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听书 » 一句顶一万句免费全文听书

一句顶一万句免费全文听书

发布时间: 2021-07-19 01:55:06

Ⅰ 谁能帮忙写一下《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秋水著)

在随机中寻找自己:《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先锋作家中,最喜欢余华和刘震云,倒不是因为学理上得出的结论,惭愧读书甚少,如莫言、残雪、格非等先锋作家,议论起来恐怕让人抓住尾巴,笑掉大牙。说起新作,余华十年磨一剑写出《兄弟》,刘震云倒显得勤快,新作不断,我想这种勤快大抵也有导演催促的意味,电影和文学较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个人觉得(从正规的研究方法说是接受美学范畴读者中心论的角度去看),两者的作品似乎读起来有点南辕北辙。总体来讲,先锋文学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点在众多理论家批评家甚至本人极其不成体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窥见一斑。但如今已不是1985年,而是新世纪红旗飘扬的2009,所以无论是从结构或是语言上来讲,两人的作品充其量只是多棱镜的一角罢了。
原谅我的后知后觉,两人的作品皆是在大学时代开始涉及,那时正值《兄弟》刚刚出版,争议颇多,所以买来一本看个究竟。那时候寝室规定11点熄灯,或是情节确实吸引,或是生活过于无聊,总之在被窝里拿一手电筒一直看到天亮,而且还会跟随情节的进展傻笑偷笑或是淫笑一阵。即使是其成名作《活着》,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一口气读完。总地来说,可以用作者一书名的字面意思概括阅读其作品的感受“在细雨中呼喊”;而后者就不同了,读刘震云的第一篇小说是《温故1942》,情节大概记不清了,是饥荒那档子事,然后是《一地鸡毛》,“小林家的豆腐馊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开头挺艮的,现在看来也没啥,直到前几天看完的《一句顶一万句》。按着上文的办法,用一作品概括刘震云作品的感受,非“一地鸡毛”莫属。在我看来,刘的文章是纠结着的,是家长里短,或者是跟那部香港电影同名“破事”。由于我急性子,一读这样的文章,总是不能一口气,否则心脏难受,所以,读刘的文章从来都是一天几十页的进度。也不是为了理节奏,就是读不下去罢了。而且,每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总会叹口气,意思可能是“总算读完了”。
言归正传,说说《一句顶一万句》,买书的时候看到许多评论者说,大抵的意思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还能有这样的作家实属难得。事实上并不如此,依我而言,文学始终是小众的奢侈品,像现在一些人开始从文学来做一些所谓文化研究的事儿,纯属狗屁,且不说两者是否存在包含和依靠,单就从一件事扯到另一件事,已经是大不道了。所以,说难得这类人,我只能说你涉世太浅,涉作品太少,比我还少。看看当代的作家,我总在强调,文学没死,毋庸置疑。我以为,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一个坎,那两千年则是另一个坎,曹先生在《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一书中就曾说过,此时的文学,无论是语言或是结构,都是一次明显的丰富。当时许是改革开放带来了高潮,而新千年则是由于网络盛行带来了快感,(当然本人不是苟同“网络文学”这一说法,事实上,所谓的“网络文学”只是媒介研究罢了。)语言和结构的丰富程度再次提高,一些新的词汇进入文本,现在让你去读《你别无选择》,你怎样也不会理解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存在有其必要客观因素。如果硬要说出个一二三,建议去买《小说月报》看看,慢慢体会。
再次言归正传,单说《一句顶一万句》。小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大概是这样说的,“有些人一天十句话都说不上,有些人一天要说几万句。”总之是有人能说,有人不能说,能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到点上,不能说的人不一定就不能说到点上,当然能说的和不能说的都有可能说到点上。小说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两部分。个人认为上部好些,可能是因为本人总是虎头蛇尾。故事还是刘震云的故事,写法还是刘震云的写法。就算不给你作者名也能知道是谁写的小说。曾经有人问我为何喜欢这作家,我说,这人太他妈懂得生活了,我以为,能把生活中芝麻绿豆的事芝麻绿豆地描述起来,即是高手,并且,由于本人半路出家,术业虽未专攻,但却并没忘本,所以总把刘的作品视为做民生新闻者的必读书目。而且,我确实尝试过拿起笔来写些什么,可即使是操作一个短篇,都觉得词穷。所以作家之所以称为作家,都不是等闲之辈。
故事从几家人推及开来,试图去反映一个群体。这样就会有广泛的意义,生活细节处理得很好,但是我也一直想问,刘震云是否对于豆腐有所偏爱,或是河南卖豆腐成风。从出延津的过程来说,各种纠结,最后人生还是一个随机,加上回延津记,都是一个道理,而能够构建出如此多的人物,把他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可以视为顶流作家的基本素质。而对话的设计是也值得称道。我总认为小说的对话极其重要,有些作家如什么宝贝之流,虽然生活勇敢,写作细致,但没有对话留给读者的只剩体会,并不是活生生的场景。她就那么一写,你就那么一看,体会到体会不到,阐释了过度阐释了,都没什么意思,我甚至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宝贝的什么作品和郁达夫《沉沦》的什么比较,当时感觉这个雷人,那作者是哪来的聪明才智,比较这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此话至此,本人以为,小说一大亮点是在那样一个时代,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找到了一个契合点,被讽刺化了的教堂和牧师、八个教徒,并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非前三号角色,笔墨恰到好处,味道十足。而农民生活,和旧农民思想,也都句句入理。并且可以看出,作者也算是照顾广大国人了,河南话并不是很多。
牛逼之处不说也罢,个人体会皆不同,说点个人的愚见。首先,结构上,时间段拉长以后,总会不好把握,从吴摩西到牛爱国,分成两部,多少有些觉得出现空挡,不如来个“延津周边游荡记”,专写巧玲一代好了。时间拉长到百年,又想写得细致,用36万字来求全恐怕分量不够。由于回延津一下子跳到了牛爱国一代,导致在这部分,作者隔一段时间就要往回拉一拉,找到和前文的关联,反复说道谁谁也就是谁谁,是谁谁的孙子孙女。有时候,甚至让我感觉,这么码,不像是为读者码逻辑顺序,到像是自个儿在那码一遍,别把人物弄迷糊了。要知道,能拿起刘的大书看起来的,多数该是读过几本书的,不至于要反复说才能明白谁和谁是怎么回事。第二,语言上,这可以说刘氏专利,但是也不好一遍一遍说不是为了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更不是为了什么,而是为了什么,这就多少让人感觉拖沓,本来15万字写完的事,非要写30万,而这么兜圈子有时候也会把自己兜进去,在回延津,开始介绍巧玲姓什么的时候,就让我起疑,应该反着说才对,最后是姓姜。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刘文章纠结的地方,不单是情节和人物情感上的纠结,在小说最直观的白纸黑字层面就已经让人觉得有些透不过气。当然,这些也许都是作者的考虑罢了,读者往往只配发牢骚。
我也一直以为,小说结尾的处理实属关键一刀,捅好了,是心脏,捅不好,充其量是个大腿。结尾依然是刘的风格,不愠不火,但力度十足。归结起来,个人觉得,每个人都要寻找,寻找的不是人,不是物,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

Ⅱ 求《母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答案,题时标上序号,原文如下:

求《母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的阅读答案,题时标上序号,原文如下:
网络搜索一下:皮炎脱敏门诊第一名,就可以找到最著名专家教授医生详细解答的答案了,希望能够帮到你吧。

希望你搜索到有用的信息哦&

Ⅲ 谁有 《一句顶一万句》 的txt全文,麻烦发一下啊!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
你要的已发送.
请及时查收.
收件箱内没有. 请看下垃圾箱
满意的话请及时采纳答案 O(∩_∩)O
By ~ Dear Jane 或 304

Ⅳ 有哪些好看的书值得推荐

这些书我都看过,有的还读了数遍。
中国古典文学:世说新语;史记;三国志(先主传看了无数遍);四大名著(这个不用多说);金瓶梅(写人性写到极致,现在还记得夜晚下着雨,躲在被窝看李瓶儿之死那一章,不知不觉地潸然泪下。);浮生六记,清 沈复(强烈推荐,平淡是真);《古文观止》;《传习录》,王阳明。。。
人物传记:毛泽东传,英,菲力普·肖特版(强烈推荐,我读过的最好的毛传!);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陶潜著(大陆版虽然有删减,但是也有不少干货!);邓小平时代,傅高义著(最近在读),德川家康,日本,山冈庄八著(恢宏远大,写的过于细腻,有点啰嗦);曾国藩传,唐浩明著(一生为师);《曹汝霖一生之回忆》,曹汝霖著(仿佛真实的袁世凯,段祺瑞等就在眼前,人生多艰,世事难料。);《李自成》,姚雪垠著(结构恢宏,文笔细腻又不罗嗦这一点强过《德川家康》百倍);《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著(比听高晓松BB有意思多了);《林肯传》戴尔·卡耐基著;《秦始皇》吕世浩著(历史,思与辨);。。。。
外国小说:《基督山伯爵》,法国大仲马(最精彩的长篇小说);魔戒三部曲,,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著(小说也很精彩);《教父三部曲》;高尔基作品《童年》等;。。。。
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这个不用多少;《阿加莎克力斯提作品集》,侦探小说女王;《时间的女儿》,侦探小说里面的明珠!;《松本清张作品集》;东野圭吾作品。。。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金庸著;《多情剑客无情剑》,古龙著;《寻秦记》,黄易著;《大唐双龙传》,黄易著;。。。。
近现代大陆作品:平凡的世界;刘震云作品集(当代鲁迅,写的极其精彩深刻!);汪曾祺作品集,汪老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活着。。。
科普类:《大灭绝时代》;《血疫,埃博拉纪实》;《时间简史》;《认识身体》;《八卦医学史》。。。
其他:熊逸作品,如《春秋大义》等;张宏杰作品,如《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强烈推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明朝那些事儿》,当前明月;《流血的仕途》,《源氏物语》;《宫本武藏》吉川英治著;《希区柯克悬疑故事》,非常有趣的短篇故事集!;爱伦坡作品集,黑暗小说的开山鼻祖!。。。
没时间了,有人点赞,以后再补。。。。

Ⅳ 母亲的话一句顶一万句阅读答案

在我这一生中,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母亲。姥姥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一米五几的个头,割三里长的麦趟子,从这头到那头不直腰。

我6岁时,村里有了学校,家里没钱交学费,整村的孩子就剩我还在田间地头疯玩。姥姥拔下头上陪嫁的簪子到镇上卖了,让我进了学堂。孩子总是贪玩、赖床,一天,已是日上三竿,我还在酣睡,姥姥掀开我的被子,一拍我的屁股,说:“起床了!你要是一只鸟,等你睡醒了,外面的虫子早就被别的鸟抢没了!”这是大字不识的姥姥对我说过的最有哲理的一句话,我牢牢地记下了,并受用至今:每天早晨6点半我就起床,跑步一个小时,然后开始写作。 在我眼里,母亲同样强势。小时候,我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旦发生争执,母亲把腰一叉:“你们别说了,把你们的四张嘴连起来,我捂着半张嘴,你们都说不过我!”其实,母亲的话并不多,甚至有些吝啬,但精辟而幽默,往往一句话就能击中要害,还能让你忍俊不禁。

20世纪80年代,我的文学创作遇到了瓶颈。那年夏天,我带着满腹困惑回到乡下老家。见我闷闷不乐,正忙着的母亲冷不丁问道:“鲁迅在写东西的人里边算是一个大人物吧?”我说:“那当然啦,好多人都把他当祖师爷呢!”早年曾在镇上卖过酱油的母亲一下子乐了:“嗨,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我看过他的书,里面有这么一句: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样的话我都能写出来: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我“扑哧”一声笑了。笑过之后,我如醍醐灌顶,心中的困惑一扫而光。原来,文学的真谛就是要真实地表现生活。

那以后,我经常回乡下老家。每次,母亲都问我:“你又回来体验生活了?”每次,我都一笑带过。母亲不以为然地说:“生活就是这么横七竖八地叉着的,一竿子打下去全是枣。”我明白母亲的意思,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于是我经常拎着一个笔记本就出发了,去找老家街巷里的乡亲们聊天,盘着腿喝他们用刚收的玉米做的“糊涂粥”……

处对象那阵,我右手得了皮炎。因为怕影响自己在女友心中的印象,我就在手上贴了一块胶布。母亲问时,我照实直说。女友问时,我却撒了个谎,说是练小提琴磨的。母亲一下子不高兴了:“你怎么能这样?人家是要跟你一辈子的,一定要搞清楚真和假!”我虚心接受了。后来细想母亲的话,虽直白,却深刻。其实,生活本就真真假假。比如当时手机刚刚流行,许多人拿着手机说着言不由衷的假话,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我产生了创作《手机》的冲动。为了纪念深深影响了我的姥姥,在写作时,我将老人作为严守一奶奶的原型。10年过去,《手机》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影迷经常发邮件给我,说《手机》讽刺意义很强,但我觉得都没有母亲的评价精辟:“我觉得《手机》里的人都交不到真朋友,就是那种能说知心话的朋友。”

后来,我的长篇《一句顶一万句》问世了。之所以取这样一个书名,是因为我觉得母亲的话对我的人生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为此,我在书上写道:“一个人在生活中找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不容易,找到这个知心朋友再说一句知心的话更加不容易。知心的话一般都是不同的话,这句不同的话确实顶得上一万句废话!”
问题:
1、母亲的话为什么一句能顶一万句?
2、母亲的话精辟而幽默,请结合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3、你认为你的家人或师长中哪一位说的哪一句话对你的影响最大?是如何影响你的?请写在下面。
4、全文写了与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5、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母亲,但文章开头一段写的却是姥姥,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满意请采纳。

热点内容
天才穿越异能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1 06:02:38 浏览:12
女主主动男主霸道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5-21 05:57:32 浏览:398
男主是皇上小说名推荐 发布:2025-05-21 05:31:59 浏览:591
2016最好看的校园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1 05:27:56 浏览:861
有兔阅读怎么听小说 发布:2025-05-21 05:00:49 浏览:371
50黄文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5-21 05:00:00 浏览:16
那个听书软件能听超品相师 发布:2025-05-21 04:57:51 浏览:482
科技升级系统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5-21 04:54:23 浏览:506
出版青春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1 04:49:16 浏览:477
校园言情小说穿越重生 发布:2025-05-21 04:36:47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