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能记的
Ⅰ 有什么可以只通过听就可以记单词的软件吗
根据您“只通过听”的需求,有以下Apps可供参考:
喜马拉雅FM、TED、英语魔方秀、busuu、听新闻学英语(learn ABC)、BBC news、HHEnglish、Coursera.
背单词,建议用词根词缀记忆法,方便猜意思。
Ⅱ 听书时做笔记有多重要
现在,有许多平台为了便于让读者听书都开通了听书功能。
听书的确很方便,它能让你一边听一边还可以做其他事情,两不误。
但是,听书也有一个弊端,毕竟,一心两用未免哪个都不会专心,也就收效甚微。
听过了许多书之后,个人感觉无论是听书还是读书记笔记都至关重要。
听书记笔记有如下有点:
1,它能强化你对所听图书的重点内容的记忆。加深你对该书重点内容的印象。
2,它能使你对听过的书保有长久的印象,即便过了很久已经忘记了那本书的内容但是,一旦翻了关于该书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内容就会立即在你面前鲜活起来。从而不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这本书讲过了什么。
这个与看电影写观后感的效果是一样的。
3,记读书笔记有利于作为写作素材使用,可以作为你的写作资料库的一部分使用,且这种功能经久不衰。
当然,如果你有较强的记忆力,能够背下来让读过的书吸收成为你自身的一部分更好。
但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Ⅲ 微信听书会有访客记录吗
没有这个功能。
微信听书是指通过微信内置的听书功能,可以听取在线化整为零的音频节目。如果您在微信中使用听书功能,其他微信用户是无法得知您正在使用该功能的,也没有访客记录。但是,如果您听到的闹镇内容是其他用户上传的,那么上传者将能够看到您已经收听了该内容,这一点需要您注意。此外,微信方面可能握弯厅会根据您使用听书功能的记录和信息,用于相关用户画像、推荐等目的。但这种行为是匿名化的,不会泄露您的具体个人信息段隐。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听书的节目内容并不是全部由微信官方提供的,一些节目可能来自于其他用户的上传,因此,不能保证所有节目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用户在使用听书功能时,需要注意判断节目来自于安全、可信的渠道,并在听书过程中注意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
Ⅳ 看书和听书哪个效果会更好,二者有什么差别
看书不如写书,字的用法和熟练,一遍生二次会,记到心里去了,慢点默写脑子是计算机,听书能记大概,原本的文章不在身边,忘记了还会找书回图片,快了还是慢了。
看书和听书效果怎样?
应该说各有千秋,同样是一本书,如果我还很年轻,不考虑眼睛的问题,我还是愿意去看。因为看,主要是自己在体验,体验年代,体验情节,体验人物、感情、各种细节,一本好书会把你的 情感 带入,进入到情景当中去而被感动。
那么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听者比较省力,同时加上说书者的 情感 释义,能得到一个不一样的感觉与享受。以我现在的年龄段来说,因为眼神儿的问题,已经非常喜欢听书了。
具体到二者有什么差别? 可能自己看书,能与书中情节产生共鸣,主要感觉是自己来自于内心的。听书的话, 情感 互动少了,只能随着说书人的 情感 ,经由耳朵传送给大脑,少了点看书的乐趣吧!
以前人都是看书,也很习惯于看书,尤其是看小人书,后来有了单田芳和梅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家传也很吸引人。
以前人生活单调, 娱乐 活动很少,新华书店和图书馆可以说是爱读书人常去的地方。
可是年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了,生活节奏快了,当看书成了一种奢侈,纸质书、纸媒都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大家所遵循的传统阅读观念,不得不做些改变。适应快节奏应运而生的读书的另一种形式听读也就顺其自然的进入了人们的选择界面。
读书会受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限制,听书相对来说选择起来会宽泛起,怕影响别人可戴上耳机,听个十分钟八分钟半小时1小时都可以,有事了搁下,下次接着听也行。
要想领会、深悟的,尤其是技术性书籍,就选择看书,当需要反复记忆的时候“倒带”也比较快捷方便。
像一些故事类的选择听就比较好,如果能有单田芳和梅兰芳这些大师的说书效果就更好了。
看书和听书是带给人的两种不同的体验,这里面也分个人的喜好和习惯,环境安静,时间充裕,能静下心来,我会选择看书。听书和听歌差不多,上班的路上插上耳机也能听一首或听一段,在家里做个家务,做个饭啥的也能听。
听书这种形式面市时间不长,与看书相比哪个效果更好?没有哪个更好,而是哪个在什么时候更适应自己的需求。
看书和听书那个效果好?
看书是自己主动的,眼睛看时,心里也在想。看到高兴的时候,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恨不得有人分享,站起来转两圈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
而听书是被动的,如果听的好书,马上就会上书店买一本,如果书一般就当背景音乐了。只当自己无聊的时候有个事情,可以打发时间。
所以看书是心里的阅读,听书是打发无聊的时光。特别是碎片时间,听听书还是很不错的。有助于打发时间。
听书如行云流水,看书似慢步观花。 两者都好,就效果而言,最好是二者结合,先听后看效果才好。
听书可以闭上眼睛听。读书只能睁着眼睛读听书大多免费。读书要花钱买书。两者都是入睡的好方法。听书,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在做家务活的时候、乘车的时候、排队的时候、逛街购物的时候都可以听。现代人每天都这么忙,听书是可以给人们争取一点学习的时间。看书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空闲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才可以。总之各有千秋因人而异。
对我而言,看书不如听书,因为我看书不够认真集中注意力。
看书比听书效果好。看书可聚精会神一行一行的精会书中精华做到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听书如鸭子听雷左耳进右耳帽,一个不留神最精采的地方就过去了。读书时遇到精典佳句可反复深读领悟。读书有三到一曰眼到二曰心到三曰手到。每次读完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要写下点心得会有大益也!另外读书不要读死书,要先观其大略掌握文章或书籍的精髓然后再细读,重点的地方反复研读学习写作技巧,名言警句要背诵之。
-----1-----
听书是听书,不能代替“读书”
前几天跨年的时候,很多人在朋友圈晒自己一年听了好多书,最多的我看到有400+本的。 我2018年也听了200多本书,但我并没有把这些书归到我说的“读了xx本书”的概念里。
一个听书音频大概在20-40分钟,按照正常的语速,也就是6000-10000字的稿子,即使是再浓缩、再精华的东西,也不可能把一本30万字的书浓缩成1万字。
所以, 听书,只能让你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东西,而真正要读说自己“读完”了一本书,请务必找到电子版或纸质版去真正的读完。
同样,有时候我也会不止一次听一个音频,因为读完书后,对书籍有了自己的思考、观点,而听一遍音频相当于和一位也读过这本书的、有一定见解的人交流,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启发或提示。
-----2-----
如何让听书的效用最大化
喜马拉雅、得到、微信读书等软件的好处是,有无数的重度阅读者、知识积累深厚的人,他们把书读完,掰开揉碎了讲解给你听。
尤其在我们无法用“眼睛”阅读的时刻,而时间又被白白浪费掉的时刻,比如走路、吃饭、坐车等等, 听书至少提升了这段“时间”的价值。
原来,可能这个时间就是干一件事,但现在能边听书边干其他事,而这些是都是纯体力的、不过脑的。而听书是过脑、不耗费体力的。同时让身体和大脑运作, 时间的价值自然被放大。
但即使如此,很多时候听书也是不过脑的,毕竟走路得看马路吧、坐车得看站点或换乘吧、吃饭做家务也都会正事啊,毕竟得把这些事干完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自己听了XX本书,但实际真正能听到耳朵里的信息可能也就20%-30%。
让听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就是 :听完后,尽快去读原书。如果你原来需要4个小时读完300页的书,而你听完30分钟的音频讲解后,你会发现你2个小时就能读完这本书了,因为已经通过耳朵“预习”了一遍。
-----3-----
不听讲解版,而是听全书,行不行?
喜马拉雅上有原文朗读的音频,得到基本都会浓缩版的音频,差距是很大的。同一本书如果300页,喜马拉雅上原文朗读估计要8-10个小时才能读完,而得到通常就30分钟精华。
曾经我也选择去听“原文朗读”,从头听到尾,不就是读完了一本书了吗?如果仅从内容上,听全文和看全文好像是类似的。
但从效率上,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 听全文书,一本要8-10h,它受限于人的朗读速度,一分钟顶多也就100个字。而“看”的话,一分钟能看400-600字。
而且,听原文书只能适合听小说、文学等虚构、故事类书籍,一旦涉及一点专业知识,你就发现你的思维跟不上了。
更何况你还要考虑人的“注意力”的问题,能在干着家务活的同时还能集中30分钟的专注力,几乎不可能。
所以,我建议,最好的搭配方式是两种:
(1)先听30分钟精华版,再阅读原书(2-3小时)。
(2)先阅读原书,再听30分钟精华版。
这或许是提升你的阅读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