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的修辞方法
『壹』 本文《明湖居听书》中,作者对音乐的描摹极具特色,让人如闻其声。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
①作者以想象得出的形象做比喻,十分贴切地写出声音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是作者的想象。以看得见的事物作比喻,写出白妞重又扬起的声音多姿多彩,形色兼备,变化无穷。如“像放那东洋烟火”等。运用通感的修辞,以感觉来描绘声音。如“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等。? ②飘来的是一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像夏夜里拂过一丝清凉的风,又像山涧里淌过一泓美丽的溪。就是那简单的两根弦,浸透了人生的凄楚和苦涩,将悲演绎得很美。它静静地流过来,像滩涂上的风摇曳着的苇子。钝钝的一个高音,又像封冻大河上突然出现的冰裂。悠远而深沉的旋律,感觉正踩着渐渐凉去的月色,慢慢向前,走到没有荷花的池塘边,走进没有颜色的夕阳里。不是平平仄仄的错落,只是感情的悠然倾诉,把我的耳朵叫醒,却让我的心沉沉睡去。(意对即可) |
『贰』 《明湖居听书》中“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的修辞手法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是比喻,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好像有些夸张。
『叁』 《明湖居听书》文中形容白妞的眼睛连用了四个比喻,找出并试作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如秋水: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2)如寒星:形容眼睛晶莹有神。? (3)如宝珠:形容眼睛光彩闪耀。? (4)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形容眼睛圆溜灵动,流盼生姿。 |
『肆』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句叫什么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句叫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博喻有两种方式:
⑴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⑵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博喻实例:
⑴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⑵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⑶"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伍』 语文有一种写作手法叫作nā niǎn,老师进一步解释时,说道“这种句型用重复的内容相似的句式,强调
那辗。
那辗是传统写作技法之一,金圣叹的友人陈豫叔提出的。它是古代博戏“打双陆”的一种手法。作为写作技法,金圣叹认为,那辗是搓那和辗开。搓那就是在引出描述的主要对象和问题之后,不立即道明,而是左盘右旋,延缓事情的发展;辗开,就是在写到快要接近矛盾的解决时,又故意停顿下来,再远远的宕开去,这与魏禧讲的“说而不说”、刘熙载说的“上意本可接下意,却偏不入”,是同一内涵。
那辗主要有三种方式:
1.多重铺垫,曲径通幽
2.抑扬结合,欲擒故纵
3.明断暗续,另辟蹊径
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其预定目标是写白妞说书技巧已臻化境,但作者并不急于“直奔”标,而是在白妞出场前,做了“多重铺垫。文中通过挑担人、店员、茶房的侧面渲染,琴师、黑妞的陪衬,突出了白妞的演技,“逗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曲折了情节,这就是那辗之妙。如果不是层层铺垫,一开始便写白妞说书,则“譬之以橛击石,缺确然一声”,“更不能多有其余响也”。
举例:
男生哭了,女生哭了,全班都哭了。
她面前耸立着楼房,楼房前面露出另一幢楼房的墙影。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陆』 仿照 《明湖居听书》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饰手法,写下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这个嘛,还用说吗,自己想呗,很简单的 随便写写 只要语句通顺
还有是通感不是同感.........只要含有通感的修饰手法就行了!
楼上说的是楼主问的问题吗?自己懒 去网络复制一下就草草完事了?太不负责了。
『柒』 《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运用了什么手法
用“烘云托月”发挥环境、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烘托了白妞演技超群。描写手法多变,使艺术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难以忘怀,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境。
『捌』 “浓黑的悲凉”指什么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中, “ 浓黑的悲凉”用颜色“ 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 悲凉” , 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都说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理由是: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明湖居听书》一课的“补充知识”专门介绍了“ 通感”的有关知识, 在谈到“ 形容的通感”时说:比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 鲁迅用来形容主观感觉———“ 悲凉” , 通过这感觉的互通, 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这里把“ 浓黑的悲凉”说成用了通感修辞是不正确的。“ 通感”的说法始于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是这样给“ 通感”下定义的:“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 在一般情况下, 彼此不能交错, 但在特殊情况下, 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这叫通感, 也叫移觉。”这个定义说得很清楚, “通感”是感觉相通, 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种具体的感觉现象彼此沟通。 而“悲凉”不属于五种具体感觉的任何一种, 它是一种抽象的主观感受, 也即教参“ 补充资料”所说的“ 主观感觉” , 显然, 是不能归入通感的。那么, 这里究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是移就。 移就又叫词语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