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机小结
A. 《孙子兵法》听书笔记03-《始计篇》诡计,就是引诱对方犯错误
(职场:具体战术技巧)
关键点:一、12条诡道,也就是12条骗术。做事靠实力,靠五事七计,不要靠骗术。
二、赵云的空城计:主客虚实,得失不对等,所以曹操撤走。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
三、如何应用:
1.引导对方放错误
2.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3.不要贪心,不存侥幸
金句:
1. 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2.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可能有,可能没有,可能有用,可能没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3.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李世民说,兵法就四个字 “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地去引诱对方犯错误。
4. 面对诡计,一是不忘本谋,二是不存侥幸,三是不要贪心
自我总结:“兵者,诡道也。”
不要被这句话误解,打仗,靠的是实力,是五事七计,是原则,不是奇谋巧计。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一、12 条诡道:
孙子讲了十二条诡道,也就是十二种骗术。
1. 能而示之不能
本来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装我不能。
2. 用而示之不用
我准备用了,我假装不用来骗你。
例子:白登之围
娄敬说,正常来讲两国交战之前,双方都要耀武扬威来吓退对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见老弱病残。这不科学呀,必然有诈,他就是引诱我们去打的。
结果刘邦被困
匈奴的冒顿单于在这里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战马我都有,但是在大战之前我先藏起来。
3.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明明我们摸到他鼻子底下了,还放出假情报,让他以为我们很远,麻痹他。或者我们离得很远,却假装我们的大军已经到了,吓唬他撤退,甚至是诈他投降。
例子:拿破仑就这么俘虏过奥地利的军队,他在战场上突然和一支奥地利军队遭遇,他的人少,对方人多。拿破仑摆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们投降。奥军就上当了,举手缴械投降。
4. 利而诱之
就是用利益来引诱他犯错。
例子:白登之围里匈奴的冒顿单于和妃子,也是因为利益放过了这个可以打击刘邦的战机。
5. 乱而取之
把它搅乱,浑水摸鱼,乱中取胜。这跟三十六计联系起来了,三十六计里面有浑水摸鱼这一计。
6. 实而备之
如果他的兵势很坚实,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备。
7. 强而避之
如果他的兵势很强大,我就要避开他的锋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锋。
8. 怒而挠之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激将法,给他挠挠。
例子:在五丈原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战。但是司马懿不怕你挠,你挠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战。
9. 卑而骄之
假装卑微,让他骄傲不防备
例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践去尝他的粪便,说通过尝他的粪便知道他的健康状况,你想他已经卑微到什么程度了。
正常来讲,一个人卑微到这样的程度,他肯定有阴谋。但是每个人都有骄傲自大的弱点,夫差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这么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践的当,最后被勾践灭了。
10. 佚而劳之
就是折腾调动敌人,让他疲于奔命,不停地来骚扰他,让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11. 亲而离之
就是使离间计。
例子: 我们在讲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也是离间了赵王跟廉颇的关系,这才换上了赵括。
12.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趁他不防备,给他来一个突然袭击。
小结:我们讲“五事七计”的时候,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我们觉得自己能用上。
这十二招学了之后,恐怕你不一定用得上。
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可能有,可能没有,可能有用,可能没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二、举例:赵云的空城计
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赵云负责防守别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军遭遇了。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大军就一路追来。赵云退回军营,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操要判断现在什么情况:他几十个人出来,然后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军营里面,大开其门,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营。
现在曹操面临单选题:
A.赵云是出营侦察,与我大军遭遇,掉我掌心里了,现在我扑上去就可以把他灭了。
B.赵云可能早就发现我们的大军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队来引诱我,假装失败,一路把我引到他这座空营里来,周围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冲上去,他的伏兵尽起,我今天就死在这儿了。
曹操继续用《孙子兵法》来思考:今天这一仗不是我计划中的,如果我不碰见他,我根本就不会到这儿来。
兵法里又讲,“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简单地说,选择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作战,都是由我来选择,我定好时间、地点,把他弄到这儿来跟他战。
今天这情况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没有他我根本不会到这儿来,那多半就是赵云安排的
所以说他为主,我为客,他为实,我为虚。
选B ,交卷
曹操的选择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不能按结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时,还是应该做出曹操的选择。
因为得失不对等
假定你赢了,你也就灭了一个小赵云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赵云的当,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决在这儿了,这个得失是不对等的。
打仗不靠假动作,还是靠实力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这些诈术都不是主要的,它是在我们正常之外,到时候随机应变,临时发生的一些偶然。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最后一步、临门一脚就靠这个取胜,但是不能先教给你。因为先教给你,你也没用,这完全是在最后灵机一动的东西。教你一个空城计,你能有用吗?
三、总结:如何应用?
1. 诡道是引诱对方犯错误。
李世民说,兵法就四个字 “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地去引诱对方犯错误。
2. 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你本来是怎么谋划的,你别忘了。
3. 不要贪心、不存侥幸
我们不能研究怎么去骗别人,但是我们得研究怎么防止被别人骗。
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养
B. 《孙子兵法》听书笔记08 军形篇:NO ZUO NO DIE要等待
(职场:经营的基本原则)
关键点:等待的重要性,什么时候打才不败。
一、形势情
形:大体得失之数,判断行不行
势:随机应变,顺势而为
情:意志力和士气。
二、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1.无为,不作死就不会死;
2.等待,积累自己
3.形胜势胜:提高自身,看清胜机,抓住机会。
三、例子:唐玄宗逼哥舒翰打安禄山
总结:胜中求战,不是战中求胜。善于等待,不要No作No DIE。
金句:
1. 很多我们看起来情况差不多,应对的策略也差不多,但是结果却相差很大,就是对形、势、情这三者的把握不一样。
2.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别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3. 不办不就是不作为吗?必须要有所作为,因为他不作为心不安。这是病,得治。什么病?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
4. 我们人生当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5. 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只能等他自己败。你不能怀有战胜他人的目的。还有一个关键,是自己不要作死,我们往往就是自己作死。
自我总结:《军形篇》,这一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要做到不被战胜,做到不败;
2. 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他们通常没有大的名声;
3. 如何通过五个维度的度量,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
°等待的重要性
°仗什么时候开始打
一、形势情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
形:大体得失之数。
就是判断大概行不行。
势:临时之宜、进退之机。
到了现场随机应变、顺势而为,就是讲势;
情:意志力和士气
对于主帅来说是看你的意志力,对于团队来说是看你的士气。
形、势、情,是三个立策决胜的要点。
很多我们看起来情况差不多,应对的策略也差不多,但是结果却相差很大,就是对形、势、情这三者的把握不一样。
二、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我们经常说打仗要打得赢,不对,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这就叫做先胜后战。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孙子说,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这叫“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然后再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 “不可胜在己”,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时候敌人可胜呢?那完全在于敌人,不归我管。
孙子曰:“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个人是很善战的一个良将、大将、名将,他最大的本事到什么程度?就是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但是他没有本事让敌人一定可以被战胜。所以说,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提前知道的。 但是如果说不可胜呢?你是不可强求,不能把不可胜变成可胜的。
小结: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别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
不可胜又不可强求,你应该怎么办呢?
1. 无为
为什么一定要办呢?明明办不了,你还非要办。
不办不就是不作为吗?必须要有所作为,因为他不作为心不安。这是病,得治。什么病?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
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就是所谓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等待
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
等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
诸葛亮就是把自己累死的。
等不来怎么办-拒绝应该思维
等不来就算了呗,还非要归你呀?你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不是所有事你都能搞定的,该放弃的时候你要放弃。
但是我们人生当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3. 形胜势胜-等待的作为
形胜: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
势胜:胜机出现,然后你就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善战者,胜已败之敌也”
他自己已经败了,这时候你赶紧去推一把,叫“胜已败之敌”。
三、总结: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只能等他自己败。你不能怀有战胜他人的目的。还有一个关键,是自己不要作死,我们往往就是自己作死。
例子:唐玄宗逼哥舒翰打安禄山,本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要出兵,导致潼关失守,败走马嵬坡
《军形篇》主要就是讲先胜后战,善于作战是胜中求战,已经有胜算了,我把这个战果拿来就行了。
比较糟糕的就是战中求胜,唐玄宗要哥舒翰出关就是战中求胜,那是很渺茫的。
你要胜中求战呢,你就要善于等待,要懂得No Zuo No Die。
C. 关于听书APP的感受总结
最近在用一个听书产品“樊登读书”,樊登老师讲书的风格很不错,对胃口,所以就坚持用下来了,至今用了一个多月。以下的感受都只是使用“樊登读书”这一个产品的感受,没有竞品分析= =
学习型产品的用户 多数有焦虑情绪,而且很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自己有没有取得进步。我就是因为想要督促自己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持续学习新知识才开始用听书产品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害怕跟不上、被淘汰。 焦虑是能够驱使人努力学习的一种强大动力。贩卖焦虑、巧妙地鼓动焦虑情绪可以有效地驱动学习型产品的用户。
小总结:
要让用户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将“成长”“进步”转换为具体的、可感受的形式,月度总结、年度总结是不错的形式。短期总结重效果,告诉用户进步了多少;长期总结重情感,走心,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比如各种app的年度总结)
1. 方便。可以边走边听,手机放口袋,戴上耳机就行。看书很难边走边看,又要看路又要看书容易分神,一直拿着书或者手机也有点累。
2. 有趣。樊登老师讲书的风格比较吸引人,听书既能学到知识,也是一种愉悦心情的享受。
3. 快速。通常一本书的讲书音频只有40~60分钟,一天就能听完,比看完一本书快很多。
小总结:
1. 听书的一个高频场景是移动中(走路、上下班通勤等),要考虑户外环境(主要是环境噪声)对听书体验的影响。
2. 讲书人的水平是影响听书体验的重要因素,我会在喜欢的讲书人讲过的书里挑,而不是想听某本书再去有谁讲过,也就是 因人找书,而不是因书找人 。不过可能是因为樊登读书里只有樊登老师一位讲书人影响了我的习惯,需要更多求证。
1. 走路的时候听,在室内坐着时很少听,这时候更倾向于看书。
2. 需要隔一段时间重新听进行复习。目前试验隔1天重新听效果不好,因为内容都大概记得,听到一句我就大概知道接下来要讲什么内容了。应该依照遗忘曲线来制定复习计划,一个音频应该要听上3次。
3. 听书不会成为我主要的学习方式。原因有2个:
① 我个人更喜欢看书。听书只是一种在我不能/不方便看书时的一种补充途径,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看书而不是听书,因为觉得看书时自己会更投入,学到的东西更多。(只是主观上觉得,没有对比过看书和听书的实际效果)
② 樊登老师看完书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书的内容重新组织并讲给我们听。这个过程是有内容损耗的:讲书只会讲最精华的部分,其他内容忽略,但有可能没有讲到的部分才是对我有启发的内容;讲书是对书中内容的再加工,可能某些内容被歪曲或者错解。虽然樊登老师非常优秀,但我觉得一个人还是会有局限性的,不能每次都做出最精确的解读。但这个时候,讲书人依然是最有力的背书,一个权威的讲书人能极大地打消这种听书人的忧虑。
小总结:
1. 如何让用户觉得听书能学到很多东西?其实只要用户在听书或者看书后有产出,就会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记得听过一个案例是一些网课老师会要求学员上完课后画思维导图,整理上课讲的内容。画思维导图未必就能让学员真正掌握到知识,但能让他们 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 ,时间没有浪费。所以听完书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小问题,让用户去完成,完成后用户就会 觉得 自己是有收获的,是能记住知识的。(虽然实际对学习的帮助很有限,因为题目要设置得比较浅显简单保证用户能正确完成,但对用户主观感受的提升是有效的)
2. 塑造讲书人的权威性可以提高用户的信心,听名家讲书比较安心。
3. 为用户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间隔时间、复习的次数,比如每周复习、每月复习等等)
1. 调好了合适的音量,但路过某个噪声大的地方(比如工地)就会听不清,错过一部分内容,需要我拿出手机回拉进度条。
2. 某些不感兴趣的地方想快速跳过,调进度条很麻烦:进度条区域很小,手指难操作,特别是走路的时候;不知道要调多少才刚好跳过没兴趣的部分。所以,快进15s和后退15s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功能,点击就行,不用滑动,而且可以连击不断快进或者后退,操作效率飞快(交互细节棒)。
1. 一本书听第一遍很有趣、很新奇,复习时听第二遍、第三遍趣味性就少了。第一遍更多是探索和享受,之后重复听才能保证真的能掌握知识,这才是学习。
2. 听书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内容付费,还可以往电商和线下两个方向拓展。和听书相关性高的商品是实体书、电子书、降噪耳机、kindle等数码电子产品;线下可以举办读书会,聚集忠诚用户。
用户画像。我属于目标感很强的用户,听书是为了学习,就必须保证学到东西,并且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会复习,而且对内容的要求比较高。是否存在其他用户,他们听书更多是为了放松和打发时间,不是很注重学习效果?学习型用户注重有用性,会反复看;愉悦型用户注重趣味性,追求新鲜感。两者对内容的偏好、听书的习惯是有不同的。
D. 《孙子兵法》听书笔记18 行军篇:行军宿营,比交战更重要
(职场:如何做战前准备)
关键点:一、四种地形的行军宿营守则
山地、河流、沼泽地、平原。
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
不要生病,不要生病,不要生病
二、判断危险的救命法则
水面有泡沫,可能要暴涨。
三、一定要远离这6种地方,把敌人往里面推
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
金句:比打仗更重要的是,做好战前准备,比去哪更重要的是,远离危险地方。
自我总结:第九篇讲的行军跟前面讲的有什么区别呢?前面重点讲行军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价值, 而这一讲所讲的行军则重点谈具体行军的战术原则, 比如说在不同的地形,你应该怎么安排行军宿营。
第一讲,讲具体行军宿营的战术守则。
第二讲,讲侦察兵的32条行动法则。
第三讲,讲养兵之道。
一、四种地形的行军宿营守则
1. 山地
A. 你带兵要靠近山谷。
因为山谷才有水源和草料,不管是人要喝水还是马要吃草,只有在山谷才能解决。
B. 不要去谷底。
行军要有一定的高度,特别注意你要从阳面走。走阳面不光是指行军,更重要的是指扎营。
你扎营在阳面,它才干燥和通风,你的军队才不容易生病。
再残酷的战斗也没有营地不卫生对士兵的打击大。
C. 不要仰攻
如果你从山谷通过的时候,敌人在山顶上攻击你,这时候你一定不要仰攻,要赶紧走。
2. 河流
孙子说,渡河之后要快速推进,尽可能地远离河流。因为敌人如果从那边来,你就要背水一战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 韩信背水一战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外面还有其他部队配合。
引诱
我们和敌军隔着一条河,我们在这边,他在那边,敌军要渡河来攻击我们,我们要引诱他过来,消灭他。
例子:晋国的将领就想引诱楚军渡河,等他渡了一半的时候就半渡可击也,楚国也这样想,最后没打起来。
3. 盐碱地和沼泽地
“圮地无舍”,圮地就是沼泽地,在沼泽地就不要宿营。
在这里孙子又重复了一遍,“亟去无留”,意思就是你得赶紧走,不要停留。
4. 平原
A. 留意地面有没有沟沟坎坎的情况。
有沟有坎就会使奔驰往来的战车翻车。
B. 在平原宿营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找高地。
你的右边背靠高地,这样后面背靠高地,受地形的保护,只留一面跟敌人作战,就安全和方便许多了。
小结: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
1. 凡是军队宿营,都喜欢高处,不喜欢低处。
2. 喜欢向阳的阳面,不喜欢潮湿阴冷的阴面。
3. 要靠近水草,便于放牧战马和牲畜,打水砍柴做饭都方便。
要背靠屏障,地上也坚实,背后也坚实,背山面水,这是最好的了。
最重要的:不要生病,不要生病,不要生病
二、判断危险的救命法则
你在河边看到河水浑浊并且水面有泡沫,说明上游已经下了大雨,一会儿河水可能就会暴涨。
你如果这个时候渡河,可能渡了一半遇到河水暴涨,刚好就给你全淹了。所以你要“待其定也”,等水位稳定了再渡河。
三、六种危险地形不要去
进入这六种危险地形进入必死无疑,一定不要靠近。
A. “绝涧”
是一条深沟而且水量很大,你根本过不去。你如果被人挤到一个绝涧旁边,你的人可能被水一冲就全掉进去了。
B. “天井”
四面都很高,下面还有水,是一个天然的大井,你掉进去还出得来吗?
C. “天牢”
天牢和天井有什么区别?天井是四面都很高,你只能掉进去而不能走进去。天牢是三面环绝,有一面可以进去,但是如果你进去,别人一堵就关了门,你就出不来了。它是个天然的牢狱。
D. “天罗”
草木深密,行动困难,刀枪你都施展不开,弓也拉不开箭也射不出来,手都举不起来。周围全是灌木,你什么都施展不了,只能等死。别人可能点一把火就把你烧死在里面了。
E. “天陷”
地势低洼,道路泥泞,车马都过不去,是一个天然的陷阱。
F. “天隙”
它是我们经常去旅游景区碰上的一线天,就是一条缝。在一线天旅游是很好玩,但如果打仗你进了一线天,那你就命悬一线了。
一定远离这6 种地方,把敌人往里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