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资治通鉴白话听书
Ⅰ 文言文中“书”是什么意思
烽火连三月,杜甫的家书抵万金.
基本字义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书,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letter]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document]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calligraphy]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ties]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characters]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Six-Books]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storytelling]。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letter],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Ⅱ 11岁孩子看什么书好
十一岁应该是小学五年级的样子吧,根据我个人经历,我觉得可以看
【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的,很有利于培养思想情操)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的)
【鲁滨逊漂流记】(英国迪福的)
【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国凡尔纳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不是特别深奥,情节十分吸引人,对培养阅读的兴趣很有帮助,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基督山伯爵】(法国大仲马的,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名著,小学我妈为了激发我读书的兴趣买了青少年版的给我看,我一开始还不屑,后来越看越喜欢读书了)。
我就是小学时候看的这些书,我说的这些外国名著小学生不适合读原著,都可以买到缩减版本的来看,也就是青少年看的那种版本,里面的内容都是精华,比较容易读,还觉得挺好看的。小学文化底蕴还不深,看这样的名著版本主要是培养读书兴趣和对文化气息有一个大致了解。
我认为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也很重要,比如看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我强烈推荐,我就是小学时候看的。但小学生一定不要读文言文的原著,要买白话文的,同样是缩减版专门给青少年读的那种。小学不需要深度专研历史,只当拓宽知识面和激发兴趣,所以这样的版本读起来足够了,对历史了解非常有帮助。至少对我而言,后来的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大帮助(我今年高三毕业)。如果有兴趣,可以到中学再读深一些的历史读物。
还有几本中国的名家写给孩子看的书,有【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的)【稻草人】(叶圣陶的)【小坡的生日】(老舍的)。这几本我没有看过,但我想可以试试呵。
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希腊神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可以扩大知识面。还有,看看【儿童文学】也挺不错,我小学的时候都会订着看的。
看书就是要从小培养的,提高文化素养,又有利于思想情操的培养。这事儿也要看个人兴趣的,以上是我的个人经历和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Ⅲ 资治通鉴听书哪个讲得好
在听姜鹏的,喜马拉雅上,免费,目前觉得还可以,就是声音有些吵。
资治通鉴不像其他断代史,他记录了从前403年-559年16朝的通史,内容实在太多,百家讲坛不可能做资治通鉴的节目,那得多少集?就一个史记,王立群读史记都几十集,太长了。
但是资治通鉴毕竟是正史,而且非常精炼,像百家讲坛这种面向大众的节目,他的记载即准确又简单,正好合适,所以我看了好多期,像太平公主,像玄武门之变等等,他们讲的基本上都是资治通鉴的内容。
Ⅳ 20211128听书笔记: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身为中国人,仅仅是西方的知识,已经不能支撑起我们的精神空间。我们必须,也应该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里,去寻找更多的精神资源。
历史是可供我们快速调用的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快捷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如果有这么个人,读书,然后当官,官当得不怎么好,只好滚回家去种田,那这个人在旁观者的眼里,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至少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对,当时就是这样一种观念。
但是请注意,当历史到了公元405年11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小县令辞官不做,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辞》。你知道的,这个人叫陶渊明,那一年,他40岁。然后,他用自己余生20年的时间,种田、写诗、受穷,承受儿子没出息的痛苦,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世了。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死了而已。但是,只要稍微拉开一点历史的视野,我们就知道,陶渊明最后20年的生活,惊心动魄,因为它的价值超过了同时代发生的几乎所有的事。
因为有了陶渊明,因为有了陶渊明这晚年的20年,后世中国人里所有失意的人,不管是被动失意的,还是主动辞官不做的,他们心里烦闷的时候,都可以来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旁边坐下来,和他聊几句,听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此,咱们中国人就知道了,人在飞黄腾达之外,还可以有另外一个努力的方向:拼尽全身力气,和山川田园融为一体,度过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我刚才说的陶渊明,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个例子。但是,积累得多了,当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在一起,面对一模一样的人生挑战的时候,他们内心感受的丰盈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因为历史绵长,因为文化没有中断,数千年积累出来的人格模板,可以被一个当代中国人随时调用。就像昆明大观楼那幅对联上说的,“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你看,我们中国人就有这个本事,一登楼,放眼一望,数千年往事,滚滚英雄就在眼前,这就是历史长的文明的好处啊。
虽然我们的肉体生命都不足百年,但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这个数千年传统的继承人,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就有着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格基因。而其他文明里的人,就没有我们这样的优势。
你可能会问了,这样的文明优势对我们个人来说有什么用呢?用处挺大的。
你想,孔子奔走一生,不得重用,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可以经常梦见500年前的周公;
司马迁受尽摧残,悲愤作书,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400年前有个叫左丘明的人写了《左传》,给他指明了道路;
一个普通的中国木匠,辛苦劳作一生,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对手艺精益求精,祖师爷鲁班地下有知,会看着他微笑的;
一个戏班里的演员,所谓下九流,社会地位卑微,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行叫“梨园行”,是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所创,皇帝都能演戏,我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我们中国历史太长,又有着举世无双的连续性,所以,这个庞大的人格基因库积累的数据就足够多,我们当代人的任何处境,都可以用极高的分辨率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的镜像。
同样是帝王的谋士,既可以有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也可以有陈平那样巧计百出诡谲奸诈的,还可以有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同样是莽撞人,可以有张飞那样粗中带细的,也可以有李逵那样天真烂漫的,还可以有鲁智深那样豁达热血的;
同样是创立伟大帝国的人,西方人讲来讲去,好像脑子里也只有一个凯撒这样的模型,但是咱们中国人呢?一说起来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国人有着更多、更精细的人格模型。
在这么丰盛的历史资源面前,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可以“各取所需,丰俭由人”呐。
当然,中国历史的这种力量,不仅赋予每个人以勇气,整个民族的勇气也是这么来的。
当年,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虽然很成功,但也闹得民穷财尽。在当时看,对汉武帝这个人的评价是功过参半的。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来看呢?汉武帝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不管外来侵略者多么凶残,中国人心里都有数——中原民族是有办法积累力量,反败为胜的。
所以你看,后来就一次又一次地应验。
宋朝灭亡之后,不到100年,朱元璋那代人,就可以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心里有底气。
而这句口号,在600多年后,颠覆满清的那一代革命党人,又可以几乎一字不变地喊出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几十年后,日本用一个工业国的力量,碾压式地要征服中国这个农业国。不管局势多么绝望,中国人心里都清楚,日本人想灭亡中国,办不到。咱们仍然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你想,这其实不需要多少历史知识,抗战的时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跟普通老百姓只要提起一个人的名字,岳飞岳武穆,他们的抗日激情马上就能点燃。
你看,历史不是过去的故事,不是印在书本上的高级知识,历史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无论是危难关头,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随时借重到的力量。
前不久,我读到赵汀阳老师的一本书,叫《惠此中国》,其中有一段话,我当时看了就很激动,抄录下来,今天也分享给你:“一个精神世界越被广泛使用,越被更多的人分享共用,就会因此凝聚起越多的文化附加值和难以拒绝的魔力,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心灵,结果会形成一个无穷增值的循环。”
读历史,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故事,而是为了让我们这个脆弱、短促的生命加入到那个无穷增值的循环里去,去汲取力量,支撑我们过好这一生。
理解了赵汀阳老师这段话,也就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多的历史典籍里面,我们最看重这一部《资治通鉴》。
你想,《资治通鉴》诞生于宋代,和《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这些书相比,不仅是篇幅长、历史跨度大,它还因为卷入到那个无穷增值的循环里去的精神资源更多。这些资源既包括到宋代才正式成熟的儒家意识形态,也包括伟人在思考当代中国问题的时候读了它17遍的传说,等等。看待精神资源咱们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哪里卷入过更多的精神资源,哪里就有更多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一定要读《资治通鉴》的理由。
Ⅳ 20220220听书笔记:孟尝君的结局是怎样的
中立为诸侯
初,齐湣王既灭宋,欲去孟尝君。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湣王死,襄王复国,而孟尝君中立为诸侯,无所属。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之连和。孟尝君卒,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绝嗣。
《资治通鉴》给出了一段很简要的交代,说当初齐湣王灭掉宋国之后,看不惯孟尝君,想赶他走,孟尝君于是投奔魏国,转眼间就从齐国总理变成了魏国总理。单是就任魏国总理倒也罢了,孟尝君还在魏国继续发挥外交才干,参与了诸侯联合伐齐的军事行动,跟齐国就算反目成仇了。
等到齐襄王复国之后,孟尝君不知道为什么没在魏国继续呆着,而是“中立为诸侯,无所属”——这是《资治通鉴》的原话,是从《史记·孟尝君列传》抄过来的。“中立”这个词很像现代词汇,其实古已有之。
《资治通鉴》没讲的是,孟尝君确实很有中立的资本,因为他的私家班底实在太强了,封邑薛地又经过苦心经营——这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上学过的那篇《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内容,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把收不上来的债务通通免了,债券通通烧了,帮孟尝君买到了薛邑的民心。后来孟尝君退归薛邑,被当地人民夹道欢迎。
这段故事在《史记》和《战国策》都有记载,冯谖在《史记》版本里写成冯驩,这应该才是正确的写法。在《史记》上下文的语境里,司马迁正是在交代了孟尝君的人生终局之后,补叙了冯驩的华丽出场和一连串很有前瞻性的谋篇布局,使孟尝君得以在战国乱世当中稳稳立于不败之地。
这段故事,值得我们抓重点重温一遍。
冯驩收债
冯驩是以落魄士人的形象出场的,坦言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只是慕名投靠来的。一个人贫困也罢,无能也罢,都不至于招人讨厌。但冯驩不一样,特别爱发牢骚。先是敲着自己破宝剑唱歌,唱的是“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倒也大度,给他食宿标准升级,让他有鱼吃。但冯驩又唱歌了,唱的是“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再给他标准升级,出门配车。没想到冯驩又有牢骚了:“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当然不高兴,但也没发作。
就这样让冯驩吃了一年高规格的白食之后,孟尝君派给他一件事做:到薛邑收债。
孟尝君既然很爱养士,养了三千门客,单靠薛邑的赋税注定入不敷出,所以还在薛邑放债,赚利息。薛邑最近年成不好,所以利息收不上来。
冯驩到了薛邑,召集债务人,一共收到了10万利钱。这是最容易的一步,因为10万利钱应当只是很小的份额,怎么把其余部分收上来才是难题。冯驩于是“多酿酒,买肥牛”,召集所有的债务人带着字据过来赴宴。一边大吃大喝,一边核对账目,一时还不上款的就约定延期再还,穷得没能力还款的就烧掉字据,把债务一笔勾销。
孟尝君气炸了,马上召回冯驩,要他解释。冯驩说,之所以杀牛摆酒,是为了把人召齐,之所以烧掉字据,是因为那些人真的还不上,等到日久天长,利息越积越多,他们情急之下就会跑路。那时候孟尝君不但钱照旧收不回来,连名声也败了,税基也薄了,还不如放弃这些反正也收不回来的债权来邀买人心呢。
冯驩的思路,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纠结沉没成本,貌似很聪明,很理性,但代价会是奖惩机制失效,以后孟尝君再想靠放贷赚利息可就难了。
清朝学者方苞写过一篇很有名的《狱中杂记》,说差役总会敲诈犯人家属,钱只要给得不到位,他们就让犯人受尽折磨。方苞当时请教一位资深差役,说大家无冤无仇,有些犯人确实家境不好,就算逼死他们,他们也拿不出钱,那又何必为难他们呢。做人留一线,也算积德行善,这不好么?差役回答说:规矩一旦坏了,以后人人都会心存侥幸,钱还怎么赚?
投资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连差役都明白的道理,难道冯驩和孟尝君却不明白吗?
当然,冯驩和孟尝君有可能缺乏市井智慧,但关键是,仅从权衡利弊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策略其实都对。
方苞入狱的时间,正值清朝的鼎盛期,无论官场有多腐败,社会有多黑暗,至少政权是稳定的,所以差役们才会用苛刻的,不近人情的规矩来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而战国是个乱世,时局瞬息万变,放贷赚利息这种事很难长久,而利息带来的长远收益远不如短时间内的民心所向。
所以,冯驩的智慧并不在于放弃沉没成本来交换民心——在这点上他并不比方苞遇到的那些狱警高明——而在于他看出了,在一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的时局里,高官厚禄也好,三千门客也好,经济利益也好,都不足以抵御风险,所以,拥有一个靠谱的根据地才是乱世求存的关键。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当初赵简子派家臣尹铎治理晋阳,尹铎给出了两种思路,请赵简子二选一:
要么把晋阳当成赵氏家族的财源和兵源,那么相应的治理方案就是最大限度地盘剥当地的人力物力,相应的坏处就是很容易积聚民怨,让晋阳百姓对赵氏家族离心离德。要么加固晋阳的防御体系,同时善待当地百姓,激发他们对赵氏家族的认同感,相应的坏处就是必须向晋阳百姓让利,赵氏家族的财政收入和兵源注定会因此减少。
要财源还是要堡垒,只能二选一,不存在两全其美的方案。
赵简子在财源和堡垒之间果断选择了后者。这就说明在激烈竞争的局面下,他宁可牺牲一部分扩张速度,也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压力。后来赵襄子正是依托晋阳抵御住了智瑶的强攻,完成了“三家分晋”的事业,把中国历史从春秋带入到了战国。(S1-005)
从尹铎到冯驩,解题思路就像选定投资策略:
高官厚禄、三千门客和放贷获利这3项都属于增值项目,优点是增值空间大,缺点是稳定性太差,说没就没,而且彼此联动,一损俱损。比如孟尝君一失势,三千门客就作鸟兽散了。那么,如果把全部资源通通分配在这3个项目上,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有可能血本无归。而经营根据地虽然没有什么增值意义,但可以保底,关键时刻只有保得住底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不过人在顺境当中往往想不到,或者不愿意把本可以投入增值项目迅速获利的资源,投入毫无收益的保底项目。
事实证明,正因为有了冯驩在薛邑奠定的人心基础,才有了孟尝君后来的中立保障。
孟尝君有人力,有财力,有地盘,索性谁都不伺候了,独立为一方诸侯,从此和列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这样一来,薛邑就从齐国领土当中分裂出去,升级为薛国了。
孟尝君的后人
那么,齐襄王难道就容得下他吗?
《资治通鉴》有交代,说齐襄王根基不稳,不敢招惹孟尝君,与其结仇不如结好。
结好就意味着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孟尝君的诸侯地位。
后来孟尝君去世,儿子们争夺继承权,齐、魏两国趁机联合起来把薛国灭了,孟尝君就此绝嗣。
孟尝君真就这么断子绝孙了吗?似乎并没有。元朝学者郝经著有一部《续后汉书》,提到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访求孟尝君的后人,还真找到了兄弟两个。按规矩要从两兄弟当中选出一名,给他封爵,让他延续孟尝君的香火。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两兄弟都很有人品,你推我,我让你,最后双双跑了,到竹邑落脚,以薛为姓。(《续后汉书·薛综传》)如果郝经这段记载属实的话,那么今天姓薛的人里面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孟尝君的后人。
Ⅵ 有哪些中外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
一先秦
孔 子(名丘,字仲尼。) 《论语》孔子是我国历史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 《曹刿论战》
《肴之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孟 轲(名畸,字子舆。儒学大师。) 《鱼我所欲也》
《庄暴见孟子》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及言行的书。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仁政、民贵、君轻。
庄 周(道学大师) 《庖丁解牛》 庄子有在政治和主张无为,在精神和主张自由。
屈 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 《涉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涉江》是“九章”一。
荀 子(名况) 《劝学》 《荀子》是诸子散文。
列 子(名寇,又名御寇。) 《愚公移山》
韩 非(法家学派的代表。) 《五囊》
《扁鹊见蔡桓公》
《战国策》(作者无法考证。现传本经西汉刘向整理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散文,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
二两汉
贾 谊(世称贾生,西汉文学家。) 《过秦论》
《论积贮疏》
刘 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列》
司马迁(字子长。) 《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和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有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孔雀东南飞》 见于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三魏晋南北朝
曹 操(字孟德,魏武帝。) 《观沧海》 曹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才高八斗)。
诸葛亮(字孔明。) 《出师表》
干 宝(东晋史学家。) 《搜神记》(写神怪灵异的故事。)
陈 寿 代表作:《三国志》
刘义庆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新书》。
范 晔(南朝宋史学家)《后汉书》,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归园田居》
《饮酒》
刘 勰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
四唐代
王 勃(字子安。)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全称为“初唐四杰”。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回乡偶书》
王之涣(字季陵。) 《凉州词》
孟浩然
王 维 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多描写自然景物,诗风清新自然。
李 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风宏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有“诗仙”之称。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本杜工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他首创了即事成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高 适(字达夫。)
岑 参边塞诗人:以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为代表,题材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
韩 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师说》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刘禹锡(字梦得。) 《陋室铭》铭:本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歌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和种形式短小、文字简洁的独立的文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琵琶行(并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与朱元思书》)
代表作:《长恨歌》。
新乐府:用自拟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韩柳:唐代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合称。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摒弃六朝华而不实的骈丽文,而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杜 牧(字牧之。) 《阿房宫赋》赋:讲究辞藻、对偶、用韵的一种文体。但也有以散文为主,夹着少数韵语的。
李商隐(字义山。) 李杜:一是指李白和杜甫;二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又称小李杜)。
五宋代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岳阳楼记》
柳 永(原名三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雨霖铃》词:诗歌的一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于宋朝。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58字内称小令;59—90字称中调;91字称长调。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伶官司传序》 作品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 洵(字明允。) 《六国论》三苏: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并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此高。)
周敦颐(字茂叔,哲学家。) 《爱莲说》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事,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近。
司马光(字君实,史学家。) 《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沈 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采草药》
《雁荡山》 《梦溪笔谈》,是一部用笔记的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苏 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石钟山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门四学士:秦少游、黄庭坚、晃补之、张耒。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 《如梦令》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诗人,宋代婉约派中成就最高者。
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词风婉妁含蓄,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严守韵律。
陆 游(字务观,号放翁。) 世称“小李白”,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辛:指苏轼和辛弃疾。两人都是豪放派诗人。
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题材广泛、风格恢宏昂扬,形式上敢于打破格律诗的框框。
姜 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扬州慢》他和周邦彦都精通韵律,自创新调,是格律词派的典型代表,并称为“周姜”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指南录后序》
六元代
关汉卿(号己斋叟。) 《窦娥冤》 元曲:散曲和杂剧的合称。前者是唱的,后者可供演出。
元曲中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马致远(号东篱。) 《天净沙 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七明代
施耐庵(元末明初)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的历史小说。
演义:旧时长篇小说的一种,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话本:话,故事。话本是宋元时说话人演讲故事用的底本。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西游记》
归有光 《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汤显祖《牡丹亭》即《还魂记》,写杜丽娘与柳梦生的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它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 “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均为冯梦龙著。“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是明人凌蒙初。
张 溥(字天如。) 《五人墓碑记》复社:明人张溥和张采等人合并江南的若干文社,组成的一个组织。1652年被清政府取缔。
八清代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 《柳敬亭传》
李渔(字笠翁、谪凡,号笠翁。) 《芙蕖》(又名荷花、莲花、芙蓉。)其写作态度: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促织》《聊斋志异》是我的历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方 庖(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 《左忠毅公逸事》桐城派:由方庖开创、刘大櫆、姚鼐(三人号称“桐城三祖”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文章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是古典长篇讽刺小说。
洪 升 《长生殿》(戏剧: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
孔尚任 《桃花扇》(戏剧:借写侯方城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王朝兴亡的故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著、高鹗续)。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并通过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 《黄生借书说》
《祭妹文》 性灵说:清袁枚论诗的主张。他认为诗应抒写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
洪亮吉(字君直,号北江。) 《治平篇》
龚自珍(字瑟人。) 《病梅馆记》 龚自珍是近代文学的开山作家。
刘 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 《明湖居听书》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和刘鹗《老残游记》。
谴责小说: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出现的一批揭露社会弊病小说的总称。
九现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药》、《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石。代表作有《屈原》、《卓文君》、《虎符》、《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代表作《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是其代表作。
徐志摩 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诗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郁达夫 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朱自清(字佩弦。)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爱设文眼。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行杂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
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闻一多(诗人、学者) 诗集《红烛》、《死水》。
冰 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 代表作:诗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巴 金(原名李芾甘)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82年,《家》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柔 石(赵平复) 代表作:《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
赵树理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夏 衍(原名沈端先) 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丁 玲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周立波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
曹 禺(原名万家宝) 剧作《雷雨》、《日出》、《王昭君》、《北京人》、《胆剑篇》。
艾 青(原名蒋海澄) 诗集《黎明的通知》
他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对后来的新诗创作影响很大。
杜鹏程 代表作《保卫延安》
秦 牧(原名林觉夫) 《土地》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 《青纱帐—-甘蔗林》
孙 犁 课文《荷花淀》选自《白洋淀纪事》。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有诗体小说之称。“白洋淀派”创始人。
杨 朔(原名杨毓晋)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著名散文《荔枝蜜》、《香山红叶》、《茶花赋》
魏 巍 代表作:长篇小说《东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秦牧、魏巍、刘白羽。
峻 青(原名孙俊卿) 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
贺敬之 和丁毅执笔的《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代表作还有长诗《雷峰之歌》。
附:《华威先生》(张天翼) 《林海雪原》(曲波) 《红岩》(罗广斌等) 《青春之歌》(杨沫)
《创业史》(柳青) 《李自成》(姚雪垠) 《围城》(钱钟书) 《边城》(沈从文)
《青春万岁》(王蒙)
二、外国文学常识大全
英 国
莎士比亚(1564–616)著名戏剧家诗人。 文艺复兴:是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化革新运动。
代表作: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
笛福(1660–1731) 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1667—1745)) 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
拜伦(1788–1824)
浪漫主义诗人 长篇政治讽刺诗《唐璜》
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诗人 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狄更斯(1812–1870)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
长篇小说《艰难时世》、《双城记》。
萨克雷(1811–1863) 长篇小说《名利场》
夏洛蒂·勃朗特(姐)(1816–1855)
艾米丽·勃朗特(妹)(1818–1848) 长篇小说《简·爱》
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哈代(1840–1828) 长篇小说《苔丝》又名《德伯家的苔丝》
萧伯纳(1856–1950) 爱尔兰人,1876移居英国
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苹果车》
柯南道尔(1859—1930) 《福尔摩斯探案》
法 国
拉伯雷(1494–1553) 长篇小说《巨人传》
莫里哀(1622–1672) 喜剧名作有《伪君子》、《吝啬鬼》和《唐璜》
司汤达(1783–1842) 《红与黑》
巴尔扎克(1799–1850) 九十作部作品收编为《人间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
雨果(1802–1885) 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极出代表。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大仲马(1802–1870) 《三个火枪手》(即《三剑客》)、《基度山伯爵》
福楼拜(1821–1880) 《包法利夫人》
都德(1840–1897) 代表作《伯林之围》、《小东西》
莫泊桑(1850–1893) 短篇《羊脂球》;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
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部长篇,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
罗曼·罗兰(1866–1944 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
德 国
歌德(1749–1832)
诗人、剧作家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
席勒(1759–1805)
诗人,剧作家 《阴谋与爱情》
海涅(1797–1956)
诗人、政论家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意 大 利
但丁(1265–1321) 叙事长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
但丁被恩格斯称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薄 伽 丘(1313–1357) 短篇小说《十日谈》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
歌 尔 多 尼(1707-1793) 喜剧作家。一生写有250多部剧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
俄 国 (前苏联)
普希金 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果 戈 里(1809–1950) 戏剧《钦差大臣》、《死魂灵》
果戈里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屠格涅夫1818–1883) 长篇小说《父与子》;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20)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瓦)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拿坡仑入侵俄国为题材,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军的斗争。
列宁称它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契诃夫(1860–1904) 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樱桃园》、短篇小说《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是俄罗期唯一一个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高尔基(1868–1936) 长篇小说《母亲》(主人公:巴威尔和尼洛芙娜)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母亲》是人部“非常及时的书”。
法捷耶夫(1901—1956) 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肖洛霍夫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 国
惠特曼(1819–1892) 代表作《草叶集》他是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
马克·吐温(1835–1910) 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品特点:幽默讽刺见长,多用民间口语。
欧·亨利(1862–1910) 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
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
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网络全书”。
海明威 《老人与海》(描写一个老渔夫与鲨鱼的斗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 它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塞万提斯(1805—1875)(西班牙作家,代表作是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易卜生(挪威作家。著名剧作《玩偶之家》被称为是“妇女独立的宣言书”。主人公娜拉。)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古者》、《雪国》、《千只鹤》)
泰戈尔(印度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沉船》、诗集《吉檀伽利》。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