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好看的小说
Ⅰ 安妮宝贝最好看的书
安妮宝贝的系列书很多,《彼岸花》是较早的一部,她的作品模式风格比较接近。早期作品较青涩,但也很真诚,后期作品比较成熟,可读性也很强,建议他的系列作品你都看看。
下面是来自网络的一些介绍:
安妮宝贝,浙江宁波人,本名励婕,1974年7月11日出生.一名在网络上四处飘荡的人。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健的网络文学作者。职业曾经历金融、编辑、广告,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其作品风格在漫长时光的磨练下有很大变化。其《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风格独特。自从父亲去世,风格转变,见《蔷薇岛屿》一书。 早期作品借鉴了玛格丽特·杜拉斯,亦舒,村上春树,黄碧云等作家,结合众多作家的精华,从用词,结构,内容都有众多相似之处。如《二三事》套用了《圆舞》和《突然我想起你的脸》的情节,人物关系设定和许多内容。小说《莲花》则借鉴了《灵山》的框架和构思,近期作品大有胡兰成,沈从文等近代散文家的风格,取得不错的成绩。《素年锦时》就是一部成功的说明。
Ⅱ 安妮宝贝最好看的书有哪些
如果你真的喜欢她的书,建议你把她的作品都看一遍,个人也很喜欢她的作品:
出版作品
2000年1月:小说结集《告别薇安》出版
2001年1月: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出版
2001年9月:长篇小说《彼岸花》出版
2002年9月:摄影散文集《蔷薇岛屿》出版
2004年1月:长篇小说《二三事》出版
2004年10月:摄影图文集《清醒纪》出版
2005年5月:《蔷薇岛屿》新版本
2005年8月:《八月未央》新版本
2006年3月:长篇小说《莲花》
2007年9月:随笔集《素年锦时》
2009年1月:中篇小说《月》
译作
2010年3月:儿童文学绘本《白雪晶晶》(作者:阿尔文·崔塞特[美])
2010年4月:儿童文学绘本《有一天》(作者:艾莉森·麦基[美])
随笔列表
主要分类:
安妮宝贝《八月未央》(散文部分)(老版本,新版本删去了差不多一半的散文)
安妮宝贝《蔷薇岛屿》
安妮宝贝《清醒纪》
安妮宝贝《素年锦时》(大部分,除《月棠记》外)
安妮宝贝在城市画报专栏上发表的随笔
安妮宝贝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随笔
《八月未央》老版本全部散文:
(新版本对很多散文进行了删除,对前两个分类进行了合并,在此不写出)
Ⅲ 安妮宝贝最好看的小说是
安妮宝贝的书我基本上都看过的,但最喜欢的是她的《素年锦时》,这本相对于安妮宝贝以前的书更趋于成熟。
就像一份感情已经过渡到亲情一样,有着沉稳内敛的感觉,不再张扬。听说安妮怀孕了,可能因为未出世的孩子,性格也比较平和,所以整本书的感觉也是这种基调。其中以《月棠记》最出彩。
再次之的是她的《莲花》。这侧重于窥探人的内心。不过看到结尾就带着一种失落和遗憾了,因为所追求的其实已经不在,只是想重拾一些记忆和感觉罢了,不过却是很多人在做的。
安妮宝贝还有《清醒纪》、《蔷薇岛屿》、《二三事》等作品。她的书需要你沉静下自己的心再去看,才会细细品味出一些味道。
Ⅳ 安妮宝贝那些书比较好看
《八月未央》《彼岸花》 是安妮前期的作品,
《蔷薇岛屿》是安妮父亲去世之后所写,她渐渐明白有些东西不必深入纠缠,而要在远处加入力量和厚度。
《二三事》 一个故事,爱与恩慈,比《彼岸花》更加坚定独立。
《清醒记》这是一本随时可以拿起来看的书。
找一篇清醒记的书评给你
这是一本可以阅读无数遍的书。
很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情节。更大的原因是,充满细节。
因此,截取某些词句,作为辅佐书评的证据,我以为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本随笔书,本身已是断章精华,每每读上一段,感受到一点清新或是苍凉,便足够,因而可以无数遍地读下去。
安妮宝贝在此关注纯粹的生与活,爱与失,死与念。这种片断的随笔,充满了我们所不知的安妮的神性,她正在锻造自己的语言,使之更具诗意。
有时候我们在一部小说中间,会读到这样的片断,感到赏心悦目,却又可以一目十行,假若你更多在关心人物的生死、故事的走向。这一次,安妮便用一本书的空间来容纳这样的片断。所谓清醒的纪录,又可谓是记录清醒的纪年。
安妮在成长,从早年的伤痛和洁净里,逐渐摸索出了神性的轨迹。她因而超脱,摆脱禁锢了多少写作者的所谓情节和故事。她因袭自己的幸运,用瞬间曝光的摄影方式来写作,率性,暂时不再指望虚构,同样抵达真理。
片断式的写作,更容易接近诗意。更容易书写邂逅,旅行,梦,和家,所以也就很适合现代人的领悟和想象。
也就更适合用朴素的照片作为舞台上沉默的主角,让文字成为旁白,徐徐流淌。
从《蔷薇岛屿》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安妮的照片。这些照片,朴素之极,不讲求曝光或技巧,只是停留在瞬间的领悟。是一个女子留驻时光的一种方法。是这个世代我们留存回忆的一种可行的方案。她势必是得到了某种满足,文字、小说所不能达到的瞬间恒久。
摆脱了承袭已久的叙事方式,便允许作家按照自我的自觉的意识去深入挖掘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的潜力。而挖掘的工具,是思想,以及诗意的语言,如今还能辅以单纯的影像。这是令一个小说家向更深层文学领域拓展的途径。
我相信,这些照片,能让她更懂得如何细致地描述。因为我看到,对于细节的深究,她已经不再是作表面的描绘。平凡的事物,会有灵光一现,会有余韵长久,便是诗意。
《海潮》一章,最可见我所说的诗意。这是一篇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定、又都恍惚的作品。安妮给予了梦一般的氛围描述,使得这段邂逅的爱情,具有那样神话般的蓝色,是直指人心的幻美。以及节奏感的完美,也是安妮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一章,欲言又止或层层递进,是不苟于形式的诗歌。我以为这是发自肺腑的文字。是任何情节、小说都无法拥有的虚无之纯粹。
诗意,是安妮这样的作家所追求的。所谓故事,无论长短,都涉及设计的能力。而诗意,是固有的气质。
在《清醒纪》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叙述,记录感动安妮的一景、一影、一书、一人。那些反而是实实在在的。反而是这些如海潮般缥缈而深情的作品,具有沉醉人心的潜力。
作为一个的自觉的收集者,安妮以她独有的充沛的耐心发掘了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类如对花的迷恋,此次我终于找到了根源。竟是家族事业的影子,是母亲做刺绣手工而给小女孩留下的一生的印记。这时候,再读写父母的篇章,便尤其觉得心疼。女子的成长,终于疏离和回归家庭的步骤。作为安妮,是全然保留在了文字里,细心的人才能读懂。将父母单纯地称为“他和她”,我以为是安妮独有的亲昵和旁观的姿态。
这亦是清醒的一种。
清醒的生活,不可能只有自己。所谓安妮式的自恋,我以为到这里已经完全终止了。
她的书写中开始有大量他人的踪影,是剧烈的影响,也会是一些淡漠的瞬间。影响她的,可能还不止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人和事、或是旅程,还有更深一点的阅读和旁观,造就了现在这个清醒而自省的安妮。你会问,她这几年,看了谁的书,谁的诗,她究竟去了哪些地方。
同时,你会看到她对写作者身份的认可。这是一种秘而不宣的告白,她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再是一个爱和残酷和伤痛的杜撰者、记录者。当然,也许她就不曾这样希望过。
读者会感到,在生活她的生活,并且是被萃取的精华;在恋爱她的恋爱,并且是被记住的时刻;也在回忆她的回忆,并且是被诗意的回忆。
以这样的文体形式,可以随意地截取影视和阅读的感受,可以浓缩地写下珍重的朋友,可以率真地留下花草、衣物、烟和云彩的痕迹。
我觉得从某一种意义上,安妮的这种形式感和岩井俊二很像。他们都纠缠在青春期的情感中,基本上不会去谈论世俗的买车买房或是股票投资。他们固执于自己珍爱的美的瞬间,并且一遍又一遍地、一遍比一遍深刻地去描摹。渐渐成就自己的艺术。会因此,看到了时光,看到了地球的更多部分,包括天空。
对于形式感的关注、乃至固执,也渐渐显影出了良性的效应。我记得安妮不止一次和我提到,从此以后的写作,都只用逗号和句号。而另一方面,我看到她的每一本书,都有相似的字体和字号,排版的留白,以及图片暗哑的质地。
这一次的封面更是洗尽铅华。不知道有多少作者这样期望过,却如今是她的一本随笔,这样被我们看到,一半光洁,一半灿烂。
包括已然成型的安妮式的审美情趣,其中有饱满的植物、具体的质地、鲜丽的色彩、清淡的味道,以及浓烈而短暂的爱。她在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这些(比如《质感》一章),事实上,不如一些读者所说,她只能、只会说这些情调,事实上,她在告诉你她的执着,留下来文字,是为了让你分享她证实了的自我存在。
有的写作者是幸运的,但维持幸运又有很多种伎俩。我所感到的安妮,是不停歇在原有的、甚至可能是最受人欢迎的浅白程度,她希望自己能在这些反复叙述的细节和情怀中坚韧地深刻起来,从故事所遮掩或揭露的起点,达到灵魂的纯粹。作为一个幸运者,她的这种努力,其实是冒险的。好在,只要抵达,这些灵魂性的告白,便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这便成了可能的捷径。有如一种二律背反,是最远的,也是最近的,一种写作方式。
在这本看似散淡的书里,人们可以摸索到一道朦胧的爱的线索。不再是单纯的爱情。我们看到安妮以一个成熟作家的手法,打开了自己,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曾经被蒙蔽、被回避的感情,和诚实。我以为这本书中的《他和她》的章节,完全可以独立成书,其中有安妮前所未有的爱和真实。
这更是人生清醒的一种。以此书,完满她的灵魂,和这段已然逝去的时光。
《莲花》一个故事,已经提升到了宗教的境界。
再给你引用一点莲花的书评:
安的笔风和用词在经历了墨脱的生与死的临近触摸,冰山雪水,阴湿绵雨,羊齿形状的植物,一时的四季颠簸,佛画的铭刻,梦和寓意的洗礼之后,有种莫明宿命的味道,加上圣经,唯物主义书籍,科学理论,辨证法的指引,知道手上的这种书,无可非议会让自己郁郁许久。文字始终逃脱不了精神的束缚,安做到的一点就是将文字和精神拉远,但中间仍连一丝,像她书中的钢索,在悬崖两边荡漾,摇摇欲坠,人走在上面,不敢下望,万丈深渊,假如走过,便觉得没什么,文字就是如此,只是依托,过程重于结果。
三个人的沧桑,灰暗的经历,都围绕莲花这个极少出现的词伸展开来,安笔下的这些人物性格,独特鲜明,有着大自然的纯真,就像墨脱里的孩子,烁亮的眼睛空无一物,他们都沦落于社会俗气之外,独善其身,僻静,空虚,聊赖,像是安写的,一个巨大的伤口,谁都接近不了。病,生,路途,跋涉,追逐,毫无意义,除了文字就是文字,剩下点卑微。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并不会使自己惊奇叹气,而是相信安能这样向前,心里就平静许多。
读完,特别喜欢里面内河给善生写的几封信,骇人心扉。在这里也不要引用其中的言语,像篇首安说的,不想过多的拍照,这会使大自然失去意义,还是让它们继续安静的伫立在茫茫的历史当中,不要打扰,因为回忆真的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要自己去感知这本书,很值得。
大片的花草,各种变幻植被,仰望的苍穹,腐腥的青苔,洁净的栀子花,霓虹般的芍药,嫣红的杜鹃,清新的蔷薇,雪淋淋的瀑布,巍峨的高山,罪恶的天气,神化身的天地间,无休止的嚎哭,婚姻的离异,阴森的森林,童年的垢结,坦然的心胸,割舍不了的宿命,充斥着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那是一种精神的超脱,寥寥数字,无法概括过多的修饰,只好作罢,意境,寓意,历程这些东西虚无缥缈,恐怕也追赶不及,还是过往的平常生活,才会同等真实。
《素年锦时》:
是安的一次清谈,对自己,对圈子,对写作。最后还有一个花好月圆的小故事。
再引一篇文章给你。
素年锦时还没有看到。心里的期待使等待成为一种心安。知道她一直会在,知道自己定会喜欢的从容。
十六岁起开始读她的书,从告别薇安的颓废阴郁,八月未央的绝望深情,到彼岸花的痴切缠绵,蔷薇岛屿的美至诡异,二三事的哀而不伤,清醒纪的细腻轻省,莲花的清坚壮阔。还有这本素年锦时可以预见的花好月圆。
她的每本书,都用透明书皮包好伴随在身边,它们经过时光的浸润,好像随身的宝藏。这些书,会像她当初保存着的那些变成血液里熟悉气味的旧书一样,也陪我走在所有漂泊或安定的路上。
曾经为了那本她做封面的城市画报,跑遍大半个城市。那时留下的纪念。仅仅是为着她一张淡然微笑的脸庞,黑白面容,沉静的清修的安好的,一半的和煦日光交融着一半的暖色阴影,镌刻和隐没着我们逝去的时光。
我多么欣赏并且希冀成为她这样的女子,面若桃花,心深似海。外在柔软,内有洞天。 (我也一直希望...)
转眼间七年的光阴已在无声中扑落。她与我或我们,这么多年之间,各自的生活并行世间,亦发生诸多变故并且以被动或主动的勇气应承下来。
而现在,她即将会有一个出生的孩子,这样真好。她没有变。她在八月未央里就说过,觉得有个孩子,会比有个男人,更能让自己快乐。
她让我想起我和她都同样热爱的王菲。繁华似锦,铅华洗尽,只一个转身,就能归隐平淡。
一个女人,无论是清坚得近神,还是炫魅得近妖,母性最终还是占据主题,特别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母性会无可避免地浮现出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破茧成蝶,在贫瘠的生命中蜕变出一条崭新的生命。
我相信,真正入心的阅读,是双向的选择。读者和作者之间,有微妙到难以言喻的精神交锋。她之前的酷烈飘然远去,仅仅标记一段过去。之后的沿袭沉淀了时间,逐渐把对善良的敬重,对人性的自制,对虚浮的剥除,直逼本质的推崇,作为核心加以悉心贯彻。让每一个正在成长或已长成的女人,在内心深处开垦一片豁然开朗的梦田,这清明而空灵的领域,是纯白灵魂栖身的净土。
即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她,小众变成了大众,安妮宝贝这个名字也伴随了很多的喧嚣,阅读安妮有时甚至成为了一种跟风与逐流。但我看得到,她自己在这些繁华尘嚣之间依然与之保持着的潜在距离,我便能如同守约一样,也保持着我坚持热爱下去的初心。
我喜欢这四个字,素年锦时,锦绣时分清素年岁,繁华跌宕萧条沉淀,浓缩其中,无限流转。
最后,归纳一下。是按时间排序的。
杂文《八月未央》《蔷薇岛屿》《清醒记》《素年锦时》
小说《彼岸花》《二三事》《莲花》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安妮的小说,成长,变化,完全可以把最初的《告别薇安》和你所提到的这七本都买下来。慢慢看。相信按时间顺序看下来,会有不同体悟。
如果你不想买那么多,那么除了我上面给你的书评,你可以自己去查书评,然后决定看哪本书。
前期《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
中期《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记》
近期 《莲花》《素年锦时》
我看过安妮的所有书,能感受到她的变化和坚守。但是我不怎么会写书评,所有就给你找了几篇比较好的书评。
希望你也能从安妮的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体悟。
Ⅳ 介绍几本安妮宝贝好看的书
《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莲花》,《素年锦时》.
《素年锦时》在这本书里,安妮宝贝以文字探索呈现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使她得以对照记忆与真实之间细微层次,谈论身世,家庭,童年,南方,流失,生命的客观性。作者沉着剥离个人回忆在时间中的内核,将它的黑暗与光亮,呈现在多年新旧读者的面前,是一场清谈的形式。书中另一部分属于思省的层面,坦率讨论写作和作品,涉及天分,交际,孤立,圈子,争议,价值观,读书,世相,人情,个性……风格清淡洗练,观点直率深入。
《莲花》中,安妮宝贝坚持了一以贯之的冷冽风格。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这男子生命的一端,连接现实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而另一端,是艰难至极的徒步长旅。他们两人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这样三个生命,在异地的相逢,当往事渐渐清晰起来,前路依旧渺茫……
《莲花》胜过其以往作品的美感和力度。三个人殊途同归的隐秘轨迹,代言一代人的精神处境和内心困惑,他们对于爱,信仰和生命本质的追寻和探询。一部百转千回的心灵历史。一幕寓意高远的华丽画卷。
《蔷薇岛屿》录一个行走的人,对生命,爱和时光路途的沉着观察及提炼
看她的书人会比较快长大,看待事物深刻,类心安定.
代价是失去纯真.
我13,仅供参考.
Ⅵ 安妮宝贝的小说有哪些好看的
迄今为止安妮宝贝一共出了四本书:两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最近的一本《蔷薇岛屿》在制作上取法的则是台港 “行走文学”的样式,收录的是她在越南的旅行笔记——不是一般的介绍当地风物的“行旅”,而是贯注作者强烈主体意识的“心旅”,文字中间且配上了精良的摄影图片。作为一位备受市场欢迎与肯定的作家(1),基本上,安妮宝贝应该算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位言情小说“品牌”作家。继琼瑶、亦舒之后,我们的文化市场终于也出产、拥有了一位“中国(大陆)特色”的都市男女爱情小说作家。不过,安妮宝贝可能会不满于只称她为“言情小说家”,在她每本书的序里,安妮宝贝一再强调她关注的是“灵魂”,“人性的虚无、绝望”等等,在这一点上,安妮宝贝的志向实在是比她的前辈大得多,她宣称她的写作是为了抚慰读者的“灵魂”, “写作的本质就是释放出人性”(2),相比之下,琼瑶、亦舒从来不曾具备这种探掘人类灵魂的雄心,她们至多是说希望写个好看的故事,给现代读者单调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安妮宝贝既是某些时尚杂志如《女友》、《花溪》、《城市画报》的专栏作者,她的小说也曾出现在中国严肃文学的代表杂志《收获》上(3),正是在文学位阶的模糊上(通俗作家?严肃作家?通俗内容严肃主题?通俗主题“纯文学”姿态?),安妮宝贝呈现出转型期文学、文化场域变化的一些饶有意思的征象。
安妮宝贝属于网络成名转向纸质媒体发展的作家。英雄不论出身,不管纸质还是网络,都有可能产生好文学。我们没有必要在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毕竟它们使用的是同一语言,分享同样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假定;在多大程度上它们能够突破成规,提供出文学特有的感性洞见,这才是衡量好坏文学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以发表和传播载体的改变而不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特定的网络社区所型构的文学社会学中,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就是“网民” 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口味、价值取向——这一切都会体现在他们迅速即时的bbs回应上,必然会促生出属于他们的文学评价标准。更确切地,这一标准或许不能说是“文学”的,网上的发贴多半随心所欲直抒胸臆,很难要求他们用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在文学史的参照系中对作品的文学价值给出定位,但是,正是从这些零乱芜杂的随感式评论中,一种特定的取舍范围,文化气氛正在形成,而这一网民群体不容忽视的购买力也早被敏感的商家看中,他们的文化品味必然会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文化市场的调整与重组,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他们作为力量之一,促使新的文学、文化场域的生成。在这个新场域中,不同的作家所占据的位置,所分配到的文化资源与拥有的象征资本也必然发生位移、调整与变动。虽然安妮宝贝声明“不留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时期,它只是一段过程,已经结束了”(4),但是她的声名的浮现、她最大的读者群,她在这个新场域中赖以维系的象征价值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无不与网民——在上网所费不赀的时候,网民是“小资”的别一身份标识(5)——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再进一步说,安妮宝贝本人也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她既是“小资”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这一意识形态的参予与建设者。
“小资”虽然业已成为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但是它的具体所指却可意会不易言传。它有一些社会学的阶层概念,但又不是严格以经济收入来定义,而更多地指向了某种“生活”的“文化”品味、情调与氛围。这样介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用法倒是和革命时代的“小资产阶级”有同分异曲同工,在革命时代,“小资”除了是经济地位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一类,又经常被用来批判知识分子的“多愁善感”“脉脉温情”等和革命要求不相符合的个人情感与意识(6)。商业时代的大众传媒巧妙地继承、挪用了这个身具经济与文化双重意味的概念,经过新语境的改造、加工与翻转,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颇具生产性与集聚性的核心能指。围绕着这个能指,一系列关于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文化活动等生活方式的引导与指示得到了某种标识。
“小资”这个称谓以及相关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并开始流行表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们的大众文化也开始迈向了“精致”,不再只是色情加暴力以及政治窥秘的小报、地摊读物的流行,而是一种更“有品质”的精致流行文化的出现。而这一精致流行文化的发育与成熟,除了受发达世界流行文化的引领,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我们时代与社会文化发展所特有的印痕。我在前面说,安妮宝贝是第一位中国(大陆)特色的品牌流行作家,不是戏言,从她的身上,我们正可观察到***十年代的“纯文学”、大众文化、社会发展是如何养育与成就了她。
安妮宝贝的小说多半围绕城市男女爱情展开,然而我最后把它定位为通俗文学的原因不在于它偏向于“言情小说”的文类,虽然这个文类经常被主流男性批评家诟病为小情小爱,但是题材的选择不一定妨碍形式的精良与主题的深刻,典型的例子如张爱玲,她对“言情小说”文类的喜好使她坚持使用这一文类的框架,但是她的运用意象的巧妙、技巧的圆熟以及她对一般言情小说所展现的普通男女爱情的拆解又往往颠覆、超出了这个框架,使之达到了严肃文学的水准。安妮宝贝的小说初看上去似乎也具备了这些特质,她的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叙述风格是杜拉斯式的跳跃的短句,爱情的内容也不是琼瑶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而常常以 “破碎、离开、告别”为收束,再加上文中不时出现的哲理式警句:诸如“长期的理想是可以某天突然的消失,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包围着我们的,其实是一种绝对的空虚,所有的产生,消耗,都是为了消失……”(7)使得她的小说外表甚至于充满了现代主义风格。但是,我所说的文学位阶模糊,其中一个含义指的就是在消费性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之间日益相互渗透与挪用所产生的界限模糊,诸如严肃文学对通俗文艺样式巧妙利用的“以通俗反通俗”,或者是通俗文学对严肃文化的借调给自己添饰的“品味”。安妮宝贝小说外型上的现代主义风难掩其内质的匮乏。她的小说与台湾另一位言情小说家苏伟贞一样拥有一位“欲力强大冷凝寡欢”(8)的女主角,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感情期盼又不能相信,兀自上演着一幕幕既给女主角带来伤痛又不乏自得其乐的都市爱情剧。男女主角开始于一场邂逅(邂逅场景的新元素是网络,当然还有都市符码少不了的酒吧),气质上的互相吸引(这吸引经由网络“心有灵犀”的聊天或是观察到的衣着细节,良好品味,都市冷漠颓废之“性感”而展现)使得男女主角开始靠近,可能会发生性关系可能没有,但是多半不了了之,因为女主角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又热烈又冷静的特质,她乐于沉缅于一段“都市夜归人”的互相取暖,但似乎深知此类爱情的不可靠,于是最后她总是清醒决绝的离去,并发出自艾的喟叹: “我不知道有什么人是能够深深相爱的。也许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用一生的时间兜了个大圈子,却依然不能与他相会。”(9)“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人,不断地寻找,不断地离开。“(10)“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11)“一场沉沦的爱情终于消失。”(12)但是,安妮宝贝几乎没有解释女主角的性格特征与对爱情的悲观态度其来何自,环境如何培育、发展出她这种特质,由于一开始女主角的特质就是一个给定的事实,都市并没有与之形成一有机的互动,都市场景只是一个布景,中间的爱情也不过是一场在其间自虐虐人,自娱自乐的表演,类似于一华美的MTV,提供了符号、影像以及情调、气氛的消费,但没有供思考的启发,基本上是一自我循环封闭的展现,而不是层层深入剥茧抽丝的挖掘。间或安妮宝贝会给出一个模糊的说明,例如女主角不和睦的家庭、性格怪异的母亲,不幸的童年等等。这些既定的“宿命”成了女主角性格无可推卸的原委。长篇《彼岸花》中,故事经由乔与南生、两个有着相同个性的女子的两条线索的展开显得丰富了一些,安妮宝贝没有明确说明这两个人是否就是同一个人,但是她有意识地让二者构成一种互为镜照的关系,或许南生是乔创造出来的电影,也可能乔是南生笔下的小说,这样,经由南生命运的演示,我们可一窥南生或乔目下疏离、幽闭、自我、虚无性格的来由。但是,父母双亡,家庭不幸再次成为女主角一生命运的原动机,目的只为了铺陈南生与林和平纠缠晦暗的“孽缘”与乔淡漠犬儒的虚空,女主角的各种反应似乎一开始就由她的“命运”注定了,之后再也没有成长、救赎的可能,彼岸花与此岸之间看不到任何的桥与路。
在故事相对单薄(既没有琼瑶的起伏跌宕,也没有亦舒的跳挞俐落)的情况下,安妮宝贝仍然吸引到为数众多的读者,这不能不归功于她小说话语层面的营造功力,她成功地在人物、叙述者、作者与读者之间构造出了一种召唤性的身分认同,也就是,四面彼此呼唤的镜像。安妮宝贝的小说叙述者—作者与人物之间有相当程度的情感投射与认同,作者绝不比人物高(13)。这也是言情小说成功的关键之一,并不象一般对大众文化持批评态度的批评家所想象的通俗小说只是作者拿一些煽情故事来糊弄普通读者,事实上,一个成功的通俗小说作家对其笔下的人物态度毋宁说是相当真诚的,如果叙述者—作者与人物不是有相当一致的情感、价值取向,读者很容易觉得他在受愚弄,琼瑶对轰轰烈烈爱情的信仰与亦舒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观都是非常真诚地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中的。(与此不同的是,张爱玲则在她的类言情小说中创造出了一个游走于各种视角提供出反讽声音的叙述者。)更具体地说,安妮宝贝话语层面所营造的认同感包括两个方面:一、精神情绪的把握。她相当敏感地捕捉到都市白领的一种情绪与心态,一种疲倦、飘忽、不安定感与冷漠症。这些情绪经由散片式的叙述流与喃喃自语的类哲理议论得以成功散发,安妮宝贝将这种情绪的由来归之于“宿命”或“人性”“灵魂”的“甘美与脆弱”。显然,安妮宝贝对此类情绪的解释是相当非意识形态的。(她的解释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采取大众文化对社会问题不看或“看不见”的策略;也有可能她受八十年代的思路所影响,文学一律向“人性”求答案,而不去考察这种人性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培育、发展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所做的是“抚慰”,读者阅读小说未必会去深究来龙去脉,他们在小说所唤起的情绪氛围中得到了沉浸与共鸣,视安妮宝贝“于我心有戚戚焉”,从而在安妮宝贝程式化小说所唤起的悲情中一遍遍释放自恋与自怜。二、大量的消费符码所构造的身分政治。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有很多对 “品味”的貌似不经意实则颇门槛精的书写,这一品味由衣着的细节、espresso咖啡,哈根达斯冰淇淋、帕格尼尼、欧洲艺术电影等等组成。这一品味构造的身份政治所流露出来的“势利”至少可以追溯到亦舒——这位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大陆市场,对当代众多流行小说女写手有着巨大影响的祖师奶奶。亦舒笔下的中产阶级女性看起来比琼瑶时代的女性有了不少进步,不再只是一心扑在爱情上拿这个作为女性证明自我存在的第一要务,她们经济独立,有自己的事业,然而仔细阅读之下,这些小说仍然不过是郎才女貌的现代翻版,再怎么学历高有知识的女性寻求的仍然是有良好经济基础,英俊、有品味的男性,她们的目光从来不会旁落到 “专业人士”身外,强烈的身份意识使得她们很难寻觅到符合她们理想标准的伴侣,也因此时常发出美好爱情难得的喟叹。这个喟叹,是深具阶级意味的。在对“品味”的捕捉与点染上,安妮宝贝继承了亦舒的“炬炬目光”,直白一点,——就是“势利眼”。不客气地说,她与她的读者群中的部分“小资”是颇为势利眼的,只不过他们未必会自觉到这一点。
在某种程度上,安妮宝贝特别象是八、九十年代陈染与九十、零年代消费文化奇异媾和的产物,一方面是现代主义式对“个我”形而上关注的“虚无”、“绝望”,另一方面则是非常实际的所谓“优雅”物质、品味、情调的艳羡与享受,在这喃喃自语的“虚无”与不厌精细的“品味”之间所呈露出来的自相矛盾与裂隙,叙述者 —作者从来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广阔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群的生存境遇、公民权利的争取,全都不再进入作者的视野。这也是当下文学的状况,当社会现实被抽空后,文学似乎就只能在二者之间摇摆,不是遁入空洞的形而上,就是沉溺于对物质细节的张爱玲式的愉悦。
八、九十年代的“纯文学”与港台流行文化同时养育了目下的小资,这是他们文化谱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小资之所以会和安妮宝贝的小说产生共鸣,在现实境遇的情绪上确实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是这种情绪的产生绝不是什么宿命之类,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第三世界都市文化情形之产生。那就是一种类似于在中国“飞地”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品格。这些都市白领每天进出于空调间,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一方面,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占稳脚跟,升至更高的位置,这种情形下疲倦、焦虑势不可免,另一方面,较为舒适的办公环境,相对于普通劳动者较高的薪金,又会使这些人或多或少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在一种跻身于“与国际同步”的环境中所培育出来的心理上、习惯上向西方“先进”“文明”世界的靠拢、趋附与对本土或第三世界的轻视、疏离,经常是相生相伴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全球”恰恰是与无数的“本土”缠绕在一起的,离开了八小时之内的“飞地”,扑天盖地而来的就是混杂、无名的现实。在“天涯之声”论坛上曾经有一个引起热烈讨论的贴子《一个上海白领的心里话》(14),一个网名叫“麻木热”的上海白领说出了他郁结已久的苦闷:他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也确实很优秀,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跨国公司(月薪八千以上),自己和朋友们都活得不错,直到自己去了一趟内地小城的姨妈家,发现了 “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有工厂临时工得了病不肯去看只为省下医药费给儿子读书,小男孩家里穷为吃肉被父亲打,得了绝症临死前家里为他煮了一锅肉),深感震惊,回到上海后才“发现”上海同样有着“另一面”:为还能每个月领到六块钱车贴而庆幸的工厂女工,在菜市捡菜边的城市贫民,两小时一刻不停挣得十块钱报酬的钟点工……作者于是发现,自己已经被现代社会无形的区隔化而和社会的真实面目隔绝开来(15):“如果我只呆在漂亮的写字楼,每天上下班打的,业余去蹦迪,去茂名南路的club找点刺激。去和平饭店搞搞聚会,在巴黎春天购物,那么我不会感到什么苦闷。我只会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我是这个国家的那一部分精英。可是,我看到了,而且我相信更多的我没有看到。所以我没法心安理得地自我陶醉。”这位上海白领经由他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公共性”的问题: “这个国家大部分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呢?他们难道不值得被了解吗?作为这个国家中有知识的一部分人,难道没有义务去了解他们吗?那么不了解一个国家的真实面目,光靠喊着民主就可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吗?”。
这位上海“小资”对生活发出了自己困惑与反思的声音。显然,它提示了我的“小资”分类与分析的简化性。事实上,这是个年轻、受过教育、有思考能力、能够发声的一个阶层,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判断,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有可能起到有益的、良好的影响与作用,只不过,受这二十年从美学个人主义到生活个人主义演变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冷漠症的影响,再加上方兴未艾的消费主义对理想生活模式的引导与形塑,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越来越只注重个人“高尚”生活的获得,而不再关心“个人”所必然含有的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之间的联系与同情,而一旦个人成为自我张扬与扩张的个人,很难想象真正的爱情如何从之产生,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通与融合中获得的,这一融合的基础必是超越了原子意义上的个人,而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安妮宝贝笔下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以“破碎”告终,因为两个个人主义者的相爱,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个豪猪的寓言:为了取暖他们聚拢在一起,可是那个尖刻的、自我保护的刺又立即把它们分开。他们之间可以有身体、情调的吸引,但是不会有真正的信赖与帮助,因为这一切,都不是在个人主义中能够获得的,它必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无限广阔的联系上,唯有在整体的呼应中,孤立的个人通过爱的联系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否则那个“虚无”的命题会如影随形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再三复现,永远纠缠着她笔下那些想爱又不相信爱不能获得爱的个人主义者。
安妮宝贝的崛起如她所说,“没有侥幸”,她依托网络,以其流畅的文字,都市爱情题材的书写获得了她在当下文学场域的地位。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相比,二十一世纪的安妮宝贝显然更有理由骄傲:因为她不是政治,而是“读者选择的”。中国作家进入“文坛”的路线已经改变了,现在,不只是政治在推出作家,市场也提供了一个“公平竟争”胜出的机会。然而,被市场肯定是否就表明他(她)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好作家?以安妮宝贝的出现与畅销而论,确实可以看到新一代文化教育水准的普遍提高,首先一点就是对精致文字与个人风格的打造与欣赏能力,其次就是对世界文化资讯的广泛汲取,比如安妮宝贝与她的读者群们共享的杜拉斯、村上春树、帕格尼尼、欧洲艺术电影等。然而在这种中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品味之上,文学是否还有一些更不容忽视的品质:不只是抚慰,还可能是愤怒、伤痛、与发自心肺的呐喊?!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真正的自由、解放、幸福时刻的向往与召唤?!在这个新的文学场域里,正在成长的,或者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国作家们会选择什么呢?
Ⅶ 安妮宝贝的哪些长篇小说很好看的
一、小说
《蔷薇岛屿》录一个行走的人,对生命和时光路途的沉着观察及提炼。
安妮宝贝城市心情笔记《清醒纪》(节选)
安妮宝贝长篇小说《二三事》
七年 告别薇安 瞬间空白 上海冬天 暖暖 如风 彼岸花 午夜飞行 空城 杀 一个夜晚 电梯事件 生命是幻觉 北方的事 无处告别 疼 末世爱情 八月未央 最后约期 夏日艳阳之意外事故 呼吸 伤口 一个游戏 小镇生活 少年往事 交换 投向分裂的怀抱 七月和安生(上) 七月和安生(下) 下坠
二、随笔
重读杜拉斯 音乐如水 隐忍的方式 抽烟,伤口以及纪念 一个春天的晚上 阳光的温度 最孤独的人 上海生活 香水 午夜的裙子 手心空洞 看话剧的晚上 爱情理想 身体和灵魂的距离 山中岁月 三毛 漂亮女孩 如烟花寂寞
乔和我的情人节 南方八月 锦衣夜行 她比烟花寂寞--电影篇 画漫画的男人 风中樱花 永远有多远 不要去找,要等 玻璃之城 冷眼看烟花 边走边唱 暗香如风 爱到逃离 安妮走四方——前言 安妮走四方——南京 安妮走四方——武汉 安妮走四方——大连 安妮走四方——西安 我读亦舒 安妮读书——苏童 沧海蝴蝶 为你心动
爱已如风 瓶中信 坐在对面的陌生人
三、诗歌
《素年锦时》一个人对自己的清谈
《素年锦时》:安妮宝贝倾诉前世今生
安妮宝贝与王朔宝贝
关于《莲花》及其他
访谈录:它如同深海 手心上的洁白花朵
安妮的六月诗句
平静的约定
风中的烟火
凌晨三点
暧昧
杀戮
无常
诗句
四。最新中篇《月》(与hansey和闫月合作)
包括中篇小说 CD和摄影集.
《月》由安妮宝贝主笔,07年快乐男声音乐总监、09年快女评委闫月创作音乐和hansey摄影并装帧设计,打破音乐、文字、影像领域的疆域,通过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互相渗透着诠释“月”这个主题所有的延伸。CD里四首如诗般的音乐,是闫月对爱情的感悟。安妮宝贝说:“音乐虽然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致,我却能感受到这几个音乐作品表达的东西。”因此,她用了一个中短篇的篇幅,和不同以往写作风格的自然冷静,表达了对生命历程的反省。
而hansey则为音乐和小说赋予了一个完美的容器:书的尺寸为15厘米宽24厘米长,取自满月日为“十五”和月球轨道周长“240万公里”这两个数字。更特别是,当读者从外盒中抽取书的时候,外盒的镂空和封面上的图案会浮现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 我觉得都还不错
Ⅷ 安妮宝贝最好看的小说有哪些
榕树下的文字
《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
新浪博客文字
城市画报专栏文字
一、小说
《蔷薇岛屿》录一个行走的人,对生命和时光路途的沉着观察及提炼。
安妮宝贝城市心情笔记《清醒纪》(节选)
安妮宝贝长篇小说《二三事》
七年
告别薇安
瞬间空白
上海冬天
暖暖
如风
彼岸花
午夜飞行
空城
杀
一个夜晚
电梯事件
生命是幻觉
北方的事
无处告别
疼
末世爱情
八月未央
最后约期
夏日艳阳之意外事故
呼吸
伤口
一个游戏
小镇生活
少年往事
交换
投向分裂的怀抱
七月和安生(上)
七月和安生(下)
下坠
二、随笔
重读杜拉斯
音乐如水
隐忍的方式
抽烟,伤口以及纪念
一个春天的晚上
阳光的温度
最孤独的人
上海生活
香水
午夜的裙子
手心空洞
看话剧的晚上
爱情理想
身体和灵魂的距离
山中岁月
三毛
漂亮女孩
如烟花寂寞
乔和我的情人节
南方八月
锦衣夜行
她比烟花寂寞--电影篇
画漫画的男人
风中樱花
永远有多远
不要去找,要等
玻璃之城
冷眼看烟花
边走边唱
暗香如风
爱到逃离
安妮走四方——前言
安妮走四方——南京
安妮走四方——武汉
安妮走四方——大连
安妮走四方——西安
我读亦舒
安妮读书——苏童
沧海蝴蝶
为你心动
爱已如风
瓶中信
坐在对面的陌生人
三、诗歌
《素年锦时》一个人对自己的清谈
《素年锦时》:安妮宝贝倾诉前世今生
安妮宝贝与王朔宝贝
关于《莲花》及其他
访谈录:它如同深海
手心上的洁白花朵
安妮的六月诗句
平静的约定
风中的烟火
凌晨三点
暧昧
杀戮
无常
她的书都是很抑郁的
我觉得《八月未央》《彼岸花》都是抑郁的代表作
Ⅸ 安妮宝贝好看的书有哪些~
小说类的,莲花很多人看了都感觉很好--
有安妮自己的风格
蔷薇岛屿也不错,是那种适合旅行时候带在身边的
可以说是散文集,也有两篇小说
但整本书都有那种淡淡的、游离的feel
素年锦时
我正准备买的--
也是散文集,很清新、很尖锐的风格
喜欢什么要看LZ自己了
Ⅹ 安妮宝贝有哪些小说比较好看呢
沉郁,似乎用强烈的感官来描写她所遇见的所有。
《告别薇安》《八月未央》是头两部作品。都是短篇小说,呈现了安妮最初的那种不成熟的偏激但又饱含自己经历的文字。
后来的《清醒纪》也是相当好的一部散文集。风格较前两部稍缓和。
《蔷薇岛屿》也是散文集,其中的摄影也很有一种经历的浓郁感,写她在香港的生活。
而后的《二三事》《彼岸花》《莲花》都是小说。
安妮的小说不是特别讲究情节的,它是按照人物行进的规律来把经历的事慢慢道出。风格宁静平缓,但有时迸发出她自己内心投射出的强烈情感。语言文字十分独特。如果喜欢看情节的,《彼岸花》的情节相对有大一些的起伏。
再有是《素年锦时》,这部作品个人比较喜欢,仿佛是安妮成熟的代表。文风已经不再那么激烈地悲伤着,而是温暖地透着她对生活的理解。有了宝宝的她,把自己的幸福也悄悄地写进这本书里。一本散文集,《月棠记》一小说。
最后也相对最新的:《月》。像是杂文和散文的合体,书面装帧相当好!四首钢琴曲也很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文字配的不错!
安妮每部书都很好看的!!本人每本都有收录。特点已介绍,具体还是自己挑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