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史传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

史传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6-30 16:18:55

Ⅰ 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及作者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课文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头绪纷繁。因此,必须下功夫贯通起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①演义小说
②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学生切实弄懂,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求学生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2.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三、作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说明第三条规律,其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的说明较简略,试把这两例中的一例的说明具体化。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北宋宋江农民起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群众性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宏大,波及的范围广泛,其间又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因此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正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

四、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规律,并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们体现了课文提出的四条规律。写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点谈其中的一条。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以旧知求新知,旧知、新知融会贯通,理解课文。高三学生,应该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小说,也读过不少史传散文,例如中国古代四大著名长篇小说、话本小说,志人志怪小说、神话传说等,又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调动学生的这些积累去理解课文,这样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国古代小说与史学的关系,是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小说脱离史学而独立,这是关键性的进步;第二部分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小说继承史传文学的优秀传统,这是关键性的规律。因此,指导学生把握课文,要抓住关键不放松。

三、这篇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要求学生全部读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这篇课文的教学只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知道怎样融会贯通地去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把“有关资料”中某些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资料去阅读课文。

●有关资料

一、关于“文学”的含义(胡经之)

对于文学是语言艺术这种认识,中外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渐明确。

在中国,“文学”的含义曾有几度变化。在先秦时代,“文学”是“文章”(“文”)和“博学”(“学”)的总称,“文学”包括了整个文化,先秦诸子的哲学、道德、政论文章,都被说成是“文学”。到了秦汉时代,“文学”还是总括“儒学”和“文章”,但二者渐趋独立,“文学之士”逐渐分离为二:一类归“文苑”,一类属“儒林”。像司马相如这类从事辞章诗赋创作的文人,和那些专门研究儒学经术的学者分开来了。发展到魏晋时代,“文学”和经学、玄学、史学都分立发展。到了齐梁时代,更进而把“文学”细分为“儒”和“学”,把“文章”细分为“文”与“笔”。史传、奏议这一类文章归入“笔”,屈原、宋玉、枚乘、司马相如等人辞章诗赋一类算作“文”(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篇》对此有所阐明)。“

Ⅱ 中国史传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有什么影响

很难笼统的回答这个问题,简单说一说。
提供了内容与材料。像《三国志》之于《三国演义》,七实三虚。
启发了文体与语言。像列传之于唐传奇,《柳毅传》延续列传写法。
延续了审美与趣味。像《赵氏孤儿》悲剧性质,《左传》以下皆有。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建议参阅朱东润《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熊明《汉魏六朝杂传研究》。

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简单点说就是:
魏晋的志人志怪(代表为干宝的《搜神记》)——起源阶段(根茎)
唐传奇(代表有元稹的《莺莺传》等)——发展阶段(枝叶)
宋元话本(这个阶段的很多东西直接演化成了后来的小说,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皆源于这一时期)——转化阶段(开花)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都是这一时期的)——成熟阶段(结果)

Ⅳ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和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二者和史传文学都有很紧密的关系。最早用“小说家”这个名词去收录古代书籍的《汉书艺文志》是把它视作为子部的,称为《诸子略》,但所收书籍的性质,照鲁迅的说法,则介乎子部、史部之间,即《史略》所谓的“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其后史家及目录学家将小说家的范围不断扩大,把很多原属史部的作品转入小说家,也有一些原属小说的作品归到史部去,例如同样是杂史杂传的东西,《燕丹子》多入“小说”类,而《吴越春秋》则入于“史部”。此外,文言笔记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在内容上也标榜是正史所不载,由作者加以整理收集,如葛洪的《西京杂记》和殷芸的《小说》等,所以文言系统的小说和史书关系千丝万缕,是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系统的小说,或者是接近现代意义的传奇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如何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文体的发展,也看到史传对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首先,史传和小说的共通点是叙事。当然二者发展到后来的性质有不同,历史讲求真实,而小说则容许而且必须虚构。董乃斌的《中国小说的文体独立》一书中认为文学和“事”的关系有“含事、咏事、述事和演事”四个阶段,大概历史只是述事,小说戏剧则可以称之为“演事”。
第二,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主体“正史”有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系统,史书的这种结构,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多影响。尤其是史书主流的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后来小说至少有两点影响,一是合乎现代小说以写人为主,小说必须创作出令人难忘人物形象的要求,例如唐传奇很多便类似个人的传记。二是在结构上,很多长篇小说的总体结构是一个个人物的遭遇的联结,人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分别给人物写传一样,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这种结构方式,有自由灵活的优点,也有松散零碎的缺点。
第三,是史传的叙事方式,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观点的方法,这一点也为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所谓全知的观点,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鉏麑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钱锺书《管锥编》语)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
第四,是写作精神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巨著对后世小说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春秋》的微言大义,意思就是把自己观点隐藏起来,让事实自己来说话,对事件和人物的褒贬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中当然不乏有作者跑出台前,向读者指指点点,对事件人物直接评论的地方,但好的作品,作者隐退在情节背后,让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来启示读者。《红楼梦》主题的论争,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不同,可以说,都是得力于这种隐藏个人观点的手法结果。又如《史记》的创作,司马迁一再表示自己是“发愤”著书,自己是“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写出这种巨著的,后来的金圣叹把《水浒》这些小说也看作是发愤之下的创作,可见《史记》对后世文学家在精神上的感召力量有多大!
明清两朝小说评论家最爱把小说和历史著作比附,金圣叹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毛宗岗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张竹坡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而戚蓼生评《红楼梦》的写法,认为:“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可见史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远影响。

Ⅳ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问题

上古的神话
先秦的寓言
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的“话本”
明初的“拟话本”
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Ⅶ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 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Ⅷ 中国古代小说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很紧密的,因为这些小说都是某一个地方的人写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掺杂这个地方的一些故事,或者说是传说之类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对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他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Ⅸ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是否正确

http://ke..com/view/1942.htm
http://ke..com/view/19124.htm

Ⅹ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一、《红楼梦》的影响

1. 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

2.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3. 《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二、《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两百多年来产生了各种红学派别,举其大要者而言之,主要有:

1. 评点派。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一些研究者采用评述、评点的方式来探索《红楼梦》的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可称为评点派。其中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语,对理解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性和参考价值;脂批之后,又有“护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的评点,亦有可取之处。

2. 索隐派,一般又称为旧红学派。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故事所掩盖的“本事”或“微言大义”。其实不过是穿凿附会,用“猜谜”的方法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去比附、印证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以此评定《红楼梦》的意义与价值。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认为此书是写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亦即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此书是宣扬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显然为著者本身民族主义思想的表现。

3. 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五四运动以后,胡适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红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而以科学考证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家世及生平的勾勒,对小说版本演变的比较,都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他们还提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作家的“情场忏悔”之作,这样就把贾府与曹家、贾宝玉与曹雪芹视为一体,则有一定的片面性。

4.建国以后,红学的发展又经历了种种曲折,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一阶段的红学研究虽然不止一次地受到政治思潮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以政治分析来替代文学分析和审美分析的不良倾向,但总的趋势是不断走向深化。此期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红学研究,涉及到作家论、创作论、人物论、风格论、主题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在不少问题上都有新的拓展与新的贡献。但迄今为止,对《红楼梦》的一些重大问题,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文化内涵和高度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正因为此,《红楼梦》曾被多次搬上银幕,自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向全球发出“寻人启事”后,“红楼”又重新在全国“热”起来。

热点内容
班主任林雨薇免费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12 21:59:16 浏览:922
免费言情长篇电子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21:52:24 浏览:244
安什么小说名字好听的名字 发布:2025-07-12 21:46:12 浏览:615
豪门虐恋完结经典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12 21:30:30 浏览:45
校园玛丽苏小说完结推荐 发布:2025-07-12 21:29:18 浏览:175
校园小说甜文肉多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2 21:28:56 浏览:735
小说阅读网站数据库设计文库 发布:2025-07-12 21:24:56 浏览:584
女尊小说完结的 发布:2025-07-12 21:21:07 浏览:956
小说空间完结小说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9:42 浏览:566
校园小说玲珑魔法 发布:2025-07-12 21:19:31 浏览: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