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听书感受
㈠ 听书感悟
不知不觉这个书单快听完啦,说说我的听书感受吧!
原本我是不怎么喜欢听书的,有几个原因:
1.听书容易分心,效率很低
2.听书是听别人消化后的感受,而我喜欢看原版书,我想我为什么不去看原版书,要来听别人讲,“吃”有别人口水的书呢。这是主要原因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呢?
很庆幸北大才子,超级演说家刘媛媛的这个是免费的,每天只需听一节课,听完就能自动返现,我就想试一下,相当于免费嘛!
很感谢我试了一下,开启了我新的认知!
刚开始听的时候,我听得很用心,每节语音都要听好几遍,并且做好笔记,然后发表到,我感觉我是有收获的,但是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就算花这么多时间,掌握的知识也不是特别全面的,只是别人提取的重点,不易于理解接受。
然后,我就开始没那么较劲一定要听懂了,我每天就是早起时候花15分钟左右听完,一般安静听一遍就能了解主要信息,然后白天有空我会再听一遍。
我听书的目的不再是通过听书完全读懂一本书,而且大概了解一本书,其中的关键信息,遇到感兴趣的再去读原书,这样会感觉轻松很多,效率则会高很多。
最重要的事,刘媛媛的这个书单真的特别好,都是一个主题的书,对提升认知特别有帮助。
㈡ 听书与看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听书不能自己掌控节奏,但是省心,看书自己掌控节奏,获得会更加多。
㈢ 关于听书APP的感受总结
最近在用一个听书产品“樊登读书”,樊登老师讲书的风格很不错,对胃口,所以就坚持用下来了,至今用了一个多月。以下的感受都只是使用“樊登读书”这一个产品的感受,没有竞品分析= =
学习型产品的用户 多数有焦虑情绪,而且很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自己有没有取得进步。我就是因为想要督促自己持续保持学习的状态,持续学习新知识才开始用听书产品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害怕跟不上、被淘汰。 焦虑是能够驱使人努力学习的一种强大动力。贩卖焦虑、巧妙地鼓动焦虑情绪可以有效地驱动学习型产品的用户。
小总结:
要让用户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将“成长”“进步”转换为具体的、可感受的形式,月度总结、年度总结是不错的形式。短期总结重效果,告诉用户进步了多少;长期总结重情感,走心,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比如各种app的年度总结)
1. 方便。可以边走边听,手机放口袋,戴上耳机就行。看书很难边走边看,又要看路又要看书容易分神,一直拿着书或者手机也有点累。
2. 有趣。樊登老师讲书的风格比较吸引人,听书既能学到知识,也是一种愉悦心情的享受。
3. 快速。通常一本书的讲书音频只有40~60分钟,一天就能听完,比看完一本书快很多。
小总结:
1. 听书的一个高频场景是移动中(走路、上下班通勤等),要考虑户外环境(主要是环境噪声)对听书体验的影响。
2. 讲书人的水平是影响听书体验的重要因素,我会在喜欢的讲书人讲过的书里挑,而不是想听某本书再去有谁讲过,也就是 因人找书,而不是因书找人 。不过可能是因为樊登读书里只有樊登老师一位讲书人影响了我的习惯,需要更多求证。
1. 走路的时候听,在室内坐着时很少听,这时候更倾向于看书。
2. 需要隔一段时间重新听进行复习。目前试验隔1天重新听效果不好,因为内容都大概记得,听到一句我就大概知道接下来要讲什么内容了。应该依照遗忘曲线来制定复习计划,一个音频应该要听上3次。
3. 听书不会成为我主要的学习方式。原因有2个:
① 我个人更喜欢看书。听书只是一种在我不能/不方便看书时的一种补充途径,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看书而不是听书,因为觉得看书时自己会更投入,学到的东西更多。(只是主观上觉得,没有对比过看书和听书的实际效果)
② 樊登老师看完书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书的内容重新组织并讲给我们听。这个过程是有内容损耗的:讲书只会讲最精华的部分,其他内容忽略,但有可能没有讲到的部分才是对我有启发的内容;讲书是对书中内容的再加工,可能某些内容被歪曲或者错解。虽然樊登老师非常优秀,但我觉得一个人还是会有局限性的,不能每次都做出最精确的解读。但这个时候,讲书人依然是最有力的背书,一个权威的讲书人能极大地打消这种听书人的忧虑。
小总结:
1. 如何让用户觉得听书能学到很多东西?其实只要用户在听书或者看书后有产出,就会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记得听过一个案例是一些网课老师会要求学员上完课后画思维导图,整理上课讲的内容。画思维导图未必就能让学员真正掌握到知识,但能让他们 觉得自己学到了东西 ,时间没有浪费。所以听完书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小问题,让用户去完成,完成后用户就会 觉得 自己是有收获的,是能记住知识的。(虽然实际对学习的帮助很有限,因为题目要设置得比较浅显简单保证用户能正确完成,但对用户主观感受的提升是有效的)
2. 塑造讲书人的权威性可以提高用户的信心,听名家讲书比较安心。
3. 为用户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间隔时间、复习的次数,比如每周复习、每月复习等等)
1. 调好了合适的音量,但路过某个噪声大的地方(比如工地)就会听不清,错过一部分内容,需要我拿出手机回拉进度条。
2. 某些不感兴趣的地方想快速跳过,调进度条很麻烦:进度条区域很小,手指难操作,特别是走路的时候;不知道要调多少才刚好跳过没兴趣的部分。所以,快进15s和后退15s真的是一个很棒的功能,点击就行,不用滑动,而且可以连击不断快进或者后退,操作效率飞快(交互细节棒)。
1. 一本书听第一遍很有趣、很新奇,复习时听第二遍、第三遍趣味性就少了。第一遍更多是探索和享受,之后重复听才能保证真的能掌握知识,这才是学习。
2. 听书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内容付费,还可以往电商和线下两个方向拓展。和听书相关性高的商品是实体书、电子书、降噪耳机、kindle等数码电子产品;线下可以举办读书会,聚集忠诚用户。
用户画像。我属于目标感很强的用户,听书是为了学习,就必须保证学到东西,并且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会复习,而且对内容的要求比较高。是否存在其他用户,他们听书更多是为了放松和打发时间,不是很注重学习效果?学习型用户注重有用性,会反复看;愉悦型用户注重趣味性,追求新鲜感。两者对内容的偏好、听书的习惯是有不同的。
㈣ 听书有感
最近天气很好,暖洋洋的,房间里每天都有太阳照进来,很舒服。但我却无法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做事情,这大概就是没有目标的原因。
过去的自己,因为很少跟人沟通交流,也很少看书,只是听着别人说话,再选择性的接受一些信息。这样的习惯,导致我比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与想法不一样的都会选择不相信,除非在某些时候得到认可。
比如说结婚嫁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比较现实,选择伴侣,更多的考虑家庭情况。当时的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现实,更多的是利益。在迈入婚姻以后,我发现了经济条件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侧面可以看出人的潜质。因为有雄厚的资本支持,家庭才会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孩子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成为强者的可能性更高。这样的环境中,父母的底蕴也会更深厚些,看东西更远一点。
一部分环境原因,一部分自身原因,导致我的眼界不是很大。做出选择和最终的结果总是做不到自己想要的程度。
最近几个月,我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听书看书上。内容没记住很多,但想法似乎起了一丝丝变化。现在的自己,感觉更接地气,不再畏惧,可以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
过去很多次,因为一些看不惯,不喜欢,心里默默骂个一百遍。现在发生,我会觉得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待每件事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出来的也大不相同。想要做的问心无愧,最重要的是守住本心,跟着心走。心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段日子的听书,不知不觉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希望这样舒服惬意的日子可以持续的更久一些。这大概就是一种看淡事事的感觉。
通过听书,我逐渐了解了以前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一遍一遍的听类似的文章,我发现许多相同的地方。也逐渐找到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让我知道了不管获得什么,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常人难以接受的苦难。同时,这些清楚的让我知道了自己现在的艰辛是多么的渺小。因为渺小,所以成功才会那么渺茫。也让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
我想要的不是像那些女强那样,站在高位上让大家仰望。而是想和爱的人平平安安的过一生。这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看着人世间的浮世年华,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日子,再过去会更容易些,现在可能会越来越艰难。但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还是想努力一下。
现在虽然晚了点,但还来得及。通过看书听书,多了解这纷繁的世界。再努力的朝着想要的生活继续努力。
真的庆幸这一年的坚持,似乎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再胡思乱想他人的言语。想的更多的是做到问心无愧即可。那些无关的事情终有一天会随着时间淡化,一点点消散在空气中。
㈤ 听书有感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以前,自己对于听书并没有太深的感受。这个暑假因为右眼不舒服,所以有十多天无法看书,只能闭目养神。这样的日子太难受了,于是便点开喜马拉雅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听的内容比较杂,有冰心的《寄小读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无言《品读红楼梦》,这些内容只是听了一部分。
听得比较完整的当属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读书时就听过这本书,有时到书店里也会随意翻翻,不过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这次听书时,自己选择的是一个儿童版本的城南旧事,朗读者的声音比较贴合书中的主人公英子的声音,其他人物在说话的时候,也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再加上这本小说在内容引人入胜,所以只要点开,就停不下来。
听着书,脑海里浮现着性子的样子,她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极富有同情心的小女孩。跟随着英子的讲述,我们似乎走进了她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我们认识了一对可怜的母女,还认识了辛勤慈爱的宋妈,可怜又可恨的贼……不管是哪一个人物都让我们为之牵挂。
就如在英子家做奶妈的宋妈,她勤劳肯干,可是她的命运却很悲惨。她的老公是一个好吃懒做,嗜赌成性的人,她将自己赚的钱都给了他,让他养孩子。谁知两个孩子都离她而去——一个淹死了,一个被卖给了马夫。当她知道这个消息时,她崩溃了,一时间她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宋妈其实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女性代表,在那个社会里,女人不仅得不到男人的尊重,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女性真的让人同情。
㈥ 坚持每天听书,我收获了什么
一.听书,我的收获
听书改变了我。我听的每一本书都让我有收获。听书对我的改变很大,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还纠正了我很多错误的想法。现在,我先把我听过的书列出来,再把我的收获写出来。
我把我的一部分收获列出来:
1.《韭菜的自我修养》
听了李笑来老师的《韭菜的自我修养》后,我认识到做交易的周期要长,交易频率要低。做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
如果我做期货也有他那样的眼光和定力,我的利润会非常丰厚!
2.《把时间当作朋友》
听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后,我认识到数码产品和汽车贬值快,要买就买二手的。买二手能省下很多钱。
3.《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
我听了《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穷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生命的重建》这三本书后,认识到心理学课程对人的影响很大。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学习了心理学课程后,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学习心理学课程能让你了解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也要学习心理学课程。我也想了解自己。
4.《生命的重建------治愈你的身体》
听了《生命的重建------治愈你的身体》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每一个有害的想法都会使身体相应的部位生病。
每天觉得时间不够用的人会产生焦虑,会很容易得偏头痛和胃病。
5.《潜意识的力量》
听了《潜意识的力量》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每一个思想都会产生一个结果,我要慎言慎行。我每天要对自己说积极的话。
6.《能断金刚:超凡的经营智慧》
听了《能断金刚:超凡的经营智慧》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将来的结果产生影响。想要未来有好的结果,现在就要做好的行为。
无论现在自己遭遇了什么事情,都是与自己过去的行为有关。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听书,我的感受
1.如果你听书不做笔记,你很快就会忘掉
我听了29本书,只有开始的时候做笔记。也只有做笔记的书,到现在我还记得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其余的书我都忘记得差不多了。我是听过这些书,不过我都忘掉了。
经过这一次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做笔记是必要的。如果你想留下记忆,你就要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真的。
我下次听书要做笔记。
2.强迫自己听完一本书是很痛苦的
强迫自己听完一本书是痛苦的事情。一本书只有一部分的内容是自己想听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不想听的。听自己不想听的内容真的是一种折磨,听着听着,我就会走神。
举一个例子:我在听《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这本书。我对作者的经历感兴趣,还有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我只需听完这部分内容就可以了。后面关于如何写作的内容我不想听。
既然不想听,为什么还要听完它呢?
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听完33本书,那么每一本书都要听完。所以,我要说到做到。因此,我还是忍受着痛苦,把书听完。
现在,我认识到是我设定的目标有问题。我没想好细节。我没考虑到这一点。当初我认为我要听完一本书。
3.其实听书跟阅读一样,听自己想听的就够了
现在回想我的听书经历,其实听书和阅读一样,听自己想听的内容就够了。听自己不想听的内容会走神,听了跟没听一样。这样做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以后,我听书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
听书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很多的想法,从而改变了我以后人生的走向。听书让我收获很大。听书是轻松和容易的。听书也可以改变你,你也试试听书吧。坚持听书是个好习惯,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原来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以后就离成功很近了。
㈦ 超三成成年人养成听书习惯,听书与读书相比,哪个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读书对我们的影响较大,读书是一种主动的输入,而听书是一种被动的输入。读书会让人勤于思考,而听书不会。听书只能接触到一本书的皮毛,却接触不到一本书的实质和内涵。读书应该是一件慢慢的事情,而不是功利的事情。我们还是应该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这个是都无法替代的。而听书只能作为补充。因为它毕竟只是听。
虽然听书方便快捷可以是孩子的“阅读量”变大,但是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1、听书是一种快餐文化,他很适合现在节奏快的社会,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应该快的,而是应该慢下来的。去沉淀的。2、听书中都是浓缩了一本书的精华部分,把基本的故事梗概讲清楚,而很多的细节就不得不删减掉。而且有些书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的细节,情景描写的动人到位。去掉之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孩子听完一本书也只是知道了这边书的梗概,对于更细致的东西,更值得思考的东西他都没有领悟到。3、文字的美丽与魅力是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多和文字打交道,孩子才能真正增强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
㈧ 听书和读书的感受
近来,我喜欢上看小说和听小说这两件事。听书是在喜马拉雅平台,用的是月会员,追了三部小说,《大奉打更人》、《上门龙婿》、《遮天》。看的小说是莫言和贾平凹的短篇小说。
我在办公室里放一本莫言的书,在家里床头放一贾平凹的书。看书得有充足的时间,环境还要比较清静,所以只有这两个地方适合看书。
听书就不一样,走路、开车、做事都可以听,场地不受限制,时间不受限制。
看书和听书的进度不一样,看书慢,却可以细嚼慢咽,可以品。每天的中午,或端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或躺在沙发上随意翻阅,或泡一杯茶坐在阳台背靠阳光慵懒地浏览,能看多少是多少。听书,则不一样,点开播诵,带上蓝牙耳机,立即就能进入故事,听书可连续播放,章节一个接一个,连续性强,如果主播讲得好,往往如看电影一样,故事中的情节、场景、人物都会在大脑里过一遍,使人如临其境,很是吸引人,加上故事设的悬念,恨不得一口气追到底,这样往往是听着听着,就跟着主播屁股后面追剧。主播没更新,心里就急迫,到了关键的剧情不知道结果,于是忍不住去找电子小说看后面的内容。待到自己看了,怎么都觉得不带劲儿,再到后来想学主播样子读出声,用自己的语感读出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听书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觉得当一个主播真的不容易,同样的文字,在他播来就绘声绘色,那种妙处就如排演了一场真人演出的戏曲或制作一部电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事件。我真的做不到这点,平时读课文都有点不流利,更别说达到这种境界了。
对于我们上班一族来说,听书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看书,然后大声地读,带有感情地,带着叮咚叮咚或小桥流水一样韵律,那书就读到一定的境界。
怪不得,有人写文章都全靠嘴,手都几乎不用。把要写的文章读出来,转换成文字,再略做修改,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古人看书是要读的,读书的时候还要摇头摆臀,一扬一抑,腔正字圆,朗朗上口。他们一点也不像现在的读书人,只是默读轻诵。我觉得,凡写得好的书,读起来一定顺畅,就如说话一样,而且简洁明了,一听就懂。
看来,练习读书,还要先从读开始,先学会发音,学会说话。
是不是会说话的人,学文章一定会快,学得好。反正,我觉得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