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听书 » 祷告听书

祷告听书

发布时间: 2025-02-10 01:46:45

听书笔记:出诊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平台】喜马拉雅

【国别】俄国

【类型】小说

【作者】契诃夫。

【故事梗概】《出诊》故事很简单,讲述一个医生从莫斯科到郊区给一个工厂主的女儿看病,而事实上这名叫丽莎的小姐、一个五间大厂房未来继承人的她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病,反而是优渥生活条件下生活与心灵的空虚,从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同时,小说从医生视角描写了工厂工人艰苦的生活,生动地展示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俄国社会两极分化、极端不公、农民破产和富农的贪婪残酷等可怕景象。

《出诊》还通过医生的心理独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既不满 ,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小说结尾,作者希望有一个“也许很近的时代,到那时候,生活会跟这宁静的星期日早晨一样的光明畅快。”。

【精彩句子】

1、那是星期六的黄昏,太阳正在落下去。工人从工厂出来,成群结伙到火车站去,他们见到科罗廖夫坐着的马车就鞠躬。黄昏、庄园、两旁的别墅、桦树、四周的恬静气氛,使科罗廖夫看得入迷,这时候在假日前夜,田野、树林、太阳,好像跟工人一块儿准备着休息,也许还准备着祷告呢……

2、他每逢看见远处或近处有一家工厂,总是暗想从外面来看那是多么安静,多么平和,至于里面,做厂主的大概是彻头彻尾的愚昧,昏天黑地的自私自利,工人做着枯燥无味、损害健康的苦工,大家吵嘴,灌酒,满身的虱子。

3、现在那些工人正在战战兢兢、恭恭敬敬地给四轮马车让路,他在他们的脸上、便帽上、步法上,看出他们浑身肮脏,带着醉意,心浮气躁,精神恍惚。

4、那是个大院子,地上没有青草。院子里有五座大厂房,彼此相离不很远,各有一根大烟囱,此外还有一些货栈和棚子,样样东西上都积着一层灰白的粉末,像是灰尘。这儿那儿,就跟沙漠里的绿洲似的,有些可怜相的小花园,和管理人员所住的房子的红色或绿色房顶。

5、利亚利科娃太太是一个挺胖的、上了岁数的太太,穿一件黑绸连衣裙,袖子样式挺时髦,不过从她的面容看来,她是个普通的、没受过教育的女人。

6、她身边站着一个女人,头发剪短,戴着夹鼻眼镜,穿一件花花绿绿的短上衣,长得清瘦,年纪已经不算轻了。

7、病人已经完全是个成人,身材高大,可是长得跟母亲一样难看,眼睛也一样小,脸的下半部分宽得不相称。

8、她好像是一个身世悲惨的穷人,多亏别人慈悲,才把她弄来藏在这儿。他不能相信这人就是五座大厂房的继承人。

9、她,做母亲的,抚养她,把她养大成人,一点不怕花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她身上,叫她学会法语、跳舞、音乐,为她请过十来个老师,请过顶好的医师,还请一个家庭女教师住在家里。现在呢,她弄不明白她女儿的眼泪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她这么愁苦,她不懂,她惶恐,她脸上现出惭愧、不安、绝望的表情,仿佛她忽略了一件很要紧的事,有一件什么事还没做好,有一个什么人还没请来,不过究竟那人是谁,她却不知道了。

10、他觉着在陌生人家里毫无必要地消磨一个黄昏再过一个通宵是一件苦事,可是他看了看她的脸,就叹一口气,一言不发地把手套脱掉了。

11、他在钢琴前面坐下来,翻一会儿乐谱,然后瞧墙上的画片,瞧画像。那些画片是油画,镶着金边框子,画的是克里米亚的风景,浪潮澎湃的海上浮着一条小船,一个天主教教士拿着一个酒杯,那些画儿全都干巴巴,过分雕琢,没有才气……画像上也没有一张美丽的、顺眼的脸,尽是些高颧骨和惊讶的眼睛。

12、丽莎的父亲利亚利科夫前额很低,脸上带着扬扬得意的表情,他的制服像口袋似的套在他那魁伟强壮的身子上面,胸前戴着一个奖章和一个红十字章。房间里缺乏文雅的迹象,奢华的布置也是偶然凑成,并不是精心安排的,一点也不舒适,就跟那套制服一样。地板亮得照眼,枝形吊灯架也刺眼,不知什么缘故他想起一段故事,讲的是一个商人,就是去洗澡的时候,脖子上也套着一个奖章……

13、忽然,房子外面传来金属的、刺耳的、时断时续的声音,那是科罗廖夫以前从没听到过的,现在他也不懂那是什么声音。这响声在他的心里挑起奇特的、不愉快的反应。

14、尽管让工人演剧啦,看幻灯片啦,请厂医啦,进行各式各样的改良措施啦,可是他今天从火车站来一路上所遇见的工人,跟许久以前,在没有工厂戏剧和种种改良措施以前,他小时候看见的那些工人相比仍旧没有什么两样。

15、一千五百到两千个工人在不健康的环境里不停地做工,做出质地粗劣的印花布,半饥半饱地生活着,只有偶尔进了小酒店才会从这种噩梦里渐渐醒过来。另外还有百把人监督工人做工,这百把人一生一世只管记录工人的罚金,骂人,态度不公正,只有两三个所谓的厂主,虽然自己一点工也不做,而且看不起那些糟糕的印花布,倒坐享工厂的利益。

16、这么说起来,这五座大厂房里所以有那么多人做工,次劣的花布所以在东方的市场上销售,只是为了叫赫里斯京娜·德米特里耶芙娜一个人可以吃到鲟鱼,喝到红葡萄酒罢了。

17、在夜晚的静寂里,这些声音好像是那个瞪着红眼的怪物发出来的,那怪物是魔鬼,他在这儿既统制着厂主,也统制着工人,同时欺骗他们双方。

18、在这儿觉得舒服的只有女家庭教师一个人,工人做工是为了使她得到满足。不过,那只是表面看来是这样,她在这儿只不过是傀儡罢了。主要的东西是魔鬼,这儿的一切事都是为他做的。

19、他觉得,仿佛魔鬼正在用那两只红眼睛瞧着他似的,他就是那个创造了强者和弱者相互关系的来历不明的力量,创造了这个现在没法纠正过来的大错误。

20、这之际,东方越来越白,时间过得很快。附近连一个人影也没有,仿佛万物都死了似的,在黎明的灰白背景上,那五座厂房和它们的烟囱显得样子古怪,跟白天不一样。人完全忘了那里面有蒸汽发动机,有电气设备,有电话,却不知怎的,一个劲儿想着水上住宅,想着石器时代,同时感到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粗暴的、无意识的力量……

21、您处在工厂主人和富足的继承人的地位,却并不满足;您不相信您有这种权利。于是现在,您睡不着觉了。这比起您满足,睡得酣畅,觉得样样事情都顺心当然好得多。

22、这时候他不再想那些工人,不再想水上住宅,不再想魔鬼,只想着那个也许已经很近了的时代,到那时候,生活会跟这宁静的星期日早晨一样的光明畅快。

【我的感悟】

1、本篇小说艺术性胜在对人物、景色的描写上,值得写作者参考学习。

2、本小说情节单调,不适合做消费文学作品来读。相反,读起来很费劲,很累,很压抑。(20211222)

Ⅱ 宁海人过年习俗

1、祀灶:

至农历腊月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灶司菩萨要升天。送灶神的仪式,宁海人称“祀灶”,即祭灶。这一天一定要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同时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2、拂尘: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比较突出的就是“拂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宁海人叫“掸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拂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贴春联:

宁海人一般叫“门对”、“春帖”,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除夕:

除夕守岁是宁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据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可暂时回家团聚。全家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时长辈会给小辈分“压岁钱”,宁海人称之“谢年”。

5、正月初一: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齐向家长拜年,接着开门放炮仗迎新,宁海民间有“开门炮”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辞旧迎新。放炮仗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拜岁:

自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携糖果、白鲞等“拜岁”,受贺拜一方设酒馔款待,并赠客中幼童以“压岁钱”。

Ⅲ 宁海过年的习俗。

宁海人过年,时间一般从腊月过半开始至正月底。有谚语说“前门拜岁客,后门割大麦”,收割大麦的时候差不多要过农历二月了,说明宁海人过年的时间持续相当长。 《光绪宁海县志》载:“腊月二十日拂尘祀灶,岁前数日,亲戚各以牲馐果饵相赠,谓之馈岁;除夕具牲醴祀神,谓之送岁;以酒馔祀其先,召亲邻聚饮,谓之分岁明烛烧香,炽炭燔薪待旦,谓之守岁,……写春帖易门神,谓之从新……元旦早起,庭设香案,男女礼拜神祗及祖宗祠庙,越日,男女序拜尊长,出谒亲邻,谓之贺岁……”各村族则规定得更细,如《象原胡氏宗谱》载:“除夕,合家欢饮,称为分岁,分岁者,新旧岁自此夕分也。爆竹驱厉,并祀司命及六畜,亦为之送年,凡一岁中与人交易财物,必是夕归结……元日茹素,早晨以赤豆、红枣煎茶饮,间有食汤圆者。士庶更衣冠,先焚香拜天地……”从现存文献来看,宁海人过年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程序。 祀灶:至农历腊月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旧时,差不多家家灶头上都有一座佛龛,供有“灶司菩萨”,没有佛龛的,也在上面贴有一张灶司菩萨画像。佛龛和画像两旁多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传说灶司菩萨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到腊月二十日前后,灶司菩萨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宁海人称“祀灶”,即祭灶。玉皇大帝根据灶司菩萨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司菩萨之手,因此,灶司菩萨的汇报对这一家来说实在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所以平常日子,如有新鲜的物品上市,打糖划糕,都让灶司菩萨先尝新,祀灶仪式当然更为隆重。 拂尘: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比较突出的就是“拂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宁海人叫“掸尘”。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拂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时以扫帚清除干净;灶头间的甏甏罐罐、碗碗盏盏等,也应擦拭一新。家家户户都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也就从此时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有些家庭抟粉捣年糕,是取“年年高”之意;有的打糖划糕、烧烧酒,有的备年货。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所以小孩都盼过年,主要为了这一点。 贴春联:宁海人一般叫“门对”、“春帖”,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旧时,主要用毛笔写字,此时往往也是主人显示自己的书法之时。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同时往往也换上新的门神。总之,宁海习俗称之一切“从新”开始。 结账: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特别是拜岁包,用粗草纸包成三角包,主要包白糖、红枣、桂圆、白鲞等等,上面贴一张长方形红纸,标有本店店号。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账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账”队伍:“账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账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账者。讨账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打着灯笼到处找。在不能按期还账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账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账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账、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则自讨“晦气”,于己不吉利。宁海有句老话说“呆头呆多年,正月初一讨铜钱”,因此对躲账、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账、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挨过除夕之关。如《后金竹枝词》写道:“皇封古庙送年忙,家要安排债要偿。小女娇痴不解事,犹催出府买罗裳。” 除夕: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盼望与亲人团聚,是中国人难解的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岁前数日,亲戚各以牲馐果饵相赠,邻里乡亲相互馈赠少量米面,表示新年祝贺,称为“馈岁”;邻里相互邀请饮酒,辞旧迎新,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除夕守岁是宁海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据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可暂时回家团聚。全家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时长辈会给小辈分“压岁钱”,宁海人称之“谢年”。祀神少不了要祭文,过去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常会闹出“今年两头春,养鸡呒鸡肫”之类的笑话,但各村族文人替族人着想,对一年四时八节都拟好现成祭文,以供大家祷告。如汪家《汪氏宗谱》在除夕这天祭文是这样的:“日月易迈,忽而除夕。备我牺牲,洁我黍稷。馐荐祖宗,聊报罔极。统祈庥庇,子孙万亿。”各族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文字佶屈聱牙,内容乏味,但寄托着美好愿望,族人们也乐于鹦鹉学舌,津津乐道,与今天“新年愉快,万事如意”有所不同,显得特别庄重。然后明烛高烧,香雾袅袅,火盆里炭火通红,全家围坐炉旁闲聊,妇女往往还赶着给孩子做鞋,大家终夜不眠,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总之为了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附近庙中争烧“头香”。 正月初一: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接着开门放炮仗迎新,宁海民间有“开门炮”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炮仗,辞旧迎新。放炮仗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诗人们颇有感触,触景生情,所作的诗词,尤其是竹枝词的数目很多,如《大里竹枝词》咏道:“爆竹三声旧岁除,村中男女谈笑如。新年先拜松林庙,为保家庭乐有余。”这时邻里相见互道新禧。过年过节,特别要注意语言,如清代诗人王吉人写道:“东风随漏入回阑,宝字粘来墨未干。听说家家贪吉语,红梨从俗不登盘。”为了防止失口,竟把脆口生津的梨子不用,因为与“离”字谐音。 正月初一兴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设香案供品,多为净茶、新饭、粽子、五色果品等,合家老少朝天叩拜,称“拜天地”。早餐用净饭、豆腐等素食,或吃红枣汤、赤豆汤、糯米圆,意为一年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见面互相“拜岁”,讲“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好话。晚上不点灯、早睡眠,有“正月初一同鸟宿”之说。 拜岁:自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携糖果、白鲞等“拜岁”,受贺拜一方设酒馔款待,并赠客中幼童以“压岁钱”。解放后拜岁之风渐衰。近年来又盛,且馈赠之礼日重,代以高级瓶酒和滋补品等。新年中除相互走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其他寺庙,如长街大湖的胡日晋说:“商量卒岁好优游,爆竹声喧远迩稠。携酒一壶鸡一只,沙头庙里答神庥。”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

Ⅳ 如何为你的孩子祷告听书

你好,如何为你的孩子祷告听书。一般来说,听书一定程度上是帮家长带孩子。生育二胎不久的家长,有声读物可以让已经上学的老大快速安静下来,这样她可以帮小孩子祈祷听书。

热点内容
异界动物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7 08:01:25 浏览:223
乡村迷情类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5-17 07:31:07 浏览:822
校园种马文小说有哪些 发布:2025-05-17 07:26:10 浏览:287
两对双胞胎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17 07:24:04 浏览:973
梁凤仪的小说请推荐 发布:2025-05-17 07:18:19 浏览:464
私藏你的甜1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5-17 07:18:17 浏览:59
纵横好看的小说 发布:2025-05-17 07:13:07 浏览:880
小说文库推荐 发布:2025-05-17 07:08:22 浏览:693
边缘恋ge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17 06:59:35 浏览:667
懒人听书怎么玩游戏时候听 发布:2025-05-17 06:52:25 浏览: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