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康桥好不好看
Ⅰ 现代康桥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上海现代康桥
别名:百舸馨苑|
城市:上海
楼盘位置:康桥镇沪南公路2518弄
开发商:上海百舸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筑类型:多层,小高层,板楼,
公交线路:多条通较线路可以直达人民广场、新客站、陆家嘴。比邻环南一大道,建设中的磁悬浮列车通过康桥工业园区。
581、南新线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40%,共0栋楼,停车位80
周边配套:购物环境联华超市在马路对面。附近有一些便利店。金融理财中国银行。教育设施浦发中学、建桥学院、杉达大学康桥校区。文娱餐饮康桥酒店等餐饮酒家。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Ⅱ 康桥的特点
康桥镇地处城市外环线环南一大道两侧,位于原南汇区西北部,与闵行区、浦东新区交界。东与周浦镇接壤,南靠周南公路,西沿浦川路,北接上海城市外环线。2000年7月由原康桥、横沔两镇合并而成,该镇力图在南汇率先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打造康桥“内环”、建设康桥文化中心、形成新的文化商业街等一系列规划建设措施,以加快形成康桥镇标志性、示范性的中心城区,塑造康桥镇新形象。康桥工业区依靠科学规划、创新发展,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各项效益指标名列全市前茅。全镇总面积4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7万多人,外来流动人口9.6万多人,全镇下辖34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各类企业1300多户。康桥镇工业区具有水、陆、空交通的综合优势。距离浦东国际机场场约12公里,虹桥机场约22公里,距离上海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芦洋深水港(国家级建设)60公里,计划兴建的磁悬浮高速铁路途经工业区。交通十分便捷,陆路有沪南公路、周南公路、浦川路、城市外环线环绕。通过外环线相连接而与沪宁、沪杭、沪嘉高速公路和318、312等国道相接。水路有咸塘港、梓康河、陆家浜河等河道,可直通黄浦江。
Ⅲ 新概念和剑桥哪个好
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需求选择。
剑桥少儿英语可以培养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英语的激情,在教学方面更加的有吸引力;而新概念英语在教学的知识上更加的具有深度,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的知识。
两者不同之处
1、语法方面
在新概念教材中,语法的复现性就做的非常好。一个时态在新一和新二的教材中,肯定能学习4次左右,而且都是重复出现的。而剑桥教材中语法知识相对来说较少,大多需要老师根据课程需要添加。情景课文出现的比较多,大多为生活常用语或生活场景。
3、口语方面
学新概念,我们想要孩子先背课文,进行大量的积累之后,再来进入输出的训练,就是说。但是在剑桥教材中,每个单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口语训练,这些话题与生活非常的贴近,学完之后就能够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剑桥英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新概念英语
Ⅳ 小说康桥的结局是什么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Ⅳ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很深,请列举说明
你说再再别康桥里面徐志摩,写出了自己对康桥那种独有的感情,很显然我们在读的时候多读两遍,或者查一下网络或者搜索一下查资料上电脑使用手机都可以里面表达的感情很清楚,很仔细康桥,再别康桥。因为他在康桥这里生活的时间很长,中国徐志摩的求学经历不难了解了他在这个康桥,这个地方呆的时间非常长。
Ⅵ 求评价 再别康桥 必须原创,最好简短一点。万分感谢!!
真矫情。完
Ⅶ 再别康桥的评论
本文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二)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旧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三)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已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如《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四)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五)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Ⅷ 康桥的评论文章
色香味浓听康桥——康桥朗诵艺术审美
听康桥朗诵,就象品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端底色彩丰富,馨香馥郁,余味无穷,让你百听不厌,大饱耳福。
色康桥朗诵中的“色”无处不在,它形成了康桥特有的风格,同时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意境,使得康桥的朗诵作品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这里的“色”包含两层含义:
声音特色 康桥声音拙朴厚重,深沉稳健,具有沧桑感和古典美。而且康桥的声音可塑性很强,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表情达意,摹形拟状 ,鲜活生动,出神入化,富有超凡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康桥的声音独一无二,没有人能模仿和复制,他醇厚柔韧的声线,自然朴素的音色,加上典雅的音质,宽广的音域,让他的声音充满大海般变幻无穷的魅力和豪放大气的雄性风骨。
感情色彩 康桥朗诵的每一篇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康桥的情感脉搏随作者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分明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他感同身受,声情并茂地演绎,扣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感人心者莫乎情。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康桥朗诵魅力永恒的真谛!康桥擅于用情但不矫情,也不滥情,是有感而发的自然流露,是水到渠成的由衷表现。诵者与作者同喜同悲,听者与诵者同喜同悲,诵者与作者和听者之间形成和谐的情感共鸣,这才是精彩的成功的朗诵。康桥的感情触角是敏锐的,感情色彩是丰富的,感情思结是有层次的。我们听他的朗诵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迂回;时而哀婉悲怆,时而柔情似水。无论是如泣如诉的浅吟低唱,还是大气磅礴的高歌洪诵,都能感人肺腑,荡气回肠。康桥的朗诵总是情字当头,有感而发,表现出感情的色彩和层次,并贯穿始终,让听众身临其境,同振共鸣,收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艺术效果。
香精彩的朗诵必然馨香四溢,沁人心脾。但这里的“香”是一种感知,是内在的东西,它蕴含于字里行间,氤氲在朗诵的全过程。然而不是任何朗诵作品都香气缭绕,只有高水平的演绎,才能创造出活色生香的嗅觉快感。康桥朗诵的“香”浸润着天地的灵气,融合了自然的芬芳。康桥朗诵的“香”是他深厚学养的酵化,是他内敛心智的外现。《再别康桥》我们听到的是温香,《水调歌头》我们听到的是幽香;《醉花阴》我们听出了雅香,《葬花吟》我们听出了冷香;《雅典少女》,沉香似酒,《归园田居》,清香如茗;《卜算子》暗香隐隐,《将进酒》醉香浓浓------文字是枯燥生冷的,诗行是索然乏味的,然而经过康桥的深加工,却变成了鲜活灵动,通体透香的尤物,这是妙手巧得,鬼斧神工的造化!
喧嚣尘世中偷来片刻宁静,聆听曼妙吟诵,沐浴天籁之音,缕缕香气弥漫心间,该是多么惬意的人生享受啊!
味朗诵贵在有味。有韵味才有品位。听康桥朗诵就像品一壶老酒,绵醇爽口,余味无穷。朗诵现代诗歌散文讲究韵味,诵读古典诗词更讲究节奏感和韵律美。古典诗词平仄交错,格律严禁,对仗工整,节奏感特别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读出韵味,但也容易千篇一律,读出一个味道。有相当一部分朗诵者很难脱离固定的窠臼,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把经典美文读得平直干瘪,味同嚼蜡。而康桥的古诗词朗诵却别有洞天,韵意盎然,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康桥为何能做到每篇都有味,每篇都出彩,且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说到底是实力的体现。读啥啥味,不窜味,不怪味,说易做难,它需要真功夫。就象厨师烹饪菜肴,需要各种佐料,并掌握好火候,才能调出好味道。对朗诵来说,“佐料”就是表现手段,诸如语气、语调、气息、重音、停连、断句、情态、拟声、场景再现等等,“火候”就是把控、拿捏、处理的分寸,所有这些在朗诵时都要运用得老道圆熟,才能勾兑出特有的韵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康桥的功力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长期韬光养晦聚精敛气的结晶。
我们欣赏康桥的朗诵作品,处处都能感受到他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才情四溢的二度创造,色香味浓的精彩演绎。在经典诵读中他一路走来,俯仰古今,自由徜徉,如入无人之境。
在当今朗诵界,康桥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他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创造了不朽的神奇!他唤醒了沉睡的文字,恢宏了吟诵的气象,效行了风雅的时尚。
康桥的经典诵读,诗化了烟尘境界;康桥的浅吟低唱,陶醉了一个时代!
作者:平湖秋月
浅吟低唱时 诗情画意浓——倾听康桥朗诵之美
每次聆听康桥的朗诵,总被他独特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并会久久沉醉其中,不能自已。当今,所谓的“朗诵大家”很多,但能抛开应景、作秀成分,真正把诗歌演绎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人还不多,而康桥却能做到。康桥的朗诵之美,值得我们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和享受。
声音之美是朗诵的魅力之一,精彩朗诵离不开金声玉振之音。康桥的声音温雅淳厚,沉郁隽永,音质朴拙,音色圆润,颇具青铜编钟之韵,空谷幽兰之香。介于中音与低音之间的音域,加上独到的发声技巧,丰富细腻的情感浸润,富于变化的语言表现力,让他在朗诵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声音与生俱来,具备良好声音条件的人比比皆是,但并不是人人皆能把它运用得当,赋予它审美价值。主持人、播音员的声音不错,但未必都是朗诵高手,播读和朗诵差别很大。朗诵重在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播读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康桥是一位在这两方面都有优势,而且表现都很出色的人。
实践上,声音之美涵盖在朗诵语言之中,它是有层次、有色彩、有韵律感的,即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富于变化的有声语言,这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语言驾控能力。康桥在古典诗词的朗诵中,把他的声音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不必说慷慨激昂的《满江红》,雄浑豪迈的《念奴娇》,还是浅吟低唱的《声声慢》、如泣如诉的《葬花吟》、柔肠寸断的《琵琶行》,或是清新明丽的《春晓》、闲适恬淡的《西江月》等等,都充分展示了康桥有声语言的特殊魅力,让人百听不厌,获得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堪称我国古典诗词朗诵的经典。
不管新诗还是古诗一般都具有音律感,尤其是古典诗词,更讲究平仄对仗,音韵和谐,这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和传唱。因此朗诵诗词时一定要循着作品特有的内在音律,张弛有度,快慢有节地表达出来。但是要把握好分寸,表现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却有很大的难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欣赏康桥的诗词朗诵,自然通畅,一气呵成,恰似行云流水,毫无矫揉造作之象,装腔作势之态,令人赏心悦目,如饮清泉,如沐春风,为何?因为康桥精通音律,文学功力深厚。康桥在古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仅能诵,还能写,深谙诗词作者心旨,深得行文属对之法。其实,康桥朗诵不是不讲求技巧,关键是技巧的运用不露痕迹,让人感到没有技巧,这是一种境界。
诗歌朗诵时,追求声情并茂,没有感情的朗诵,是没有感染力的,但是如果用情不当,反而会影响朗诵的效果。有人认为朗诵时有感情就能打动人,于是就滥用感情,结果用情过度,适得其反。表达感情贵在自然流露,不能刻意而为之。我们欣赏康桥的朗诵作品,哪一篇都在抒发感情,但没有一篇是在刻意煽情,即便是象《葬花吟》、《江城子》、《雨霖铃》这样的悲情作品,也没有大放悲声,而是通过音乐的渲染,采用幽咽,低回的声音来表达柔肠百结,愁苦难耐的心绪。在书法上讲究“留白”,诗歌朗诵上也有“留白”的技巧,声如游丝,而情感绵延不断;短暂停歇,却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感人心者莫乎情,学会用情,才能朗诵好诗歌。康桥朗诵魅力,亦在用情之美。
诗歌朗诵离不开音乐伴奏,它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但有些人却用不好音乐,结果使朗诵和音乐不能融为一体,出不了效果。其实,选择朗诵音乐相当有讲究,一定要与作品的体裁、题材、主旨、基调、年代相吻合,不能胡乱套用。比如朗诵现代诗歌,用古琴或埙音乐伴奏,显然不协调;如果朗诵古诗词,用钢琴或电子琴音乐伴奏,也是不伦不类。我就听过一位著名播音员朗诵曹操的《短歌行》用大提琴音乐伴奏的作品,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人只要朗诵现代诗歌就用钢琴曲,只要朗诵古典诗歌,就用古筝曲,不会具体作品具体对待,怎么能朗诵好诗歌呢!我特别推崇康桥的诗词朗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朗诵作品主题与音乐结合的非常完美。他每朗诵一篇作品,都要在其音乐库中反复挑选,比对,然后根据诗词风格、内容、长短,通过录音软件重新编辑制作,有的需要好几段音乐,甚至还要加音效,程序十分复杂,决不是贪图省事,简单加工而成。有时为了一个曲子,不惜付费购买或请人创作。当我们忘情陶醉在康桥朗诵的作品中时,诚不知他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周折和艰辛。
一声声动情的朗诵,一段段美妙的音乐,一幁幁优美的画面,这就是我们在网上见到的康桥的音画MV。康桥的作品几乎都是音诗画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个清新空灵的诗话空间,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优美,让人耳目一新。目前,我国古诗词音画MV几乎是一片空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世人的审美倾向和欣赏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的配乐诗朗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欣赏的需求,音诗画MV作为特殊的文艺表现形式,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
近来,康桥和他助手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家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各大网站只要你搜索“康桥朗诵作品”就能欣赏到康桥版的音画MV。在诗歌朗诵这片远离市井喧嚣,纯净而安谧的文艺乐园里,康桥习惯了清净与寂寞,并不想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他只想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激发、唤醒人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尽一点绵薄之力。尽管还面临着资金、资料等诸多困难,但他表示认定的路会一直走下去,因为他也在圆着自己的一个梦!
作者:渔舟唱晚
语不惊人死不休——记朗诵艺术家康桥
我国知名朗诵艺术家康桥凭借自己对朗诵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厚积而薄发,推出了大量的朗诵作品,并以典雅时尚的音画MV形式,赢得了无数听众和观众的青睐。康桥的朗诵把握到位,技巧娴熟,感情真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鲜明的特色和无法抗拒的魅力在朗诵界独树一帜。
康桥在朗诵上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练字炼句的功夫,入情入戏的本领非常人能比。长期的播音主持工作和文艺实践,磨练了他敏锐的语感和乐感,造就了他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语言表现力。不管是古典诗词歌赋,还是现代诗歌散文,他都能驾轻就熟,演绎得有滋有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康桥在朗诵上善于用情,以情感人。他一贯反对无病呻吟似的滥情,装模作样似的矫情。情要有感而发,自然流露。煽情须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他常说“朗诵时要做到感同身受,与作者同喜同悲。只有与作者产生共鸣,受众才能与你产生共鸣,朗诵才具有感染力”。有人在朗诵《再别康桥》时,调子过于悲伤压抑,反而影响了诗歌的美感,违背了作者的初衷。有人朗诵《满江红》,唯恐表达不出壮怀激烈的心情,就扯开嗓门大吼,结果适得其反,效果很差。
康桥在朗诵上精于技巧,但从不玩弄技巧。技巧是为表达服务的,运用时要掌握火候,不露痕迹。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有人认为古典诗词押韵合辙,朗朗上口,按照统一模式朗诵就行了。其实不然,在康桥看来,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一段不同的故事,作者的心境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朗诵就要因诗词而异,必要时须打破固有的格律限制,重新调整断句、停连、重音、语调和语气等技巧的运用,把诗词内涵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
康桥的成功绝非偶然,是长期甘于寂寞,勤学苦练的结果,是终日潜心钻研,孜孜以求的结果。康桥凭借自己过人的学养和雄厚的实力,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朗诵艺术之路,被赋予朗诵艺术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作者:凡夫
经典诵读 魅力康桥
康桥老师的诵读,声情并茂,韵味无穷,堪称一绝!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好听,耐听,我喜欢康桥的诗词朗诵!
康桥的朗诵,别开生面,自称一派,具有大家风范!
这是网友们对康桥朗诵由衷的赞美!
康桥正在用他火热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创造着一个有一个不老的神奇!
多年来,康桥一直游走于诗词歌赋之间,致力于经典诵读,是一位炙手可热的网络朗诵名人。
作为我国古典诗词音画诵读的奠基者,康桥以他独特的视角,拨冗钩沉,用精彩的演绎把东方古典诗词的神韵和意境发挥到了极致。他不同凡响,出神入化的朗诵征服了无数的听众和观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实的实力派朗诵艺术家!
古典诗词诵读在朗诵中是最难把握的,尽管不少人也尝试过,但都流于机械和肤浅,很难发掘出作品的深厚内涵,表现出作品特有的意蕴,往往出力不讨好,所以一般不愿染指。古典诗词为何难诵?原因有三:1、理解感知难 古典诗词言简意赅,文字高度浓缩,寓意深奥,且多用典故,理解起来障碍很大,朗诵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先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创作意图,才能吃透作品的精神实质。对作品一知半解就去朗诵,肯定读不出内在的思想和气质,隔靴搔痒,听起来很不自在。2、情感把握难 感人心者莫乎情,有感情的诵读才有感染力,但古典诗词的情感把握却不那么容易。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较现代人含蓄,内敛,有时在作品里隐藏得很深,必须沉下心去感知和体味,才准确地表现出来。象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深邃,情感朦胧,迄今为止,在朗诵中能表达得恰如其分的少之又少。3、技巧运用 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最好诵读。不错,古典诗词有很强的韵律感,连小孩都能读。但要读出品位,读出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平时听到的诵读几乎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丝毫没有艺术美感。不少人朗诵不是矫揉造作,就是循规蹈矩;不是夸张滥情,就是无病呻吟。他们根本不懂技巧,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哗众取宠。朗诵现代诗歌可以自由发挥,朗诵古典诗词则讲究技术含量,语气、语调、重音、停连等都要综合运用,并且还要有好的悟性和灵性,才能完美地演绎好作品。
康桥朗诵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综合实力,在古汉语学方面他的造诣很深,写诗填词作赋样样精通,谙熟古典诗词曲赋的艺术真谛和创作规律,同时他又是一位资深的播音员、主持人,二十年的艺术实践锻造了他沉稳厚重的声音和超强的语言表现力,他对古典文学的悟性和感知能力非常人能比,因此,康桥的古诗词朗诵浸润了他卓尔不群的才情,融汇了他静水流深的学养,蕴含了他超凡脱俗的审美思想。他厚积薄发,举重若轻,诵读古典诗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康桥的声音浑厚深沉,稳健成熟,充满沧桑感和古典美,具有超强的感染力。他感情充沛,语言老到,技法娴熟,功底扎实,他的朗诵作品,几乎篇篇精彩,魅力无穷,好评如潮!
康桥在古典诗词朗诵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朗诵界独树一帜!他的许多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小学、中学、大学作为有声教材,赢得无数的拥趸。
康桥的古诗词朗诵给古老枯燥的文字注入了鲜活的生命,他的古诗词音画创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有人评价:“这是一个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壮举”。它体现了一个朗诵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康桥是一座高峰,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力量正引领并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重回经典,演绎辉煌!
康桥,一个醉情的行吟者,中国方兴未艾的经典诵读因你更精彩!
作者:暮云
Ⅸ 再别康桥写的实在一般,为什么广受追捧
说实在的,民国文人的确不咋个,只是名气大而已,雷声大雨点小,一味地崇外排古,思想偏激,古代的写作手法、文学作品全部被否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