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红院迷情校园小说
《媚公卿》
前世,她千万百计地取代族姐,成了那个男人的正妻,结果,她的夫君一生都不曾踏入她房门半步,最后于绝望的爱中自焚而死。
重生后,在这个讲究门第风骨的魏晋时代,她起于卑暗,胸怀机谋,利用先知,步步为营,在一次次的惊与险中脱颖而出。
琅琊王七,魏晋第一名士,风姿飘逸,面对她的利用和逃脱,他说:是不是我一贯的表现,太过宽宏超脱,使你想用则用,想离则离?
在爱情与自尊中,且看她如何与这贵比帝王的腹黑男子斗智斗勇,如何让曾经对她弃之如敝屣的男人痴迷执著,如何摆脱成为家族讨好上位者的工具,赢得别样人生……
《卿本风流》
她助他得到富贵,却在他权势滔天时,被活活逼死。
重生回到当初,她将步步为营,借那倾城男子之势,为自己谋一个富贵悠闲。
————淡淡一笑闲袖手,转眼翻覆世间云
《风月无边》
一次意外,少女卢萦拥有了超常的直觉。
于是,在这个繁华初定,儒风最盛的东汉初期,不想再仰人鼻息,也不想再贫困潦倒的卢萦,为了她理想中的富有和尊荣,开始了周全的算计,智慧的攀爬。
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路算计下去,她会遇到那么一个阴谋家……
《庶女有毒》
庶女有毒,相府庶女,苦熬八年,终于一朝为后,凤临天下
世事难料,夫君竟然对嫡姐一见钟情,废她皇后之位,迫死她亲生子!
冷宫中,她咬碎牙齿,一口饮尽毒酒!
对天发誓,若有来生,再不与人为善,绝不入宫,誓不为后!
丞相府里,庶女重生,恶女归来:
嫡母恶毒?巧计送你上黄泉!
嫡姐伪善?狠狠撕开你美人皮!
庶妹陷害?直接丢去乱葬岗!
既然不让我好好过日子,谁也别想活!
本打算离那些祸害发光体越远越好
谁知男人心,海底针,捞不上,猜不透
发誓要彻底远离的男人却为她要死要活
上辈子的死敌表示暗恋她很多年了
还不幸被一只天底下最俊俏的无赖缠上
她重活一世只想低调做人,这些人却恨不得拉她接受万民膜拜。
看来,她这辈子的清静生活——还很遥远……
《云鬓凤钗》(文案不靠谱,其实挺温馨深情的)
重生了,踢开剧本,自己导演花好月满人生。
阮明瑜给自己订的十年计划里,只有两件事:
第一,让天下首富的爹藏富啊藏富,低调啊做人;
第二,让阮家和未来的皇帝搞好关系,再也不要落得个当肥羊被痛宰的下场。至于男人……,算了,姐前世受够了这种生物,今世很忙,没空想。
《阿莞》
前世为了报仇,她失去了所有尊严,泯灭良知伤害无辜。
重生而回,她不会再让任何人取代自己;
因为我是阿莞,独一无二的阿莞。
这一世,我只愿携子之手,幸福终老。
《重生之擅始善终》(现代)
每个优秀的男人总会遇到一个或几个张雾善,她家世极佳,容貌中上,见识一般,性格恶劣。最后他总会离开她,因为她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女配角。 前世如此,今生亦然。 可谁说女配角就不能活得风生水起,闪闪发光?说那么多,其实就是一个爹不亲爷不爱哥不疼的任性千金重生后如何活出自我的故事……
❷ 文言文的现代文字翻译
1. 翻译现代文言文,用文字翻译是什么意思
好吧,我来胡诌一下。总的来说,这不能叫文言文,现代小诗还差不多,最多带点古风。
“原来,那天,雨下了,是太多事压到了。”从这里看,此人用雨天来渲染哀伤的欺负,且直言不讳“太多事压到(倒?)了”可见此人心情不佳,或许压力大或许其他遭遇。
“西风总是过往,奈何桥总新人叹。”西风在文言文里常指秋风,给人以无力,腐朽的感觉。
而奈何桥,在中国道教观念中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的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魂魄在这里遗忘前衫手世今生!这一句不论怎么看都是在渲染,抒发一种悲的气氛——个人认为趋于无病 *** 。
“一日之日,总不是星光点缀天下,何诉如此痛苦之下。”篇头很明显是在说光阴流逝,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总有坎坷,总有哀伤。“何诉如此痛苦之下”何诉的理解有(1.诉之何——向何处诉说;2.何必诉说;此处当选择后者)
“三天两头说那怡或衡嫌红院,怎知众人心?”怡红院我们常常小说中青楼以此为名,但实际上这也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怎知众人心”怎么能够知道大家的心思呢。作者似乎想要说明什么。
“怕几,十分不配怎又,只能自叹自伐。”一幅自艾自怨的画面,我只能琼瑶式的认为,作者在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产生“不配——配不上”的心里。
“想那日,我们把言撒下,如今,殊途天涯。”这句很好理解,“言撒下——我可以理解为承诺”而辗转今日,他日种种早已烟消云散,“殊途天涯——可以理解为分生,不再那么亲密无间,或者是指分手”
2.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拦袭的翻译器是什么
名字:在线文言文翻译
网址:wyw.5156e
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
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
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
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❸ 红楼梦诗词赏析——67.怡红院(红香绿玉)
目录二
红香绿玉(贾宝玉)
[说明]
这是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
[注释]
1.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为什么说偏呢?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鉴赏]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培睁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配漏岁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搜侍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特点很相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有意无意与房主人有关。
此外,作者还让题对额变成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的一次实地考核:一方面是被人称为“自幼酷喜读书”,当时在朝廷做官的贾政,以及他门下的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面则是所谓“愚顽怕读文章”的封建逆子贾宝玉。考核的结果,谁优谁劣,谁智谁愚,谁被弄得窘态百出,这我们已从小说中看到了。在这里,作者对贾政及其门下清客相公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
❹ 红楼梦怡红院景物介绍
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垣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肢衡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引人进入房内。
只见其中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罩饥氏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
一_一_,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_式样,或圆,或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玲珑剔透。
倏尔五色纱糊,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如幽户。且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
(4)怡红院迷情校园小说扩展阅读
怡红院,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
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物散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怡红院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怡红院里面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❺ 贾宝玉的怡红院,像迷宫一样,有什么含义
贾府修建了大观园,大观园中修建了很多屋子和亭台楼阁,宝玉居住的怡红院是其中四大院子之一,怡红院的种种装饰都很有特色,它将怡红院塑造成迷宫一般,贾政等人第一次走路的时候都迷路了。那么怡红院为什么要修建成迷宫一般,这有什么含义呢?
第一,怡红院的迷宫似的构造很特别,雕空玲珑木板塑造没有间隔空间怡红院是困住宝玉的迷宫,宝玉不想走出去,可是这里也是误了众人的“遗红院”,女孩子们把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怡红院中,可是宝玉却没有做好的大家的保护神。宝玉受到王夫人的管制很严重,王夫人的命令他都不敢违抗,所以王夫人惩治晴雯、芳官和四儿的时候,宝玉未发一言甚至事后什么都做不了。
后来贾府抄家,宝玉自身难保更加无暇顾及众人,后来宝玉得到平安可是他又走向出家的道路,所以大家还是没有办法再留在他身边,他的身上也就让众人的女孩子留下了遗憾。怡红院让宝玉迷惑,可是何尝又不是迷惑了其中的姑娘们。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❻ 迷宫与镜子——贾宝玉的成长王国怡红院
怡红院是大观园中三个面积最大的居住院落之一,另外两个院落一处是李纨居住的稻香村,一处是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相较于稻香村土黄色的基调,田园式的风格,蘅芜院山石芳草的外部,雪洞式的内部,怡红院的突出特点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怡红院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风格呢?让我们回到小说第一回:
当初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心切慕之……,那石央求一僧一道: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一僧一道答应: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
小说开篇这段神话是对贾宝玉先天属性的界定,是贾宝玉的种种异于常人言行为的根源。要充分理解贾宝玉,必须从中小说开篇的神话故事中寻找答案。可惜,多数论者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读红楼的心得,确立了三个文本优先的原则。一、文本先于作者。二、文本先于批注。三、文本先于理论。也就是说作者和脂砚斋等批注者尚在文本之后,更何况是某种理论?文本一旦生成,它就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了,这时候,哪怕是作者,也只能是以读者的身分来阅读,甚至,作者写出的东西和自己的预期相悖。即便是小说中的人物的原型,也只能是以读者的身分来阅读。所以,脂批明凳友也不完全靠得住。用一种文艺理论或者哲学理论去解读小说,当然是可以的,比如王国维用叔本华哲学理论,李劼的用存在主义理论来解读,西方还有学者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解读,虽然能成一家之言,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但终就没有进入文本内核。之所以说没有进入文内核,是因为当你一旦使用某种理论是解读,阅读时必然会按照理论所需去选择、组合、阐释文本,等于是重建了文本,与原文本必然产生距离,而非文本本身。
让我们回到贾宝玉的先天设定,梳理贾宝玉的生命轨迹:首先是补天者,由于无材补天,转而成为失意者,异常悲痛,偶闻人间繁华,心切慕之,遂借助一僧一道的法力,来到人间成为受享者,当体验够了“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后,历劫终了,遂回归本相,成为被度脱者或者说成为参悟者。在这里,说明一个概念,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贾宝玉是在“成长”,从仙界的角度来说,贾宝玉是在“被度脱”,成长即被度脱。
贾宝玉的四个阶段轨迹简述如下:
补天者→失意者→受享者→被度脱者
贾宝玉在人间的十九年正是他生命轨迹的第三、第四阶段,是他受享和被度脱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如一僧一道所说的,是“乐事”,同时也是“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是“受享”也是“磨难”,在“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痛苦”中,贾宝玉既是激槐在“受享”,也是在“被度脱”,所以第三、第四阶段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第三阶段是第四阶段的母体,两者之间是化生关系。
一僧一道把贾宝玉带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脂砚斋在以上四句分别点出“伏长安、伏荣国府、伏大观园、伏绛云轩”,这里的长安是都城的代名词,绛云轩是怡红院未有之前贾宝玉的居室,有了大观园以后,怡红院成为绛云轩的继任者,两者在名称上也是一脉相承,绛云轩之“绛”字,怡红院之“红”同义,都从“红”,即“女儿”上来。如果说这两者之间除了先后顺序以外,还有什么区别,我以为,绛云轩不够独立,怡红院足够独立;绛云轩不够自由,怡红院足够自由;绛云轩没有彰显权力,怡红院彰显了权力。也就是说贾宝玉“温柔富贵乡”的主要场域是“怡红院”。
怡红院外在给人印象是这样的:
院外绕过碧桃花,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就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内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粗笑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后院是满架的蔷薇、宝相,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桥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贾宝玉在“怡红快绿”一诗中写道: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怡红院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个是“院有嘉卉”,一个是“庭藏良禽”。仅以上语段,有植物:碧桃、竹、柳、芭蕉、海棠、松、蔷薇、宝相等八种植物,宝相是一种植物,要么是一种蔷薇,要么是苹果花的别称,小说中以“满架的”修饰,宝相在这里应该是蔷薇的意思。即便“竹篱”的“竹”不算在内,至少也提到了七种植物,共同构成了色彩明艳、香气迷人的植物世界;“各色仙禽异鸟”连同“仙鹤”构成了飞腾跳跃、鸣声啁啾的动物世界。这个小世界,给人舒适、温暖、有序、高雅、富足的感受。这样一个世界,是怡红院外部的“温柔富贵”特征。
怡红院配备这么多花鸟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来读第三十五回这段:这两个婆子在谈论贾宝玉,她们说贾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五十八回里,贾宝玉看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他立刻有了感叹,“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后来,贾宝玉看到一只雀儿飞来,在枝上乱啼,又发了呆性。他想到,“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在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由此我们可知,怡红院的花鸟也是贾宝玉对话的生灵,犹如公冶长能懂鸟语,是贾宝玉“情不情”表现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对接小说第一回,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是就以甘露之水浇灌绛珠仙草,他这一万物有灵的“齐物”观念,自太虚幻境到人间保持了一致性。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贾宝玉看到的人世间“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的广阔性、深刻性就比一般人也就多得多,其“成长”或者说“被度脱”的体验也比一般人更广阔、深刻。
在诸多的植物里,那本芭蕉和那树海棠无疑是浓墨重彩描写的杰出代表,也是院名“怡红快绿”的得名原因。关于西府海棠,贾政介绍这叫“女儿棠”,源自外国之种,但对海棠出于“女儿国”的传闻,贾政并不认可。有专家考证“西府”指关中西部,今宝鸡地区,即便如此,对于阅读实无多大帮助,我们要关注的是作为“意象”出现的海棠,而非海棠本身。小说中写道,宝玉点头说:“大约骚人咏士,以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意思是,西府海棠呈现女性的曼妙姿态,世人不免望花生义,衍流出附会之谈,万不可当真的。宝玉果然杂学旁收,面对奇花异木,随处侃侃而谈,颇有通达之风。关于匾额,宝玉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不如题作“红香绿玉”,才算两全其美。怡红院“蕉棠两植”,这本无奇异之处,古人追求自然和谐之美,居所多种草木点缀。然而,《红楼梦》的文字精雕细琢,往往小处设伏,出人意料。怡红院成为宝玉的住处,它的一草一木似乎都被赋予特殊的寓意,也造成了《红楼梦》解读陷入无休无止猜谜的怪圈。
比如,有知名学者借这株海棠做了文章,认为它是史湘云的象征,证据呢?就在“寿怡红”一回,湘云掣签时正巧抽出一枝海棠,与怡红院的女儿棠遥相呼应。由此得出结论:湘云对宝玉的意义非同寻常,甚至隐伏八十回后“宝、湘遇合”的故事。
但是,如果“海棠喻湘云”,芭蕉又何指呢?据专家考证,“鹤”也与湘云有关(寒塘渡鹤影、鹤势螂形),此处明文出现“蕉鹤”一额,俨然蕉、鹤并举,为何不是“芭蕉喻湘云”呢?
还有,宝钗后来成为宝玉正妻,按说蕉、棠总有一种和她相关,但宝钗掣签却是一支牡丹,而牡丹在她的居处了无踪迹。黛玉掣出一枝芙蓉,潇湘馆的代表却是竹林。探春掣出一枝杏花,杏花遍植在李纨居住的稻香村,谁能扯清探春、李纨和杏花的“影射关系”?五十八回,宝玉对着一株杏树感慨,自忖“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究竟是他辜负了李纨还是探春?另外,三十七回成立海棠诗社,众人各取一个别号,探春说:“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吧。”芭蕉又成了“探春的象征”。因此,所谓“海棠喻湘云”,貌似合理,实则以偏概全,完全经不起推敲,更无可能成为“宝、湘遇合”的证据。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蕉、棠皆可喻美人。蕉、棠并植于怡红院,意在暗示宝玉“爱红”的习性。我们不能局限于“寿怡红”一回众钗与众花的对应关系,那只是一次席间游戏,也是作者对众钗的一次群体性伏笔。究其本意,并非构建书中“花喻女儿”的具体意象——某种花卉固定指代某一女子。
如果一定要有所指的话,考虑到小说的整体构思,“蕉棠两植”它应该是照应第五回词曲“钗、黛并立”的现象,分别隐指钗、黛二人。芭蕉如果是黛玉的话,证据是潇湘馆也种有芭蕉,宝玉和黛玉之间有手帕传诗,类似于“蕉叶传书”。也有从色彩来分别的,认为黛玉的五行属性是木,主色为“青”,所以,芭蕉指黛玉,但是,宝钗的五行属性是金,主色为“白”,海棠的“白”在哪里?有人说,宝钗不是咏过白海棠吗?但是,在海棠诗社活动中咏白海棠的除了宝钗,女孩子还有探春、黛玉,还有诗疯子史湘云,她还做了两首呢。况且,怡红院中的海棠是“红”色的,与对宝钗的五行设定也不符。
为什么各种解读都很难周全呢?因为,书中以花卉喻群钗,却并无定指。也许某钗主要对应某种花卉,但换一个场景,其对应关系也可发生相应的转移,换句话说,这种指向并不具备唯一性。书中的“花”与“金、玉”一样,属于特殊的文学符号,根据情节需要,有其特指,也可泛指,如同凤姐所说“你也玉我也玉”,有时甚至成为一个群体的象征。
无论是芭蕉还是海棠,都是绿叶红花,都是极美的植物,两者从文化层面很难分开,正好是“蕉棠两植”,难以取舍的象征物,也就是钗黛合一的象征物。这也是贾宝玉内心中艰难的取舍过程,是他“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抉择。
怡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多数研究者认为是贾宝玉前身的“物像”,看似有道理,细推起来还是有疑点的。第一,女娲大神遗弃的是“一块”石头,这里点缀着几块山石,那么,哪一块是女娲遗弃的那一块?或者说,为什么要从一个整体变成若干碎块?第二,一僧一道已经把那块石头变成了宝物——“通灵宝玉”,这块石头伴随贾宝玉出生,是贾宝玉的“内丹”,日夜不得离身。何来又多出一个形体处于怡红院中?进一步推演,更难解释。蘅芜院处于大石环绕之中,岂不是贾宝玉全力在保护薛宝钗?古代庭院,凿池引水,堆土立石,以求自然之趣,这在造园艺术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过多解读,实则无益。对于怡红院的山石没有必要大做文章。
怡红院在大观园中的位置很值得注意。小说中写道:“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这里是哪里?大观园的大门附近,大观园的东南部,沁芳溪流出园子的结束处。以下略作解说。由于文中部分描写稍有矛盾,所以关于大观园的方位布局多有争论,就目前流传最广的两个版本,一个认为怡红院位于西南角,另一个则认为怡红院处于东南角。然而根据文本给出的描述,可以证明怡红院处于东南角,下面是最明显的一处描述:在第十七回,贾政与众人游览大观园时,至怡红院的花障处,见一清溪,贾政便疑惑,问这股水从何而来,贾珍答道:“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庚辰侧批:于怡红总一园之水,是书中大立意。】从那墙下出去。”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怡红院位于大观园东南角,其与西南角的潇湘馆最为相近,且都为园中清幽之处。怡红院为什么要安排在这个地方呢?第一,根据“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古人的观念,东南处最为低洼,宝玉处于园中最低处,他是自己“女儿至上”、“女儿至贵”哲学的实践者;第二,地处大观园门口,担当着大观园的保护者,宝玉充当了众女儿的守护者;第三,地处沁芳溪水出园之处,宝玉成为众女儿生命的见证者。因为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沁芳溪水等同于女儿命运之河。
怡红院的主建筑,是“小小五间抱厦”。这个说法比较含混,到底有几间几进呢?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房子有两排,第一排是三间,中间开门,第二排是五间,比第一排两侧各多一间,后门可通,两排中间有走廊,成封闭状态。两排房子均为一进。
怡红院内部的第一回描写,以宝玉父子的眼睛来看:
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说着,又转了两层纱橱锦槅,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
第二次大段描写,从刘姥姥眼中看出:刘姥姥便度石过去,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子,只见有一房门。于是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忙笑道:“姑娘们把我丢下来了,要我碰头碰到这里来。”说了,只觉那女孩儿不答。刘姥姥便赶来拉他的手,“咕咚”一声,便撞到板壁上,把头碰的生疼。细瞧了一瞧,原来是一幅画儿。刘姥姥自忖道:“原来画儿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面想,一面看,一面又用手摸去,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得了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第二类是零星描述,散落在书中各章节中,是对详细描述的补充延伸。第二十六回“(贾芸)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又进一道碧纱厨,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第三十六回“宝钗便顺着游廊来至房中,只见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转过十锦槅子,来至宝玉的房内。”第三十七回“却见槅子上碟槽空着。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第五十一回:”你把那穿衣镜的套子放下来,上头的划子划上,你的身量比我高些……忽听见晴雯如此说,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划上消息……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外间值宿的老嬷嬷嗽了两声。”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第五十六回“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如今倒在大镜子那里安了一张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经。”第五十七回“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
通过这些精彩的室内描述,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怡红院正房的室内空间是如梦如幻、扑朔迷离的,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幻”字,简直是一座迷宫。
之所以说怡红院是迷宫,主要基于下面四个理由:
首先:怡红院的诱惑太多。房子内部的雕板花样品类繁多,各式各样;槅板上古玩珍品、鼎屏书剑,应有尽有;纱绫帷幔,五彩绚丽。如此种种,的确是温柔富贵,但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来说,何尝不是充满了的诱惑,诱惑到使人沉迷、不能自拔的境地。
其次,怡红院的脂粉气太重。我们知道怡红院有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碧痕、红玉、四儿、芳官等等至少十几个个性不同、但都美丽可人的女孩子,和这些女孩子脂浓粉香、鬓垂钗亸、莺娇燕嗔、日夜厮守,宝玉虽以呵护者自居,但何尝不是欣赏者。甚至连装饰画都是女孩子,即便这些女孩子没有主动勾引宝玉,宝玉自我的沉迷自是难免。这里上演着人间的各种悲喜剧,例如:第二十五回隔花人远天涯近,第二十六回黛玉独立花阴悲泣,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第四十四回平儿理妆,第五十二回晴雯补裘,第六十三回夜宴,第七十七回海棠预老等等。这些事件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将成为贾宝玉决定走出怡红院的原因。
第三,室内空间是迷宫。怡红院正房是五间的上房。在这五间正房前又加出三间,称为“抱厦”。这样一来,室内空间就扩大了。颐和园的乐寿堂就是采用的这种建筑手法。怡红院室内各房间之间的分隔,并不是用墙来封死,而是利用雕空玲珑的木板做成各种花罩、槅扇来分隔。房间内部还有暖阁、碧纱橱等分隔,在空间上互相贯穿流通,从而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创造出迷幻的空间效果,难怪贾政等“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在这样一个处处都能有风景,处处都有可能的空间里,看似有很多路可供选择,实际上能走出的路是极其有限的,岔道虽多,属于你的永远只有一条。这种房屋构造即象征着,在一个充满诱惑的迷宫里,贾宝玉面对无数的道路选择。
第四,镜子造成了幻像。小说中写道镜子的地方很多,贾政见到了,刘姥姥见到了,贾芸见到了,晴雯和麝月谈到了,宝玉和麝月见到了。小说第五十七回: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镜子的折射使本就是迷宫的怡红院空间增大,更加虚幻迷惑。另一方面,对于小孩子,成长中的宝玉来说镜子增加了幻想,虚虚实实,让人很难分辨,怡红院更加光怪陆离,难以走出。
怡红院的设计既是顽石下凡的“受享”要求的实现,也是宝玉“由色入空”,其色有令人“目盲”的“世间万物”,其色还有令人“心盲”的“多情女儿”,当他把这些都放下的时候,他就具有了所谓“转身、出走”的可能。怡红院的“迷途”和镜子照出的“虚幻”,贾宝玉什么时候能“勘破”这些“幻像”,什么时候就彻底地从“温柔富贵乡”的“色”世界彻底走出,走向回归生命本体的“空”的境界,完成他在人间“历劫”的经历,成为一僧一道的“度脱者”,或者说人世间的“了悟者”。
怡红院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是作者为贾宝玉量身打造的成长空间,是贾宝玉先天属性(受享)和后天属性(度脱)的完美结合空间。
❼ 大观园里蘅芜苑,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紫菱洲,秋爽斋,藕香榭的主人分别是谁
蘅芜苑(薛宝钗),潇湘馆(林黛玉),怡红院(贾宝玉),稻香村(李纨),紫菱洲(贾迎春),秋爽斋(贾探春),藕香榭(史湘云)。
1、蘅芜苑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一处建筑物,匾额题为“蘅芷清芬”,为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
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暗喻了宝钗外表藏愚守拙,内在天然可爱,并且亲近佛道的思想性格。
2、潇湘馆
潇湘馆,《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
贾宝玉曾提匾颤敏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
3、怡红院
怡红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主景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住所。试才题对额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
元宵省亲时,元春不喜“香玉”二字(因暗指黛玉),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
4、稻香村
稻香村,又名浣葛山庄(元春赐名)曹雪芹所著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为李纨的居所。李纨因此处得诗号稻香老农。
5、紫菱洲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是一处临水建筑,位于西南部的蓼溆一带,与潇湘馆相距不远。
紫菱洲为缀锦茄纯枝楼所处的位置,为贾迎春在园中的住处。所以第三十七回开海棠诗社起别号时,宝钗说“他住的紫菱洲,就叫他菱洲”。邢岫烟在大观园时也住于此。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来此徘徊。
6、秋爽斋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裤耐。
7、藕香榭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处景观建筑,史湘云曾在这里开海棠社,设螃蟹宴。贾母二宴大观园时,在大观东面的缀锦阁底下吃酒,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习乐曲,借着水音欣赏,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而来,格外好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藕香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秋爽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紫菱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稻香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怡红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潇湘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蘅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