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听书白话文
A. 《孙子兵法》的白话文原文是什么
胜战计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敌战计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攻战计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B. 要孙子兵法翻译白话文...要13全篇滴``写咯
《孙子兵法》的白话文版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提要]本篇为《孙子》首篇,纲领全文。其核心是两点:一是“庙算”,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一是“诡道十二法”,实际战场态势中的指挥原则。“诡道”十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形”以机诈取胜;一类是“权变”,各种情况下的不同作战原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七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寒冷炎热气象的变化,必须因时制宜,以顺天时。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核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核查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装作不用他,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乘机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取。这些都是军事家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按五事七计经过周密研究,有十之八九正确,得到的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研究不周,只有十之四五正确,所得的胜利条件少。研究周密,胜利条件多,当能胜敌,研究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研究完全错误!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五事七计来考察敌我情况,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详细请看:http://www.1hcc.com/book/szbhbh.htm
C. 出孙子兵法校注解,白话文,讲的通俗易懂,可以出书不
可以出书,现在还可以自费出书。我的邻居老人。写一本回忆录。就是自费出书的。出的分发给宗族亲友:
D. 孙子兵法有没有白话文的
下载网络文库安装上,里面搜索一下就有了。
E. 跪求孙子兵法白话文,要全文的 不要文言文
http://tieba..com/f?kz=364631088
F. 孙子兵法全文(白话文)
孙子兵法白话版计,计算,战前的计算。古代叫做庙算。此篇概言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的各项基本条件的计算,做出战略决策。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将帅应具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等品质。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一般都是知道的,能深刻认识这些的就能打胜仗,不能深刻认识这些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那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筹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故: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趁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阻挠他;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展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做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作战篇
本篇主要是论述战争准备要立足于速战速决的军事思想,以及其客观依据。作战,即始战、战争准备,非指一般战阵之事。
孙子说: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运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去。
用这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损耗,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只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于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税。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世族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一,政府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以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财货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战俘,要优待和使用他们,这也就是所谓愈是战胜敌人,也愈是增强自己。
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如何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
谋攻篇
本篇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尤重智谋取胜。
孙子说:战争指导的法则是,使敌人举国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卒”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准备工程的器械,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困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然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却能圆满获得,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努力战胜敌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坚壁自守,实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好比是国家的辅车,将帅对国家如能像辅车相依,尽职尽责,国家一定强盛;如果相依有隙,未能尽职,国家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祸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通过对攻守辩证关系的论述,说明对己方军事实力的加强和完善、运用和发挥的重要性。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创造条件,使敌人不可战胜自己,然后等待敌人暴露弱点,我发动进攻,就可以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御;想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地下;善于进攻的人,自己的兵力就像自重霄而降。所以,既保全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战后而取胜,即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霆谈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不会有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同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领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土地面积的“度”,二是物产资源的“量”,三是兵员众寡的“数”,四是军力强弱的“称”,五是胜负优劣的“胜”。敌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敌我物产资源多少的“量”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的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实力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成败。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犹如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强大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军队实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掘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势篇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运动。所谓善战的指挥员要在战争中高度发挥其灵活性,使作战的方式变化无穷,造成以强击弱的态势。“势”,态势、气势、形势。“势”是物质的运动,军事实力形成的态势。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组织编制的问题;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这是属于号令的问题;统帅全军能够使它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时而不至于失败,这是“奇正”的战术变化问题;军队打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一样,这是“避实就虚”的正确运用问题。
一般作战都是运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迭。乐音不过五个音阶,可是五音的变化,就听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味道,可是五味的变化,就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可是“奇”“正”的变化,就无穷无尽。“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的奔泻,以至能够漂移石头,这就是流速飞快的“势”,雄鹰迅飞搏击,以致于能捕杀雀鸟,这是短促急迫的“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它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出的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弯弓,短促的节奏就像击发弩机。
旌旗纷纷,人马芸芸,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不乱;混混沌沌,迷迷蒙蒙,要周到部署、保持态势而不会被打败。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严整与混乱,是由于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相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用重兵去伺机掩击它。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而不苛求部署,所以它能不强求人力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石头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
虚实篇
虚实:“虚”,空虚,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兵力集中而强大。“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本篇主要论述通过对“虚实”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地位,即“致人而不致于人”。正确的选择作战方向,其原则为“避实就虚”。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因此,之所以敌人休息得好能使它疲劳,敌人粮食充足能使它饥饿,敌人驻扎安稳能使它移动,因为出击的是敌人必然往救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劳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阻碍的地区;进攻而必然会得手的,因为进攻的是敌人不防守的地点;防御而必然能稳固的,因为防守的是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到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袭击它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要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是因为进攻敌人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是因为使敌人改变了进攻方向。
示伪形于敌,隐藏我军真形,不露痕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少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务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
所以,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就左翼也不能救右翼,前面也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
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对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筹算一下敌人的计谋,可以知道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挑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奥妙。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出奇制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地处;战争的胜利,是由于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打法。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刻板的战场态势,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方式。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季相接相待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军争篇
军争,近似于现代军语的机动。军队机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有利的作战地位和制胜条件。本篇主要论述敌我双方争相造成取胜的有利条件——有利的态势与战机,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获取胜利。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取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装备辎重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装备辎重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强行军,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地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列国诸侯战略企图的,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诡诈多变才能成功,根据是否有利决定自己的行动,按照分散和集中兵力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像疾风,行动舒缓时像森林,攻击时像烈火,防御时像山岳,荫蔽时像阴天,冲锋时像雷霆。掳掠乡邑,要分兵掠取;扩张领土,要分兵扼守;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就胜利,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作战中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所以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能单独前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怠,最后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自己部队的接近战场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对付奔走疲劳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饱食对付饥饿的敌人,这是掌握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山不要正面迎击,敌军假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去理睬,敌军退回本国不要去阻击拦截,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经到绝境不要过分逼迫。这些,就是用兵的法则。
G. 孙子兵法白话文
孙子兵法----白话文版[提要]本篇为《孙子》首篇,纲领全文。其核心是两点:一是“庙算”,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一是“诡道十二法”,实际战场态势中的指挥原则。“诡道”十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形”以机诈取胜;一类是“权变”,各种情况下的不同作战原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七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寒冷炎热气象的变化,必须因时制宜,以顺天时。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核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核查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装作不用他,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乘机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取。这些都是军事家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按五事七计经过周密研究,有十之八九正确,得到的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研究不周,只有十之四五正确,所得的胜利条件少。研究周密,胜利条件多,当能胜敌,研究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研究完全错误!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五事七计来考察敌我情况,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http://www.1hcc.com/book/szbhbh.htm
嘿嘿
翻译的还可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仅供参考
H. 求孙子兵法(白话文)
译文:【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7.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译文:【作战第二】
1.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2.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4.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5.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6.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译文:【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译文:【军形第四】1.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2.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3.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4.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5.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6.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译文:【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5.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
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 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译文:【虚实第六】
1.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3.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4.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 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
5.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6.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7.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译文:【军争第七】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4.《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5.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6.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I. 孙子兵法白话文版
孙子兵法----白话文版[提要]本篇为《孙子》首篇,纲领全文。其核心是两点:一是“庙算”,军事上的战略运筹,对未来胜负条件的基本估计。一是“诡道十二法”,实际战场态势中的指挥原则。“诡道”十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示形”以机诈取胜;一类是“权变”,各种情况下的不同作战原则。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我双方的七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寒冷炎热气象的变化,必须因时制宜,以顺天时。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以上五个方面,将帅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核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核查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装作不用他,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他,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他,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他,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他。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乘机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取。这些都是军事家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按五事七计经过周密研究,有十之八九正确,得到的胜利条件多;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研究不周,只有十之四五正确,所得的胜利条件少。研究周密,胜利条件多,当能胜敌,研究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研究完全错误!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五事七计来考察敌我情况,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http://www.1hcc.com/book/szbhbh.htm 嘿嘿 翻译的还可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仅供参考
J. 求白话文《孙子兵法》
始计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在开战之前,我们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多;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不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少。筹划的越是周密,获胜的可能就越大,筹划的越是疏漏,获胜的可能就越小,更何况一点都不去筹划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的结果了。
作战篇孙子说:凡用兵作战,需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兵作战,如果时间拖的太久了,就会使军事行动受阻,使军队的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事行动受阻,军队士气受挫,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一些诸侯列国就会乘机作乱,那时候即使有再高明的统帅,也无力回天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用笨拙的办法求取速胜,没有见过用精巧的办法将战争拖向持久。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的远征,远程运输。军队远征,远程运输,将会使老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军力耗尽于战场,国内十室九空,百姓的财产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病,盔甲、箭弩、戟矛、盾橹的制作补充以及征用运送辎重的牛车,而损失掉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物资的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者,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缴获的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战俘,要善待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说的通过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意思。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所以,懂得战争特点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 谋攻篇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因此,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在实力不受到太大耗损的情况下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可以应战于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当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就要坚守防御,当不能匹敌的时候就要设法躲避敌人。所以,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所谓将帅,就像是国家的辅木,辅木设置运行得周密可靠,则国家定会强盛;辅木设置运行得有空隙不牢靠,国家就一定会衰弱。在中国古代,辅木是安装在车子上的一个重要设备,“辅”与“车”两者必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使车辆正常安全地运行。所以,中国古人有“辅车相依”的说法。孙子在这里用一种比喻的方法说明将帅与国家的关系,说明将帅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战或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明白实力强弱之运用规律的,能够胜利;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在这段话中,“殆”是指“危险”的意思。
形 篇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但不能绝对保证自己一定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并不能强求。要想不被敌所战胜,就要组织好防御;要想战胜敌人,就要采取进攻行动。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很深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这样话,就能够保全自己,达到全胜的目的。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战而后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羽毛称不上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眼睛好,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没有使人惊奇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他们求取胜利,不会有失误;之所以不会有失误,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与敌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必须掌握“自保而全胜”的规律和原则,这样才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获胜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土地面积的“度”,二是物产资源的“量”,三是兵员众寡的“数”,四是兵力对比的“称”,五是胜负优劣的“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敌我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力对比不同的“称”;敌我兵力对比“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结果。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实力强大的胜利者统帅部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
势 篇孙子说:管理众人如同一人,取决于管理体制;调动千军如同一军,取决于指挥控制;统领全军迎敌而不败,取决于“奇正”战术的运用;战胜敌人如同石头击卵一样,这是避实击虚思想的体现。凡是作战,都是以“正”迎敌,以“奇”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替。声音不过五种音阶,可这五种音阶却能变化出听不完的乐章;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这五种色素却能变化出看不完的图画;味道不过有五种味觉,可这五种味觉却能变化出尝不完的佳肴;作战运筹不过“奇正”,但“奇正”却能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战法。“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那样旋转不断,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湍急的流水能够漂起石头,是“势”的作用;天上的猛禽能够捕杀雀鸟,是“节”的作用。善于用兵的人,他创造的“势”是险峻的,他掌握的“节”是急促的。险峻的“势”就像张满的弓一样,急促的“节”就像刚射出的箭一样。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要在混乱的作战中使自己不乱;浑浑车行,沌沌人奔,要在繁杂的部署机动中使自己不败。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严密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就范,然后用重兵去消灭它。善于作战的人,借助于有利的态势而取胜,并不是局限于力量的自身,所以他能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放在平稳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陡险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容易转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篇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有利位置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有利位置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在敌人休息时使之疲劳,在敌人粮食充足时使之饥饿,在敌人驻扎安稳时使之移动,关键是要触及到他不得不为我所动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劳累,因为走的是敌人没有部署的地方;进攻而必然会得手,因为攻的是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防御而必然能稳固,因为防守的是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到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它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想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这是因为我攻击到了敌人必救的要害之处。我不想打,虽然像“画地”一样构筑一种毫无意义的防御,敌人也不会来攻,这是因为我已将敌人调往其他方向。示形于敌,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我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防备的地方越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越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之所以兵力薄弱,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别人;之所以兵力充足,就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所以,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所以,要仔细策划一下,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要挑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要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将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获胜,是由于避开敌人的“实”而攻击敌人的“虚”。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战法。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刻板的战场态势,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方式。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季相接相代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