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科幻小说豆瓣
Ⅰ 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地球游戏场(作者:吉风冰),全球怪物在线(再来一支大雪茄),我的世界物语(冥河追魂),不死神凰(写字板),枪械主宰(突然光和热),都市封仙(吉风冰),神道丹尊(孤单的飞),末世控兽使(汤水包子),末世之黑暗召唤师(晓夜圆舞曲),异界那些事儿(寂寞的化石),都市酒仙系统(酒剑仙人),网游之三国无双(沉默的忧伤),亡灵法师末世行(六道沉沦),舰娘之火力提督(紫色之翼),最强反套路系统(太上布衣),时崎狂三的位面旅行(礼祐),龙族(江南),横行在宇宙间的龙(光光224),末法王座(庄毕凡)。(ps:先给你这些吧。)
Ⅲ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全4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全4册)》(王晋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bnOv2UuVxIx8xcAZghmWQA
书名: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全4册)
作者:王晋康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2
页数:2032 页
内容简介:
王晋康,已经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树十篇,七次荣获中国科幻大奖“ 银河奖”,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人生有着文革一代人共同的曲折,因而其作品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感悟,苍凉而凝重,但其内在基调却是昂扬向上、沉雄自信的,折射出泱泱大国的国民心态。本书共四册,包括了他出版以来的绝大多数科幻小说。
作者简介:
王晋康,河南南阳石油机械厂工程师。自1993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亚当回归》至今,已经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数十篇(部),七次荣获中国科幻大奖“银河奖”,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科幻作家之一。
王晋康的人生有着文革一代人共同的曲折,因而其作品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感悟,苍凉而凝重。十余年来,他一直以自己独有的优势,构筑着中国科幻的根基。
本选集共四卷。
卷一 水星播种
卷二 生死平衡
卷三 七重外壳
卷四 豹人
一、二卷收录了王晋康出道以来发表的33篇短篇小说,其中《亚当回归》《生命之歌》《水星播种》《善恶女神》《天火》《斯芬克思之谜》《替天行道》都曾引起极大的反响。第三卷包含了《生死平衡》《转生的巨人》《癌人》三部长篇小说,第四卷则包含了长篇小说《奔向太阳》《豹人》和新作《泡泡》。
Ⅳ 20部必看科幻电影
1、《2001太空漫游》
上映时间:2019 豆瓣评分:7.9
中国第一部拿得出手的科幻电影,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
太阳即将膨胀,为了生存,人类决定建造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家园,“流浪地球”计划,应运而生。
Ⅳ 《记忆迷踪》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记忆迷踪》(启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ioi2pybm6p-cL7vG_Sgb2Q
书名:记忆迷踪
豆瓣评分:6.7
作者:启山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
出版年份:2017-1-1
页数:266
内容简介
停尸房醒来的他,看着镜子里年轻的帅脸和手中陌生的身份证,记忆一片空白。
刚逃出了医院,就变成了“绑架了富豪”的通缉犯;刚遇到了自称是青梅竹马的女友,就有豪门千金来投怀送抱;刚得到了富豪家人的帮助,就莫名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这一切的乱局,似乎都和他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的“自己”究竟是谁?和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爱恨纠葛?
重重迷局让他越陷越深,无路可退。危机四伏,让他猜不透,看不清。真相逼近之时,又让他吓破胆,伤透心。为了一己私欲,为了苟延续命,人究竟可以做到哪一步?
诡秘的高科技医学,早已沦为某些为富不仁之辈的邪恶工具。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前方是更多的阴谋与陷阱。真相背后还有真相,黑手幕后还有黑手。
何谓底线?何谓禁忌?虽知人心险恶,却不知会如此丧心病狂。
他将如何完成这记忆拼图,寻回自我?又能否绝处逢生,拨开迷雾,找出真凶?
作者简介
启山,80后作家,北大本科,哈佛博士后,现工作定居在美国,是多家美国幻想文学类协会会员,其中包括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美国科幻玄幻艺术家协会(ASFA),美国科幻诗歌协会(SFPA),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科幻学会(MITSFS)。
作为一个资深的悬疑、惊悚、和科幻小说的爱好者,启山阅览了大量的国内外小说、影视剧和动漫,总结了各式作品的精华和优点,经过多年的潜心构思和写作,创作了这部关于大脑、记忆、自我认知、和追求永生的悬疑科幻小说《记忆迷踪》,并加入惊悚要素,构成了一连串“烧脑”故事。
Ⅵ 科幻小说上那里投稿
网络里搜索,天使领域,第一个论坛,浮云殿版块。注册下就能看见,是一个写手编辑聚集的私人向交流论坛,网络小说类杂志约稿,这里的信息最及时了,分类也清楚。而且最重要的,不会被骗稿。 这里约稿很多,类型也多,粉红和蓝色都是比较有信誉的,如果编辑比较负责,友爱的,下面一定有回复的,你按照自己文章的类型风格参照约稿去投吧,具体地址点开帖子就可以看到,不便贴在网络这种杂乱的地方。
稿费标准在标题上,还有分类,你选择你认为质量好的杂志约稿贴点开,字数栏目都在帖子里,新手要投稿,可以先看置顶贴里的扫盲课。(比如不能乱用标点,一出手可能就被编辑b掉了,而且标点一定要用全角,还有全文基本不能有错别字,投稿要贴正文,邮件标题怎么写,联系方式写哪些,对编辑的用语,另投时间,如何修改文章等等一些常识)每个杂志约稿的回帖都是写手投稿反馈和经验,最好看看,最重要的是,这里信息更新很快,能及时了解编辑离职交接,杂志运作情况,如果出现拖稿费等现象也能马上知道,停止投稿,在网络上这样资源共享的信息地,不多,非常少。在这里混过了,你基本就不会去其他地方找约稿了= =
我觉得杂志里质量好的青春或科幻杂志,稿费高的也不少,但你又要回复快,又要有名气,就要仔细去找约稿和看下面回复了,免得落得投稿过去石沉大海的下场,所以针对风格和控制字数,还有提高写作水平,积累人气,找到自己的圈子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Ⅶ 一个主角是孙悟空的少儿科幻小说
如果这是以前少年科幻《飞》上的小说,那你最好去豆瓣科幻世界小组去问问,那里有许多资深科幻迷,说实话我没看过科幻版的《飞》,现在的《飞-奇幻世界》倒是看过。
Ⅷ 科幻类型影视作品、小说推荐。
分歧者三部曲,饥饿游戏三部曲,指环王,霍比特人
Ⅸ 求几本好看的小说…………科幻…玄幻…网游……………谢谢……谁有好看的都介绍几本来…书荒呢…………
科幻:冒牌大英雄(一个猥琐的胖子和战争)
末世三部曲
师士传说 烈空 凶星(勉强算) 古武通神 星战雷师
网游:猛龙过江 纵横天下 从零开始(看一半就好) 重生之贼行天下
玄幻:太多了。
Ⅹ 英国科幻剧《世界之战》的豆瓣评分是多少
豆瓣评分5.7分。
《世界大战》由雷格·比贝洛斯执导,埃莉诺·汤姆林森、拉菲·斯波、鲁珀特·格雷夫斯、罗伯特·卡莱尔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19年11月7日在英国首播。这部由BBC重新打造的《世界之战》将参照原著时代背景,讲述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遭遇外星入侵的故事。
男主女主毫无演技,而且特效差劲,难怪会有低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