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小说好看吗
① 如何评价《芙蓉镇》这部电影
《芙蓉镇》是一部歌颂人性和人道主义,歌颂生命搏斗的影片。影片运用多种符号,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复杂而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从压抑到抗争的人生历程。影片以“文化大革命”为舞台展开了各种灵魂的拼挣与搏杀,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面对颠倒的世界内心深处欲望与情感的涌动。这里有胡玉音和黎满庚之间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真诚恋情;有黎满庚危急之时抽身自保的无奈背叛;有李玉香、王秋赦之流的颠倒沉浮、无耻卑劣,也有胡玉音与秦书田在严霜酷寒中结出的爱情花朵;有秦书田表面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内心却痛苦难言;也有谷燕山对胡玉音的暗恋与他性格上的光明与阴暗面……每个人物都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个体,他们血肉丰满、深刻复杂并在各个层面与其他的人发生摩擦撞碰,由之产生了一连串真实的故事。谢晋在片中把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编成绝妙的织体,平衡,精致,干净,暗地里又涌着股浓烈的激情,气韵非凡,浑然天成。
② 小说《芙蓉镇》评价和意义
是的,《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这样的《芙蓉镇》,所造就的轰动与成功,几乎是必然的——谢晋最后一部“伤痕”巨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创作力量,在电影票几毛钱的年代轻取过亿票房,甚至创下内地影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纪录。
几番运动几番秋:
一个幽灵一般的声音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始终记得的,是这一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人性,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情节面前,也许会目瞪口呆,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芙蓉镇》扯开的,就是这一段尘封的记忆,那一道历史烙下的痕迹。
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中间“四清”、“文化大革命”,几番运动几番秋。“芙蓉姐子”胡玉音从个体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农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监外执行的劳改犯,最后重新回到米豆腐摊前。王秋赦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到“运动根子”,再到党支书甚至镇长,最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成了真正的疯子。就连芙蓉镇,街上一度贴满了同一规格、同一号字体的标语、对联,街容“革命化”,人际关系亦“革命化”,但最后还是回到13年前干干净净的模样。
米豆腐摊热闹如初,人们兜兜转转,历史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3年的光阴也恍如黄粱一梦。然而,只须望一眼华发早生,便知道这13年毕竟不是一场梦。乌云遮天终又散,芙蓉花谢重又开,连疯子王秋赦还在敲着他的破锣,幽灵一般徘徊在芙蓉镇,声音凄凉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千万不要忘记啊——”这声音,在《芙蓉镇》身后19年,也一直回响在每个中国人耳边。
③ 《芙蓉镇》简介
古华:《芙蓉镇》
连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出版社: 作者:大洋网
作者:古华
ISBN号:70200257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981年11月第1版
页数/字数:223/159000
开本:32
长篇小说《芙蓉镇》在81年《当代》第一期刊载后,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注意,数月内《当代》编辑部和作者收到了来信数百封。文艺界的师友们也极为热情,先后有新华社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文汇报》、《作品与争鸣》、《湖南日报》等报刊发了有关的消息、专访或评论。
精彩片段:(选自第97页)
胡玉音的心都抽紧了……啊啊,老谷,老谷都被人看守起来了……,这是她怎么也料想不到的。在她的心目中,在镇上,老谷就代表新社会,代表政府,代表共产党……可如今,他都被人看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
胡玉音退回到青石板街上。她抬眼看见了老谷住的那二层楼上尽西头那间屋子,还亮着灯光。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谷是坐在灯下写检讨,还是在想法子如何骗过看守他的人,要寻自尽?不能,不能!老爷啊,你要想宽些,准定是有人搞错了,搞反了。人家冤枉不了你,芙蓉镇上的人都会为你给县里、省里出保票,上名帖。你的为人,镇上大人小孩哪个不清楚,你只做过好事,没有做过坏事……有一刻,胡玉音都忘记了自己的恐怖、灾祸,倒是在为老谷的遭遇愤愤不平。
啊啊……想起来了,三个多月前,工作组女组长李国香来她的新楼屋,坐在楼上那间摆满了新木器的房子里,给她算过一笔账,讲她两年零九个月,卖米豆腐赚了六千多块钱,也提到有人为她提供了一万斤大米做原料……看看,老谷如今被看守,肯定就是因了这个……啊啊,一人犯法一人当,米豆腐是自己卖的,钱是自己赚的,怎么要怪罪到老谷头上?卖米豆腐的款子,还有一笔存放在满庚哥的手里呢。
作者简介:
古华,1942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一个小山村。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故对乡镇风俗很为熟悉。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5部、中篇小说《浮屠岭》等10部、长篇小说《芙蓉镇》等2部。其中《爬满青藤的木屋》是他的长篇力作,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④ 《芙蓉镇》读后感
我认真用心灵恳读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古华先生一九八零年七八月间参加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时所写的习作――十六万字的长篇小说《芙蓉镇》,这是他在老家湖南的五岭山区一个林场写的,用了不到一个月,可谓一气呵成,真乃天成之作。
首先,我叹服古华先生对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虽然作品的人物不多,只有短短的十六万字,但作者却为我们奉献上了一个个鲜活的具有时代特点和人物本来面目的个性真实的戏剧人物,他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地反映人性丑恶和美好的一面。文艺作品特别是戏剧和小说,它们是以刻画、塑造人物为主要功用的,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的最终目的和主要的内容,叙事状物都是为着塑造人物的。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根本!小说的一切内容和故事都是围绕着刻画人物而展开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古华先生对人物思想、性格、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和描写是非常成功的,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是相当准确、深刻、入木三分的。
第二,读这部小说使我又看到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沈从文。他的作品的文字、语言、风格、景物描写是那样美!三湘的作家总是能对带有南方边地的风土人情、世俗图画做出细微的田园牧歌式的描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正如作者自序中所说“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品的山川景物、风土民情、世俗场景、南国风物跃然纸上。
第三,他那生动、幽默、风趣、形象、丰富、极具地方特点色彩的语言、乡间俚语真是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他的那种语言风格和感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本书的思想性值得我深思,给我启发。作者对人生、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令人震撼、震惊!读书就是要多动脑筋,多思考,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看世界因作者而不同,读作品因读者而不同。”让我们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见仁见智吧!
⑤ 小说《芙蓉镇》和电影《芙蓉镇》有什么不同
1、性质不同
小说《芙蓉镇》是古华创作的小说;
电影《芙蓉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
2、发行时间不同
小说《芙蓉镇》首版时间为1981年;
电影《芙蓉镇》上映时间为1987年3月5日。
3、所获奖项不同
小说《芙蓉镇》曾获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电影《芙蓉镇》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
⑥ 关于<<芙蓉镇>>的评论
长篇小说《芙蓉镇》在81年《当代》第一期刊载后,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注意,数月内《当代》编辑部和作者收到了来信数百封。文艺界的师友们也极为热情,先后有新华社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文汇报》、《作品与争鸣》、《湖南日报》等报刊发了有关的消息、专访或评论。
精彩片段:(选自第97页)
胡玉音的心都抽紧了……啊啊,老谷,老谷都被人看守起来了……,这是她怎么也料想不到的。在她的心目中,在镇上,老谷就代表新社会,代表政府,代表共产党……可如今,他都被人看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
胡玉音退回到青石板街上。她抬眼看见了老谷住的那二层楼上尽西头那间屋子,还亮着灯光。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老谷是坐在灯下写检讨,还是在想法子如何骗过看守他的人,要寻自尽?不能,不能!老爷啊,你要想宽些,准定是有人搞错了,搞反了。人家冤枉不了你,芙蓉镇上的人都会为你给县里、省里出保票,上名帖。你的为人,镇上大人小孩哪个不清楚,你只做过好事,没有做过坏事……有一刻,胡玉音都忘记了自己的恐怖、灾祸,倒是在为老谷的遭遇愤愤不平。
啊啊……想起来了,三个多月前,工作组女组长李国香来她的新楼屋,坐在楼上那间摆满了新木器的房子里,给她算过一笔账,讲她两年零九个月,卖米豆腐赚了六千多块钱,也提到有人为她提供了一万斤大米做原料……看看,老谷如今被看守,肯定就是因了这个……啊啊,一人犯法一人当,米豆腐是自己卖的,钱是自己赚的,怎么要怪罪到老谷头上?卖米豆腐的款子,还有一笔存放在满庚哥的手里呢。
作者简介:
古华,1942年生于湖南省嘉禾县一个小山村。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故对乡镇风俗很为熟悉。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5部、中篇小说《浮屠岭》等10部、长篇小说《芙蓉镇》等2部。其中《爬满青藤的木屋》是他的长篇力作,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⑦ 小说《芙蓉镇》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小说的定义就是虚构作品.
⑧ 在《芙蓉镇》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
《芙蓉镇》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命运的升沉变迁,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该片荣获1987年第7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及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等国际奖。
⑨ 芙蓉镇的书评和影评在哪可以找到啊
书评:
《芙蓉镇》是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力作。很早前,著名导演谢晋与著名演员刘晓琴合作演过这个电视剧,或者电影。今天拿到这个小说原版,看的却不来精神。看到豆腐西施胡玉音与铁帽右派秦书田扫街产生爱情的那会,就没再看下去。
《芙蓉镇》导读有这样几段话:
1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作者手中那支散发着浓厚泥土香气的风俗画笔。那夹岸长满木芙蓉的一河绿波,那边远山镇青石板街上的鸡鸣犬吠,那五岭上脉腹地里悠扬的民歌都令人神往,暇思。
可是这种向往与暇思从何体现?我没有看到。小说里除了满庚哥与胡玉音相识相爱或分手那会散发些泥土香气的气息外,往后便是一片乌烟瘴气。这种泥土芳香气息被浓浓政治革命气息所掩盖。清丽的木芙蓉一河绿波成了一河污水祸水。
2芙蓉镇这个小社会,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性格世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个性愈突出,性格愈丰满,小说就愈能广泛深刻地再现社会复杂面貌。小说《芙蓉镇》之所以使我们感到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具有一般小说都难以抵敌的密度和厚度,其根本原因,是它创造了三四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典型人物。
但是作者忘了人物丰满丰富的根本立场。这几个人物都不给人美感。就无从谈它思想的深度与厚度。就是有深度与厚度也是反面的深度与厚度。这样理解未尝不可。
胡玉音是比较正面的人物形象。她外貌秀美,心地善良,是个外柔内刚的女人。对生活充满热爱与向往。虽然一生经历坎坷,却不乏享受浪漫与爱情。直到最后那么落魄时还营造了与穷书生秦书田之间的落寞爱情。虽则妩媚并不妖媚。虽不令人嫌却也不令人喜。她身上有许多愚昧的东西,直最后可能也没有觉醒。
当运动来时,她藏在娘家两个月回来。在寻找黎桂桂途中,遇到秦书田。她所表现出的惊恐情状与言语。展示她可悲愚昧落后的一面。
你这个五类分子,快滚开,莫挨我,快滚开。
姓秦的,都是你,都是你。在我招亲那晚上,你和那一大班妖精来反封建,坐喜歌堂,败了我的彩头,喜歌堂,发灾堂,害人堂,呜呜呜,你何苦收集那些歌?何苦反封建?你害我一生不够,还害了桂桂。。。
她为什么断定她的灾难就是秦书田的这喜歌带来的呢?她不同情与她一样悲剧命运的秦书田。这种愚昧落后呆钝充斥作品每个人物性格里。可谓深刻,却令人失望。感觉不到窒息的悲哀也感觉不到新鲜的阳光。使人感受一种十分厌倦灰暗的色彩。
李国香却是阴险狡猾,老奸巨滑。压根底就是个畸形变态。年纪轻轻。她的那些仇恨与革命斗志哪里来?那些整人软硬兼施的本领哪里来?她的内涵沉府与冷酷哪里来?也许是时代造成她的悲剧性格。这方面的丰满展示她性格里另一面的贫瘠。知识,现实理论与心灵的贫瘠。
而这种贫瘠充斥每个人物的精神里。无法透破自身悲剧意识的性格形态。
反面的李国香在受到小红卫兵的耻辱与批斗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得处处表现出自己与丛不同。扛片石,筛沙子,宁愿自己咬着牙齿搞单干,背片石子上脚手架。也不跟胡玉音或秦书田合伙。
他们都是固守在自己狭隘王国的囚徒。这是国家政治造成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如若这种思想的深度达到某种社会存在的普遍性,还要用那种经验对照思想深度,可是令人感慨。
王秋赫却是丑态百出,在哪个特殊的历史舞台如一个蹁跹的魔鬼。这个人物不乏他的生命力。从古到今这种人物的确富有他的现实意义。
秦书田的癫狂与发痴虽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他的幽默与可爱性。却也不令人喜爱。特别是他跳的那段黑鬼舞,以及其他的种种超越现实的乐观表现。连李国香这么冷酷,革命的人物也觉得羞辱。他的幽默与癫狂已经超越他所要表现的可爱可尊的一面。
通篇都是让人无法保持读下去的闹剧,悲剧。
特别到了最后还搞出了胡玉音与癫子秦书田的一段畸形爱情与畸果。剥夺了他们身上仅存的一点淳朴与可爱之处。我是无法保持看完的韧性的。虽说时代造成的悲哀。最终不能给读者一丝的美感。但我觉得人性中永远有值得尊重与敬爱的地方。应该有一点闪光的东西浮出层面。
作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努力。那是从秦书田身上着笔的。他对胡玉音的态度表现出他的善良与正直的品质。他自己够不幸了,却更同情和怜惜玉音。当他看到玉音不吃不喝,作践自己。他流泪了。可这样一个扭曲变形的秦癫子他的这点光亮能够征服读者吗?他的光亮不能够浮出他本身巨大的灰暗,更透不破作品本身巨大的灰暗。
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的人物层面都太低,思想也太沉闷。虽然有它的深刻性与现实性。但不喜看。
倒是里面的几首喜歌好听,词儿好看,带着深厚的泥土香气。只有一段觉得用的不错。其他的感觉仿佛用错了地方。
青布罗裙红布头,我娘养女醵猪头
猪头来到娘丢女,花轿来到女忧愁
石头打散同林鸟,强人扭断连环扣
爷娘拆散好姻缘,郎心挂在妹心头。。。
团团圆圆唱个歌,唱个姐妹分离歌
今日唱歌相送妹,明日唱歌无人和
今日唱歌排排坐,明日歌堂空空落
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哟
妹子命比纸还薄。。。
这是胡玉音出嫁时村子姐妹送她时唱的喜歌。起了暗示她今后的命运的作用。
而胡玉音与秦癫子相爱那会唱的喜歌却不合实际。
洞房端起交杯酒,酒里新人泪盈盈
我姐生得象朵云,随风飘荡无定根。。。
我想那个时候,秦癫子唱不出来,胡玉音还和唱着,就更不可能。小说是可以虚构,但是人的情绪却是真实的。这里感受不到歌词本身所赋有的魅力与美感。
为什么不能保持一点点能让人产生美感的东西呢?后面可能有,但已经不能超过前面的灰暗与丑陋了。我没有看完。
影评:
是的,《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这样的《芙蓉镇》,所造就的轰动与成功,几乎是必然的——谢晋最后一部“伤痕”巨片,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创作力量,在电影票几毛钱的年代轻取过亿票房,甚至创下内地影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纪录。
几番运动几番秋:
一个幽灵一般的声音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始终记得的,是这一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是怎样的年代,才会有这样沉重的担待?是怎样的人性,才造就了这样坚忍的信念?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情节面前,也许会目瞪口呆,但那么陌生、那么遥远的事情,其实离我们不过三十来年!《芙蓉镇》扯开的,就是这一段尘封的记忆,那一道历史烙下的痕迹。
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这中间“四清”、“文化大革命”,几番运动几番秋。“芙蓉姐子”胡玉音从个体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农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监外执行的劳改犯,最后重新回到米豆腐摊前。王秋赦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到“运动根子”,再到党支书甚至镇长,最后一个跟头栽下来,成了真正的疯子。就连芙蓉镇,街上一度贴满了同一规格、同一号字体的标语、对联,街容“革命化”,人际关系亦“革命化”,但最后还是回到13年前干干净净的模样。
米豆腐摊热闹如初,人们兜兜转转,历史仿佛又回到了原点,13年的光阴也恍如黄粱一梦。然而,只须望一眼华发早生,便知道这13年毕竟不是一场梦。乌云遮天终又散,芙蓉花谢重又开,连疯子王秋赦还在敲着他的破锣,幽灵一般徘徊在芙蓉镇,声音凄凉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千万不要忘记啊——”这声音,在《芙蓉镇》身后19年,也一直回响在每个中国人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