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从末世到1973全文
A. 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是谁
亚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们的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岁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岁日记》为题,于1925年发表。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少年时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养。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国文系。1921年起与同好出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涯,并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赢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因而同横光利一等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后来,这一派文学走向衰落,川端转以东京市浅草一带大众娱乐场所的女性为题材,创作了《浅草红团》、《浅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写舞女生涯的《鲜花圆舞曲》和感叹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谣》和《女儿心》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开始发表、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战后问世的《千只鹤》(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获得了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奖
大江健三郎年表简编 1935年
1月31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间排行第三。大濑为一森林峡谷间的村庄,这里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对大江健三郎后来的创作颇有影响。
1941年6岁
4月,入大濑国民学校读书。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4年9岁
祖母和父亲相继故去,两个哥哥均被“战时集中征训”,家里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岁
国民学校小学五年级。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7年12岁
3月,大濑小学毕业,4月,入大濑中学。是年,日本学校制度改革。5月,战后日本新宪法公布、实施。新制中学把原来的修身课改为新宪法学习,这对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0年15岁
3月,初中毕业;4月,入爱媛县县立内子高中。
1951年16岁
4月,转学至爱媛县立松山东高中。编集学生文艺杂志《掌上》。自是年起,开始了以后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岁
3月,高中毕业;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准备大学考试。
1954年19岁
4月,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1955年20岁
9月,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基础教育部)学生杂志《学园》上发表作品《火山》,后获银杏并木奖。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梅勒、索尔?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岁
4月,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于本年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创作剧本《死人无口》、《野兽之声》。
1957年22岁
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获该报五月祭奖,并获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的注意。8月,小说《死者的奢华》发表于《文学界》杂志,成为日本文学界最为推重的“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赞这篇小说显露了作者“异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坛。
1958年23岁
1月,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并于当年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由文艺春秋新社出版。发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进入作家生活,写作过度紧张,服用安眠药过度,几至中毒。
1959年24岁
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毕业后,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年,发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性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生、构筑文学世界。
1960年25岁
2月,与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结婚。创作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参加“安保批判之会”、“青年日本之会”,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5月,作为第三次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与野间宏等访问中国。9月,长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开始在《新潮》杂志连载。
1961年26岁
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杀事件为题材,创作并发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势力威胁。本年8月起,赴欧洲旅行,曾在巴黎访问萨特。
1963年28岁
5月,发表中篇小说《性的人》;6月,长子大江光诞生,头骨先天残疾。夏,访问广岛,调查遭受原子弹爆炸后的种种情况。
1964年29岁
8月,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出版,获新潮文学奖。10月,长篇随笔《广岛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至翌年三月载完。
1965年30岁
夏至秋,赴美国旅行,参加哈佛大学的研讨班。
1966年31岁
4月,新潮社开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齐。本年,为创作新的长篇小说而系统阅读福克纳的作品。
1967年32岁
1月,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始在《群像》杂志连载,7月刊完,9月,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同年获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长女菜采子于同年7月诞生。赴冲绳旅行并发表《为与冲绳共叹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岁
3月,赴澳大利亚旅行。4月,发表《参院选举反映了民意吗――当投票意味着放弃权利的时候》等文。5月,《个人的体验》英译本出版,应译者与出版社邀请赴美旅行。8月,发表《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等文。
1969年34岁
8月,长篇随笔《冲绳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岁
7月,讲演集《核时代的想象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发表意见。
1971年36岁
夏,参与创办并编辑季刊《冲绳经验》;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的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本年起,“启示录”“末世”、“末日”等词汇频频出现于大江的作品和谈话里。
1973年38岁
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的灵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获野间文艺奖。
1974年39岁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释放索尔仁尼琴的声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学笔记》(新潮社),其中详细记录了《洪水涌上我的灵魂》的推敲修改过程。
1975年40岁
5月,为抗议韩国当时的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而参加有关活动。大学时代的恩师、东京大学教授渡边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两义性》由岩波书店出版。大江后来曾把这称为“两个重大事件”,并说,这两个事件在他的内心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把渡边一夫视为终生之师,而他开始关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则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响。
1976年41岁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语讲授“战后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岁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辑,全六卷,翌年2月出齐。10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东西文化在文学里的相遇”研讨会,做了“关于边缘性文化”的报告。
1978年43
5月,《小说的方法》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这部小说论著里,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1979年44岁
11月,长篇小说《同时代的游戏》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岁
1月,短篇小说《聪明的雨树》发表于《文学界》杂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时代论集》由岩波书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齐。
1981年46岁
先后参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冈子规纪念馆开馆等活动并发表讲演。
1982年47岁
7月,系列短篇小说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由新潮社出版,翌年获第34届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发表于《群像》杂志。
1983年48岁
系列短篇小说集《新人呵,醒来吧》由讲谈社出版。系列随笔《小说的图谋?理性的愉悦》开始在《波》杂志载(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岁
1月,与作家堀田善卫的通信,以《核时代的乌托邦》为题发表于《朝日新闻》;5月,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讲演。9月,辞去芥川文学奖评委职务。
1985年50岁
长篇小说《MBT》序章发表。
1986年51岁
《MB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由岩波书店出版。
1988年53岁
理论著作《为了新的文学》由岩波书店出版;该书结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后的小说”;他说,关于广岛,关于核笼罩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将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岁
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大江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影响,他创造了能够表现个人体验与普遍性经验相结合的文体。同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岁
4月,担任《朝日新闻》“文艺时评”栏专栏作家,持续至1994年3月;所撰评论,表示出对中国“文革”后文学的关注,认为从中国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说日译本,可以看出潜藏着破坏旧文体的力量。
1993年58岁
创作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
1994年59岁
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大江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2月,赴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本月7日发表受奖纪念讲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拟议颁发的文化勋章。《小说的经验》由朝日新闻社出版。
B. 获诺贝尔奖的亚洲作者及作品
亚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们的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岁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岁日记》为题,于1925年发表。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少年时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养。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国文系。1921年起与同好出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涯,并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赢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因而同横光利一等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后来,这一派文学走向衰落,川端转以东京市浅草一带大众娱乐场所的女性为题材,创作了《浅草红团》、《浅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写舞女生涯的《鲜花圆舞曲》和感叹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谣》和《女儿心》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开始发表、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战后问世的《千只鹤》(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获得了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奖
大江健三郎年表简编 1935年
1月31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间排行第三。大濑为一森林峡谷间的村庄,这里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对大江健三郎后来的创作颇有影响。
1941年6岁
4月,入大濑国民学校读书。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4年9岁
祖母和父亲相继故去,两个哥哥均被“战时集中征训”,家里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岁
国民学校小学五年级。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7年12岁
3月,大濑小学毕业,4月,入大濑中学。是年,日本学校制度改革。5月,战后日本新宪法公布、实施。新制中学把原来的修身课改为新宪法学习,这对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0年15岁
3月,初中毕业;4月,入爱媛县县立内子高中。
1951年16岁
4月,转学至爱媛县立松山东高中。编集学生文艺杂志《掌上》。自是年起,开始了以后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岁
3月,高中毕业;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准备大学考试。
1954年19岁
4月,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1955年20岁
9月,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基础教育部)学生杂志《学园》上发表作品《火山》,后获银杏并木奖。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梅勒、索尔?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岁
4月,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于本年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创作剧本《死人无口》、《野兽之声》。
1957年22岁
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获该报五月祭奖,并获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的注意。8月,小说《死者的奢华》发表于《文学界》杂志,成为日本文学界最为推重的“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赞这篇小说显露了作者“异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坛。
1958年23岁
1月,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并于当年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由文艺春秋新社出版。发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进入作家生活,写作过度紧张,服用安眠药过度,几至中毒。
1959年24岁
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毕业后,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年,发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性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生、构筑文学世界。
1960年25岁
2月,与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结婚。创作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参加“安保批判之会”、“青年日本之会”,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5月,作为第三次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与野间宏等访问中国。9月,长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开始在《新潮》杂志连载。
1961年26岁
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杀事件为题材,创作并发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势力威胁。本年8月起,赴欧洲旅行,曾在巴黎访问萨特。
1963年28岁
5月,发表中篇小说《性的人》;6月,长子大江光诞生,头骨先天残疾。夏,访问广岛,调查遭受原子弹爆炸后的种种情况。
1964年29岁
8月,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出版,获新潮文学奖。10月,长篇随笔《广岛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至翌年三月载完。
1965年30岁
夏至秋,赴美国旅行,参加哈佛大学的研讨班。
1966年31岁
4月,新潮社开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齐。本年,为创作新的长篇小说而系统阅读福克纳的作品。
1967年32岁
1月,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始在《群像》杂志连载,7月刊完,9月,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同年获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长女菜采子于同年7月诞生。赴冲绳旅行并发表《为与冲绳共叹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岁
3月,赴澳大利亚旅行。4月,发表《参院选举反映了民意吗――当投票意味着放弃权利的时候》等文。5月,《个人的体验》英译本出版,应译者与出版社邀请赴美旅行。8月,发表《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等文。
1969年34岁
8月,长篇随笔《冲绳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岁
7月,讲演集《核时代的想象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发表意见。
1971年36岁
夏,参与创办并编辑季刊《冲绳经验》;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的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本年起,“启示录”“末世”、“末日”等词汇频频出现于大江的作品和谈话里。
1973年38岁
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的灵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获野间文艺奖。
1974年39岁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释放索尔仁尼琴的声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学笔记》(新潮社),其中详细记录了《洪水涌上我的灵魂》的推敲修改过程。
1975年40岁
5月,为抗议韩国当时的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而参加有关活动。大学时代的恩师、东京大学教授渡边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两义性》由岩波书店出版。大江后来曾把这称为“两个重大事件”,并说,这两个事件在他的内心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把渡边一夫视为终生之师,而他开始关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则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响。
1976年41岁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语讲授“战后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岁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辑,全六卷,翌年2月出齐。10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东西文化在文学里的相遇”研讨会,做了“关于边缘性文化”的报告。
1978年43
5月,《小说的方法》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这部小说论著里,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1979年44岁
11月,长篇小说《同时代的游戏》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岁
1月,短篇小说《聪明的雨树》发表于《文学界》杂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时代论集》由岩波书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齐。
1981年46岁
先后参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冈子规纪念馆开馆等活动并发表讲演。
1982年47岁
7月,系列短篇小说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由新潮社出版,翌年获第34届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发表于《群像》杂志。
1983年48岁
系列短篇小说集《新人呵,醒来吧》由讲谈社出版。系列随笔《小说的图谋?理性的愉悦》开始在《波》杂志载(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岁
1月,与作家堀田善卫的通信,以《核时代的乌托邦》为题发表于《朝日新闻》;5月,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讲演。9月,辞去芥川文学奖评委职务。
1985年50岁
长篇小说《MBT》序章发表。
1986年51岁
《MB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由岩波书店出版。
1988年53岁
理论著作《为了新的文学》由岩波书店出版;该书结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后的小说”;他说,关于广岛,关于核笼罩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将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岁
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大江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影响,他创造了能够表现个人体验与普遍性经验相结合的文体。同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岁
4月,担任《朝日新闻》“文艺时评”栏专栏作家,持续至1994年3月;所撰评论,表示出对中国“文革”后文学的关注,认为从中国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说日译本,可以看出潜藏着破坏旧文体的力量。
1993年58岁
创作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
1994年59岁
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大江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2月,赴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本月7日发表受奖纪念讲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拟议颁发的文化勋章。《小说的经验》由朝日新闻社出版。
C. 6年级语文!急啊!!!
评价手册上的吧
■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六项
■诺贝尔奖
根据瑞典化学家A.B.诺贝尔遗嘱所设的系列奖项。诺贝尔在遗嘱中称,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逝世5周年(1901.12.10)时首次颁发。瑞典银行在1968年又增设经济学奖金,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除因两次世界大战影响曾停发外,每年颁发。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颁发奖金的机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物理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文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挪威议会任命的挪威诺贝尔奖金评定委员会,负责颁发和平奖。瑞典科学院监督经济学的授奖事宜。为实施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管理者,并作为奖金颁发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负责有关事宜,但不参与奖金的审议和决定。奖金的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研究机构负责。每项颁赠包括一枚金属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字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一般为11000~30000英镑(31000~72000美元),评选工作在发奖的上一年初秋开始,先由发奖单位给有能力按诺贝尔奖金章程提出候选人的研究单位发出请柬,要求在颁奖当年2月1日前以书面推荐,由授奖单位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各个阶段的评议和表决均系秘密进行。奖金只发给个人,但和平奖也可以发给机构。奖金面向所有人而不论其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而不受限制。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经济学的授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和平奖的授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时间约在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获奖者通常要亲自前往接受奖金。
参考资料:http://www.newmind40.com/01_09/xlgch.htm
亚洲一共三位,印度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 和大江健三郎。一下使他们的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作家。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岁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他描写祖父之死的日记,后来稍事修改,以《十六岁日记》为题,于1925年发表。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少年时代他受到外公家的扶养。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后转国文系。1921年起与同好出版同人刊物。发表作品,以《招魂祭典一景》受到菊池宽赏识,结识横光利一,开始作家生涯,并以《伊豆舞女》(1926)等作品赢得新进作家的声誉。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多以伊豆地方为题材,表现了纤细而敏锐的感觉和新颖的技巧,因而同横光利一等被称为新感觉派作家。后来,这一派文学走向衰落,川端转以东京市浅草一带大众娱乐场所的女性为题材,创作了《浅草红团》、《浅草姊妹》等作品。此外,描写舞女生涯的《鲜花圆舞曲》和感叹人生悲哀等的《水晶幻想》、《童谣》和《女儿心》等,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1935年开始发表、战后才修改完成的《雪国》以及战后问世的《千只鹤》(1949一1951)和《古都》(1961?1962)部作品,获得了1968年度的诺贝尔文奖
大江健三郎年表简编 1935年
1月31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间排行第三。大濑为一森林峡谷间的村庄,这里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对大江健三郎后来的创作颇有影响。
1941年6岁
4月,入大濑国民学校读书。是年12月2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4年9岁
祖母和父亲相继故去,两个哥哥均被“战时集中征训”,家里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10岁
国民学校小学五年级。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7年12岁
3月,大濑小学毕业,4月,入大濑中学。是年,日本学校制度改革。5月,战后日本新宪法公布、实施。新制中学把原来的修身课改为新宪法学习,这对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0年15岁
3月,初中毕业;4月,入爱媛县县立内子高中。
1951年16岁
4月,转学至爱媛县立松山东高中。编集学生文艺杂志《掌上》。自是年起,开始了以后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17岁
3月,高中毕业;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准备大学考试。
1954年19岁
4月,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1955年20岁
9月,在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基础教育部)学生杂志《学园》上发表作品《火山》,后获银杏并木奖。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梅勒、索尔?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21岁
4月,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于本年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创作剧本《死人无口》、《野兽之声》。
1957年22岁
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小说《奇妙的工作》,获该报五月祭奖,并获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的注意。8月,小说《死者的奢华》发表于《文学界》杂志,成为日本文学界最为推重的“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赞这篇小说显露了作者“异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坛。
1958年23岁
1月,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并于当年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由文艺春秋新社出版。发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进入作家生活,写作过度紧张,服用安眠药过度,几至中毒。
1959年24岁
3月,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毕业后,专注于文学创作;是年,发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性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生、构筑文学世界。
1960年25岁
2月,与著名电影导演伊丹万作的女儿伊丹缘结婚。创作电视歌剧《昏暗的镜子》;参加“安保批判之会”、“青年日本之会”,明确表示反对日本与美国缔结安全保障条约。5月,作为第三次日本文学家访华代表团成员,与野间宏等访问中国。9月,长篇小说《迟到的青年》开始在《新潮》杂志连载。
1961年26岁
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杀事件为题材,创作并发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势力威胁。本年8月起,赴欧洲旅行,曾在巴黎访问萨特。
1963年28岁
5月,发表中篇小说《性的人》;6月,长子大江光诞生,头骨先天残疾。夏,访问广岛,调查遭受原子弹爆炸后的种种情况。
1964年29岁
8月,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出版,获新潮文学奖。10月,长篇随笔《广岛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至翌年三月载完。
1965年30岁
夏至秋,赴美国旅行,参加哈佛大学的研讨班。
1966年31岁
4月,新潮社开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齐。本年,为创作新的长篇小说而系统阅读福克纳的作品。
1967年32岁
1月,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开始在《群像》杂志连载,7月刊完,9月,由讲谈社出版单行本。同年获第三届谷崎润一郎奖。长女菜采子于同年7月诞生。赴冲绳旅行并发表《为与冲绳共叹共怒》等文章。
1968年33岁
3月,赴澳大利亚旅行。4月,发表《参院选举反映了民意吗――当投票意味着放弃权利的时候》等文。5月,《个人的体验》英译本出版,应译者与出版社邀请赴美旅行。8月,发表《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等文。
1969年34岁
8月,长篇随笔《冲绳札记》开始在《世界》杂志连载,翌年6月刊完。
1970年35岁
7月,讲演集《核时代的想象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发表意见。
1971年36岁
夏,参与创办并编辑季刊《冲绳经验》;7月,出版与重藤文夫的对谈录《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人》。本年起,“启示录”“末世”、“末日”等词汇频频出现于大江的作品和谈话里。
1973年38岁
长篇小说《洪水涌上我的灵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获野间文艺奖。
1974年39岁
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释放索尔仁尼琴的声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学笔记》(新潮社),其中详细记录了《洪水涌上我的灵魂》的推敲修改过程。
1975年40岁
5月,为抗议韩国当时的政府镇压诗人金芝河而参加有关活动。大学时代的恩师、东京大学教授渡边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两义性》由岩波书店出版。大江后来曾把这称为“两个重大事件”,并说,这两个事件在他的内心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把渡边一夫视为终生之师,而他开始关注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则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响。
1976年41岁
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语讲授“战后日本思想史”。
1977年42岁
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辑,全六卷,翌年2月出齐。10月,参加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研究所举办的“东西文化在文学里的相遇”研讨会,做了“关于边缘性文化”的报告。
1978年43
5月,《小说的方法》由岩波书店出版;在这部小说论著里,可以明显看到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1979年44岁
11月,长篇小说《同时代的游戏》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45岁
1月,短篇小说《聪明的雨树》发表于《文学界》杂志。6月,《大江健三郎同时代论集》由岩波书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齐。
1981年46岁
先后参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冈子规纪念馆开馆等活动并发表讲演。
1982年47岁
7月,系列短篇小说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由新潮社出版,翌年获第34届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呵,醒来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发表于《群像》杂志。
1983年48岁
系列短篇小说集《新人呵,醒来吧》由讲谈社出版。系列随笔《小说的图谋?理性的愉悦》开始在《波》杂志载(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49岁
1月,与作家堀田善卫的通信,以《核时代的乌托邦》为题发表于《朝日新闻》;5月,参加国际笔会东京大会,做了题为《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的讲演。9月,辞去芥川文学奖评委职务。
1985年50岁
长篇小说《MBT》序章发表。
1986年51岁
《MB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由岩波书店出版。
1988年53岁
理论著作《为了新的文学》由岩波书店出版;该书结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后的小说”;他说,关于广岛,关于核笼罩的当今世界的问题,将构成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54岁
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大江对欧洲文学也给予了相当的影响,他创造了能够表现个人体验与普遍性经验相结合的文体。同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57岁
4月,担任《朝日新闻》“文艺时评”栏专栏作家,持续至1994年3月;所撰评论,表示出对中国“文革”后文学的关注,认为从中国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说日译本,可以看出潜藏着破坏旧文体的力量。
1993年58岁
创作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
1994年59岁
10月13日,瑞典科学院宣布大江为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2月,赴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本月7日发表受奖纪念讲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拟议颁发的文化勋章。《小说的经验》由朝日新闻社出版。
D. 请大家推荐几部好看的科幻小说
我喜欢的看的是一般的科幻小说,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机动风暴》《盘龙》《斗破苍穹》还有唐家三少的《冰火魔厨》《琴帝》(可能男生会比较喜欢)
《家有蛇妖宝宝》《琴师》(还行)《重生校园之商女》(很好看)
希望你喜欢
E. 求雨果奖所有科幻小说,百度网盘资源
1953年长篇《被毁灭的人》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科幻世界已经出版
1954年没有
1955年长篇:《他们相当正确》马克克里夫顿弗兰克瑞雷中篇:《达夫斯讲述者》小沃尔特M米勒短篇:《阿拉玛果沙》艾里克F.拉赛尔
1956年长篇:《双星》罗伯特A海因莱因中篇:《探险队》幕瑞雷因斯特短篇:《星》阿瑟C克拉克《双星》由科幻世界出版
1957年(小说奖未颁发)
1958年长篇:《大时代》弗里兹雷伯短篇:《或者所有有牡蛎的海洋》A.戴维逊
1959年长篇:《事关良心》詹姆斯布利什这个也由科幻世界出版了,经典之作中篇:《大前庭》克利福德D西马克短篇:《那地狱边缘的火车》罗伯特布罗赫这个刊登在科幻世界译文版2009.10月上
1960年长篇:《星船伞兵》罗伯特A海因莱因也已出版,星河舰队就改编自此电影短篇:《献给阿尔吉侬的花》丹尼尔凯斯这个在《经典的真身》里,即将出版
1961年长篇:《莱博维兹的赞歌》小沃尔特M米勒末世经典作品,文学与科幻的完美结合短篇:《最长的航程》波尔安德森这个刊登于2010年7月份的科幻世界译文版上
1962年长篇:《异乡异客》罗伯特A海因莱因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已由科幻世界出版,思想性很强的一部佳作短篇:《温室》布赖恩奥尔迪斯
1963年长篇:《高堡中的男人》菲利普K迪克这个好像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吧短篇:《龙主》杰克万斯这个刊登于译文版2009.3月
1964年长篇:《星际驿站》克里福德D西马克田园科幻代表作,已经出版,语言优美短篇:《与国王们战斗到底》波尔安德森
1965年长篇:《流浪星》弗里兹雷伯短篇:《战士,不要问》戈登R迪克森
1966年长篇:《不朽》罗杰泽拉兹尼《沙丘》弗兰克赫伯特科幻世界已经出版,两部杰作都是不朽的短篇:《梯克托克曼说:“忏悔吧,哈勒昆!”》哈兰埃利森
1967年长篇:《月亮是一个严厉的女人(严厉的月亮)》罗伯特A海因莱因科幻世界已经出版,月球独立的故事,个人推荐中篇:《最后的城堡》杰克万斯短篇:《中子星》拉里尼文
1968年长篇:《光明王》罗杰泽拉兹尼科幻与奇幻结合的经典之作,科幻世界已经出版长中篇:《维乐搜索》安妮麦卡芙龘瑞《紫薪骑手》菲利普J法玛短中篇:《打算滚动石头》弗里兹雷伯短篇:《我没有嘴,我要呐喊》哈兰埃利森
1969年长篇:《站在桑给巴尔》约翰布鲁纳长中篇:《夜翼》罗伯特西尔弗伯格译文版过去刊载过短中篇:《肉体的分享》波尔安德森短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野兽》哈兰埃利森
Justicejoker 12 楼主
4楼2011-12-16
操作
1970年长篇:《黑暗的左手》厄休拉K勒吉因双奖作品,五星推荐中篇:《阴影之船》弗里兹雷伯短篇:《时间像假宝石的螺旋线》撒缪尔R狄兰尼
1971年长篇:《环形世界》拉里尼文双奖作品,围绕恒星的巨大天体中篇:《遭遇在兰克马》弗里兹雷伯短篇:《慢雕刻》西奥多斯特金
1972年长篇:《到你散乱的躯体中去》菲利普J法玛中篇:《空气与黑暗的女王》波尔安德森短篇:《不恒定的月亮》拉里尼文
1973年长篇:《神们自己》艾萨克阿西莫夫译文版2005.1月刊登过,超级想象长中篇:《世界之词乃森林》厄休拉K勒吉因短中篇:《山羊之歌》波尔安德森短篇:《伊瑞马水坝》拉菲尔A拉弗蒂《会见》弗雷德里克波尔&CM考恩布鲁斯
1974年长篇:《与拉玛相会》阿瑟C克拉克即将由科幻世界出版长中篇:《被龘插上插头的女孩》小詹姆斯梯普崔短中篇:《死鸟》哈兰埃利森短篇:《离开麦欧拉的人》厄休拉K勒吉因
1975年长篇:《一无所有》厄休拉K勒吉因双奖作品,反乌托邦作品代表作长中篇:《莱安娜之歌》乔治RR马丁2008年1月译文版马丁专辑里刊载短中篇:《兰格汉斯开始漂流》哈兰埃利森短篇:《洞人》拉里尼文
1976年长篇:《千年战争》乔霍尔德曼双奖作品,对战争的拷问,科幻世界出版长中篇:《家是刽子手》罗杰泽拉兹尼短中篇:《索尔的边疆》拉里尼文短篇:《抓住则皮林》弗里兹雷伯
F. 亚洲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一、第一位:罗德宾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杰出诗人、作家、艺术家。
泰戈尔是一位多产且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共出版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20多个剧本以及不少游记、随笔、论文和专著,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绘画作品。诗歌方面著名作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小说作品有《沉船》、《戈拉》、《摩诃摩耶》。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郭沫若、徐志摩、谢冰心等均有影响。
二、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1968年10月17日以其三部名作《雪国》、《古都》、《千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以色列著名作家。196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格农创作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娘的华盖》、《宿夜的客人》、《前天》,短篇小说《黛拉婆婆》、《千古事》等。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已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
四、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品有《死者的奢华》、《广岛札记》、《人的性世界》《同时代的游戏》、《青年的污名》、《日常生活的冒险》、《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万延元年的足球队》等。
G. 有一本小说内容是末世女重生到六七十年代,后来带着弟弟去当知青,好像保留精神系技能,是什么小说谢谢
《从末世到1973》作者:万里飘香
文案:
一闭眼一眨眼的工夫,袁珊珊从末世的异能者成了七十年代的下乡知识青年,与异母弟弟包袱款款投奔建设农村的洪炉中,可还没等她大展身手,就碰上冤家对头。
许言森:你们袁家害我失去工农兵大学的名额,你这女人要怎么赔偿我?
袁珊珊:有本事找社会,别迁怒我一弱女子。
许言森:弱女子?(用眼睛怀疑地瞄向弱女子身后奄奄一息的野猪)
内容标签: 重生 甜文 升级流
搜索关键字:主角:袁珊珊,许言森 ┃ 配角:袁卫彬等 ┃ 其它:
H. 研究红楼梦为何百年不衰
《红楼梦》曾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而关于红楼的研究,更是在百年来无论遭受打击还是受到追捧,始终经久不衰
《红楼梦》最早只是在文人圈中流传,聊作士大夫的谈资。清朝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说法。
据说慈禧太后也曾痴迷《红楼梦》,达到了“略能背诵”的程度,并自比为贾母,其寝宫——故宫长春宫里就有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壁画。而具备讽刺意味的是,《红楼梦》也成为了慈禧太后所痛恨的新政人物的避风港,可谓仕途失意、“红场”得意。
《红楼梦》的精巧的趣味、盛而衰的体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精神堡垒,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一部小说,一直这么热,而且处于高温高热,这是极不正常的一种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评说红学热,他也是《红学:1954》的作者。
正是在1954年,文化界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并引导到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红楼梦》自此变异,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
清末民初,红学开启了西方美学
其实早期的“红学”称谓不乏戏谑的成分,虽点评者众,但其成为一门显学,主要还是源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程度不同地卷入红学”:包括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吴宓、陈寅恪等。
清末民初,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民主革命思想、包括排满反清情绪高涨之时。红学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领导中国学术发展的任务”,比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观点来解析《红楼梦》,这也是中国“20世纪第一篇介绍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而另一方面,红学则以索隐派为代表,与社会时事紧密关联,只是早期多旨在反官场腐败,后期则旨在民族主义。
而索隐派虽然因其“泛政治化”屡遭质疑,但是这种看似狭隘的民族情绪,在民族危亡之际,更容易获得共鸣。
胡适为“新红学”开山立派后,吸引了顾颉刚、俞平伯的加入,形成新红学的鼎足之势。建国后,胡适拒绝了中国共产党的挽留,于1948年底被国民党“抢运”出北平,后赴美国;顾颉刚则远离了红学圈子;俞平伯成为了新中国大陆红学界的“第一人”,并表现积极。
特殊时期,成为“毒素”传播手段
俞平伯没有料到的是,他会成为1954年那场政治思想大批判的核心人物。风暴是由“两个小人物”偶然引发的。
大学刚刚毕业的李希凡与蓝翎合写了两篇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批驳俞平伯是以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的观点分析和批评了《红楼梦》。文章被毛泽东看到了,高度赞赏,并写了一封《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表示“这是三十多年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批判运动很快达到高潮。195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称收到了373封读者来信,都向俞平伯提出控诉,说《红楼梦研究》一书害了他们。当时文化艺术界、教育界乃至其他各界人士都或被迫、或主动地投入了这场批判,包括顾颉刚、郑振铎、老舍、何其芳、启功等。俞平伯也不得不批判胡适,他寻找自己错误的根源:“不仅继续走了胡适研究《红楼梦》的道路,而且扩展了它,在社会上替胡适的反动思想散步毒素,这个错误是十分严重的。”
大洋彼岸的胡适关注着这场大批判,他感叹,“俞平伯之被清算,‘实际对象’是我——所谓‘胡适的幽灵’!”“‘胡适的幽灵’确不止附在俞平伯一个人身上,也不单留在《红楼梦》研究或‘古典文学’研究的范围里。这‘幽灵’是扫不清的,除不净的。”
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中,给胡适带来最大打击的,还是他的小儿子胡思杜。这个当初坚持不肯随父母离开北平的积极青年,曾公开发表对胡适的批判文章,后来被划为“右派分子”,尝到了被批判滋味的胡思杜悬梁自尽。
举国评红楼导致学术异化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一种学术,能够享受到如此的殊荣。一时间,它成为了全国数亿人全都参加的事情,成为决定着一个国家存亡、一个政权的存亡、一个政党的存亡的大事情”1973年,由《红旗杂志》出面发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评红运动。
评红盛行之前,政府曾发起一次政治色彩浓厚的红学考证活动。1962年,文化部决定举办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活动,但首先要确定曹雪芹究竟死于哪一年——这在今天依然是个公案。当时“北京动员了几千人,兵分两路,全面展开了曹公身世的调查与发掘工作。” 孙玉明说。
评红的热度可从上海人民出版社署名“本社编”的一本《红楼梦》评论集看出,1975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即5万册,作为一本评论集,这个数字在今天也是很“惊人”的。
这种异化延伸到了越剧电影《红楼梦》,并产生了戏剧化的效果。贾宝玉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徐玉兰回忆,她是在文革被批斗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自己演的片子,当时林黛玉一出来,造反派说“女阿飞出来了”,贾宝玉出来,说“男阿飞出来了。”结果看着看着,观众被打动流下眼泪,批斗会起了反效果。
但即便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影星林青霞特别打电话给徐玉兰,盛赞其“哭灵”的表演使自己从中获益良多时,已成惊弓之鸟的徐玉兰竟脱口而出,“越剧《红楼梦》是大毒草!”
“当红学整个地失去了学术的独立品格而完全成为政治工具时,其实中国整个学术界也都失去了独立的品格。”曾任《红楼梦学刊》常务副主编的杜景华在《红学风雨》中总结。
现代社会,红楼研究创造财富
历经劫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红学又重新呈现了数度繁荣。热闹中不乏意见分歧,而且是“哪里有中国人,哪里读《红楼梦》,哪里就有论争。”著名学者余英时表示,“《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
而随着经济发展,红学的“泛政治”阴影逐渐淡去,但却日益和消费乃至娱乐关联。比如曹雪芹故乡之争已经由学术之争衍变为旅游资源的竞争,而借助电视媒体,《红楼梦》数次在大陆红透。最近一次是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海选演员再次搅得全中国沸沸扬扬。
出版界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除了各类红学书籍,仅《红楼梦》小说市场上就流通着数十个版本。孙玉明介绍,虽然有人提出过禁毁《红楼梦》,但是包括清朝在内,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禁过《红楼梦》,“即使是文革时期”。
“当时批别人对《红楼梦》的评点,但是《红楼梦》本身从来没有被批判过”,出版《红楼梦》最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杜维沫向记者介绍。
而关于《红楼梦》的是是非非最终都促进了《红楼梦》销量的增加。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林告诉记者,该社《红楼梦》最早于1953年出版,至今已印刷680万套,再版了122次。孙玉明则预测,《红楼梦》的发行至少超过一千万册,未来还会继续流行下去。
但被红学改变了命运的“大人物”及“小人物”们却已经“倦说红楼”。韦柰在《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中记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是绝口不谈《红楼梦》。显然这是有意回避。”不过,1990年,重病缠身的俞平伯“还是放不下那让他大吃苦头的《红楼梦》”,“他用颤抖的手,写了些勉强能辨认的字,一纸写:‘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另一纸写’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I.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有哪些部门,它,大观园与贾府三者的隐喻关系
好 事 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鉴赏】
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
《好事终》,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丑事告一段落,曲名含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
1香菱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2王熙凤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回答完毕,谢谢
J. 星球大战是先有电影还是先有游戏或小说
先有电影,后有小说,然后游戏。
1973·1乔治卢卡斯开始写作后来成为星际大战剧本四份草稿中的第一份草稿。
1973·5卢卡斯完成一份十三页、充满了奇怪人名与地名的剧情摘要,其中许多人物与场景最后都没能包括在最终的剧本草稿。
1975·1·28第二份剧本草稿完成,标题为《星际杀手的冒险》。
1975·6卢卡斯雇用约翰戴司卓来为此部影片做特效,光影魔幻工业特效公司(ILM)成立。
1975·11为期三个月的选角工作展开。
1975·12在自资投入一百万美元之后,卢卡斯得到了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的正式开拍许可。
1976·3·22主要摄影工作在突尼西亚的Tozeur展开。
1976·7·16主要摄影工作完成,但光影魔幻工业特效公司仅完成几项少数可用的镜头,且预算极为吃紧。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后来补助了卢卡斯认为可以需要完成影片的一半资金。
1977·3约翰威廉斯在伦敦录制电影配乐。
1977·4·30在旧金山北点戏院首次试映,观众反应极为热烈。
1977·5·25《星际大战》开始在北美三十二家戏院上映,仅仅几天之后放映戏院全美扩展到两百家以上。《星际大战》成为当时的流行风潮。
1977·8·3DarthVader、R2-D2与C-3PO在好莱坞中国戏院前的水泥地留下脚印。
1978《星际大战》超越史蒂芬史匹伯的‘大白鲨’,成为全美最佳卖座影片。
1978·2约翰威廉斯以‘星际大战’的配乐赢得三项葛莱美奖。《星际大战》获得影艺学院十个奖项提名。
1978·3在完成《帝国大反击》剧本两星期之后,名剧作家Leigh Brackett死于癌症。
1978·4《星际大战》赢得六个影艺学院奖项以及一项音效创意特殊成就奖。
1978·5·25《星际大战》上映一周年庆,仍然在部份戏院上演。
1978·7星际大战影迷俱乐部正式成立并发行第一份未命名的 通讯周报,此通讯周报后来命名为“班沙足迹(Bantha Tracks)”。
1979·6·6奥斯卡整体视觉设计得主JohnBerry在拍片现场晕倒,之后死于脑膜炎,年仅四十三岁。
1979·8·31《帝国大反击》主要制作完成。
1979·9·24完成Tauntaun肚子被切开一幕,《帝国大反击》所有摄影工作结束。
1979·11约翰威廉斯开始为《帝国大反击》谱曲。
1980·5·21《帝国大反击》在北美上映,在一百二十七家戏院中仅有两家戏院没有满座。
1981·4《帝国大反击》赢得影艺学院最佳音效奖与视觉效果特殊成就奖。
1981·9·5《星际大战》广播剧第一集在公共广播网播出。
1982史蒂芬史匹伯的《ET》超越《星际大战》,成为全美最佳卖座影片。
1982·5《星际大战》发行仅供租借用的录像带,出租的收入迅速地超越一百万美元,这是第一支录像带能够有这种成绩。
1983·5·25《绝地大反攻》在北美上映。
1984·1卢卡斯捐赠一个R2给史密斯博物馆。
1984·2《星际大战》首次在电视上播出。
1984·4《绝地大反攻》获得影艺学院五个奖项提名,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1985·3·28《星战三部曲》首次三部电影一票在北美上映。
1985·5·25《星际大战》八周年庆,《绝地大反攻》第二次在戏院上映。
1986·2·1《帝国大反击》首次在有线电视网播出。
1987·1·9《StarTour》在迪斯奈乐园推出,之后所有的迪斯奈主题乐园都有此游乐设施。
1987·5·23为了庆祝《星际大战》十周·庆,史上唯一的星际大战会议在临近洛杉矶机场的一家旅馆举行,卢卡斯并亲临场。
1991·5第一部卢卡斯影业授权、由TimothyZahn执笔的小说《帝国血脉》(HeirtotheEmpire)出版并迅速的登上了NewYorkTimes精装书畅销榜的榜首。
1993《TheGeorgeLucasExhibition》在日本各大城市巡回展览为期一年。
1994·5南加州大学颁予卢卡斯与史匹伯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们对电影制作的贡献。
1995·4卢卡斯影业与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达成协议,决定重新发行加强版《星战三部曲》录像带,同时宣布《星际大战》将以特别版形式重新上演以庆祝《星际大战》二十周年庆。
1995·8·29THX重新制作的加强版《星战三部曲》录像带上市。
1995·9Hasbrokenner仍以《PoweroftheForce》为名,开始发行新一代的《星际大战》动作玩偶玩具。
1996·1·31《星战三部曲》最后一次以原有的形式发行录像带,两千两百万份的拷贝在北美铺货,另有八百万份配给到其它国家。
1997·1·18乔治卢卡斯、马克汉弥尔、嘉莉费雪以及数十位星战三部曲中的角色共同参加了在洛衫矶的《星际大战特别版》世界首映。
1997·2《星际大战》主要主角们登上TIME周刊封面。《星际大战》与其特别版的总收入超越《ET》,成为全美最佳卖座影片。
1997·6·26《星际大战:首部曲》在英国Leavesden摄影棚正式开拍。主要摄影工作在9月26日完成。
1998·3詹姆士卡麦隆的《Titanic》超越《星际大战》,成为全美最佳卖座影片。
1999·5·19《星际大战:首部曲》正式在北美戏院播出,虽然影评毁誉参半,头个周末的票房仍创下影史票房新记录。年度结算电影票房第一,影史仅次于《Titanic》。
2000·7《PoweroftheJedi》取代《PoweroftheForce》成为下一代《星际大战》玩具的名称。
2002星际大战第二部曲《AttackoftheClones》复制人全面出击。
2005《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全球同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