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校园小说
Ⅰ 宗璞 红豆的主要内容
宗璞 《红豆》的主要内容简介:
1956年,作为新来的干部,江玫回到了阔别六年的大学母校。总务处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学时住过的房间。房间内一切如旧,她在耶稣像后找到了自己当年放的小盒子,里面是镶着两粒红豆的银丝指环。她拿起这两粒依然鲜亮的红豆,往事像一层烟雾一样从心上升起,泪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她的生活中闯进了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学生萧素,另一个是萧素的同班同学齐虹。萧素以渐进引导的方式,启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励她加入歌咏团唱《黄河大合唱》,在新诗社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带她阅读革命书籍,邀请她在诗歌朗诵会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让她参加墙报抄写、游行救护等工作。江玫从萧素的身上看到革命的力量,意识到萧的生活是和千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非常炽热,似乎连石头也能温暖,从而产生了对共产党的认同。
与此同时,出身于资本家的家庭、有着一张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齐虹,以他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赢得了江玫的爱情。二人爱得如痴如醉。但是,江玫日益感到两人的思想差距,其实早在爱情的初始,江玫就隐约感到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
逐渐的,除了自己的疑问之外,母亲和萧素的看法,也使她爱情心灵里的“空隙”更无法填满。无止境的争吵和哭泣,让爱情成为两人的折磨,她陷入无法取舍的挣扎,他不知么就闯进了她的生命,她也永远不会知道该如何把他赶出去。而一心想要独占江玫的齐虹更加焦躁,举止越来越专横。
北京解放前夕,萧素突然被捕,齐虹的反应让江玫清楚地意识到两人间的鸿沟无法跨越。与此同时,江母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死亡的真相。原来,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没有回来。父亲的屈死和母亲的眼泪,切身的家庭悲剧,让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选择。最后,在国仇家恨的交错下,她坚定地拒绝与齐虹一起去美国,以“我不后悔”为两人的爱情画下了句点。
(1)红豆校园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宋如珊对这本小说的评价:
江玫、齐虹、萧素都是大学中的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家庭背景、处事态度、人生追求却不相同,三人聚合迸出的生命火花,交织成江玫的成长历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随着江玫的喜怒哀乐情绪起伏。而这种共鸣不仅来自宗璞小说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来自她坚持的“诚”和“雅”的创作主张,这些正是《红豆》迥异于1950年代概念化、公式化主流文学之处 。
Ⅱ 宗璞的作品红豆中的好句有那些
1、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舞飞着,本来是荒凉的冬天的世界,铺满了洁白柔软的雪,仿佛显得丰富了,温暖了。
2、路旁的假山,还在老地方,紫藤萝架也是若隐若现的躲在假山背后,还有那被同学戏称为阿木林的枫树林子,这时每株树上都积满了白雪,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红豆》是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
(2)红豆校园小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
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