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言文小说排行榜
『壹』 有关明朝历史的史书哪些比较可靠
本人也认为明朝那些事写的并不是很符合历史,这本书只能当小说来看;《明史》虽是清朝修的,但却是被公认的良史,我虽没看全,但我看过明史讲义,它在写到敏感的话题时总是隐笔,需要我们自己去推测,还有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很可观。你可以去找找那些《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的注解或评论的文章,特有意思,台湾的一位学者叫高阳的作品就不错。还有一部电视剧叫《大明王朝1566》,使我对历史有很多新的认识 ,以上是我的想法,我对历史也很感兴趣,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下
我再补充下:清朝初期由于刚入主中原是有很多明朝历史被篡改了,但在乾隆年间修订明史时又修改过来了,举个例子:《明史》最初由于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确实把朱允炆说成是烧死的,但后来到乾隆年间,《明史》又改为出逃了,这并不是什么历史悬案,明史写的很清楚,还又它评嘉靖说是:中材之主,很恰当啊,明史在现在的历史学术界还是被誉为良史,并不是什么不可看的历史
『贰』 请问想要初步了解明朝历史,那些书比较好最好请推荐一下,不要太深奥的。谢谢。
明史有明史和新明史两部 原因是旧明史是官修史书 却修的十分差劲 错误百出 就有人写了新明史。倒不是被政府篡改的
明朝那些事我没看过 我看的是 万历十五年 这是一部成名已久的书 一定会对你有帮助
在大学里我也喜欢看历史书,主要是看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毕业后看史记、三国志。我不主张看《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书,历史是严谨不需个性,太个性既啰嗦还贵,让自己去体会为好,当然大学图书馆很多。
如果你真想从那么远开始看的话,就先读下《资治通鉴》,不过一般都是文言文版的,看起来很慢,貌似还没有谁把《资治通鉴》翻成白话文的
还有就是《左转》、《春秋》、《汉书》、《三国志》这些,这都是断代史,写的非常详细
比较容易读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看过白话文版的,不过不太详细,几乎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东西,历史课本上几乎都有
如果你真的想仔细了解历史的话还是要看哪些文言版的著作
那些历史性的小说都只是小说而已,并不完全属实,只是根据历史改编而已
个人的一点浅见,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通史专著不谈,关于明史的断代史专著推荐以下几种:
《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关于南明史的资料与论著,有以下几种:
《南明史》(14册) 钱海岳 (中华书局)
《南明史略》 谢国桢 (上海人民), 此书未见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书店)
《南明史》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关于清朝前期的史料暂不谈,说一下有关论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满洲开国史讲义》。
比较早的专著有周远廉的《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两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没有阅读过。
第四,关于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没有标点。市面上也买不到的。最近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常见,也容易阅读。
3、《国榷》,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叁』 明代文言文小说和白话文小说的异同是什么
相对文言文而言, 白话文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是白话。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 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肆』 我国有哪些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
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 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伍』 自明代以来很多文人写的小说大都是通俗章回体小说,为什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还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小说
这个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环境
『陆』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柒』 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期是哪个朝代
1.酝酿期:先秦两汉时期
此时尚无真正的小说出现,只在神话(先民神话),诸子寓言、史传文学中出现小说因素。以上也是小说三股源头。
2.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搜奇记逸的“志怪小说”和辑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后者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这段时期可谓从野史到成熟小说的过渡期。
3.成熟期:唐代
这时期不少文人依据传说创作传奇小说,又称“唐传奇”,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成熟和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这也是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言文小说数量巨大但质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剪灯新话》等。
5.再盛期;清代
这时期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著名的作品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捌』 求明代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篇明代的八股状元文(赵秉忠状元卷-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译文如下:
(臣回答:)我听说帝王亲临统治国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而后才能约束臣民,日理万机,才能获得繁华太平的治理;必须有倡导和率领国家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而后才能够磨练和激励百官,振兴改革各种事务,才能达到非常兴盛的治理。
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要立纲纪,要颁布法规制度,悬挂在皇宫大门两侧,置放在法令条文之首,张挂于朝廷宫闱各处,散布于各级官府,发送到天涯海角,上下纵横,大小区域,莫不具备,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什么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 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发自于内心深处,起之于细微之间,从朝廷宫中开始,风行到朝外各地,灌注到边疆角落,波及各处,天下臣民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肌肤形骸,到处都没有堵塞的地方。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则官员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视听不乱,没有散漫乱离的担忧,用以统治的国家机器就可彰显作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树立了,各职权机关就能配合默契,贫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统一,法度不乱,没有繁琐懒 惰的祸患,用以统治的根本就坚固了。有这样的国家机器,就不是空有驾驭天下的势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维持制约,太平盛世就逐惭达到了;有这种从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条文来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奋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竞赛和勉励,一个 兴盛的社会就不劳而至。自古的帝王们,不下宫室台阶但其所为却能迅速风行于天下,不出宫殿之门其命令却能像鼓声应答那样得到响应,就是用的这种治国之道呀!到后来,崇尚清净的帝王深居宫中而百官效忠职守,就是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 呀。
后世人谈起精明的帝王,首推汉宣帝(刘询),他治理时官员称职,百姓安宁,可谓治理有效了!但他却又专意于检察,那么检察不到的地方,必有遗漏,靠造假得赏的人也就随之而来了;后世人说的深沉静默的帝王,首推汉文帝(刘恒),他简约节制,不巧立名目,可谓 是政策宽缓了!而他又特别注重修养持重,这种修养持重思想潜移默化,发扬光大,所以四海平安的社会就出现了。
国家机器虽设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责备官员,官员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众,民众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议论了。即使国家的纲纪、法度明确制定了,而上面只有空文下达,下面只用虚假相对,上下互相蒙骗,虽 然得到明察之利,却也受到明察之害。治国思想畅通而国家机器又不疏忽,就能把想法迅速变成命令,臣民会信任皇上的意志从而平安无事;心神向往又慑于威力,民众就局限在皇上的天地之中而顺从。一切规则、法律都完备但不运作,上边以精神统辖,下边用实政管理, 上下相互儆戒,就会没有反复查核之名,而有详细考察之利。那汉宣帝不如汉文帝得说法,正是反映这个道理!
尊敬的我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他的聪明才智为上天所授,刚毅品性由生性决定。在国家草创初期,他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对在考盘(地方名)之崛起,颖川之治理中表现优秀的官员, 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对榨取民众的鹰鸇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假如)用那些善于揣摩帝王心思回复的人、善于处理政务喜欢反复查对的人,就会搞虚假欺骗,常会收获一纸空文。人一天天变得虚 伪,治理一天天变得混乱,这怎么能继承帝王的那些至高无上的理念,发扬古代那些美好的风气呢?又怎么说能统领万民万物、仰承天地赋予的责任啊!
恭敬的皇帝陛下,您有天生的聪明睿智之资质,具备文武圣明之道德,掌握着严肃而美好的玄色令牌(权力),承担着国家的鸿大基业,手握驾驭臣民多种权柄从而使臣民整肃,多次出征安定边疆从而让九州臣民俯首听命,已经手握太阿宝剑,鼓起冶炼之炉,这就可以高于 五帝、胜过三王、藐视汉以下的各代帝王了!但您仍然让臣等来到朝中,谋取循名责实之术,欲继承唐尧、虞舜、雍熙皇帝时的风气,这是多么盛大宽广的胸怀啊!我是草茅卑微之人,怎敢妄言?但我也是亲眼目击了世态变化啊!只是身在江湖远离朝廷,有想法却不可说, 能说点又不能尽性呀。我今天有幸身处离朝廷咫尺之地,得以畅所欲言而无所顾忌,哪敢不披肝沥胆以献给皇上!
我认为:皇上就是天,天有覆育大地之恩,却不能自理天下,所以把它的责任寄托给君王。皇上有统领国家的权力,也实有所承受于上天。因此所经办的事情,其办法就来自广大无边的天。所居的这个位置,就叫天位;所掌管的职责,就叫天职;所统治的民众,就叫天民; 所设置的城邑,就叫天邑。所以复兴理论达到天下大治,必须要求天来审正。而如今那上天,幽深玄远,美好但不可测量;渺茫淡清,模糊而不可窥探。而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各效力于自己的官位;山岳河海,都显示自己的职责。人人接受浩荡普济之恩 泽,处处蒙受含弘广大之福禄。没有因欠缺吃亏而求其改变的,没有因停滞阻塞而阻挡其功效的,这唯一的真谛默默酝酿于太空之中,取之不尽的精华暗暗流衍于无穷无尽,这就是大自然固有的创造力。
皇上要按天的法则治理天下,宁可专心于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托付于严密冷静的整顿!这就必须有各级各类职能部门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皇上要按天的法令统一民心,宁可专心于身外的事务,用强大有力的法令来把持政权!这样就必须有些一心不停、真诚精明 之人为之推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像回到唐尧、虞舜的时代,皇上不费力气地治理,给了臣民亲睦协调、若沐春风的欢乐;百姓也把法规条文张挂在象魏上而懂道理,形成了唱着《击壤》歌随心所欲玩乐的风俗。君臣相互通彻,两无猜疑;贤明善良的人相互信任,两无顾忌,万世称颂的无为之治就实现了! 同时考核言行,陈述奏章,公开考试,如此经历几年,多次试验即可成功,法制就又详细完备起来而没有遗漏了。这样多用智慧而又温和谦恭,日日把这种精神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作风严明而又兢兢业业,天天用此意志引导人的精神,所以不必反复稽查而官府都能开明, 无事烦扰。做出古今所从未有过的功绩,乾坤重辟,日月增光。这就是用实心推行了实政,用实政建立了伟功呀。
《祖训》记载说,那些臣民有道理的建议,就要交给管这事的机关施行,各级官府不得阻挡,而且恭敬地多次表达这个意思。后来诸位圣王们都相互继承,遵守这个固定的法则,接受了先人的建议,只有加以发扬而没有丢弃这一原则的。到了明世宗(朱厚熜),让委靡不振 的人知返,用英明的决断振奋他们;看到被废弃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励他们。制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振兴礼乐,议定法律。道德所覆盖的,与河海一般深;威力所达到的,像雷霆一般块。一时吏治昌明,众多业绩皆有条有理,国家赫然中兴,这确实是上承于先烈,下 垂于后世啊的功绩呀!
当今皇上陛下,任人图谋治国,日日实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希望群臣奋进呀。而今人多放纵成习,的确如明智的人所顾虑到的那样。所以要设置官吏,各司其职。对超越职权逞能的人,就以“越俎代庖”来讥讽他。因为愿做超越职权之外的事,必有不精心于职权之内的 事!这就要按照职权做其负责的事,再根据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绩,使春天的官不得参与冬天的公事,管军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这就是现在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耻于言谈而敏于行动,这是自古就有的训导。对那些竞相奢靡撒谎吹牛的,就让他们得到舆论的羞辱。那种称心于外表奢耻的人,必不能有深沉远大的胸怀!所以要从言论考核他的实际,再从考核查究他的工作实效,使敏捷灵巧的人不得与糊涂迟钝的人获取同样的名声,使 诚实的人不得于与轻浮的人得到同样的荣誉,这又是当今所应当迅速恢复的做法。
巡察的官员是朝廷寄托的耳目,目的是激浊扬清。而官吏已养成了苟且偷安的习惯,即使把官员分别派遣下去,也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这种恶习。当今之计,惟一的办法是广泛咨询,严把首尾,必须像张咏在益州、黄霸在颖川那样。上级推选官员严格了,下面的官吏就好规 劝了!教育是整治并规范民众的心术,以维护和振兴好的风俗习惯。而民风中还存有欺诈、虚伪的东西,即使一再下令宣布改变,还是不能让这种风气全部改变。当今之计,惟一的办法是广泛磨砺培养治学官吏,推崇经学儒术,必须像阳城在国学、胡瑗在乡学那样,给予他 们以重托,民众就可以教化了!
全国的穷苦民众,十室九空,不是没有颁发赈济和抚恤。社会上还有穷困不堪而投告无门的人,那么德政就未能有效显示。贪污牟利者能蒙混,是下面的民意未能上达。渔猎钱财的人能够截留赈资,国家花上十分,下边得不到一分。为何不加重对秘密贪取者的惩治,而罚他 个倾家荡产呢?四方少数民族内部互相倾轧,应付了西边应付不了东边,不是不想动用军队。而征讨还没开始,守着宝玉的那些富贵出身的纨绔子弟,没有抵御敌人欺侮的谋略,召募了一些挽弓射箭粗鲁毛糙之人,暗地里随便用一些作战方法。国家用军费养着他们,该用的 时候不能用。为什么不严格遴选条件,广开用人之途径呢?民众当中的积冤,关系国家的和平安定。而抑郁之气得不到伸张,怎么能招致吉详世道?所以刑罚不可不重用。审判定案时把案情问得明明白白的人,能让蒙冤的人起死回生,应待以好的奖赏;而刑法繁细如秋日之 荼,不轻易宽赦,这样就没有什么积冤了。天地所生的财产,本来是供国家用的。而对虚报冒领无正常规范,国家怎能长久富足?对胡乱浪费不可不禁止呀。所以对那些连竹头、木屑都积攒和爱惜的人,对收支有节制的人,应该表彰他们富国裕民的忠心;而对那些仍然在冒 领浪费者,治罪无赦,国家的财产就不贫乏了。对没有功绩者予以贬斥,则能让百官得以警惕;对有功者予以奖赏,则能让许多在职者得以勉励。勉励和惩罚明确,政治上就显得有条有理了,又怎么能不与唐尧、虞舜时的美政齐名呢!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是根本啊!用切实 可行的治国思想任用人,人就不敢用苟且偷安的态度应付皇上;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谋划国事,国事就不至于因人的懒惰而不振兴。不然,人的精神不贯通,法制虽然详细健全也无益。
我还有建议奉献给皇上:我认为难以成功而且容易毁坏的,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难以掌握而容易丢掉的,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这就必须于细微之处谨慎,于局部小事防备。不必在明堂上听政,就可决定民众的意志和谋略,使臣民庄重如面对上天;不必在宣室( 宫殿名)行致斋礼,就可约束民众的精神和思维,使臣民凛然如对师保(古时教导贵族子弟的官)。使内心澄彻,如明镜止水,照到的地方没有看不见的;使方寸之地豁然开朗,如空谷虚室,约来的人才没有不能容纳的。一种想法萌生了,知道这是出于天理,就要让它如期 见于行动;一种心愿出现了,知道这是出于个人的欲望,就要让它如期灭绝殆尽。
在爱憎感情上,察觉到所喜爱的人就想靠近他与察觉到所憎恨的人就想远离他,这算什么人?在喜惧态度上,察觉到所高兴的事就想去做与察觉到惧怕的事就不想去做,这算什么事?不要说屋漏了外人不知道,而天下人们的眼晴和耳朵都在注意着;不要说还没违法就不被禁 止,而神明降下来监视着每个人的生存。
一种法规的设立,是皇上在为天守护制度,而不能私自议论兴起或革除;一分钱的出纳,是皇上在为天守护财产,而不能私自增加或减少;设置一个官职,是皇上为天任命有德之人;除掉一个奸邪,是皇上为天讨伐有罪之人。这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首先树立起来,切实 可行的治国办法就继而奏效了,雍熙皇帝时的社会风气就不难达到了,还说什么汉宣帝呀!我不知道什么是忌讳,斗胆冒犯帝王之威严,不胜恐惧,谨慎作答如上。
『玖』 求推荐几部类似明朝那些事一类的书,要不枯燥又尊重史实就行。
我来推荐吧,首先我想说个人写东西终究是有错误的,当年明月的错误也是非常之多的。
春秋战国确实没什么好推荐,所以就看那个什么潇水的著作吧,虽然他想写的有趣,但无奈水品不够,但是写的还是可以的。《原来这才是春秋》这本书的作家最后好像不写了,但也可以看看。实在不行可以看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一样都是文言小说,有许多文学改造,但看一遍你就懂了个大概,这点也类似三国演义。专业的就是杨宽的战国史之类的著作了
秦的话可以看看《大秦帝国》,特别推荐小说曹三的《李斯与秦帝国》,当然这本小说虚构的很多,几乎都是虚构,但是写的很有秦朝的感觉。
汉的话,月望山东的《那是汉朝》我看过,写的一般,错误比明月还多,另外还有曹三的光武帝的书《嗜血的皇冠》
另外,很多人把秦汉合起来写,可以看的也有不少。不过大多比较专业,比如你可以看程步的书,不过他写的比较颠覆啦,初学者最好不要看,里面的韩星项羽都被他证明的很菜。另外还有李开元写的秦汉也比较推荐啦,小说就是日本司马辽太郎的《刘邦和项羽》。专业一点的就是史记了,这个就看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好了比如相遇韩信刘邦的本纪列传。
三国时期就是《易中天品三国》,还有紫金山的《曹操大专》,小说就是《卑鄙的圣人曹操》。专业一点可以看吕思勉的三国史。写的很好
南北朝好像比较冷门吧,这个你要自己去看一下天涯论坛,里面写南北朝的也有不少,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吧。专业的我就不推荐了,因为南北朝确实比较乱
隋唐基本连载一块写的,想血腥的盛唐。大唐风云,唐史并不如烟之类的有很多,也还可以,特推小马连环的两本初唐的和唐末五代的书。专业一点的比较多,特推日本写的一些,还有外国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写的非常奢华,也很专业,本国也有很多,就不介绍了。
宋朝就是《如果这是宋史》,因为好像别的就没有什么好推荐的了。另外还可以看袁腾飞的《塞北三超》和《两宋风云》,但是他的我实在不怎么推荐。错误忒多。专业的话就是宋史学家王曾瑜等人吧比如王的岳飞大专,外国尤其是英国人很喜欢宋朝,也写了很多文章,国内还有比如《行走在宋朝的城市》等等。
元的好像不多。专业通俗的只有成吉思汗转了吧、
明不多说,专业一点的看吴晗的著作,还有《张居正大专》
清的话,就是《别笑,这是大清正史》吧,专业一点的是《细说清朝十二帝》,另外阎崇年书的可看可不看。
另外有两本穿越小说据说不错,《窃明》,《新宋》。有兴趣看看吧
最后推荐一些别的专题和同事。比如吕思勉的中华史,比钱穆的《国史大纲》看起来简单一些,(易中天现在好像也写中华史,不知怎么样)另外还有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可以看看,很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和他的资治通鉴翻译还是收藏吧,错误不少。专题的话可以去读一下百家讲坛的一些教授比如王立群或者蒙曼等等
还有漫画可以看看《王者天下》,香港的《天子传奇》,将三国的《火凤燎原》《苍天航路》。还有《长安幻夜》(这个里面的八重雪我非常喜欢的)
就这么多吧,有什么问题再问我。楼主我可是纯手打阿,很辛苦的,打了好久的,你一定要给我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