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书变化
❶ 坚持每天听书,我收获了什么
一.听书,我的收获
听书改变了我。我听的每一本书都让我有收获。听书对我的改变很大,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还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想法。现在,我先把我听过的书列出来,再把我的收获写出来。
我把我的一部分收获列出来:
1.《韭菜的自我修养》
听了李笑来老师的《韭菜的自我修养》后,我认识到做交易的周期要长,交易频率要低。做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
如果我做期货也有他那样的眼光和定力,我的利润会非常丰厚!
2.《把时间当作朋友》
听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后,我认识到数码产品和汽车贬值快,要买就买二手的。买二手能省下很多钱。
3.《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
我听了《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这三本书后,认识到心理学课程对人的影响很大。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后,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学习心理学课程能让你了解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也要学习心理学课程。我也想了解自己。
4.《生命的重建------治愈你的身体》
听了《生命的重建------治愈你的身体》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每一个有害的想法都会使身体相应的部位生病。
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会产生焦虑,会很容易得偏头痛和胃病。
5.《潜意识的力量》
听了《潜意识的力量》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每一个思想都会产生一个结果,我要慎言慎行。我每天要对自己说积极的话。
6.《能断金刚:超凡的经营智慧》
听了《能断金刚:超凡的经营智慧》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将来的结果产生影响。想要未来有好的结果,现在就要做好的行为。
无论现在自己遭遇了什么事情,都是与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关。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听书,我的感受
1.如果你听书不做笔记,你很快就会忘掉
我听了29本书,只有开始的时候做笔记。也只有做笔记的书,到现在我还记得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其余的书我都忘记得差不多了。我是听过这些书,不过我都忘掉了。
经过这一次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做笔记是必要的。如果你想留下记忆,你就要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真的。
我下次听书要做笔记。
2.强迫自己听完一本书是很痛苦的
强迫自己听完一本书是痛苦的事情。一本书只有一部分的内容是自己想听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不想听的。听自己不想听的内容真的是一种折磨,听着听着,我就会走神。
举一个例子:我在听《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我对作者的经历感兴趣,还有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我只需听完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了。后面关于如何写作的内容我不想听。
既然不想听,为什么还要听完它呢?
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听完33本书,那么每一本书都要听完。所以,我要说到做到。因此,我还是忍受着痛苦,把书听完。
现在,我认识到是我设定的目标有问题。我没想好细节。我没考虑到这一点。当初我认为我要听完一本书。
3.其实听书跟阅读一样,听自己想听的就够了
现在回想我的听书经历,其实听书和阅读一样,听自己想听的内容就够了。听自己不想听的内容会走神,听了跟没听一样。这样做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以后,我听书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
听书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很多的想法,从而改变了我以后人生的走向。听书让我收获很大。听书是轻松和容易的。听书也可以改变你,你也试试听书吧。坚持听书是个好习惯,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原来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以后就离成功很近了。
❷ 听书的好处
第一,听书比读书节省视力,眼睛是灵魂的窗子,当然要尽全力去保护,此外也可以当做一种缓解疲劳的方式,当你看书看累了时,听听书,这样缓解了视力疲劳也充分调用的大脑的感官神经。
第二,节省时间,阅读一本书,一定要坐、或半躺下来才能看,而且看时几乎不能做其他的事,“听”书时将mp3放在口袋内,接上耳机,打开来一人聆听,一点也不打扰别人,自已却可以同时做很多别的事情,比如种花、浇水、整理庭院、吸尘、扫地、刷地板、煮饭、烧菜...,一切不用脑筋、不必思考、本来觉得乾枯无聊的工作,一面听书一面做家事,一箭双雕,不但趣味无穷,而且每天都觉得收获良多。
第三,可以学习发音,以前看书,为了求快,常常将很多英文单字匆匆看过,并不仔细研究它们的发音,英语并非我们第一语言,平常也没有机会听人家讲,往往等到会话需要用到该字时,因为不敢确定它的正式发音,字到口边只得临时打住,另换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字,如此一来,我们说话所用的字汇,不就受到限制,少了不少字供我们运用了吗?有声书本的专业读者,他们的发音当然比较正确,听他们的读音,总错不到哪去。
第四,这些读书人读起书来,依照书中情节,有高有低,时而婉转凄艳,时而慷慨激昂,实在能引人入胜,趣味盎然。有一位娇滴滴的女读书人为了要模仿一个无赖,而特地将声音放慢压低,听在耳中,觉得她真是可爱极了,另外,他们模仿外国人、南方人、黑人、法语、西班牙语...等等,真是令人叹为“听”止。
❸ 听书一天听多久合适
长期长时间听书,这个生活习惯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 但是不建议戴着耳机听。这种做法时间长了将严重损伤听力。耳朵受到耳塞的挤压,会使自己的耳部神经受损,使自已处于一种非常紧张而无法放松的状态。事实证明,如果耳朵里有异物,睡眠质量一定会下降所以,不要用耳机听。当然不超过30分钟 没问题 耳机的质量也决定您的健康 不适听情节激烈的书任何事情过了都不好的,你都已经因为听小说听到脑子疼了,那就是过度的最好证明了,因为这个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了。如果确实觉得身体不舒服,建议到找医生检查一下。
建议你把听小说的习惯停下来,因为带耳机时间长了第一时间影响的是听力,这种影响短时间是不会体现出来的。
你可以把听小说的习惯换成别的事情,例如出去运动一下身体,看看外面的自然风景,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这样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可以避免长时间听小说给身体造成健康造成负担。
❹ 中学生可以通过听书增加阅读量吗
是的,中学生可以通过听书增加阅读量。听书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量,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听书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增强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听书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又能让他们更加了解背景知识。听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进情感。
望采纳
❺ 不想看书,听书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吗
一、人各有不同,做选择前要思考我们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块更需要加强。
个人认为,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生看书比听书的学习效果要好;
从人际沟通交往角度思考,听书的效果又比看书要好一些。
其实无论是看书还是听书,都可以达到信息收集与价值观输入的效果。
但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多看书来训练他们的辨识广度。
注:每次注视时,你可以对焦或辨认的字数就称为辨识广度。——【英】尼基·斯坦顿《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辨识广度至少在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时比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识广度小,阅读文章还需要用笔逐字默读,甚至需要频频回视才能连贯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说这种做法到最后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并写出切题的答案,就论耗时性,辨识广度小的孩子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上必定会更加紧张,尤其当自己眼角扫到周围的同学都已经翻过另一面开始答题,而自己还在这一面勉强阅读文章的时候。
而听书的关键我认为不是“书”,是“听”。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听书后,复述讲书稿的主要内容,从而训练孩子倾听的能力。不要觉得“听”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沟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对方的“话里有话”、“话中重点”以及“话后目的”并不容易。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不一定受人欢迎,但一个好的倾听者会收获很多信任和友善。
❻ 听书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最近在几个听书app上听了不少书,有关于《论语》的,《道德经》的,还有一些关于心理学和销售方面的书。虽说只是听书。也就是将书的主要大意讲出来。而且我听的也比较杂。但是我仍然感觉到,听完这些书后,对我生活中的影响。
例如:原先我在生活中总感觉到压力很大,心中时时刻刻想着,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我该如何去做?生活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去解决?这些想法把我搞得焦头烂额,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什么。
后来听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这种状态便解决了。原来这是一种焦虑症。用认知疗法可以改善。重新建立自己的认识,换个想法。现在我只想抓住当前的事,把我现在的事做好。后面的事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有些事情是不必考虑太多的。
又例如:我和老婆在做家务活上是有分工的,以前由于大男子主义。老婆的活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去帮他干的。我也不会理解老婆的苦衷。这就造成了我们经常吵架。互相埋怨指责。后来听到了一些关于幸福生活的书。我改变了观念,在一次老婆把手割伤后,我主动提出去洗碗,以防她的伤口感染。 老婆心中也很感动。对我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我们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这些都是在我听书后,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而使我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我感觉我的状态越来越自信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也可以和谐地解决了。
听书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而且是越变越好。
❼ 听书害人不浅听书真的不能替代阅读,但却能辅助阅读
前几天,有闺蜜咨询我:
“放暑假后,孩子每天在家里就是听书,早上听,晚上听,特别上瘾。
听的倒也都是有用的,成语、古诗、上下五千年、小学必读书目之类,可孩子这样沉迷「听」故事,会不会不太好呢?”
闺蜜的心情我特别理解,打开手机,经常能刷到 “听书谋害孩子”的类似言论,比如:
听书限制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孩子都十岁了,还不愿意自主阅读。这都是因为听书听多了,孩子不愿意向更深层次的阅读迈进了。”
听书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听书就相当于坐公交车,你只能跟着司机的节奏来。前进的速度是挺快,可中途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深入思考,眼前的风景也就一掠而过,走个过场。
孩子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得不到充分开发。”
这些言论,听起来挺有道理。可我还是真心觉得一些高品质的听书资源是每个孩子都必需的。
在家里,午睡时间、晚上睡觉前,父母吼破嗓子,孩子还是闹腾,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放个故事,先别说能不能催眠,至少孩子能立马安静下来了。
带孩子出去玩,火车上、餐厅里、游玩的排队等待时间,这些碎片化时间,让孩子听会故事,不仅能打发无聊时间,还能让孩子安静一会,还能让他学点知识、开拓下眼界。
在我家,CC大概是5岁的时候开始听故事,第一个听的就是西游记。
那时候她已经开始读桥梁书了,但她不太识字,没有强大的自读能力,但是她又有强烈的获取知识的欲望,我跟C爸每晚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根本满足不了,最后我俩还口干舌燥。
尤其是我那年又怀DD,孕吐严重,也确实精力跟不上。听书资源真的是人类之光,救我于水火之中。
好的资源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的优质,比我们日常选书内容的覆盖面要广,是非常好的阅读补充。
说到底,听书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我们怎么用!
到底该怎么用呢?
3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听书
0-3岁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思维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太需要大量的真实生活和体验了,而声音这种媒介对他们来说,看不见摸不着,真实性很差。
同时,因为大脑中没有大量的背景知识储备,他们很难理解听到的内容。
这个阶段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有很深的 情感 牵绊,他们最需要的是亲子阅读。
父母用语言、表情、动作让孩子看懂图像,听懂词语,建立图与字之间的联系,中间遇到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该详细解释的就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详细解释一下。
这个过程中,孩子能直接感受到阅读乐趣,建立听觉和视觉的最佳连接。
这是再好的听书内容都替代不了的。
4-6岁,孩子可以多听书
之前读过冰心的故事。她7岁时听舅舅讲三国的故事,特别上瘾,可舅舅每次讲半个小时就要去忙工作。
小冰心等的抓耳挠腮,最后干脆自己拿书来读。
当时她只认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这些很简单的字,《三国演义》里的字大部分都不认识,字音都读得不对,内容也一知半解。可读着读着,她居然越看越懂,就这样学会了阅读。
听读是引领孩子阅读入门的一个重要通道。
一是,它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二是,它能让孩子在早期接触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逐渐形成对文字、语言、书籍的思考。
在孩子无法自主阅读前,听读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亲子阅读。
可是以我的经验,5、6岁左右的孩子,阅读欲望太强了,动辄1万字的绘本,全靠家长读的话,真得讲到眼冒金星。引入听书就显得非常必要。
另外,听书还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听觉注意力。
爸妈读书,哪里没听到,随时可以停下来,也可以翻回去。
听书软件可没“妈”这么人性化,走思了1分钟?抱歉,整条音频从头听一遍吧。
不自觉地,孩子会更加专注,听觉注意也会越来越长。
4-6岁,还无法自主阅读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安排:
三个建议
1.每天保证30-60分钟的亲子阅读,其他可以交给听书app。2.给孩子选择优质的听书内容,广度要够,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深度可以稍高于孩子的认知,不至于听半天只听个乐,也不至于孩子听不懂,不想听。3.每次听完,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听到的内容,引导孩子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把听到的内容讲出来,这可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大好时机。
7岁后,阅读为主,听书做补充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先通过视觉将文字映入脑海,再通过大脑去识别和思考,然后将文字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再强化,进行记忆和理解。
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唯有看书,听书是无法替代的。
7岁左右,孩子进入小学,开始过渡到自主阅读阶段,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只听不看”的状态,固守在舒适区里,就很难发展起阅读能力,以后的写作也会受到影响。
这个阶段,应该以阅读为主,听书为辅:
1.碎片时间,可以让孩子听书。有阅读条件的话,就让孩子大量阅读。
实际上,开始自主阅读的前三年,是孩子阅读兴致最高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给孩子选点好书,给他创设好的阅读环境,多鼓励孩子。
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并不断获得正向激励。
2.难以理解的书,听书加阅读配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到八年级的时候才能持平,在这之前,都是听力理解能力比阅读理解能力要强。
也就是说,孩子能听懂的书,不一定能看得懂。听书和阅读的配合就很有必要。
最近,C妈在坚持给孩子们读古诗。单单读的话,孩子对古诗的内容可能理解不了,但先听了我的解读,再去看书,他肯定就容易理解多了。
高年级后,孩子会有《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类大部头的阅读要求。
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先听书。
这些著作经过专业人士的声音、音效等“演义”后,孩子会很乐意听。
很多不错的音频内容也加入了对故事的解读、对人物的分析,对感情的披露,这很利于孩子理解。
等孩子听过之后再去读书,他理解起来会更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