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月小说免费阅读答案
『壹』 海滨仲夏夜阅读答案
1:1--3段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2:文章4--7段中,作者描写由景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描写月下的海滩时重点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①晚霞图、星空图、灯火图。
②把眼前的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样写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着的人们的热爱之情。
③重点写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良好的祝愿,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赞美。
④“愉快的笑声,不是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想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把“笑声”比作“波浪”,把无形的笑声形象化了,表现出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贰』 阅读题答案
1.因为马克吐温完全是出于礼貌,但是富翁夫人侮辱他,他为维护尊严而反驳。
2.富翁会哑口无言,因为他受到了侮辱别人的不好下场。
3.他一定会也很恭敬的问候马克吐温,而不会轻蔑的嘲笑。他可能会说:先生,您真有绅士风度!
完全是自己回答的,答题方向肯定是对的,希望可以采纳
希望你学习进步!
『叁』 紫轩小说吧-全文字(手打版)小说网;紫轩小说吧,小说免费在线阅读,TXT小说下载,全文字(手打版)小说网
中威楚光小说网这个下载是完全免费的。
『肆』 语文阅读答案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是考试里的必考内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一)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历早。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空茄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 肢亏雀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4分) 20.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l)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2分)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2分) 21.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4分) 22.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9.(4分)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文学功底深厚;颇具古君子遗风,恪守传统道德;崇尚清谈议论,常脱离实际;迂腐教条,不知灵活变通。(答出一条给1分) 20.(4分)⑴(2分)叶宗盛开矿失败,感到自己同这些矿石一样无用,表现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责的心理。⑵(2分)妻子以试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卖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现了她体贴关怀丈夫,想为丈夫分忧,但又担心他不同意的矛盾心理。 21.(4分)妻子出售的粽子料减价涨,有违自己遵奉的“言无二价”“货真”的古风,(2分)叶宗盛觉得眼前的粽子也似乎沾染了庸俗之气,失去了以往纯正的风味。(2分) 22.(6分)可以有如下理解:⑴叶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风在现实中落败,他倍感失落,只能从自己的翰林先祖那里寻找慰藉。这样更能突出其迂腐固执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⑵妻子事业的成功让叶宗盛反躬自省,觉察到自己与迂腐守旧的翰林先祖别无二致。这样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质,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主题也更为丰富。⑶市场经济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使得叶宗盛内心困惑、纠结,对是否继承翰林先祖的遗风感到疑惑。可以引发读者对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道德深入思考,使小说更富时代意义。(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合乎情理即可。)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二) 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人常下水,会受风寒,年纪大,腿脚胳膊会酸痛。有病就要治,汴河桥头的许三楼就能医。许三楼治病,很少开药,他常告诫人说,是药三分毒,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有人就医,问清病因,许三楼便拿来细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去。一般扎针七天,准好。 许三楼每天太阳偏西准时关门。如来晚了,不管是平民乞丐,还是达官贵人,对不起,明天再医。也有破例时候,一次,钱家当铺少爷上树掏鸟窝摔下后昏迷不醒,钱家人急抱孩子找许三楼。听见哭声,许三楼快步出屋,钱家人一见,扑通跪下,求他救人。许三楼猛一转身说,拿针来。说着话,接过银针,一二三四,银针瞬间扎下,不一会儿,孩子嘴角开始抖动,许三楼脸上露出笑意,紧接着,五六七,又飞快扎下三根银针,孩子睁开眼睛。 钱家送来白银百两,可许三楼只收十文钱。 还有一次破例。新来知府白一品腿酸疼不能站立。师爷上门请许三楼。许三楼认真对师爷说,家中病人多,实不敢离开半步,还请知府上门才好。师爷回去告诉知府,白一品没有生气,坐轿去见许三楼。 白一品亲自登门,许三楼握针出门迎接,并示意知府不要下轿,就坐在里面扎针。 一二三四……十二根银针扎上腿,白一品顿感觉疼痛减轻许多。半个时辰过后,许三楼将白一品腿上银针起了,告诉他明天还来,要接连针七天,才好。 针腿时,透过轿窗,白一品看到前来找许三楼看病的人排着长队。 第二天中午,白一品到许三楼家门外和百姓一起排队。 看见等候在外的白一品,许三楼心想,都说新知府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看来是真的。自己昨天破例针腿没错,知府离开腿哪行哟?许三楼走到知府面前,要为他扎针。白一品摇头说,等吧。白一品坚持排队。许三楼很感动。 第三天再针腿时,白一品发现自己是第一个,等腿针好,看病的人才陆续赶来。几天都这样。七天后,知府腿好了。白一品开心说,这下不用坐轿啦。说着话,他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伸手接下。 傍晚,许三楼收拾好银针,正准备关门,忽然从汴河桥飞奔一匹马来,跑到门前,从马上跳下一个红脸大汉。来者双手抱起许三楼准备将他送上马背。 何事?许三楼也不惊慌。随俺上山治病。不带针,去何用?红脸大汉一听,放开他。 许三楼进屋拿把银针,顺从地坐到他身后,双手紧紧抱着红脸大汉后腰。白马急驰。半袋烟工夫,马已跑到重岗山。进了山门,红脸大汉下马一看,傻了,身后坐的人不是许三楼,是个十岁男童。 男孩告诉他说,自己是许三楼的五公子,父亲坐上马后,准备亲自前来,可想到明天还有许多病人来扎针,无奈临时改变主意,让其前来,还请谅解。你也会针?红脸大汉满脸疑问。男童点头,一脸认真。红脸大汉半信半疑将他领到母亲身边。问清病情,男童拿过银针,一二三四……瞬间针已扎好。感觉如何?红脸大汉抱着母双肩,不放心地问。舒服。见母亲闭上双眼很享受,红脸大汉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连针七天,母亲腰不疼了。红脸大汉拿出金银珠宝,男童谢了,只取七十文钱,下山。 知府得知消息后,去找许三楼,让他帮助劝说山匪孙飞虎,把劫去的救济粮归还给府衙。 许三楼点头说,试试看吧。 重岗山寨。红脸大汉热情款待五公子。那可是救命粮。山上的弟兄也等米下锅呀…… 五公子告辞。孙飞虎一直送到山下。临别,孙飞虎左脸上停落一只苍蝇,他刚想伸手拍。只听五公子说,去。话音刚落,孙飞虎就看到眼前立着根细银针,针尖上的苍蝇正挣扎拍打着翅膀。有的钱该拿,有的米不能吃呀。丢下这句话,五公子飞身上马。 瞅着一路扬起的尘土,孙飞虎禁不住摸了摸左脸,感觉脸有点木。孙飞虎发现嘴歪时,满山正飘着细雨。 汴河桥头,一个蒙面人找到许三楼,求见五公子。五公子出远门了。何时回来?你的脸不是受一般风寒,要马上针。许三楼答非所问。半个时辰,取针。许三楼交代说,嘴歪最怕风寒,如你用心医治,也不必前来扎针,每天此时只须面向阳光,双手抚心,我便在家为你下针,十天,准好。 歪嘴人将信将疑骑马回山。想到一路上遇到那么多讨饭灾民,再摸下自己的歪脸,他叫人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后,这才安心下来。 中午十二时,孙飞虎面南朝泗州城许三楼家方向坐好,他刚把双手放在心口,就觉得左脸上,仿佛真有银针一根接着一根扎下,半个时辰后,孙飞虎感觉左脸上针又被一根根拧下。 隔水隔山又隔城的,许三楼真能在他脸上扎针?孙飞虎不信。不过,许三楼没有骗他,十天后,他的歪嘴真的恢复了原形。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4期) 1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 全篇以自然、生动的叙述,交代了许三楼和五公子治病救人的经历,故事算不上复杂,但情节扣人心弦。 B 小说开头关于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 C 五公子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五公子深受父亲的影响,面对金银珠宝时,也只取七十文钱。 D 文章通过白一品亲自登门以及坚持排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清正廉明、自尊心强、关心百姓的形象。 E 小说结尾处银针显露出神奇的功效,实则与前文“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8.“五公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许三楼”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以“神针”为题非常妙,请从标题含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7.B D 18.(4分)①推动情节发展。以五公子医治红脸大汉母亲的腰疼串起小说后半部分,让我们了解孙飞虎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趋自然。②映衬主要人物。通过对五公子的描写映衬许三楼,许三楼有医术精湛、淡泊名利、关心民众疾苦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从而使其在读者的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③深化作品主题。作为许三楼幼子的五公子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精湛医术,而且传承了父亲的高尚人品,既增添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答两点即可) 19.(4分)①医术精湛:许三楼问清病因,找准穴位,用细银针扎进去,一般七天准好。医治钱家当铺少爷和白一品均淋漓尽致地体现。②淡泊名利:医治好钱家当铺少爷,钱家送来白银百两,许三楼不为利益所诱惑,只收十文钱;七天后,知府腿好了。当白一品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许三楼没有因为白一品知府的身份,去巴结和讨好,而是伸手接下。③关心民众疾苦。当知府找许三楼劝说孙飞虎归还救济粮,许三楼并没有推辞,设法让孙飞虎把救济米归还府衙。(回答两点即可) 20.(8分)①标题含意:表层含义,许三楼、五公子的精湛医术能救死扶伤;深层含义,能解孙飞虎等人的心结,关心民众疾苦, 救民于水火之中。②人物形象:小说中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以神针为纽带连结合起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借助神针来表现的),神针使许三楼、五公子等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③情节结构: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都是围绕神针进行的。以神针为线索,使故事情节发展一波三折。④小说主题:借“神针”来赞美许三楼、五公子妙手回春的医术,也表达对他们关心民众疾苦的高尚品德的褒扬。
『伍』 白色鸟 阅读答案
一、整体感知
小说写了文革动荡年代的一个夏天,两个少年浑然不知社会风暴将至,游嬉玩耍。他们在河边,扯霸王草,打水漂,讲知识,赛游泳,捉蛇窥鸟。那“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音”;那射石子溅起的“小小一朵洁白水花”;那“输了是狗变的”的话语;那“很羞涩很动人”的“缺了门牙的笑”……无不描绘出少年的无忧无虑。“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对现实的残酷一点也不知晓,他们的世界就是那个河滩,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满了“野花的芳香”;像河滩上的卵石一样洁净;像白色鸟一样“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当煞风景的开斗争会的锣声惊飞了白色的水鸟,一切戛然而止,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本文与传统意义的小说不同,不重故事情节,不设置悬念,其情节的推进也不依赖于因果的链环,而是诉诸感官屏幕的自然流动。小说抓住两个主要情节“扯霸王草”和“ 划水”,描写得如生活般的平实,没有跌宕起伏,淡化得“如一湾清溪,蜿蜒逶逦于芳草碧野之间,从容自在,随愿婉转”,“以意象、情趣为骨肉,以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为衔接、组合、伸展画面的折叶。一白一黑两少年的对话、活动与自然景物的描写互为表里,忽而是景,忽而是人,美景以对人的呼唤而推至中心,人以自然的景观而洋溢着活泼饱满、天真纯洁的人性、人情。”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氛围和意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清淡意蕴。
如“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芦苇“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了少年的梦想”;水 鸟“雪白雪白的”,“在绿生生的水草边”,梳理着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赤条条的少年”,“伏在草里头觑”鸟,“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这些优美的画面,营构了全文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少年天真烂漫的纯真和如梦如幻的感觉。
尤其是小说乡村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干净、朴实。天空“苍凉”“空旷”“晴朗”;河堤上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河水“粼粼闪闪”,“小鱼小虾蹦蹦跳跳”,“卵石好洁净”;蝉声“抑扬”,野蜂“嗡嗡营营”;“绿色的岸”,“远远淡青的山”;岸边水草“葳蕤”,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乡间田野图!在这样的大自然中,一切那么纯洁、透彻,与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辉映,让人感到一种净化的美,质朴的真。
在美的情调氛 围之后弥漫着观念的、哲理的意蕴。小说题目《白色鸟》,看似指结尾部分两少年为白色鸟所迷恋的画面,深长思之,却大有言外之意。小说描写了天真稚嫩活泼可爱的两个少年,吸引他们的白色鸟也是两只,此时纯洁无瑕的童心与洁白美丽的白色鸟似乎融合在一起,在更深的意义上一致类似。小说漫不经心地插了一笔,那白肤色的城市少年的外婆是忽然“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的,这次出来玩是经了外婆破例的特许,当两个少年为白色鸟的美所震慑时,是召开批判会的锣声打破了这美好的境界。我们似乎可以推断,批判会所要批判的正是那慈祥的外婆,于是我们发现了作者对那动乱年代的暗讽。“白色鸟”的美丽似乎就是童稚世界、理想世界的象征,而惊扰了白色鸟的批判会的锣声,似乎就是分裂的成人世界与严酷现实的象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色鸟”是美好的,那是少年无瑕的梦,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切美之所在,然而这一切都被毁灭了——这田园牧歌般的一切,也因此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应。
二、问题探究
1.语言特色
何立伟的《白色鸟》轻灵、飘逸、深情、隽永,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小说一反中国传统小说重 情节重人物的写法,重在渲染传达一种感觉、氛围,是诗化的散文化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设置和语言运用似乎都是一种本于自然、漫不经心的随意笔触。
何立伟在文坛久有美文家的声誉,其文字极有魔力。他硬是活生生把规范的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嵌到极口语的长沙话里,严丝密缝,原汁原味。长沙土话在他的书写中活起来,成为规范传神的书面语言。
尤其是何立伟给书面长沙话加入了几分古韵,仿佛接上了古长沙的地气,仙灵和儒雅多了。他写人状物,用字极省,所谓惜墨如金,只有求助古句式。例如:“人各有自己的聪明与骄傲,奈何不得的。”“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等,他惯于用这类“文言文”,但这文言文又极口语化,浑然天成,通俗,灵性,充满了美感。
何立伟还极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如“还格格格格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音。却是两个少年!一个白皙,一个黝黑,疯疯癫癫走拢来。”“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水草好葳蕤。后面呢则是芦苇林。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了少年的梦想。”“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这样的句子在小说中可谓俯仰皆拾。
另外小说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平添许多诗意。如“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自然又平添了若干的景仰。看到那缺了的门牙像小小一眼鼠洞,便觉得又亲切,又好笑。”
而小说富有神韵的用词,亦诗化并深化了作者的语言。“啪啦啪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两个“悠悠然”既写出了水鸟悠然飞走时的样子,又写出了作者的不舍和不忍之情,不舍的是两只水鸟的飞逝,不忍的是这宁静、自由、美丽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了。而结尾的“陡然”则将美好意境被打破,美好的生活已不复存在的痛苦,演绎得含蓄而深邃。
2.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白色鸟》含蓄、委婉、曲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篇似乎“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作者描绘了如此天真烂漫的生活,那片河滩象征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无涯的”的绿芦苇林象征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夏日的太阳象征童年。这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处便是以“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的、自由自 在的童年。
然而美好的一切却掩藏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人触目惊心。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来”,想躲避风暴的袭击,可是宁静的乡村也逃不过荒谬政治的狂热。外婆平时让少年中午睡午觉,可是现在却赶他们出来玩,是不想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想让这场浩劫波及到孩子的生活。生活是那么美好,可是政治斗争却是那样无情。让人不觉掩卷深思。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的结尾 处高声呐喊“救救孩子”!孩子永远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少年的世界是纯洁的、美好的,所以这一视角非常独特,也使我们想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冰心的《小橘灯》。小说没有直接写那场浩劫,作家以一颗未泯的水晶童心,通过一黑一白两少年澄澈的双眼去打量那个污浊的疯狂的年代,这种反差尤其耐人寻味,振聋发聩。
思考与讨论
一、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一黑一白两个少年的玩耍与对话,而小说的题目却叫“白色鸟”,这个题目和小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本题抓住题目“白色鸟”,由此切入,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领会作者在两个少年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
题目“白色鸟”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的体现。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也象征了宁静、和平与自由,小说中白色鸟这一形象已不仅是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更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社会与人生的象征,描写白色鸟戏水的美丽画面,暗示着作者对安详、自由、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借白色鸟在传达着自己的理想。
二、课文中那两只“美丽和平自由”的鸟儿竟具有那么强大的美丽,竟能震慑住贪玩的少年,然而那强大的魅力终究还是不敌“开斗争会”的锣声。小说结尾写两只白色鸟被惊飞远逝,有什么象征意义?
本题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性语句或段落,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白色鸟”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那锣声、呐喊声便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他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他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人的社会,他们在一年年地长大,一年年地远离童年。
三、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下面的语句深得古典诗词炼字、炼句的神韵,请你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重感觉和绘形象的语句,仔细品味。
1.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
2.河堤上或红或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3.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 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
4.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
5.啪啦啪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本题主要让学生体会何立伟“唐人绝句”般的诗化语言风格,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揣摩语言的魅力,尤其是动词的运用。
如例句中的“种”“舔”“泊”等,使本来平淡的景象充满了如诗如画的神韵。再如“河堤上或红或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野花灿烂如歌,以声绘形,在美的画面之上漾起音乐的旋律。作者又如神笔马良,一改平常语序,以“灿烂”收句,在“或红或黄”的音调节奏之间,仿佛可以见到色泽不同、地势有别的各色野花或高或低、参差错落于河堤之上的诱人画面,使得画面获得了丰富的空间感、纵深感,且有高低起伏 的旋律美。
品味这些语句时,一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同时可以尝试着仿写。
教学建议
《白色鸟》是一篇颇具汉语言传统意蕴美与东方美精髓的小说,对文章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文章基本大意进行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而这篇富有哲理、极有深度,根据学生特 点、程度合理安排这个“度”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此文放置七年级上学期,目的不在于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孩子的 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构织出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以及整个人类的悲哀;也不是让学生掌握何立伟 当时开创性的小说情节淡化的写作风格。从本册书的选文角度不难看出,这本教材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作为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他心底还保留着多 少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情怀、幻想与生活乐趣。那么在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感知“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幸福玩乐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这样如一首意 境优美、含蓄、灵动的诗的文章中体会语言的美;而小说含蓄委婉、曲折的象征手法,也是学习的重点。
一、这篇小 说充满诗情画意,语言自然流畅,因此宜以朗读为手段,在充分的朗读中,让学生感知作者独特、优美的语言风格,使其受到感染、熏陶。
二、引导学生注意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尤其是小说写了哪些事和场景来表现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心。可以弱化对人物、情节的分析。
三、“白色鸟”的象征意义理解可以多样性,不要强求统一。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探究。
四、可以让学生细心体会,对哪些内容或句子比较喜欢,有比较深的感受、体验或认识,同学之间可以自由交流,还可以进行仿写训练。
五、对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比较模糊,小说深刻的主题学生也许更难领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予以点拨。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一些暗示的情节和语句。
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应主要以积淀感染为主,可以前两项内容为授课重点;对于中等程度的班级可以完成前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对于班级个别优秀的学生,老师应通过作业或课堂提问,引导其思索;如果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可将上述第五点作为研讨内容。另外,比较阅读不乏为一种比较好的解读方式,如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去体会孩童的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何立伟,1954年5月出生,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大学文化,文创一级,1971年参加工作。现任长沙市文联主席,湖南省作协专业作家。先后创作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漫画、电视作品等多种体裁的文学(文艺)作品,计有300多万字。出版了《小城无故事》《天下小事》《何立伟散文选》《何立伟漫画集》等20余部 个人专著,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等文字传播海外,先后20多次获国家及省市级各类文学奖,被数十家中央、省级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二、《白色鸟》赏析
(一)关于小说风格
1.《白色鸟》写了什么?一白一黑两 个顽童在夏日的一个生活片段,挖野菜、划水、捉蛇、看水鸟,如 此而已。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汲汲于人物性格的鲜明刻画。人物还是有的,却无名无姓,他们皮肤的颜色就是其各自的代号。这是小说?是的 ,是一种非情节化的小说。何立伟有他的独特追求与审美发现。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将何立伟与已故现代作家废名目为同路,认为他们的小说作法有类于唐人绝句。“所谓‘唐人绝句’ ,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
(《文艺研究》 1984 年第4期)
所谓“诗化小说”,毕竟还是小说。称其“诗化”是指从整体构思、立意谋篇到具体的语言使用安排上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应。《白色鸟》的别具一格、新颖巧妙处就在于,它反映了一种诗歌向散文、小说渗透、交融的可贵探索。它摒弃了传统小说追求故事性、戏剧性、个性化等情节模式,而向重感觉、重情调氛围的情绪—心理模式迈进。其笔墨意趣不在于告诉人们作者所感知体认的生活现实、客观图景是什么,而旨在显示作者感官是怎样映现他所捕捉的现实图景的,它展露了一种新颖的审美发现与感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