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气排行 » 冷山小说好看

冷山小说好看

发布时间: 2021-07-21 04:36:30

1. 冷山 小说简介

www.znznv.com 我一直在这个网站看小说。这个小说网很棒,去找找吧,绝对有你满意的 PS:里面没有VIP,广告神马的,可以安安心心的看

2. 有没有对《冷山》这部小说的书评和关于这部小说的论文 我毕业论文想写这个 有的人请告诉我一声 谢谢

一:
这两天又不断回味起《冷山》。我对小说中的故事不感兴趣,战争与苦难只是叙述依赖的背景。我在想英曼和艾达这两个人,为什么他们能够相爱?他们显然完全不同。艾达如同奇花异草,美丽,风雅,可是对世俗保持了疏离和不耐烦的态度,言行举止时时透出不和时宜。一个永远的圈外人,耽于幻想,脆弱而孤独,与人世是瘦骨嶙峋般的生硬。她本人就是一首诗。英曼是小地方里一个独立、素朴的思考者,他的生活简朴,可是他的心和眼睛超越了冷山的界限。他也没有归属的圈子。他们,是两个孤独的浪游者互相渴望对方的温暖和光明。这种爱,本来就天荒地老。除了彼此,这世界对心灵来说一片荒凉。

心灵上无家的人,更容易与自然相亲。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逃脱反叛我们成长环境的宿愿。可是判逃之路往往引向了意外而悲哀的地方,甚至多年后又发现回到了原地。一位文化学专家说,受家庭、地域和信仰的约束限制,在内心深处她是无家可归的。她曾经相信,本质上艺术的幻想家的生活才是她的家,可是经历了漫长年代的寻找,她并没有“回家”。

Confined and restrained by family, region, and religion, I was inwardly homeless, suffering, I believed, from a hearbreaking estrangement from a divine community of radical artistic visionaries whom I imagined were longing for me to join them. In much pain, I spent my childhood years dreaming of the moment when I would find my way home. In my imagination, home was a place of radical openness, of recogintion and reconciliation, where one could create freely.

"Power to the Pussy" from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s by Bell Hooks

英曼和艾达是幸福的,即使他们没有共度过漫长的人生。他们彼此是心灵上的亲人。在洪荒中生命存在的那些岁月,有堪称永恒的时刻,他们彼此爱惜,互相辉映,温暖了这一生。

说到“回家”,很多人成年以后不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回家,享受回家的温暖、放松、快乐、和谐。时世变迁,年轻与衰老,家庭矛盾,亲人们往往感情上亲近可生活上疏离。“回家”是动情的,可也是悲伤的。

愿我们在心灵和情感上都有“家”可回。

二:
它是一个消逝已久的时代的一缕回光返照,复活了一种曾经广泛存在过的对于文学事业的虔诚、敬畏的态度。《冷山》应该能够启示我们的作家: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写作仍然怀有信念,他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姿态。

和通常的情形一样,《冷山》也是先有小说,后有电影,电影改编自小说。但也和许多人一样,我是在看过影碟后,才知道有这样一部小说,并去找来看的。虽然妮可·基德曼等大牌演员的演技堪称出色,摄影及配乐等都十分精彩,但我要说,如果因为从影碟中囫囵吞枣地了解了大致的故事梗概,就放弃了阅读小说,那将会是一个颇大的损失,说是买椟还珠也不为过。二者之间的那种区别,就好像亲自品尝一道佳肴,和看电视美食频道中主持人对着摄影机做出享受状一样。

小说的内容比较容易概括。作者查尔斯·弗雷泽以从自己的高祖父时代起就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以故乡为背景,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一位受伤的南军士兵英曼,为了自己的所爱,逃离战场,千辛万苦返回家园,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这个主题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奥德赛》,一个西方文学中的基本母题。与英曼的返乡之旅相平行,另一条叙述脉络围绕艾达展开。她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去世后留下的荒芜农场。英曼的孤单凄惨的迢遥长旅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

严格地讲,就这部小说而言,故事情节虽然很吸引人,但算不上十分复杂曲折。故事性至多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远远不能涵盖其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更多的珍宝,是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它们藏匿在小说的文字间,独立而自足,那是语言的韵味、节奏、意境等等所编织出的一种复合体,它们是电影语言难以出色表达出来的东西,必须要通过沉静的阅读,通过灵魂的深度沉浸、想像力的积极参与,才能够窥见和感受到的东西。那是一个关涉自然、生命、爱和死亡的巨大而深沉的主题,有着十分丰厚的蕴涵。

但这里我并不想谈论这些。我只试图在文字阅读层面上进行某种粗略的“技术分析”,简单介绍一下作品在微观层面上的精雕细刻,严谨细致。正是在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上,它出色地印证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特质。

充满质感、画面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语言

我们随意摘选小说中的几处,就足以看出这种素质。

这是小说开始部分,还未从丧父之痛中解脱出来的艾达,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经常,她从书上抬起眼睛,视线扫过田野,越过连绵而迷蒙的群山,望向远方冷山那高高隆起的蓝色山峦。坐在椅子里向外看,可以找到与她当前心境一一对应的所有主要色调与图案。一夏天,放眼窗外,通常给人昏暗和沉郁之感。从窗子飘进来的潮湿空气,满含着腐败和生长的气息,在眼前迷茫朦胧而又琢磨不定,那感觉好似用望远镜遥望远方。湿气对视觉的影响有如劣质的镜片,使距离和高度增大或缩小,空间感随时变换。透过这扇窗,艾达领略了各种肉眼可见的湿气的形态——轻薄的阴霾、山谷中的浓雾、碎布片一般悬在冷山山腰上的朵朵云雾,还有整日不停地倾泻而下的灰色雨水,像是天上挂满了一股股的破麻绳。”

这是英曼终于寻找到了艾达之后,两个恋人第一次发生肉体之爱的一段描写:

“她转过了身,背朝英曼,紧张而尴尬。然后,她脱下了衣服,将它们抱在了胸前,朝英曼半转过身来。英曼用毯子围在腰间,坐了起来。一直以来,他像一个死人般活着,而此刻生活展开在他的面前,触手可及。他探身上前,将衣服从她手中拖开并把她拉到自己的身边。他将掌心放在她大腿的侧面,然后把手向上滑向她的腰间,前臂停留在她的髋骨上,用指尖触摸着她后腰的浅窝。他的指尖向上移去,一节一节地轻触着她的脊椎骨节。他抚摸着她的胳膊内侧,将手沿着她的身侧向下滑去,直到她平滑的臀部。他将头低至她柔软的腹部。然后,他亲吻着那里,她闻起来就像栗子木的烟味。他把她拉向自己,拥着她,搂着她。她将一只手放在他的后颈使他更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她用自己白色的手臂环抱住他,似乎直到永远。”

这是小说最后,英曼中弹死去时的一段:

“她跑到躺在地上的男人旁边逐一查看,最后,她发现了同他们隔开一段距离的英曼。她坐下来将他抱在自己的大腿上。他想要说话,但她示意他安静下来。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做了一个灿烂的梦,梦见了家乡。一汪清凉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黑色的土地,参天的古树。在他的梦中,时光似乎同时出现,所有的季节重叠在一起。苹果树上硕果累累,然而奇怪的是树上仍花朵盛开,冰冻结在泉眼的边缘,秋葵绽放着黄色和栗色的花朵。枫叶像在十月那样火红,玉米尖上结出了穗状花序,放满了东西的椅子被拖到客厅的壁炉前,南瓜在田垄上闪闪发亮,月桂爬满了山坡,沟渠两旁长满了凤仙,山茱萸上绽着白色的花朵,而紫荆上颤动的是紫色的小花。一切都一同出现。还有白色的栎树,大群的乌鸦,或至少是乌鸦的灵魂,它们在高枝上舞蹈、歌唱。”

多长时间了,我们已经疏离了这种充满质感、画面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语言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本来是最基本、不言自明的常识,但近年来却每每被作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在各种场合被严肃地讨论。原因是太多的作品,都在动摇这种认知。在许多作家甚至是知名作家笔下,我们读到了那么多粗糙、浮夸、芜杂、生硬、语意含混、毫无节制的作品。《冷山》这样的作品,以其沉稳的叙述,精妙的描写,为我们树立了一种鲜活生动的标高,但同时也令我们对于自身文学品格缺失的焦灼感,变得愈发强烈了。

他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了这部小说的写作

要进入那样的状态,需要写作者拥有相当的文学才华,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态度。说到底,只有具备了那种态度,才能最终获得那种能力。那是由虔敬、耐心、细致、坚韧,由对于劳动的深刻的信仰,铸造而成的一种品质。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印证了这一点。这部三十万字的小说,耗去了作者弗雷泽七年的时光。他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深山里,和妻子女儿为伴,以养马为生,像一位隐士。每天,他沐浴着朝晖和夕阳,呼吸着森林和草地的气息,从躯体到灵魂,都真正地深深融入了大自然之中。群山,溪流,天空,大地,每时每刻都包围着他、裹挟着他,令他切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律动。

即便对周遭的环境已经如此熟悉,他仍然不敢轻易下笔,不肯像我们的一些作家那样,喜欢讨巧、走捷径,在把握不准的地方动辄敷衍含混过去,还美其名曰“合理化想像”、“超越性写作”。接受采访时,作家谈到,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北卡罗来纳的群山之中记录生态环境:野生植物、农作物、果树和季节的变化。为了弄清楚一株植物的习性,他翻阅了许多专业的书籍。因此,他笔下的每一处局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服饰和神情,每一片树叶、一块岩石和一棵树的姿态,都准确,细腻,生动,有一种镂刻般的质感,让人觉得可以直接拿起画笔描绘下来。整个作品细密坚实,像西方那些跨越了几个世纪的著名建筑,每一根圆柱,每一处拱券,用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坚固的石头。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那些建筑师和工匠们,正是凭依虔敬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要求,最终将它们锻造成了不为时光湮没的艺术佳构。

七年间,作者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了这部小说的写作,牺牲了许多生活乐趣,很可能也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令妻子无法忍受,最终和他离婚。不妨这样说,他的写作之旅,艰辛漫长,代价深重,堪比作品中主人公英曼的返乡征程。

打开那座阿里巴巴宝库的钥匙,仍然是翻开书页的那样一个简单动作

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所发生的故事,其间传递出的耐心、细致和坚韧,对今天的许多写作者来说,仿佛一个神话。它们似乎只应该发生在更古老的时代,对于今天来说,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合时宜的举止,一个人们口头上给予称赞但并不打算认真效仿的行动——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个时代惟“效率”马首是瞻,崇尚速度的美学,写得快,产量高,才是本事,因为似乎只有如此,才有望从读者的有限的注意力中获得一些份额。更确凿的是,只有如此在经济收益上才是划算的。大家比的是作品的字数、发行数、稿酬收入,这是一个以数量为中心的维度。既然如此,很少有人肯花上七年的时间,精雕细琢,写一部三十万字的作品。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大家大干快上,乐此不疲。曾见某位女作家撰文,声称自己一年就写了几个长篇,还捎带着写了多少个中短篇,同时也没有耽误国内外的旅游,洋洋自得之意充溢言辞间。

但这又能够说明什么呢?文学有自己的尺度,比的是作家目光的敏锐,是对生活探测的深度,是心灵的重量和厚度。那些背离了这样的宗旨的东西,尽管有可能因为迎合了社会上某种浮泛短暂的关切而得以风光一时,尽管可能给写作者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但最终只会是天空中的一片浮云,水面上的一缕涟漪。

耕耘然后有收获,付出然后谈回报。覆盖生活的广大区域的这一条准则,同样适用于写作。价值是劳动的内在凝结,心血投入多,认真切磋打磨,作品感染人、启迪人的力量也就更充足。投机取巧,耍弄小聪明,将永远无缘于杰作。许多作家没有耐心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包括自己的内心,也就难以捕捉心灵的律动,描绘生活的准确面貌,充斥纸页的,便常常是似是而非的感受,令人疑窦丛生的细节。如此这般,自然就难以把握存在的本质,难以进入其最深沉的蕴涵。这不但会失去读者的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民间有俗话:宁要鲜桃一颗,不要烂桃一筐。在抱怨自己的作品遭遇读者冷落的时候,不妨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这句话吧。毕竟,老天是公正的。在这点上,《冷山》也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一个并不时髦的题材,一个偏居深山一隅的无名作者,却能够一夕扬名,所向披靡,凭依的正是作品内在的艺术魅力。即便从市场上,它也获得了巨大回报,长时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便是佐证。商业时代惯于鱼目混珠,大量的赝品次货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但只要是真正的珍珠,熠熠光华也总会闪耀,不必担心会被长久遮蔽。

有人不无遗憾地谈到,这部作品生不逢时,诞生在一个影像代替文字成为了时代宠儿的环境里,人们没有足够耐心品味文字的魅力,因而该书虽然具备了杰作的诸多特质,但却无缘享有历史上许多名作曾经享有的荣光。这不无道理。如果不是被拍成电影,它虽然荣获美国图书奖,怕也难以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之中。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屏幕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传播利器,几位学者在央视上的一番文史通俗讲解,就能够掀起一股传统典籍阅读的滚滚热潮。不过任何事物总有自己的规定性。电影《冷山》不管拍得如何成功,它也无法传递出文学语言所蕴涵的那种韵味、魅力等等。它们是独特的,难以转译的。打开那座阿里巴巴宝库的钥匙,仍然是翻开书页的那样一个简单动作。

和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荣耀相比,虽然今日文学的地位、影响力等已无法望其项背,但只要文学仍然存在下去,便仍将存在着一个超越时代的衡量标准,也因而依旧会给作品评定出高下优劣。总会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作品,将凭借其卓越品质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高峰,在当时特别是在后世拥有众多的仰望者。《冷山》应该属于这个行列。而对当下而言,在其文本价值之外,我更认为《冷山》的楷模作用,在于它在写作的态度上重新树立了、强调了一种标高。它是一个消逝已久的时代的一缕回光返照,复活了一种曾经广泛存在过的对于文学事业的虔诚、敬畏的态度。《冷山》应该能够启示我们的作家: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写作仍然怀有信念,他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姿态。

三: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基本上电影没有书好看。据说这是与《飘》齐名的史诗之作。弥漫整本书的孤独,有着一种莫名的苍凉。
当战争发生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自己会变得不再像自己。
Ada写了103封自私的信,而流离在战火中的Inman却因为仅仅收到的三封信,亲手将自己这个原本应该属于英雄的战士变成了一个一心想回家的逃兵,让他在战争中像野兽般流浪,而却义无返顾。即使当他回到最初的冷山时,已经变的麻木、残忍和脆弱,已不再英俊和健康;而一直等待她的Ada已经被改造得敏感,不再幽雅,不再是那个幽雅地弹琴的Ada,而是变得惊人的坚强和勇敢。虽然,战争把一切都毁灭了,当Inman中弹躺在雪地里的时候,他对伏在他身上的Ada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回来了。”然后乌鸦扑棱棱地飞起,一些东西结束了。
冷山终归回复了往日的宁静,就像很久之前的那样,它的样子几乎一如往昔般美丽。但是,没有了Inman,Ada还是好好地活了下来,战争前的生活是再也不属于她了,她同当初等待的过程中一样地勇敢和坚强,她知道Inman也一直在朝冷山的方向义无返顾地行走。
困难中挣扎的力量,黑暗中信仰的光芒。
战争改变世界本来的面貌,这一切发生之后,人们再也回不去原来的生活。若干年后,当世界突然又变得如假象般美好的时候,在阳光下晒着小麦色皮肤的人们,心里的伤疤还是会在日光在暴露,有时它们隐隐作痛,提醒我们曾经失去的太多,希望今后一切都好。
记得我在看《冷山》的电影时,看到这么一幕:
救了Inman的老太太抱着只雪白的山羊轻轻爱抚,说:“山羊是人类最好的伴侣。它们给你羊奶,也给你安慰。”一边说,一边用右手尖刀利落地切进山羊的脖子。羊血汩汩而出,淌了一碗。白色的小动物软软躺下,甚至没有哀鸣一声。老太太把羊血搁到一边,伸手继续抚摸山羊的头顶。“You are a real beauty.”她说。表情和语调,都是如假包换的怜爱。
也许,时光带走的是永恒,而永恒带走了我们的世界里所有的美丽和辉煌,那么,留下的就只有孤独。

四:
故乡是萧乾笔下的枣核,故乡是余光中诗中的邮票,故乡是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故乡是北平城之于林海音,故乡是沈从文的边城,故乡是美君魂牵梦绕的淳安。相对于少小离家的游子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常常见诸于各种佳作名篇,终生守望故土的人们对故乡----即家园的情感的抒发却往往被弱化为单纯的风景描写,乍看上去,总有些不痛不痒之感。《冷山》作为1997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则成功地摆脱了这一魔咒,将作者对家园的情感揉碎细化,如绵绵细雨般缤纷见诸于笔端。
不知是何故,也许是受了同名电影的影响,大量介绍及书评都将《冷山》诠释为一部爱情史诗,然而,我看来,《冷山》是一部关乎家园、关乎生活、关乎希望、关乎奋斗的故事,它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情感,阐明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其次才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夹杂了爱情的不朽。
《冷山》以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卡为故事背景,分两条主线进行阐述,一条是南军逃兵英曼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另一条是富家女艾达在失去所以依靠后,在勤劳贫苦女孩鲁比的帮助下重建家园。无论作者如何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和英曼身心所受的重创,甚至是借一位逃兵的话“我当初是自己选择参军的,现在只是我的选择改变了”,都无法为英曼的行为开脱。然而必须负责任的行为却在作者的慢慢阐述中得到了我的理解。作为人,英曼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看到维西要杀劳拉时,英曼本能地知道,逃兵身份使然,他必须离开,然而,正义感却让他卷入了麻烦,救了劳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劳拉的家中他顺走了劳拉奶奶的早餐,这是英曼唯一没有主动付钱的一次----无论怎么看,他救了劳拉的命,他的行为都足可以抵偿这顿饭。在以少敌多、抵挡凶恶的北军、帮助孤苦的年轻寡妇萨拉后,英曼也产生过留下和萨拉一起生活的念头,这多少算是精神上对艾达的背叛,虽然他最终依然选择离开。不难看出,英曼算不上一个标准的硬汉形象,他只能算得上一个好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好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由本性出发的,而也就是这些人的最质朴的本性,让英曼选择离开军队,逃回冷山。崎岖山路,漫漫旅途,从夏至冬,跨越寒暑,英曼每走一步都必须拖着受伤的身体、靠双脚完成,加之食物不足,和随时随地面临的被追捕和杀戮的危险,英曼所承受的痛苦是语言难以尽述的,面对这一切,除了从小在山中生活、冷山寄予他的野外生活经验之外,唯一能够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只有期翼和信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对环境恶劣的描写来反衬英曼的信念之坚强,从而侧面刻画家园的美好,并借英曼的所闻所想所说,叙述作者自己对冷山中平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的另一位“喉舌”是贫苦出身的姑娘鲁比,与英曼一样,她也是在冷山中出生长大的,这位率真却懂事、勤劳坚毅、外冷内热的handsome girl甚至要比女主角艾达更得我的喜爱,由于经历原因,她几乎是像个“野孩子”似的长在山中的,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对冷山的了解和热爱比英曼更胜一筹,在她看来,易物交易远比金钱交易来得靠谱,人们应该心满意足地守在家里,不安分守己是从古到今许多坏事的根由。这在部分程度上虽有失偏颇,但在特定时期----战时,却条条都是真理。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鲁比,艾达的生活将陷入怎样的绝境,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生活的全部便是读书、画画、弹琴,于是,当父亲突然离世,雇工迫于战争离开时,她便根本无法应对农场上的一切。生存是摆在眼前的,在鲁比的帮助下,从学会搅黄油到去农田时不带书,从劈柴、犁地到卖掉钢琴,从在鲁比的监督下被动工作,到想尽办法独当一面,从留下马车为自己离开冷山留下后路到下定决心居住在冷山,艾达的经历不仅体现了外乡人对冷山的热爱,更可以看作一部从小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史。前者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冷山的热爱而着力描述的,而后者则更多是我自己努力追寻的。也许是与自身的经历有关,艾达的成长远比英曼的旅途对我更有吸引力,不得不承认,艾达教会了我很多,她让我懂的了如何在工作、家务的同时享受生活,也让我懂得了必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负担起家务、承担起职责。同样成长进步的当然也有鲁比,在艾达的影响下,这个不识字的姑娘慢慢地也开始了对书的喜爱和对故事的热衷,出去劳动前,她转回身,主动要求艾达念一段书后再走。写到此,我竟隐约体会到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儒家似的折中思想,体会到了生活与生存应有的平衡,正如羊婆婆,她爱羊,我相信她对小羊的抚摸是出于爱,然而,接下来地却是突然之间的一刀----羊婆婆爱羊,可她同样也需要这些羊来生活。
也许是因为作者对爱情的弱化,我最终竟没有特别纠结于英曼的死,仅仅是因他才回到家乡几天就不得不离开,仅仅是因他才真正得到艾达的爱就要投入死神的怀抱而感到有些淡淡的惋惜,然而,这丝淡淡的惋惜又在看到艾达生下了英曼的孩子、鲁比原谅并接受了斯特布罗德并和几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得到了彻底的欣慰和释然,而这也印证了羊婆婆的话----痛苦在我们心里,不像幸福那样会长久停驻,这是神赐予我们的一种天赋,是他眷顾我们的一个标志。在《冷山》中,羊婆婆是位不出世的哲学家。
读过后,我觉得《冷山》多少与《朗读者》有些类似,都以战争和爱情为基调,可主要写作目的却绝非爱情或战争,一种淡淡的情愫溶于书卷,不仅需要慢慢读,细细体会,且其中丰富的感情既难总结,又难尽述,若想明白其中的妙处,只有自己读书。

3. 电影《冷山》与小说有什么差别

冷山》:一部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
《冷山》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讲述内战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伴随着《冷山》的诞生,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耀目的新天才。

《冷山》以当地历史为背景,以从作者的高祖父起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
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奥德塞”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两人分别面对着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巨大挑战。

查尔斯·弗雷泽深刻地洞察到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孤独状态的危险。他对于社会的变迁,具有与那些19世纪的伟大小说家同样敏锐的观察力。《冷山》重新创造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在我们的时代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相关评论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读到的最好的一部书,读至结尾,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睛。它是一个奇迹。”——拉里·布朗

“《冷山》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美丽故事,叙述优雅,最细枝末节之处也同样让人信服,久久难忘。”——约翰·伯伦特

“《冷山》是继麦克尔·厦拉的《杀手天使》之后最优秀的以内战为题材的小说,风格堪与谢尔比·福特媲美。这部小说有资格获得当今所有的、任何的奖项。”——卡伊·吉朋斯

“这部小说实在是太伟大了——在任何可以想见的,以及那些读此书之前根本梦想不到的方面都是如此——以至我想到,它所达到的高度,还有我阅读时获得的快乐,会影响到我今后读的每一本书,使它们相形见绌。它是如此完美,甚至我可能再也不会想读别的书了。《冷山》是美国文学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里克·巴斯

“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笔触简约,却意味深长,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点染出一位呼之欲出的人物,一个奋力从已经毁灭的世界逃离的士兵——英曼。那些被太多的哀伤所包围的温情时刻,既真实,又感人肺腑;当艾达说‘想告诉他自己是怎样变成今天的样子’时,那种压抑的表达——在《冷山》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决不少见——几乎让人心碎。然后是更让人心痛的结局。”——安·毕替

“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是我很长时间以来读到的最为精彩、出众的处女作。它叙事宏大,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写景状物笔力超凡,读来让人欲罢不能。虽然背景选在内战时期,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却是指向当代,与《永别了武器》遥相呼应。——威廉·莫里斯

4. 阅读西方文学 为什么推荐《冷山》

上个月,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于文学创作的百忙之中出席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研讨会,并发表了一通振聋发聩的讲话,大意是:包括库切在内,现在的西方文学出了问题,除了写风土人情就是写性,脱离了文学的本质。为尊者讳,笔者揣测,这里所谓的性,其实不关乎赤裸裸的性描写,而更多是一种与性有关的人的活动的总称,比如爱情———库切是非常“干净”的小说家,其作品绝对没有中国的美女作家般放肆和肮脏。王安忆此语,要么是受美女作家的刺激太深,要么是厚诬贤人,要么是没看过瞎说,要么是一种泛指。王安忆身为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兼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前三者都可以排除。 认为西方文学出问题的言论,在中国作家嘴里屡见不鲜。其实不仅西方文学,就是整个世界文学范畴的小说创作,也不过就是写一些风土人情和性,也出了问题,比如同属于东方文学体系的日本的大江健三郎。相比较来说,中国文学则纯洁了许多,似乎也高尚了许多,隐然凌驾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之上。 坦率地说,无论是西方的库切还是东方的大江健三郎,在近百年的世界文学之林中,距离大师的称号不可以道里计,库切算是一流作家,大江健三郎介于一二流之间。本文所要推荐的美国小说《冷山》,则介于二三流之间。文学是门手艺。学手艺的人都知道,在入门阶段,绝对不可以向大师学习,只能够向二三流的手艺人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师的作品已经大象无形随心所欲,是不可学的。向大师学习,只能够取法乎上得其下。 《冷山》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小说,主题就是王安忆所诟病的风土人情和性(爱情)。而二者得以展现的基础,则是文学的伟大母题———战争、爱情与回家。《荷马史诗》的《伊里亚特》描述了战争和爱情;《奥德赛》描述了爱情与回家。在“回家”途中,风土人情以及探险奇遇的故事得以展开。著名的《堂吉诃德》,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也是对“伟大母题”的回应———出征、爱情、战争。从此之后,西方文学在“母题”之下繁荣昌盛地发展起来,几乎所有的创作,都是对“母题”的回应与补充。太阳之下没有新事,想独辟蹊径另创门派,难于上青天。即使是中国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主题是战争,《西游记》的主题是出征(探险),《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也没有脱离西方的窠臼。《冷山》的故事,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厌倦战争、思念老婆的男人的回家之旅,书中大量描述了美国南方的山水和田园之美,以映衬战争的血腥。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成长于北卡罗来纳山区,描述起家乡得心应手———谁不夸咱家乡美? 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小说,虽然它因“描写了人与土地的复杂情感与关系”而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不可能进入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经典俱乐部,也不可能拉近作者与福克纳等南方作家的距离。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却足以成为中国小说家学习的样本。 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地域性写作。中国虽然有京派和海派之说,但这一说法来源于地域之间的互相歧视,而非真正的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分野。美国南方和北方之间,横亘着一个南北战争,文学的发展迥异。相对来说,南方文学有一种惨烈、极端的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对工业文明的拒斥,而北方文学的这种情绪,要么是资本主义的温情脉脉,要么是商人阶层的言不由衷。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除了沈从文,还没有哪一个或一群作家创作了自己的地域文学。中国文学的大一统面目,如同它的哲学思想,面目可憎。《冷山》是典型的南方文学,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是南方文学特有的对土地和家庭的迷恋以及对自然的歌颂。 其次需要学习对爱情和家庭的描写。近五十年中国文学,要么回避写爱情的主题,要么把才子佳人的老套路演化变成革命青年传帮带文学女青年或者美女爱土匪或者上海美女爱上美国文艺青年,爱情成了意识形态的棋子,家庭成了需要破四旧的目标。《冷山》所描述的爱情以及对家庭的思念,则是基于孤独的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思念。文学所描述的永远是个人———这是亟须揪着中国作家的耳朵教导的。 第三是学习风土人情的描写。一个好的作家,不仅要学会如何不写病句、如何讲故事,还需要有辨别啄木鸟和麻雀的能力,并把二者之间的差别细致而清晰地讲述出来。《冷山》实在是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描写了高山大河之间的不同,而且细致描画了晨雾和夜露的不同,叙述了山上的土和平原的土和沼泽的土的色泽的不同。如何描述“差异”是中国作家还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对风土人情的描述,而且存在于对桌子椅子和人的描述上。所谓风土人情,实质上便是文学人物的生存空间,是文学人物和事件的皮,没有对生存空间的细致而且准确的叙述,如何能够准确地叙述人和故事?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第四则是学习如何讲述战争。美国一场南北战争,成为文学取之不尽的母体。中国泱泱大国,近百年的大小战争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然而,还没有一部名副其实的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面世。战争题材上的疲软,根源在于中国作家的意识形态出了问题。中国作家中,有的是嗜血者,却没有基于人性的反战者。《冷山》实际上不是描写战争,而是以战争为故事背景,其主题是对战争的逃离和厌倦。这一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庸俗化,却已经胜出中国文学三圈。(林扶叠)

5. <冷山>是小说精彩还是电影精彩

呵呵 其实这方面来说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我个人认为 读小说是会给读者很大的幻想空间的
电影的就比较具相化 一般来说 先看过小说的人都会觉得电影不好
那就是因为电影或多或少的偏离了他们幻想的小说情节
所以说 ... 怎么去理解 那是个人的事情呢

6. 冷山怎么样

那日下载外国小说,看见“冷山”这个书名很简洁、干净又特别,就放到手机里阅读。 自从我发现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快慢节奏时,就通常根据书的节奏来安排阅读时间。一般来说,散文是超慢节奏的,可以今天读一篇,半年后再读一篇,没有衔接的难度,感受的是一时的心境;杂文是新鲜快速的,读完一篇是一篇,偶尔哪天会跳出那个观点,如果模糊了,回过头找找也不难。而小说,我通常把它归为超快节奏的,特别对于急着看故事情节的我。所以当决定读哪本小说时,会选一个空闲的时间,比如一个白天加晚上,可以不间断读完,碰上长篇小说,往往熬夜。难熬的是对情节发展的无尽猜想,希望揭开谜底。 不过初读《冷山》,就有不一样的感觉,它像一部有着散文节奏的小说。所以它在我的手机里差不多躺了2个月,基本在无聊、等车、坐公车等等用来打发时间似地看完的。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没有断线,还延长了自己的想象。 这是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力量带给读者的魅力。通过豆瓣书评,了解了作者查尔斯·弗雷泽写文的经过,7年的时间,带着妻女,隐居深山,细心而纯真的观察春夏秋冬、云彩植物,三十万的文字是用心雕琢过的。才知道为什么自己能读到那么精妙的描写。阅读过程经常陷入一种迷思中:不是对情节的猜想,而是包括了对文字朴实又美丽的玩味、对文字描画出的意境的想象、对自己曾经历过那些灵光闪现时刻的回忆综合在一起的感觉。 譬如第一章,被割了脖子,从战场上撤回医院修养的男主人公早晨醒来时,看到窗外景象,想到家乡的回忆描写:“生长着水晶兰的潮湿的小河岸;每到秋天,黑棕相间的毛虫最为青睐的草地的一角;山胡桃树的一根粗枝斜伸到小路上,他经常攀到上面,看父亲赶着牛群从晚霞中走来,经过他的脚下,走向牛棚;他会闭上眼睛,聆听牛蹄踩踏尘土发出的噗噗声,渐行渐弱,直至消失在蝈蝈儿和青蛙的叫声里。”不管别人怎样,反正当我读到这段时,已经暂时不管男主人公的死活了,眼前出现一幅动态的田园油墨画,虽然这个描写是1864年美国南部乡村,但毫不影响我把它偷梁换柱,变成自己20世纪中国江南水乡的家乡。我想所谓艺术给人的共鸣不过如是。

7. 《冷山》这书怎么样

xiaoyu127朋友,你好。我个人认为《冷山》这本小说的可读性还可以,但要逊色于由妮克尔.基德曼和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
以下是小说《冷山》的在线阅读地址,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www.zhulang.com/3587/index.html
以下则是小说《冷山》的相关资料:
小说讲述的是内战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
《冷山》以当地历史为背景,以从作者的高祖父起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 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奥德塞”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两人分别面对着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巨大挑战。
《冷山》的作者查尔斯·弗雷泽深刻地洞察到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孤独状态的危险。他对于社会的变迁,具有与那些19世纪的伟大小说家同样敏锐的观察力。《冷山》重新创造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在我们的时代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8. 《冷山》好看吗

整体感觉,电影没有小说好看。因为拍不出小说那种神韵。建议你找这部小说看看,值得一看。

9. 关于小说《冷山》的问题

两人见面了。

不过英曼在和流氓治安官的枪战时大意了,被一个小跟班射杀,最后死在艾达怀里。

电影我没看过,反正最后一个敌人没死,而是大摇大摆走了。这点可能和电影不同。

最后结局是艾达生了一个女儿,而鲁比和佐治亚的流亡青年结婚。鲁比的父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

没看到结局是因为你下载的版本不是全本,而是从连载读书的网站拷来的,现在网上240KB左右的都是这样,想看全本要么买书,要么读英文原版。目前网上我没见到全本

10. 《冷山》的电影与小说哪个更好看一些呢

当然是小说更好看了。理由如下:

冷山不是冷山 说书与电影
作者: 朱叉叉

全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自然的壮美描写与对自然界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崇敬。自然是这本书的主题,或者说回归是这本书的主题,而战争或者人性的好恶或者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缀,人是微不足道,拼进全力只为逃离人自己所构建的世界而回归最原始的状态,由自然供养。
通篇读下来,感觉作者对于人的描述是疲惫和厌恶的,英曼仅存的愿望和艾达逐渐学习从矫揉造作的人类社会回归淳朴的自然是书中仅剩的光明,就像作者借英曼的口说出的那样,你得学会去看这个世界极少的好的方面,这是件困难的事,倒是要憎恨这个世界太容易。

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感觉都更细腻和绝望一些,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不错。不过不同的是电影是把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剥离后,用余下的作者不屑的残骸拼凑出来的大片,在对人性或者战争或者爱情的赞誉和褒扬声中又成为了众多人类对于自身的赞美诗中的一首。只是论电影而言,当然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既然原著的精华是无法拍出的,那么能将残骸拍到如此规模亦是一种成功,何况它有别于其他的同类电影,另有一种独特的色泽和气氛以及温度上的调调。只是电影的冷山不是书的冷山,尽管二者都很成功,尽管二者躯壳一样。

美的极致就是心碎
作者: 不敬神的YODA

哀伤,真实,残酷。美到极致就是心碎。这就是我对它的感觉。美国内战中的一个逃兵,逃离战场,一步一步地潜行回故乡。在这过程中,我们能够随着小说的情节的推进而反思许多的东西。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正义?和平与战争究竟有什么意义?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我们该拥有怎么样的价值观?

顺便说说,电影版的《冷山》比小说要差劲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在侮辱小说。。。。。。如果说小说是一部带着“温情脉脉的冷漠”写就而成的真正的悲剧,那么电影只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它把小说中最矛盾最重要的东西都改掉了,变成了一种——用乔治奥威尔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的温情脉脉——或者说是狄更斯式的温情。

热点内容
七人魔法使小说阅读 发布:2025-08-21 06:34:59 浏览:887
桃色权路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2025-08-21 06:34:48 浏览:514
好看的鬼片小说 发布:2025-08-21 06:29:13 浏览:959
轩辕寒月君殁离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21 06:24:53 浏览:636
快读免费小说手机版打不开 发布:2025-08-21 06:20:14 浏览:119
斗罗大陆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1 05:58:24 浏览:725
刑侦档案清韵小尸免费阅读小说 发布:2025-08-21 05:56:57 浏览:439
男生板校园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1 05:22:28 浏览:447
快听免费小说293 发布:2025-08-21 05:22:25 浏览:617
合肥中文言情可爱小说阅读网 发布:2025-08-21 05:16:43 浏览: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