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小说好看
Ⅰ 怎么评价"围城"这本书
1. 故事梗概
《围城》是一部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模式的作品。“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其他的人物和情节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安排,不像一般小说那样逻辑严密、故事连贯。《围城》的浅层主线就是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婚姻史。
全书共9章,可以划分为4个部分:前4章是第一部分,第5章是第二部分,第6-8章是第三部分,最后一章为第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主人公方鸿渐1937年自欧洲留学返的故事开始,接着是他在上海和家乡无锡的短暂经历。先是在归国邮轮上,方鸿渐经不住鲍小姐的肉欲引诱,而堕入了“肉的相爱”,体验了“遭欺骗的情欲”。到上海后,他被动地卷入了与他并不喜欢的留法博士苏文纨的恋爱游戏,而他主动追求的则是政治系大学生唐晓芙——在他主观看来纯洁而可爱的理想中的姑娘,却可望而不可即,并在似乎将要成功之时遭到了苏小姐的彻底破坏。第二部分的中心内容是去三闾大学的途中的种种风俗风景,主人公以及同行者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他们的种种表现。在这时出现了本书的女主人公孙柔嘉,以及其他一些漫画式的人物。第三部分写他在三闾大学期间的经历,极其生动而辛辣地表现了学术圈中伪文化人的面目,而方鸿渐也在不知不觉中糊里糊涂地落入了孙柔嘉的情网。第四部分写方鸿渐与孙柔嘉一起返回上海,在谋生的困厄和夫妻琐屑的矛盾中,最终导致了夫妻“不离而散”的结局。
2.多重主题和象征
但《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
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3.文化批判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
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第324页)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
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第353页)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
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359页)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3.人物形象
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锺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廖廖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无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锺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
4.犀利的讽刺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锺书个体的原因。
先说个体的原因。钱锺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也是最纯粹的学者,对学问怀着最深挚的虔诚,在学术上他不能容忍一丁点儿的虚伪和取巧。在这种目光注视下,一般的所谓“学者”,要不可笑也就很难了。比如他经常讽刺学者抄卡片,《围城》中的头号小丑李梅亭就有一个铁皮卡片箱。其实一个教书匠肯花力气抄卡片已经是颇为值得表扬的了,但在钱锺书看来,读书而没装在脑子里融会贯通,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锺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5.心理描写、博喻和机智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说,文学作品应该“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而《围城》就是他的理论的最好实践。大部分成功的文学作品都一定有成功的心理描写,但钱锺书的心理描写与众不同,关键就在“曲传”“未吐露”的心理,在方法上,一是以情节曲传心理,并且调动一切表面看来无助或破坏那中心情景的琐屑细节。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害怕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本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准备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终于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第二个常用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妙喻来曲传人物的心理,如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赵“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充分传达了赵对情敌方鸿渐的故作姿态的轻视,因为一来赵因为追求苏小姐而确实在乎方,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一来因为他知道方得了个克莱登假博士还在报纸上登广告,确实看不起他。接下来“他的表情就仿佛鸿渐化为稀淡的空气,眼睛里没有这人。……鸿渐真要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真理了。”
以上的例子也显示了钱锺书的一大特点:博喻。我把博喻理解为两层意思,一是在全书广泛地使用妙喻,一是它的本来定义,即一个接一个的比喻纷至沓来,形容同一个事物。钱锺书的博喻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时时与心理刻划结合在一起,并且带有深厚的学养,充满了机智,如上举例子中竟然以抽象的道家思想来形容一种心理感受。而机智与好辩及博喻结合在一起,集中地出现在方鸿渐为自己做错的事辩护时,如他写给唐晓芙、苏小姐的信等。举一个最简单而微型的例子,赵辛楣称方鸿渐为“同情兄”,因为同一个地方做事叫同事,同一个地方学习叫同学,而同一个情人,则叫同情。
Ⅱ 《围城》好看不
围城》是一代鸿儒钱钟书创作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就凭这部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级人物。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那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围城》自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因为里面尽是些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剖析;有人说《围城》是禀承西方16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因为主人公方鸿渐总是处于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艰难境遇;有人说《围城》颇似目前在国外流行的智性小说,里面随处可遇文化的密码,这种小说随着读者知识的不断丰富,它隐藏在迷雾后面的丰富性也就会逐渐敞开。这些说法在各个侧面谈到了这部杰出小说的特点。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作者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上海晨光出版公司于1947年5月出版了《围城》初版。当时关于本书的广告写道:"人物和对话的生动,心理描写的细腻,人情世态观察的深刻,由作者那枝特具清新辛辣的文笔,写得饱满而妥当。零星片断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整篇小说的气氛却是悲凉而又愤郁。"现在,《围城》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数十种不同的译文版本在各国出版。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的妙处之一便是描绘了中国男人的劣根性,帮女人打破对男性世界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围城》的作者不愧是大家,看两性关系细腻而且尖锐,女性读者须细心揣摩,从此以后,看男人才不会走眼。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
一部新的《儒林外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作品中"围城"的含义是通过几个人的谈话揭示的:婚姻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故取名"围城"。全书以方鸿渐为中心,描写了一系列旧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形象。其中除了方鸿渐与赵辛楣还有其真诚直率的一面外,其他角色都很不光彩。作者在描绘他们时,常常采用既含蓄而又挖苦的手法而使其形神毕露。
例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是一位研究生物学的"老科学家",其实只是一个心术不正、好色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再如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的女才子,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抄袭的德国民歌。自称是诗人的曹元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作呕。这两个人物最后结为秦晋,可谓珠连璧合。再如韩学愈从美国的爱尔兰骗子那儿买来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取了大学教授头衔,还让他的白俄妻子冒充美国国籍,以便到英文系任教授。
本书是一部极具哲理意味的小说。小说语言幽默俏皮,议论精辟,有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大笑之余,陷入沉思。《围城》形成了独特的钱钟书式的讽刺与幽默,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围城》不仅语言极有特色,妙喻连珠,知识密度也相当大,是一部典型的学者小说。作者联想活跃,笔墨纵横不定,让人获得各种角度的审美享受。这种文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作者学贯中西、博通经史、对人生世相有洞察入微的体察后的自然流露。所以说,《围城》内含深刻的哲学蕴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不可不读。《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著名教授夏志清
请采纳。
Ⅲ <<围城>>这小说好看吗
作者就是这个意思,从恋爱到婚姻也就是一个有趣而浪漫到无趣而琐碎的发展过程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所谓“城”就是指婚姻
为什么想进去,因为有趣和憧憬
为什么想出来,因为无趣和琐碎
Ⅳ 围城和百年孤独哪一本好看
怎么说呢?单单就影响而言,《百年孤独》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得主,是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峰,语言精妙至极,是本的的确确的鸿篇巨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过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书中内容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拼凑而来,。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读《百年孤独》,相反,你要是喜欢中国文学的话,读读《围城》也是很好的选择,围城这本书不能光看内容,重要的是文字,钱钟书先生的这本长篇小说语言使用的很精致,需细品,其中滋味很好,有着中国文学的独特书香气。OK,可以的话,两本都可以看看,看书不怕少,但也要读的细致,谢谢!
Ⅳ 介绍几本可媲美《围城》的小说
我介绍你去看下《朱自清散文集》
或是《烈火如歌》
对了那个《基督山伯爵》很好看 我觉得再不行你还是去看看
钱钟书老婆 杨绛 的集子如《干校六记》
或是老舍的《骆驼祥子》 对了老点的还可以是《聊斋志异》
......
哎~不说了文学道路无止境,帮助下
Ⅵ 围城好看 大概讲的是什么故事
写的是方鸿剑的爱情,这个人留学欧洲四年换了三所大学,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大学博士学位,回家骗他的岳父岳母,他的学费大部分都得自人家资助,他的未婚妻在他还留学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还下的了手骗也算的厚颜无耻了。
之后他遇到了几个女子,自己喜欢的是唐晓芙,娶的却是颇有心机的孙柔嘉。二人婚后也是矛盾重重。
曾经有人评价《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其中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一度成为经典,也算从另一角度诠释了爱情的含义。
说实话,一般。不是很想看就别看了,个人觉得看了之后容易对爱情失去信心,呵呵。
Ⅶ 《围城》好看吗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Ⅷ 钱钟书的《围城》,哪个版本的最好
汉版钱钟书的《围城》是无区别的,出版社: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围城》作者钱钟书,创作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它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
英文版《FortressBesieged》
珍妮·凯利(JeanneKelly)茅国权(NathanKMao)翻译(此版本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法文版《LaForteresseassiégée》
塞尔望·许来伯(SylvieServanSchreiber)翻译
日本版《结婚狂诗曲》(囲城)
荒井健中岛长文翻译
德文版《DieumzingelteFestung》
莫宜佳(MonikaMotsch)翻译
俄文版
索洛金(V.Sorokin)翻译
Ⅸ 《围城》是一本怎样的书好看么如题 谢谢了
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轻松舒适的经历,而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意味。
Ⅹ 《围城》这部作品好吗
有人说,聪明的人都擅长比喻。由是观之,那《围城》就是一本聪明之书,钱锺书就是绝顶聪明之人。
看了好几遍《围城》,印象最深的就属书中的比喻。比喻是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找到其相似之处,而且事物差距越大,越能显示比喻之精妙。钱锺书就总能在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事物之间,找到这个这精妙的联系,让你不得不拍案,不得不叹服。
至今尚记得两个比喻:“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近,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
平行线、不倒翁,生活中常见之事物,钱锺书信手拈来,再恰当不过地描述了两种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在钱锺书笔下却成了实实在在、可见可触的事物。
钱锺书显然也知道自己长于比喻,因此在小说中不吝其才,比喻俯拾皆是,让人眼花缭乱,有好事者不辞辛苦地统计过,全书中光“新奇的比喻”就有700多句。
如果一定要给《围城》挑刺,那只能怪这些比喻。太过精妙,让人佩服之余,心生愚笨之感。面对这样的比喻,你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怎么他就能想出这样的句子!”钱锺书他老人家只顾着愉快地随意抖落这些绝妙句子,忘了揣摩读者的心理,脆弱如我的读者,在这些句子面前,愈发显出“自己的小来”。
比喻的数量被好些“研究文学专业人士”拿来说事,认为比喻似乎太多,有“炫技”之嫌,与小说文体不符。想来这也多是愚笨之人的愚笨观感,不然,他们也去写几个这样的比喻试试。
末了还是提醒一句,比喻就像放大镜,让聪明的人更显聪明,笨拙的人愈显笨拙。所以最好少写比喻,比喻越多,越显才智之浅。而且,何必跟钱锺书较真呢,他真的是太有才了,多几个比喻又何妨。
一本精彩好看的小说之江自由职业者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围城》,对我而言,它就是一本精彩好看的小说,让人能津津有味、一气呵成地读完,且不断有再读之心。作为一本小说,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仔细想想,《围城》中有太多的可读的元素。“流浪”、“爱情”、“婚姻”、“幽默”“人际纷争”……其中任何一条写足,都能成为精彩小说,何况《围城》将这几点都巧妙糅合。
书中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当然十分精彩,其中对婚姻的比喻早是路人皆知,但我更喜欢书中的“流浪”情节。
书中,方鸿渐回国没多久,就鬼使神差地与情敌赵辛楣一起,开始漫长的旅程。可以说,这段旅程正是全书的骨架,书中绝大部分的精华都发生在他们前去三闾大学的途中,让小说颇有些“流浪汉小说”的风格。试想,如果将这段流浪生活去掉,小说肯定没那么精彩,原因很简单,很多事情、尤其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往往都在旅途中产生,比如爱情和婚姻。而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在流浪中、在旅途上,也比往常来得更真实。
对于像我这样更注重阅读快感的人而言,有一个流动的情节发展实在是太必要了,何况其中又掺杂这么多对情感、人际纷争精妙的描写。而且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是如此。
囫囵吞枣也津津有味
芳晓柏媒体从业者
很喜欢《围城》,中学的时候看的,囫囵吞枣可也津津有味。“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现在想想,对婚姻的描述,没有比这句更贴切的。
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要想看看你和他/她是否合适,就和他/她一起去旅行。这句话经常会在我和陌生朋友旅行时浮现在脑海里,最后总是百试不爽。
书只看了一遍,人物形象现在已有些模糊不清。对方鸿渐,是那种熟悉的不喜欢;对赵辛楣是陌生的喜欢。赵辛楣是那样明亮又堂正的男人,感觉他总站在阳光里;而方鸿渐一直活在不明不暗里,他对感情如此,对人生态度也如此。
对书中几个小姐的印象就更淡些。印象最深刻的是对鲍小姐的描述:“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现在读来真觉得钱锺书相当尖刻。
但同时钱锺书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非常独到,例如,“鸿渐这时候,心象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阻挡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洋船上的光景。”
钱锺书对于男女关系之谙熟非常人所及。对鲍小姐之垂涎、对苏文纨之敬畏、对唐晓芙之向往、对孙柔嘉之忍受……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一个赵辛楣眼里“不讨厌,但毫无用处”的方鸿渐便跃然纸上。
钱锺书的聪明和他的避世真是两个极端。一个那么聪明的作家只是默默地写书,不露面,不多语,想说的话都在书里,只让读者自己看去。就是这种始终保持着的神秘感,让钱锺书在我眼里是绝顶聪明的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