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稿训练
⑴ 不想看书,听书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吗
一、人各有不同,做选择前要思考我们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块更需要加强。
个人认为,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生看书比听书的学习效果要好;
从人际沟通交往角度思考,听书的效果又比看书要好一些。
其实无论是看书还是听书,都可以达到信息收集与价值观输入的效果。
但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多看书来训练他们的辨识广度。
注:每次注视时,你可以对焦或辨认的字数就称为辨识广度。——【英】尼基·斯坦顿《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辨识广度至少在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时比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识广度小,阅读文章还需要用笔逐字默读,甚至需要频频回视才能连贯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说这种做法到最后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并写出切题的答案,就论耗时性,辨识广度小的孩子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上必定会更加紧张,尤其当自己眼角扫到周围的同学都已经翻过另一面开始答题,而自己还在这一面勉强阅读文章的时候。
而听书的关键我认为不是“书”,是“听”。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听书后,复述讲书稿的主要内容,从而训练孩子倾听的能力。不要觉得“听”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沟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对方的“话里有话”、“话中重点”以及“话后目的”并不容易。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不一定受人欢迎,但一个好的倾听者会收获很多信任和友善。
⑵ 听书稿与公众号写作变现
虽然听书稿的培训课程已经结束快一个月,最近才有时间和兴趣翻开回听。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听着老师讲解,整个学习的过程比较轻松。
刚才好奇地查看了一下听书稿稿费,发现稿迹洞侍费似乎也还不错,在一千多到一万多之间。按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听书稿质量给付,但最差的,也有一千多。当对于字数要求在5000到8000之间的文章来说,虽然一千多算不上多,但是相比较其它的写作变现,也是不错的。
对于收听率较高的平台,由于投稿人较多,对文章的质量要求也较高,所以出的稿费也相应地高一些。对于初写者,开始可以向流量较少,收听率较低的平台进行投稿,等写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向稿费高的平台投稿,不断提高收入。
因为市场的空缺很大,还有很多机颤段会,只要听书稿能按要求完成,质量不会要求太苛刻。
相比较向公众号投稿所获得的收入,听书稿的收入要高一些。但字数方面的要求也不一定。一般公众号的稿件字数要求在2000字左右,而听书稿在5000-8000字左右。公众号出的稿费从50到5000元之间。听书稿的稿费在1200到12000元之间。
这么算的时候,似乎听书稿比公众号的稿费收入高多了,但其间是有区别的。公众号可以只是就热点或关键词进行创作,文章的架构较为自由,目的是吸引增加粉丝和点赞。听书稿则需要把相应的一本书读透彻,理清作者写书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让听者能通过一篇听书稿快速地掌握整本书的精华。
从难度上讲,听书稿要大一些,从创作的角度来分析,则公众号文章的创作性更为自由一些。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写听书稿不但可以回顾看过的内容,把书的精姿吵华进一步提升,还能赚取稿费,是不错的学习和赚钱同步的方式。
⑶ 《雨王亨德森》听书稿
索尔·贝娄是美国学院派作家的代表,一生获了三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76年,他又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的写作主题是丰裕社会中的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活了89岁,一生多产,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欲望的人,《雨王亨德森》据说是他个人最偏爱的一部作品。
关于本书
《雨王亨德森》讲的是美国一位富有的理想主义中年人亨德森抛弃日常生活去非洲冒险,进行精神追寻的故事。在美国的豪宅中,亨德森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他在豪宅中养猪,还做了一系列怪事,后来,他听从内心的声音“我要,我要”,踏上去往非洲的旅程。在非洲大陆的原始部落中,他接二连三地遇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阴差阳错当上了“雨王”,跟国王做了朋友,还差点送了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在不断的折磨中进行着自我认识。
核心内容
亨德森的冒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明白了问题的答案是“我要活下去”。第二阶段,他明白了这还不够,真正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活下去”,“我该如何面对死亡”。
作为一介莽夫、一个失败的思想者,亨德森的精神历险充满了喜剧性。通过这样一部喜剧,我们能读出,对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没有什么灵药,无论身处闹市还是荒野,真正的问题都是“认识你自己”。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雨王亨德森》。索尔·贝娄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欲望的美国作家。他活了89岁,一生高产。这个“高产”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他作品高产,84岁时还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二是他结了五次婚,子女众多,还是84岁那年,他最后一个小女儿出生了。
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索尔·贝娄最偏爱的,就是这本《雨王亨德森》。除了因为主题是他擅长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我想,也因为这个故事和他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欲望。
这本书出版于1959年,主人公亨德森被设定为索尔·贝娄的同龄人,可以看作是作家对这一代人的一个夸张的变形。在亨德森这一代人之前,美国人经历了新教运动、立国制宪、南北战争、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扩张,以及西部大开发。用亨德森的话说就是,“所有一切重大任务和征服都在我之前完成了”。
美国梦已经被前人实现了。亨德森这代人,也渴望参与到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渴望精神上的崇高感。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战后物质生活极大丰裕,消费主义的兴起,他们的生活只剩下平庸的日常,精神彻底陷入空虚。简单地说,他这一代美国人没有机会轰轰烈烈地活,就像亨德森说的,留给他这一代美国人的最大问题是“面对死亡”,他这一代美国人“注定要周游世界以寻找人生的真谛。”
可是,这样的旅行真的能治病吗?这些旅行者们真的能如愿以偿找到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吗?在20世纪50年代走向尾声的时候,索尔·贝娄就用他的小说《雨王亨德森》探讨了这个问题。
《雨王亨德森》讲的是一个喜剧化的理想主义者亨德森,去非洲冒险,进行精神追寻的故事。亨德森在现实中的冒险和他在精神世界的冒险同步进行,接下来,我们就从现实中的冒险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部分
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的开篇,从亨德森回忆自己是怎么到了非洲开始。开头四章,亨德森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遇到的生活和精神困境。在他眼里,自己是一个除了有钱以外,一切都很失败的中年男人。他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和一座豪宅,本已财务自由,但家庭生活是一团乱麻,他周旋在两任妻子、情人和叛逆的孩子们之间,焦头烂额,非常厌倦。亨德森非常健壮,他身高1米95,体重104公斤,力大无穷。他曾经是军人,参加过战斗,获得过军功章,二战结束后,他健壮的身体还在渴望战斗,他的精神还在渴望来自崇高的刺激,但战后的日常生活却只有令人昏昏欲睡的琐碎无聊。亨德森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浑身的精力无处发泄,脑子里又老想“什么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他总是忍不住要折腾点儿什么与众不同的事做。
亨德森试图从父亲留下的海量藏书中找到关于人生的启示,他翻遍了藏书,结果只找到父亲夹在书里当书签的钱,几乎每本书里都有。你看,他只是翻了翻书,就比以前更有钱了。但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他开始拉小提琴,还想去读医学学位,改行当医生,可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干了很多奇怪的事情后,亨德森又在豪宅里养起了猪,每天光着膀子,砌猪圈,煮猪饲料,他的家人、朋友和邻居都以为他疯了。而亨德森却我行我素,他对比自己年轻20岁的第二任妻子说:“别碰我的猪,它们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他还试图为这个自己也想不明白的举动找理由,说总是念念不忘《圣经》里的一句预言:“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这是希伯来的先知但以理对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做出的预言,这位国王摧毁了耶路撒冷和这座圣城的神庙。
亨德森每天跟猪待在一起,用艰辛的体力劳动发泄着精力,摧残着自己的身体。但这也没什么用,有一天,他身体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大喊着:“我要,我要,我要”。起初,他被这个仿佛有独立人格的声音吓了一跳。“你要什么?”他问这个声音。“我要,我要,我要!”声音回答。如此反反复复,搞得亨德森几乎崩溃。这个声音只有渴望,却没有渴望的对象。
于是,为了搞明白自己心里的这个声音,为了摆脱烦恼的现实,亨德森决定前往非洲探险。这段冒险经历,就是这本书第5章到最后第22章的内容。刚抵达非洲,亨德森兴奋不已,不断地感叹:“多么盎然的生机啊,我感觉自己会在这里交好运。”在非洲,他可不想做一个四处拍拍照的游客,他想去最偏远的、最好从来没有外人去过的部落,还打算在非洲长住。在一个小镇,他雇了一个当地人做翻译,这个翻译叫罗米拉尤,懂部落语言,也会说一点磕磕绊绊的英语,看上去十分寒酸,却有着古代贵族的派头。威武雄壮的亨德森带着他瘦弱的翻译,就像堂吉诃德带着桑丘,一路辗转,进入这片大陆。
第二部分
亨德森先后进入了两个偏僻的非洲部落。
第一个部落叫阿纳维。阿纳维人以养牛为生,但他们并不吃牛,而是把牛当作亲人。亨德森和罗米拉尤来到这个部落的时候,发现这里正遭旱灾,许多牛都渴死了。这时,一个男人走过来向他行礼,还用英语跟他说话,亨德森很惊讶。原来,这个男人是部落的依特洛王子,他曾在东非的港口城市受过中等教育,也曾四处游历。亨德森发现,部落里居然有一个蓄水池。为什么明明有水,牛却渴死了呢?王子告诉他,这是因为蓄水池被诅咒了,水池里出现了一群青蛙,而这里的土著从没见过青蛙。按照他们的观念,绝对不能给牛喝这种里面有动物的水,也绝对不可以惊动饮用水里的动物。
按照部落欢迎陌生客人的习俗,依特洛王子向亨德森发出角力的挑战。在角力中,亨德森凭借自己在部队学会的格斗技巧,打倒了这位部落中最强壮的人。亨德森觉得不好意思,但依特洛却坦然接受了这次失败,并热情地款待了他,带他去见年迈的女王。女王告诉亨德森,他身体里那个“我要,我要”的声音,意思就是“我要活下去”。
听了这句话,亨德森福至心灵,感到终于得到了救赎。陶醉在亢奋的激情中,他一心想要报答女王、王子和部落居民的恩情,他决定为阿纳维人解决蓄水池的难题,给大家一个惊喜。
亨德森一早就单独行动起来,他自信满满地把自己带来的手枪弹药制成了一枚炸弹,扔进了蓄水池。结果,青蛙是炸飞了,但整个水池的水也炸飞了,水一接触地面,立刻就干了。这座历史比整个欧洲还要悠久的水池,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在部落居民的震惊中,亨德森带着罗米拉尤灰溜溜地离开了。
现代文明的智慧解决不了古老的草原文明的难题,站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亨德森,好心办了坏事。他的“我要活下去”,变成了“我让他们没法活下去”,这个时候,所谓的心灵救赎自然成了一个笑话。
离开阿纳维后,亨德森和罗米拉尤艰难跋涉了一个月,才到达了阿纳维王子的朋友达甫国王的部落:瓦里里。
在进入瓦里里之前,罗米拉尤警告亨德森,这个部落的人可不像阿纳维人那么善良。果然,他们主仆二人一进入瓦里里就被俘虏了。两个人被部落的“检察官”关在笼子里一通审问,半夜,他们发现,笼子里还有一具刚刚死去的尸体,亨德森折腾了半夜,把死尸搬了出去,而天亮时他发现,尸体又被不知什么人搬了回来。
这时,“检察官”通知亨德森,可以去觐见国王了;同时,部落要举办一整天的祈雨仪式。走在路上,亨德森才看到,瓦里里部落真的不太善良,绞刑架上倒挂着许多被烈日晒干的尸体,非常吓人。达甫国王告诉亨德森,虽身为即将继位的国王,他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有被反对势力杀害的危险。
在祈雨仪式中,亨德森魁梧的身躯再一次派上了用场,他自告奋勇地搬动了一座所有大力士都搬不动的女神像,结果就成了瓦里里的“雨王”,有了一项职责:代表瓦里里人向上天求雨。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亨德森先是被剥光衣服扔进竞技场,又被扔进池塘里,与野牛滚在一起,被一群祭司鞭打,还要被赶着一圈圈地绕城跑,一通折磨后,亨德森连叫苦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在这时,天上下起了特大暴雨。
“雨王”亨德森求雨成功,这拉进了他与即将继位的国王达甫的距离,两人成为了朋友。亨德森这才知道,达甫不但在非洲大城市上过中学,游历过四方,还曾在欧洲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差点拿下医学博士学位。因为父亲突然去世,他才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部落,准备继承王位。按照瓦里里的规矩,达甫面临着生死考验:他必须到森林中猎取一头狮子,才能继位。这头狮子被认为是刚刚死去的老国王的灵魂。受过西方文明训练的达甫表面上服从这种原始的巫术思维,背地里却在抗争。他在宫殿里养了一头普通的狮子,研究它,驯化它,模仿它,以克服自己对狮子的恐惧。他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有朝一日捕获代表老国王灵魂的那头狮子。同时,部落中代表传统文化的巫师等敌对势力,总是逼迫达甫离开这头“邪恶的坏狮子”,尽快去猎取“正确的狮子”。但达甫却迟迟不行动,整天跟亨德森进行各种医学和形而上学的探讨。
达甫国王似乎精通现代知识和原始智慧,他信奉心灵的绝对自由和心灵控制肉体的理论,这些混杂着多种文化的煞有介事的理论,让亨德森非常崇拜。他找寻人生意义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达甫身上。亨德森向达甫讲述自己的困境,达甫告诉他,他在阿纳维学到的“我要活下去”这个说法不错,但这只是真理的开端,真正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活下去”,是“如何面对死亡”。达甫命令亨德森整天模仿狮子,模仿它吼叫、跳跃、捕捉的动作,甚至把亨德森关进狮笼。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与死亡的恐惧终日相伴的亨德森好像大彻大悟,把达甫奉为精神导师。
这段冒险终于进入了高潮。在巫师等人的逼迫下,达甫和亨德森终于开始联手行动,去猎取老国王的灵魂,那头正确的狮子。然而,达甫却在捕猎的最后关头落入狮口,死了。亨德森悲痛欲绝,他明白这是巫师等人设下的圈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杀死他,于是和罗米拉尤开始逃亡。同时,他也伤感地明白,达甫国王从一开始就看上了他强壮的体魄和容易相信别人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想利用他推翻这个部落的宗教,而他当上雨王,也是被设计的结果。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把达甫当作他最好的朋友,感激他为自己的生命带来的一切。
故事的结尾,亨德森与罗米拉尤告别,他把自己的吉普车,和所有随身行李都送给了这位生死与共的朋友。亨德森带着一只象征达甫国王灵魂的小狮子回到了文明世界。在逃回文明世界的路上,在北极冰冻的大地上,他再次怀着激昂亢奋的心情,绕着飞机一圈圈奔跑,满心期待着与自己的老婆孩子团聚,并向他们讲述自己的冒险经历。
亨德森在现实世界的冒险故事讲完了。总的来说,故事主要围绕亨德森这个具有异于常人的身体的形象展开。在美国,亨德森的身体是他最大的障碍,而在非洲,他的身体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野性也最大限度地释放。然而这种释放,要么具有摧毁性的效果,要么被人利用,陷入圈套,这些理想与现实错位的、充满喜感的情节,让《雨王亨德森》成为一个“身体喜剧”。
第三部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亨德森在精神领域的冒险。亨德森这样一个外表上的粗人,心里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而每当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福至心灵时,都会立即遭遇现实层面的巨大打击,这让他看上去更加可笑。作为一个失败的思想者,亨德森的精神冒险充满了喜剧性,这种喜剧性是在与两个部落首领的精神碰撞中完成的。我们着重看一下达甫国王与亨德森之间的碰撞。亨德森是一个从西方文明世界来原始文化中求医问药、希望用原始文化解决现代文明问题的人,而达甫是去西方世界求医问药后、回到原始文化中,希望用现代文明解决原始文明的问题的人。可以说,他们都把其他的文明当成自己所属文明的良药。在精神生活层面,他们是互为镜像的两个人。达甫国王在部落中非常孤独,亨德森的出现让他非常欣喜。原始思维和文明世界的现代精神在这里有了对话,但这种探讨并没有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答案。就在亨德森似乎找到生命真谛的时刻,达甫死了,剩下的路,亨德森只能自己走完。
对亨德森来说,达甫的死其实是一个礼物。它释放了亨德森,让亨德森失去了长住在非洲部落、继续信奉和依赖精神导师的机会。在逐步认识了力量、勇气、恐惧和死亡之后,亨德森心里那个“我要,我要”的声音停止了,他的精神历险也完成了。他没有放弃现代文明和家庭生活,皈依于原始文化或宗教,而是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世俗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之中。“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哲学的终极任务,也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真正解决之道,至于是去非洲冒险,还是在都市中、在日常生活中历练,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索尔·贝娄对亨德森式冒险的深刻反讽。
那么,亨德森最终找到答案了吗?在他的自述中,他找到了。但索尔·贝娄没有把这个小说写成一个西方人去非洲寻找精神家园的俗套,它特别的一点就在于,亨德森不是直接将非洲的原始文化当作灵药一口吞下的,他也不是在冒险过程中完成自己的精神升华的。相反,他的冒险处处失败,他是在现实层面中所有行为都彻底失败后,精神上才真正有所领悟的。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曾这样评论亨德森,他说:“非洲是药物,而亨德森是药品制造者”。也就是说,亨德森不是非洲精神的被动接受者,他主动炮制出了属于自己的药。至于这药能不能真的解决亨德森的困境,读者也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谁知道亨德森这次获得的人生真谛是不是最后一次呢?谁知道他下一步又会遭遇什么毁灭性的打击呢?
第四部分
说完了亨德森在现实和精神中的冒险,现在我们不妨跳出故事,从隐喻和象征层面上加深一下对亨德森的理解。
亨德森身材魁梧,在美国的豪宅中,他养猪,穿的也是猪皮皮鞋、猪皮皮衣,戴猪皮手套,背猪皮包,用猪皮钱夹。总而言之,他是“猪”的化身。像猪一样,他生活在物质的富足中,却总在呐喊着“我要,我要,我要”。
在非洲,亨德森经历了一个从“猪”变成“狮子”的过程。国王要求亨德森模仿狮子,是因为预料到自己可能会死,想让亨德森这个来自西方世界的白人雨王继位,去与代表传统的巫师等人对抗,改变自己的部落。他让亨德森通过与狮子共处,模仿狮子的一举一动,学会克服恐惧,直面死亡。在模仿狮子的过程中,亨德森终于懂得了自己在美国时常说的《圣经》里的那句话:“你必被赶出离开世人,与野地的兽同居。”他意识到,也许是因为自己养猪,所以灵魂沾染上了猪的特征,而他真正应该和狮子在一起。就这样,慢慢地,亨德森的灵魂沾染上了狮子的特征。
猪是美国现代社会的象征,意味着物质上的贪婪,和精神上的虚无。这种文明只是一味“想要”,却不知要什么,是一种指向虚无的欲望。而狮子是原始文明的象征,意味着肉体上的野性,和精神上的力量。最后亨德森把国王的灵魂象征,一头小狮子带回美国,隐喻着这个美国人将原始文明带入西方文明。然而,这个结尾却并不乐观。我们不要忘了,亨德森带回的狮子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将是一个巨大的麻烦,对现代文明来说,这头狮子最后的归宿,也许只能是被囚禁在动物园中,供游客安全地观看。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像《雨王亨德森》这种讲述在荒蛮之地冒险的小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冒险地当作纯粹的野蛮之地,是西方人征服和驯化的对象,第二个阶段是把冒险地当作乌托邦,那里的人们掌握被现代文明遗忘的真理,第三个阶段,就是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也将原始文明祛魅的阶段。贝娄创作《雨王亨德森》的时期,正是冒险类小说的第三阶段。在他笔下,西方中心主义视角被打破了。西方世界不再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是恰恰相反。亨德森这个人物身上凝聚着美国式的乐观主义、鲁莽和冒险精神,与其说他是个中年人,不如说他是个孩子。对于亨德森这个“孩子”,非洲是个从零开始的试炼场。这本书中,非洲也不再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也并非神秘的、智慧的、神圣的。与亨德森的预期相反,达甫国王并没有向他推销什么非洲的古老智慧,而是用流利的英语向亨德森讲解现代医学、开普勒、居里夫人和亨利·詹姆斯的《心理学》。在这本书中,贝娄把关于两种文明的刻板印象都颠覆掉、把它们的对立性都模糊掉了,他制造出文化的含混与杂糅,展现出了文化的混杂性。这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具有前瞻性的。
总结
好,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期的主要内容:
1、《雨王亨德森》是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作品,它是作家有感于时代精神的产物。它讲的是亨德森进行精神追寻的故事。
2、亨德森的冒险经历主要在两个部落中进行。在第一个部落,他明白了他的渴求是“我要活下去”。在第二个部落,他明白了“我要活下去”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活下去”,是“我该如何面对死亡”。
3、亨德森的形象经历了从“猪”向“狮子”的转化,经历这种转化,他认识了自己,成为了一个“人”。“猪”和“狮子”分别象征着西方现代文明和野性的原始文明。但作家没有简单地把原始文明视为拯救西方文明的良药。在小说中,两种文明都渴望用对方医治自己,但最后都失败了。
4、《雨王亨德森》颠覆了冒险小说中荒蛮地的刻板印象,呈现了文化的混杂性。
⑷ 非线性成长,正好遇上青橙学院——我为什么参加拆解稿与听书稿训练营
很荣幸,这一次,终于加入了弘丹老师的拆解稿听书稿训练营,并且搭上了青橙学院这趟学习写作的班车,让我的2019年不再茫然和虚度。
2月下旬的某个傍晚,无意中看到弘丹老师在公众号发送的“拆解稿听书稿写作高手实现写作变现——如何让你读过的书都变成钱”一文,可谓幸运和及时。
讲真,去年年底时,看到青橙学院的课程我也曾徘徊过,一直也觉得最重要还在于自己多练习写,多学习写作知识,等有了一定积累后再来参加老师的训练营,可就在2月22号的那天,当我看到有关于如何把自己阅读的书籍,写成拆书稿和听书稿,我一下子就动心了,毕竟断断续续阅读了一段时间后,当我很想把读过的书写下读后感和书评时,却发现除了一些极少的想法和感受外,对于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和理念,我却很难可以富有逻辑性、完整地转述出来,思维的深度远远也不够,偶尔尝试着写下一两篇书评,可也常常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大段大段地引述作者的原文,最后竟成了一篇毫无自己的观点和解读的“假书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书评也是有专业性的一种文体,并不是会写几句阅读感想就能写的好的。
有幸在去年,我就买回了弘丹老师的《从零开始学写作》。书中,弘丹老师有整一个章节的内容就在讲关于书评的写作知识。以我的基础,感受是即使读了,可还是不大会写,内心充满迷茫和挫败,虽然我常常想写,却也不敢去写了。这一次终于看到了老师的训练营,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报名学习,交了3月训练营的学费后,我转念一想,既然想跟随弘丹老师学习写作,那么我何不申请加入青橙学院呢?于是补齐余下的学费后,我终于成为了2019年青橙学院的一名学员。这时,已经是2月下旬了,老师2月份的回忆录写作营已经即将结束。
对于拆书稿和听书稿,我的理解,应该是比写书评更需要有高度的解读和提炼能力,这不单需要阅读的基础,还需要解读、转化为简单表述的能力,更需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结的能力,搭桥,解码,深度的思考,最后形成为更易懂的文字,可以帮读者或听众实现更高的知识转化。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本领,需要系统学习正确的拆书和听书稿的写作方法,并长期坚持,反复练习,才可能会有所提高的能力。我相信,幸运的我们能有机会加入到弘丹老师的阵营,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系统且严格地完成训练作业,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和飞跃,写到这里,我已经很期待老师的课程内容了。
对于我这样普通到在人群中可以被淹没的人,一枚毕业十几年的普通二本文科生,一名在家全职6年的二孩宝妈,思维、沟通和执行能力,相较在职场时已经掉队太远,我的生活就如同平静到不起涟漪的湖面一样,泛善可陈,缺少了为生活而拼搏的动态场景,至少,在我对生活的解读和期待里,是这样的。
日常里,自己更多的注意力在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成长方面,尽管也学习了一些育儿知识,却也常常会在突如其来的小状况面前,束手无策。我这样的宝妈,除了围着孩子和家庭打转,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这是两年来一直在叩问我自己内心的问题。
都说最好的教育是“身教”,而我又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达到最好的“身教”呢?除了阅读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外,我报名了线下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在读,还购买了一些线上的网课,随着学习的持续,我发现身边有太多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父母,有太多不知道怎样成长内在自我的父母,常常听到他们与孩子的对话、看到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如鲠在喉。我逐渐开始思索,我可以做些什么吗?相较于很多人,自己的行动力和效率还是慢了好多拍,也许是基础较差的缘故,常常即使阅读了一些书,却还是难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很难形成一篇推荐或传递这些知识的文章,看到弘丹老师的课程预告,如同看到救星一般,我知道这一次不能再错过了。
阅读,对于想学习写作的人而言,不单单只是知道了这些书本的内容,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如何才能把这些书里的资料和理论,转变为自己可以自由组合的素材,不仅是简单地提高自己眼界和知识的要求,而是更高层的一次次认知的深度跃迁。 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还要知道如何换着法地应用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对于学习写作而言才是有效的素材,这样的素材才能达到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最终付诸笔端,成为帮助读者的高附加值内容。 期待在弘丹老师的课程里,自己通过系统地学习拆解书籍和如何转化书籍内容的关键方法,学习怎么才能把理论化的书面语转变为简单易学、深入浅出、人人都能读的懂、听得懂的拆书、听书稿。这个3月,注定将是一段充实的日子。
这些就是我加入3月拆书稿和听书稿训练营的初衷,我也将在这个月里严格要求自己跟随老师的进度,按照时间节奏和作业节点,努力达到毕业的要求。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青橙学院里认真负责的团队成员,@青橙助理sherry,@冰花2002,@多写,@黄蓉-运营官,@审稿团~进击的小跳蛙,育儿组的@跳跳妈等等,还有默默在背后为大家服务的各位热心的小伙伴们,很感激你们积极整理了所有的青橙学院的资料、聊天精华记录、课程信息、课程录音和图片视频,让我这位迟到的学员,即使已过去2个月,还有幸从头了解学院内所有的进度信息、资料、分享和毕业典礼等重要精华、录音和图文信息,一点也不落下,真的有种进入大家庭的感觉,很温暖、很知心。
期待在今年随后的岁月里,我们一同,不疾不徐,按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