒身份,出席了南原御使的生日宴会。正当气氛正热烈时,李梦龙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现了,严惩了南原御使。大家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这对有情人的祝福。
“春香”在韩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与李梦龙间纯真的爱情故事妇孺皆知。《春香传》是韩国人喜闻乐见的历史剧,曾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歌剧,动画片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