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昭君出塞的小说言情
『壹』 有关昭君出塞的书有哪几本啊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由于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耸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们把昭君墓称作"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凭吊千古传颂的为民族团结做出巨大贡献的汉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贰』 求关于昭君出塞的正剧小说,不要穿越的。例如庞天舒的《出塞曲》
别是。、
态度都都雨
『叁』 王昭君的小说
《王昭君・出塞曲》算是比较好一个吧
不过个人觉得电视剧《昭君出塞》更好看啦
『肆』 找一本关于王昭君的小说
王昭君:献身民族友好事业的奇女子 作者可永雪下面是书的目录引言
一、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背景/l
(一)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1
(二)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演变/4
(三)汉匈关系由战争向和平,由敌对向友好的转化/8
(四)昭君出塞和亲的局面是怎样导致的/11
二、昭君出塞和亲的动机和效果/15
(一)一次自请求行的“特例”/15
(二)促成昭君自请求行的环境与条件/21
(三)昭君出塞路线和到了匈奴之后/24
(四)昭君出塞和亲所作历史贡献/28
三、昭君故里——兴山、宝坪/33
(一)昭君出生地——兴山县宝坪村/33
(二)屈子昭君原同乡——都为秭归人/34
(三)昭君与香溪的不解之缘/37
四、昭君墓的今昔/45
(一)青冢之称的由来/45
(二)昭君墓的今昔/48
(三)昭君墓——民族大团结的象征/56
五、历代歌咏昭君的文学艺术作品/59
(一)诗词里的昭君/59
(1)汉、晋时期作品/59
(2)唐、宋时期作品/63
(3)元、明、清及近、现、当代作品/70
(二)变文里的昭君/76
(三)戏曲里的昭君/78
(四)小说里的昭君/83
(五)音乐、歌舞、绘画中的昭君/88
(六)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度“昭君热”/92
参考文献/96
后记/98
如果喜欢小说 汉宫名媛王昭君(上下)(高阳) 书目录汉宫名媛王昭君
01 秭归选秀
02 初入长安
03 掖庭内幕
04 画像风波
05 呼韩邪进京
06 册封“宁胡长公主”
07 后宫惊艳
08 追捕毛延寿
09 姊妹情深
10 韩文代嫁
11 智捉毛延寿
12 毛延寿背叛
13 册封明妃
14 赵美之死
15 烽烟再起
16 匡衡出关
17 昭君赐死
18 打入冷宫
19 各施诡计
20 皇帝夜探昭君
21 深明大义
22 誓师匈奴
23 韩文见驾
24 智骗毛延寿
25 毛延寿中计
26 石显纳宠
27 昭君辞行
28 面见太后求懿旨
29 匡衡用计保平安
30 大义出塞
附:汉代名媛缇萦
01 淳于意师出阳庆
02 阿文闯祸被逐师门
03 缇萦阿文私定终身
04 不事权贵惹祸上身
05 徒弟为师四处奔走
06 阳虚侯奉命进京
07 淳于意被捕入狱
08 紧急时刻朱文现身
09 孝女伴父进京
10 各路游侠勇相助
11 忠心卫媪染重恙
12 邹哲智出奇策
13 缇萦舍身救父
『伍』 有关昭君出塞
只能算当时的“中外交流”,其实应该是促进了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交流。
『陆』 和王昭君有关的爱情小说 跪求
《美人吟@飞花弄影》 挺好看的 《穿越之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曲》 就知道这么多了。抱歉
『柒』 关于“昭君出塞”的书有哪些
http://tieba..com/f?kw=%D5%D1%BE%FD%B3%F6%C8%FB
你可以去昭君出塞贴吧的精品区看看 有好多才子才女的佳作
你的悬赏分是零 如果满意我的回答 请追加分
『捌』 推荐几本关于 王昭君 的书籍
《绣刊昭君和番双凤奇缘全传》
源于王昭君相关图书。写王昭君及其妹赛昭君和番事,汉元帝派毛延寿选美女人宫,毛延寿选得绝色美人,王君喜生太子。因前有昭君后有赛昭君同侍汉帝,故书名双凤奇缘。
怎见得,含羞带笑解扣吹灯,一个游蜂狂蝶,等不得循规蹈矩,一个嫩蕊妖花,耐不得雨骤风狂,生棘棘,灵犀深透,急煎煎,血染郎裳。是书有取于马致远《汉宫秋》,但于史实则多有混淆,如李广、李陵、苏武等非为元帝时人,而此书却将他们强合到一起。
姐妹共事元帝,更为庸俗之套路,怪诞之谈,且两昭君年隔如许之多,故本书实为满足低劣娱乐之作。至于艺术上,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情节都没有什么引人之处,昭君和元帝多给人造作而无血肉之感,昭君为完成姻缘而将己妹送入虎口,父亲被打而自己心喜,与人们心目中相去甚远。
书中虽欲同情昭君,但通观全书实应了“红颜祸水”之说。若无昭君,则无战事,更无江山之殆。故事情节也多平淡,且写昭君之墨也不够充分,还不时转到写战事和战争中的将帅。本书语言也较平淡枯燥,或为满足市井需要而未经加工而成。
(8)有关昭君出塞的小说言情扩展阅读:
王昭君典故:
1、平沙落雁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对汉称臣,并自请为婿,汉元帝挑选了宫女王昭君。
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2、画工弃市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 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历代文人多据此为文、吟诗作赋,如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陈志岁《昭君出塞》:“汉皇恨杀毛延寿,讵省根由在自身。”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玖』 关于 昭君出塞
我是这样理解的:
汉恩浅:昭君因毛延寿丑化其画像,多年不得天子恩宠,寂寞深宫。
胡自深:呼韩邪单于对昭君一直很尊重,后又将她立为正室。
含情:最好不理解为爱情,这应该是她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因为处在匈奴的环境里,想说也找不到人述说。只能弹着汉民族的传统乐器琵琶了。
黄金杆拨春风乎:就是在拨动琵琶的琴弦,弹琴呢。
弹看飞鸿劝胡酒:一边弹,一边看着天边的大雁,喝着匈奴的酒。因为大雁是每年南飞的,可以回归,和昭君自己形成对比。
汉宫侍女就是昭君,沙上行人大概指她死后,行人路过她在塞外的冢。
相知心,大概指她与单于之间的感情。
相传塞外草是白的,惟有昭君墓上的草是青的,称青冢。可叹青冢现在已经被草淹没不在了。只有昭君思乡弹的琵琶曲好像流传至今。
理解昭君,最好不要流于她和两个男人的感情,因为这样理解的昭君本来就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她了。她的感情更多的大概是关乎民族国家的。
『拾』 有什么关于王昭君的书【txt】
《落雁韵舞—王昭君》
再介绍去看庞天舒著的《王昭君-出塞曲》(花非花系列),这本书写得很棒,作者根据历史资料短短的一篇话,考证加想象,写了一本讲述昭君一生的书,值得一看。
这本书从王嫱出生讲起,到出塞更名王昭君,再描写了其作为宁胡阏氏在草原上的生活以及改嫁直至逝世,无不感人至深。
偶最爱昭君出现在和亲大典上一幕的描写,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那种想象中的美让人震撼至今。偶在高中图书馆里看得此书,即立志要做美女,可惜天不遂人愿阿。西西
不管如何,这本书是至今本人看到的将历史与言情(说是言情有点对不起作者,不过很难定义,姑且让偶这么说吧)结合的最好的一本有关昭君的书,看过四遍了,依然不忘,哎~~可惜书店里没见过,只在图书馆里看到过。上海的黄浦区图书馆三年前有的,现在不知道还在否。推荐大家去看看,要是买得到别忘了知会我一声,我至今没买到,遗憾啊~~
花非花系列也有其他的古代美女故事,比如柳如是等,具体忘了,只记得了《出塞曲》,对王昭君的故事有浓厚兴趣的亲们,去看吧~~
______
不过,我真的没有找到TXT格式的,sorry,看实书更有感觉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