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听书 » 三笑听书

三笑听书

发布时间: 2025-08-20 21:27:08

A. 与评弹的三分渊源

      说起评弹名家郭彬卿,他的启蒙老师应该是茅云霞的养父茅雨庵,也是当年的琵琶高手。茅家父女档走码头风景很特别,据说茅雨庵比较老派,而茅云霞有比较摩登,台上反差很大。茅云霞和朱雪琴交好,后来把自己的女儿给朱雪琴做徒弟,就是后来朱雪琴的大弟子。郭彬卿(1920~1968)本名娄小牛,江蘇吴县人。生在北京,父亲是大学毕业生,时任中学教员,母亲是小学教师。因肖牛,故取小牛为乳名。小牛还在牙牙学语之时,母亲正患肺病,不适应教师生涯,到商店做了一名职员,收入微薄。父亲却抛妻弃子而去,另结新欢。受此刺激,母亲病状日益沉重,不久含恨去世,留下白发老母和尚不懂世事的小牛。祖孙二人在北京无依无靠,只得回到蘇州乡下老家——吴县北桥镇元介村,现在叫袁家村,老家只有几间旧房子,小牛在私塾裏读书,别无生计,生活艰难。这时,同村有位说书先生叫茅雨庵,外祖母就央人介绍,将小牛拜在茅先生门下学说书。茅先生看在邻里份上,没有收拜师礼金。开始跟先生学艺,听书以外,自然要学习琵琶。不久茅先生把小牛带去跑码头,小牛这年才十岁多一些。当茅先生重到石桥来说书时,就让小牛趁小落回有空档的当口,“插边花”,唱只开篇助兴。有位听客,看到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一本正经的弹唱,不觉笑道:“真是一个小老头”。本是一句赞扬的话,不料,小牛误认为是在叽笑他,等到开篇唱完就说:“你们不要笑我唱得不好,我会唱好的。”隔了几年,茅雨庵先生给小牛取了个艺名叫娄彬臣。满师後,郭彬卿又拜在前辈艺人丁韵泉先生门下,学说《三笑》。丁先生师从谢派《三笑》创始人谢少泉的弟子夏莲生先生,与刘天韵、徐韵芝(徐云志)等人为师兄弟。郭彬卿跟丁韵泉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後,师徒拼档到石桥说《三笑》做年档,虽然成绩平平,却因此而把他的外祖母迁到石桥镇上河北街居住。茅云霞后来应该在无锡评弹团,因为没有来往,所以具体情况不明。

说了半天关键的没说,就是我的奶奶叫茅云妹,是茅雨庵的侄女,和茅云霞是堂姐妹,想当年也曾跟伯父学过几天评弹,后来没有坚持,回家务农了。

B. 严雪亭的个人履历

弹词皇帝严雪亭1913年11月13日出生。1928年拜徐云志为师。1930年光裕社出小道,取得艺人身份。1940年3月2日徐领徒(朱耀庭代领)光裕社出大道。(同日还有蒋月泉)1940年5月欲拜李伯康为师习《杨乃武》被拒。后请陈范我编写《杨乃武》,电台播出后初露锋芒。1945年中秋与李伯康比说《杨乃武》。李带领徐绿霞张鸿声刘天韵来苏州做“秋档”严请杨仁麟韩士良汪云峰应战。互做百余天后,李“漂”于中央书场,严跻身名家之列。1945年年末与范雪君演出《杨乃武》后,在评弹界称为“评弹皇帝”。1948年上海《书坛周刊》举办评选“十大说书名家”。10月3日载选票,由读者投票结果:严雪亭604票。杨斌奎574票。徐云志476票。薛筱卿446票。范雪君436票。张鸿声414票。沈俭安401票。蒋月泉386票。张鉴庭372票。李伯康353票。严荣登榜首,再次确定“书坛至尊”地位。1952年加盟上海评弹团,成为主要演员。1962年赴香港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文革时与蒋月泉杨振雄张鸿声姚荫梅唐耿良张鉴庭吴宗锡李庆福 陈灵犀被列入“上海评弹团十大牛鬼蛇神”打到牛棚里。
文革后严受到迫害。1976年积郁成疾患“帕金森”。1983年4月16日14点3分病情加重去世。
11岁进银匠铺当学徒,工余听书入迷。14岁拜徐云志为师学弹词《三笑》。 15岁起以单档形式在江浙一带演出。 20世纪30年代初即崭露头角。1936年进入上海,渐有声誉。因《三笑》书熟,曾说唱弹词《赛金花》等。后选定以《杨乃武与小白菜》为主要演出书目,请陈范吾记录修润脚本。演出之后,蜚声书坛,红极一时。1950年后,曾说唱长篇《九纹龙史进》、《四进士》、《情探》、《十五贯》等。1952年及1956年两次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其间一度单档演出长篇弹词《白毛女》。 1962年曾随团赴香港演出。1974年任教于上海评弹团学馆。自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后,搜集史料,研究清代官场礼仪、民间习俗,使情节更为细腻生动,矛盾更为激烈,悬念增强,并吸收通俗话剧表演方法,运用各地方言,对书中人物绘声绘形,加强了感染力。50年代开始,结合演出,不断整理加工,精益求精。并整理出相关作品。

C. 江南·人文|小桥流水,书场茶馆,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态

新近登陆中华艺术宫的“风从东方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上,新场古镇“第一楼”的沉浸式场景成为“网红打卡点”——循着茶馆余音绕梁的锣鼓书,多少人醉在江南。

这“第一楼”,全称为“第一楼书场”,是坐拥洪福桥首、临南北大街的一幢三层临河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可谓新场古镇最为显眼的地标。它始建于同治末年,距今约一个半世纪,是古镇如今仅有的两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有意思的是,“第一楼书场”沿河悬挂的店招写的其实是“第一楼茶园”。由此连缀出的,是茶馆与说书的不解之缘,也是笃悠悠的江南慢时光。小桥流水边,一杯茶,一场书,这样的江南生活标配,令人心驰神往。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小巷见有茶肆,“孵茶馆”是当地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

历史 学家王家范在《明清江南 社会 史散论》中提到,明清江南文化 娱乐 之费在生活消费中占去了相当的比重,较全国其他地区都高出一筹。他所说的文化 娱乐 ,就包括在茶馆喝茶,在书场听书。明清之际通俗性文化 娱乐 活动在江南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当时江南城镇的发达、经济状况的富庶密不可分。如是情形一直绵延至今。

江南水乡处处桥头、条条小巷见有茶肆。在江南一带,上茶馆(有时也称茶楼、茶室)喝茶被称为“孵茶馆”,这是老百姓最常见的休闲消遣方式,早已形成传统。一个“孵”字,透着从容闲适的心境,就这样任时光一点一点流逝,茶汤一点一点冲淡。早在乾隆年间成书的《儒林外史》中,人们略可一窥江南茶馆之盛。小说中马二先生游览杭州城,先后在钱塘门外、净慈、雷峰附近、吴山上、城隍庙等处六次吃茶。读者借他的眼睛发现,城里茶馆云集、鳞次栉比,有一条路上的茶馆(茶摊)甚至多达30多处,并且,这些茶馆都是大众化消费场所。上海茶馆业的勃兴虽晚于苏杭,20世纪上半叶也已蔚为壮观,至少有800家。名称则极尽风雅,不仅好用“楼”字,偶尔也以“庐”“园”“轩”“亭”字称呼,甚至取名“满庭芳”“玉壶春”等。

事实上,江南各地的茶馆又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了些许差异。对此,苏州作家陶文瑜在《茶馆》一书中有过叙述。例如,苏杭两地的茶馆大多围绕其特有的风光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而形成辨识度——喝园林茶的苏州人不在少数,耦园和艺圃都是喝茶的好去处;西湖的边上若不开茶馆,西湖肯定是没有主心骨的失魂落魄,龙井不生长在拥有西湖的杭州,也会少去许多滋味和颜色,其中,三雅园和藕香居是清朝初年西湖边上两座比较有名的茶馆。再看扬州人对于茶馆的偏爱——扬州人生活得比较春风得意的标志就是泡茶馆,按照扬州人的说法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皮包水”指的正是喝茶,“水包皮”则是指泡澡堂子;此外,扬州茶馆还往往伴随着风味小吃,茶是领唱,形形色色的小吃和点心是合唱。

至于上海的茶馆,重点在于“五花八门”,江浙风味的有,南国风情的也有,这是因为这里汇聚着南来北往、各式各样的人。而江南众多水乡古镇的茶馆,又可谓自成一派,往往临河选址,掩映在小桥流水人家中,颇具诗情画意。这样的茶馆,也可以说是“最江南”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在《江南文化诗学》中指出,“水乡”,是江南的眼神,是江南最明亮动人的所在。

新场的第一楼,高阁临水,轩窗四敞,便是水乡古镇茶馆的代表。典型的江南水乡街坊格局在今天的新场古镇依旧清晰可见:街道与河道平行,依河设市,夹岸为街,店铺和民居一字排开。书场茶园、酒楼饭庄等公共休闲 娱乐 场所乐于分布在主街与市河交汇处,方便招揽过往商客。融桥、水、楼、街为一体的第一楼,为浦东地区规模格调第一大茶楼,俨然占据着古镇的C位——它所坐拥的洪福桥,是古镇最重要的两座桥之一,特有的歇山顶以及超越周边建筑的高度,宣告着它在城镇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其名“第一楼”的由来,就意指当时它在新场有着第一高的楼层、第一热闹的氛围。

在江南,很多茶馆都与书场合二为一,流行于此的“放汤书”“戤壁书”,滋养了多少人的曲艺启蒙

茶馆是喝茶的地方。但人们来到茶馆,绝不仅仅为了喝茶。这里是休闲空间、商业空间,也是 娱乐 空间、文化空间。

在江南,很多茶馆都与书场合二为一,被统称为茶馆书场,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样的渊源大抵始自明朝,有专家推测应与明朝话本的兴盛有关。这也未尝不是茶馆创新的生意经,为增强竞争力,茶馆老板将走街串巷的曲艺艺人请进来演出,茶客不仅能在茶馆喝茶聊天,还能听听曲艺、附庸风雅。当然,茶馆的生意经还有很多,例如引入点心等吃食——商界大亨黄楚九开在上海的萝春阁茶楼日后竟将生煎馒头做成了主业,又如开设哈哈镜、西洋镜等游艺项目——上海的福州路上从前有家青莲阁茶馆就曾这么干过。只不过,在茶馆里欣赏曲艺,通常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

很长一段时间,曲艺是依附茶馆存在的。以苏州的书场为例,清代早期,书场不过是在茶馆辟出一角,临时搭起书台,外加几把椅子。到清代中后期,曲艺表演在茶馆经营中占据的地位日益显赫,直到书场逐渐从茶馆中独立出来,并以更规范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经营。不过即便是专门的书场,茶也是标配,只要买票进场,观众往往就可以泡一杯热茶,坐一下午。1930年代,苏州成立有茶馆书场同业会,将茶馆、书场正儿八经加以并列形成名目。当时一项针对苏州城乡地区百姓 娱乐 生活的调查显示,“茶社弹词”“品茗听书”等字样出现的频次颇高。上海的老书场里,茶的踪迹也随处可见。杨忠明在《上海的老书场》一文中写道:“书场如属简陋的茶馆,则说书台就摆在平地上,此则谓‘平台书’;书台以砖或木垒起,高出地面,便于后排听客聆听观看,此则称‘龙桌’。旧式的书场设长台或方台,两旁放长凳或靠椅,台上可以放置茶具。凡书台前方的长凳或靠椅大都为年长而听书资历较深者而设,以示尊重优待。椅背上往往有一圆形杯架(木质或铁条丝),可供后面一排听客放置茶杯。”

江南的茶馆书场,在老百姓心中是有等级之分的。区分的标准,不在于茶馆的规模、茶品的质量,而在于聘请艺人的档次。对此,吴琛瑜在《书台上下——晚清以来评弹书场与苏州 社会 》一书中有过叙述。晚清时期,苏州茶馆内常设书场的,约有十多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后人称之为“一正梁”。这指的是开办于1862年、被公认为苏州城内档次最高的老茶馆老义和,听客多为乡绅、名流及商人,来演出的艺人都是一流的响档名家。甚至于,名角能够激活原本平平无奇的茶馆书场。苏州阊门外湖田堂的“引凤园”与市区“桂芳阁”,就皆因评弹名家马如飞的演出而声名鹊起。

也有“放汤书”“戤壁书”的说法,流行于江南的茶馆书场。“放汤书”指的是一场说书行至末了,茶馆书场的大门一下子敞开,任由看热闹的闲杂人等涌进来,舔个尾巴。“戤壁书”则是指靠在墙壁上听说书,不占座位,不必花钱。当然,响档名家的演出是不可能开放“放汤书”“戤壁书”的。但寻常演出的“放汤书”“戤壁书”对于大众的曲艺启蒙来说,不失为一种滋养。陈云年少时就是听“戤壁书”的常客。他曾回忆在故乡江南水乡练塘当伙计时,经常听附近长春园书场的“戤壁书”,一听便上了瘾,不仅日后成为“老听客”,对于评弹艺术的热爱也贯穿其一生。

《新场古镇—— 历史 文化名镇的保护与传承》一书里收录了两张摄于2003年5月第一楼的照片,为人们还原了彼时新场茶馆书场的情景。其中一张照片定格的是楼上说书的一幕:清一色花白头发的老乡们齐刷刷地坐着,每个人面前放着自己惯用的茶杯;另一张照片聚焦的,是茶楼墙上贴着的一张手写自制“广告”,还附上了一首自编的小诗。事实上,早在1930年代,新场的第一楼已经开辟书场了,在原南汇地区是最早的。说书者多为民间艺人,居民喜闻乐见,在当地乃至江南一带颇有影响。

茶馆里传来的吴侬软语、弦子琵琶声,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化作江南百姓的集体记忆

从乾隆年间开始,评弹——评话和弹词,就是江南茶馆书场里出现得最多的曲艺,广受江南民众青睐。

为什么是评弹?这其实经历了时光的淘洗,亦与其渐渐形成的雅俗共赏的特质紧密相连。原本进入茶馆演出的戏曲曲艺,种类颇多,其中就包括昆曲。而过于诗意、高雅的昆曲难免曲高和寡,受众面较窄,并不适宜出现在各色人等聚集的茶馆,于是慢慢从茶馆中淡出,多于曲社中演出。评弹作为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相比昆曲本就接地气,日后又在不断调整、改进中,最终成为江南一带茶馆的“黄金搭档”。

评话俗称“大书”,说的多是 历史 故事与江湖好汉,《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等都属于这一类;弹词俗称“小书”,说的多是才子佳人,典型的故事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吴侬软语、弦子琵琶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形形色色的故事,成为太多江南民众温暖的记忆。苏州走出的叶圣陶曾在写于1930年代的散文《说书》里,生动地絮叨起儿时“听书”得来的门道:“‘小书’要说得细腻……‘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说书并不专说书中的事,往往在可以旁生枝节的地方加入许多‘穿插’。‘穿插’的来源无非《笑林广记》之类,能够自出心裁的编排一两个‘穿插’的当然是能手了。”

充满亲切乡音的民俗特色戏曲,也时常能在江南茶馆中觅得影踪。有研究者调查18世纪以来江南居民休闲 娱乐 生活中的消费状况发现,江南一带茶馆戏曲“九调十三腔咸备”,除了评话、弹词,还有滩黄、花调、道情、戏法、隔壁戏、木人戏、花鼓调、莲花乐声等。总之,大多较为通俗,反映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就连话剧也进过茶馆,浙江首个话剧团体——1912年组建的浙江第一新剧模范团,便在杭州的天仙茶园戏台演过戏。

江南的戏曲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不同地域的茶馆里,多少能听到颇具当地特色的节目。例如新场古镇大大小小茶馆里的“说书”,与评弹平分秋色的,是锣鼓书。这是原南汇地区民间曲艺之一,从前名为太保书,名称衍化自上海郊区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 历史 故事。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2004年,文化部公布的29个国家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中,原南汇锣鼓书作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榜上有名,而新场古镇则被确定为“锣鼓书”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基地。古镇上曾与“第一楼”齐名的另一家茶馆书场“中华楼”,如今就改建成为中国锣鼓书艺术馆,让游客得以欣赏锣鼓书表演,了解锣鼓书 历史 。而第一楼里,也不时上演锣鼓书。

作者:范昕

图片:新场镇供图、视觉中国、文汇报 历史 照片

D. 评弹的苏州评话

1、苏州评话的特点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2、苏州评话的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3、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三笑》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陈汝衡《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1983年)一文认为是“远出陶真,近源词话”。关于“陶真”,《西湖游览志余》记:“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叶德均《宋元明讲唱文学》(1952年)考证:“陶真和弹词同是用七言诗赞的讲唱文学,两者只有名称差异。”他认为,“就历史的发展说,元明的陶真是弹词的前身,而明清的弹词又是陶真的绵延,两者发展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清代初年,随着江苏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号“紫癞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龙传》,吸收昆曲、吴歌的声腔,滩簧的表演,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清《吴县志》记载,乾隆南巡,在苏州行宫召王周士御前弹唱,赐七品冠带,随驾回京。当时的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钞·赠说书紫癞痢》中对其说书的“噱”、“说”、“弹”、“唱”因素都作了评价:“恃滑稽一尺口”,“但闻喷饭轰满堂”;“妙拨丝擅说书”,“自演俚词弹脱手”;“优孟能会故相生”,“绝技俳优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立包括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他从正反两方面总结自己说书艺术经验的《书品》和《书忌》,被后来的弹词艺人奉为说书的信条。
嘉庆时(1796--1820年),苏州弹词迅速发展,此时刻印传世的书目有《三笑》、《倭袍》、《义妖传》、《双金锭》等;知名的弹词艺人增多,弹词发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体说法不一)即于此时出现。他们发展了王周士的书艺,丰富了上演书目,创造了流派唱腔,拓宽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苏州弹词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丰时期(1821-1861年),苏州出现的女子弹词以常熟人为多数,弹唱的开篇、书目、曲调和当时流传的大体相同,但多数不会说唱整部,只会说“书中的一段”。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开篇《阴盛阳衰》中有较为具体的反映:“苏州花样年年换,书场都用女先生”。王|《瀛孺杂志》记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据民国16年(1927年)统计,当时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艺人有近2000人,艺术竞争十分激烈。表现在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要标新。
这一时期涌现的弹词新书目有《杨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缘》等。艺人所创新腔有:魏钰卿的[魏调],杨筱亭、杨仁麟父子的[小杨调],夏荷生的[夏调],周玉泉的[周调],徐云志的[徐调],祁莲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薛筱卿的[薛调],张鉴庭的[张调]等等,流派纷呈。这一时期弹词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此时供苏州评弹演出的场所很多,装潢华丽、场子宽大的称“新式书场”,在游艺场占一席之地的称游艺书场,每场演出两档弹词、一档评话的称“花色书场”,由商业电台播放评弹的称“空中书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苏州弹词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地域小,艺人多,听众要求不一,迫使艺人在创新书、新腔、新的表演风格等方面去作各种探索。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史中的“后四名家”。这四名家中,三家为弹词艺人,他们使苏州弹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体制:书词中的散文部分,用“说”来表现;叙述和描写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活动环境,称为“表”;人物语言叫“白”;书词中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用三弦、琵琶自弹自唱,相互伴奏,称“唱”和“弹”;在故事中穿插喜剧因素,称作“噱”;演员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言、语调及某些动作称“演”或“学”,也称“做。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汉族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夏 调(夏荷生)弹词流派唱腔。弹词艺人夏荷生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夏天赋嗓音高亢嘹亮,以响弹响唱为其特色。由于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转用真嗓,转换自然,对比鲜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与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劲挺拔,高亢激越为特点,对听众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调处,底气充足,余音不绝。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陈调
徐 调(徐云志)
弹词演员徐云志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由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陈调创始人陈遇乾,苏州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便是脍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别具一格。现今〔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姚调
姚荫梅(1907——),江苏苏州人、其唱腔人称姚调。姚荫梅早年师从唐芝云、朱耀祥,弹唱《描金凤》、《大红炮》、《玉连环》等长篇弹词,后来又编说《啼笑因缘》。姚氏擅说表,尤长文丑,创造了独特的说书风格。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的朴质、自由的唱腔——姚调。
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为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减贴切《双按院·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是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仍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
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 噱到胜地。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杨调
杨调是弹词世人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
杨振雄幼年随其父杨斌奎学艺,九岁登台,充当其父下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二书,以唱俞调为主。二十岁后,改放单档,致力于编说根据洪升原著改编的长篇弹词《长生殿》。起初弹唱一般书调及夏(荷生)调。后来,根据书情要求,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唱腔,缍终于在演唱《长生殿·埋玉》时,使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唱腔杨调,脱颖而出。
严 调(严雪亭)
弹词演员严雪亭所创。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严擅长单档说书,其唱调主要衍化自适合于单档自弹自唱的“小阳调”,以表达书情和体现语言为主,运腔朴实,吐字清晰,曲调简练流畅,说唱结合,灵活贴切。唱时真假嗓并用,转化灵活,常用小嗓翻高腔,并以颇具特色的装饰性小腔,抒发激越情愫,或刻画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杨淑英告状》、《密室相会》等。严调又擅唱叙述性、说理性较强的白话唱篇,如《祝枝山说大话》、《孔方兄》等。开篇《一粒米》更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较大影响。

E. 郭德纲有名的相声

郭德纲演出相声目录

单口相声

(1)长篇:

君臣斗、马寿出世、宋金刚押宝、解学士、康熙私访、北京奇闻、硕二爷、血溅白犬坟、白宗魏坠楼、枪毙刘汉臣、丑娘娘、女状元、李半仙捉妖、黄金梦、双槐树、古董王、蛤蟆告状、九头十三命

(2)短篇:

大禹治水、蜂麻燕雀、海棠红、夜郎国、珍妃井、闹天坛、听鹂馆、范家店、飞笔点太原、打西太后、黄半仙、化蜡扦儿、贾行家、借火儿、酒迷、二十四孝、天上人间、开殃榜、赎驴、连升三级、抡弦子、崇祯测字、卖父肉、卖西瓜、摇煤球、巧媒、怯跟班、闹学房、求一毛、日遭三险、三瘸婿、三近视、山东斗法、白马告状圣贤愁、穷富论、天王庙、五人义、小神仙、学徒闹城、十老会、杨林标、姚家井、珍珠翡翠白玉汤、奔得木进北京、要帐、八字朱砂判、百兽图、正兴德、枪毙曲香久、箱尸案、海慧寺、小淘气、第一针、双子报、苏小小、教子胡同、醋饮场、落榜艳遇、南天门、送亲演礼、家务事、咸丰立后、金豆子、血泪字画、锯碗丁、李鸿章出国、穿朝靴、鬼推磨、傻媳妇、急婆婆、二进宫、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香妃、熊掌宴、艾窝窝、学本事、吹破天、三婿对文、俩亲家、顶针续麻、五兴楼、皮匠招亲、飞笔点太原、追贼胡同、鞭打沈万三、丁章胡同、教子胡同、藏皇上、铸钟娘娘、狗肉将军

对口相声

(1)贯口:

八扇屏、白事会、菜单子、大保镖、地理图、夸住宅、三节会、卖五器、论拳、洋药方、兵器谱、富贵图、暗八扇、戏迷药方、饽饽阵、卖宝贝

(2)平哏:

烟袋大鼓、升官图、生意经、白吃猴、当行论、财迷回家、吃元宵、醋点灯、赌论、大相面、耳朵票、养王八、红事会、西征梦、金龟铁甲、家庭论、揭瓦、咳巴论、哭当票、哭笑论、吃饺子、卖棺材、怯大鼓、吃论、死舅舅、天文学、托妻献子、小买卖论、看话剧、论梦、五毒论、新鲜买卖、寿比南山、学评书、造厨、朱夫子、大上寿、规矩论、说话论、老老年、批大戏、怪治病、大过年、卖面茶、吃月饼、卖挂票、梦中婚、偷论、五红图、拴娃娃、下东洋、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游历外国、儿子迷、

(3)文哏:

八大吉祥、对春联、双字意、文章会、西江月、卖对子、四方诗、诗词会、珍珠倒卷帘、批三国

(4)子母:

铃铛谱、六口人、反七口、论捧逗、五行诗、树没叶、羊上树、学四相、学跳舞、福寿全、打灯谜、口吐莲花

(5)倒口:

拉洋片、学四省、双学济南话、天津话、找堂会、怯洗澡、怯算卦、猪吃豆腐、老北京话、怯拉车、怯卖菜、交租子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窦公训女、汾河湾、黄鹤楼、洪羊洞、师傅经、白话梆子、学西河、卖布头、卖估衣、叫卖图、闹公堂、山东二黄、走西口、闹乌鸦、渭水河、文昭关、武坠子、文坠子、戏迷游街、四郎探母、学电台、戏剧与方言、戏剧杂谈、三棒鼓、学梆子、学大鼓、四大名旦、阳平关、铡美案、珍珠衫、捉放曹、乌龙院、四大须生、跳大神、王二姐思夫、舞台上下、日本梆子、评戏大观、弦子书、学曲艺、学乐亭、改良卖马、河南戏、梁祝哀史、刘云打母、学评戏、玉堂春、杨乃武写状、杨乃武与小白菜、大西厢、叹人生、学小曲、包公戏、数来宝、同仁堂、点头数、对座数来宝、戏迷传、学丑戏、跪宝帐、地方戏、找宝钏、学奉调、学莲花落、学小调、打金枝、十八愁、四郎探母、华容道、武家坡、遇皇后、鸿鸾喜文王卦、杨二舍化缘、大杂烩、大登殿、学白派、忘词、双比快板

群口相声

扒马褂、大审诓供、法门寺、群七口、金刚腿、酒令、翻四辈、乌盆记、四字联音、文训徒、武训徒、找五子、垛字、拘魂经、于公案、逛天桥、秦琼卖马、开场小唱、娶媳妇、歪唱太平歌词、华山论*、群八扇、四四数来宝、办堂会、倒扎门、老太太看戏、八问八答、回春堂、看洋片

太平歌词

刘伶醉酒、白蛇传、游西湖、饽饽阵、小上寿、矬大姐、罗成算卦、五龙捧圣、层层见喜、连环计、秦琼观阵、风波亭、打黄狼、兰桥会、高大姐、韩信算卦、黑大姐、劝人方、鹬蚌相争、太公卖面、单刀会、青菜名、百虫名、灞桥挑袍、煤山恨、宁武关、狮子楼、天水关、挡谅

十不闲莲花落

发四喜、架子曲、王二姐思夫、孙庞斗智、百忍图、大纲鉴、四大卖、十里亭、丁香割肉、王祥卧鱼、夜宿花亭、锯大缸

快板书 (王、高、李三派)

双锁山、战长沙(五本)、单刀会、张羽煮海、白猿偷桃、小寡妇上坟、子期听琴、诸葛亮押宝、隋炀帝下扬州、乌江恨、刘伶醉酒、王七学艺、武松打虎、武松打店、隐身草、哪吒闹海、武松赶会、三打白骨精、绕口令、游武庙、锤震金蝉子、杀四门、杨志卖刀、鲁达除霸、大纲鉴、草船借箭、二仙采药、胡迪骂阎罗、一窝黑、火焰山(二本)、三盗芭蕉扇

相声剧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升官图、武林逸事、贫女泪、大福寿全、*骨头、游湖借伞、败子回头、枪毙阎瑞生、杨乃武与小白菜

反串戏 (京、评、梆)

打面缸、一匹布、顶花砖、下河南、请医、法门寺、双背凳、纺棉花、天河配、花子拾金、三不愿意、黄金台、未央宫、辕门斩子、大登殿、活捉孙富、打狗劝夫、秦香莲、刘墉砸銮驾、斩黄袍、黑驴告状、铡判官、唐知县审诰命、打严嵩、战北原、王华买父、左连成告状、卷席筒、清风亭、美凤楼、活捉南三富、破腹验花、蝴蝶杯、哭太庙、铡叶阁老、夜审姚达、打金枝、牧羊圈、杨八姐游春、同根异果

F. 郭德纲都有什么相声

我给你推荐郭德纲的我字系列:
《我要上春晚》、《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我的大学生活》、《我是黑社会》、《我要反三俗》、《我要结婚》、 《我要旅游》等。

这个有很多,你可以自己找喜欢的~:http://club.tingxs.com/index.asp

郭德纲
单口相声
(1)长篇:
君臣斗 马寿出世 宋金刚押宝 解学士 康熙私访 北京奇闻
硕二爷 血溅白犬坟 白宗魏坠楼 枪毙刘汉臣 丑娘娘 女状元
李半仙捉妖 黄金梦 双槐树 古董王 蛤蟆告状 九头十三命
蒸骨三验 聊斋志异 枪毙阎瑞生 鬼狐传 水浒 三宝下西洋
(2)短篇:
大禹治水 蜂麻燕雀 海棠红 夜郎国 珍妃井 闹天坛
听鹂馆 范家店 飞笔点太原 打西太后 黄半仙 化蜡签儿
贾行家 借火儿 酒迷 二十四孝 天上人间 开殃榜 赎驴
连升三级 抡弦子 崇贞测字 卖父肉 卖西瓜 摇煤球 巧媒
怯跟班 闹学房 求一毛 日遭三险 三瘸婿 三近视 山东斗法
白马告状 圣贤愁 穷富论 天王庙 五人义 小神仙 学徒 闹城
十老会 杨林标 姚家井 珍珠翡翠白玉汤 奔得木进北京 要帐
八字朱砂判 百兽图 正兴德 枪毙曲香久 箱尸案 海慧寺
小淘气 第一针 双子报 苏小小 教子胡同 醋饮场 落榜艳遇
南天门 送亲演礼 家务事 咸丰立后 金豆子 血泪字画 锯碗丁
李鸿章出国 穿朝靴 鬼推磨 傻媳妇 急婆婆 二进宫 春阿氏
桃花杏美人 香妃 熊掌宴 艾窝窝 学本事 吹破天 三婿对文
俩亲家 顶针续麻 五兴楼 皮匠招亲 飞笔点太原 追贼胡同
鞭打沈万三 丁章胡同 桃花女破周公 藏皇上 铸钟娘娘
狗肉将军 恶人图 皮库胡同凶宅奇案 石头人招亲 复汉图
一天皇上 下山东连审十三案 墓中生太子 后本西厢 散财童子
狼山大圣庙 赵匡胤赌钱 麒麟烛 清茶玉盏 两架山 麦里藏金
儿比父大一岁 道光吃汤面 怯跟班 山中奇兽 正德无儿访嘉靖
对口相声
(1) 贯口:
八扇屏 白事会 菜单子 大保镖 地理图 夸住宅 三节会 卖五器
论拳 洋药方 兵器谱 富贵图 暗八扇 戏迷药方 饽饽阵 卖宝贝
(2)平哏:
烟袋大鼓 升官图 生意经 白吃猴 当行论 财迷回家 吃元宵
醋点灯 赌论 大相面 耳朵票 养王八 红事会 得胜图 金龟铁甲
家庭论 揭瓦 咳巴论 哭当票 哭笑论 吃饺子 卖棺材 怯大鼓
山西家信 空城计 天王庙 死舅舅 天文学 小买卖论 看话剧

论梦 五毒论 新鲜买卖 吃论 寿比南山 学评书 造厨 朱夫子 大上寿
规矩论 说话论 老老年 批大戏 怪治病 大过年 卖面茶 吃月饼
卖吊票 梦中婚 偷论 扎针 五红图 拴娃娃 下东洋 琴棋书画
酒色财气 儿子迷 笑论 金兰谱 新旧婚姻 女招待 富贵梦 骗术
说学逗唱 变戏法 敬财神 色论 窑论 批行话 大娶亲 打沙锅
(3)文哏:
八大吉祥 对春联 双字意 文章会 西江月 批水浒 批聊斋 顶针续麻
卖对子 四方诗 诗词会 珍珠倒卷帘 批三国 穷不怕智斗贾仁义
(4)子母:
铃铛谱 六口人 反七口 论捧逗 五行诗 树没叶 羊上树 改良口吐
学四相 学跳舞 福寿全 打灯谜 口吐莲花 变戏法 托妻献子 鸡上树
(5) 倒口:
拉洋片 学四省 双学济南话 天津话 找堂会 怯洗澡 宁波话
怯算卦 猪吃豆腐 老北京话 怯拉车 怯卖菜 交租子 学满语
(6)柳活(含腿子活):
八大改行 窦公训女 汾河湾 黄鹤楼 洪羊洞 师傅经 白话梆子
学西河 卖布头 卖估衣 叫卖图 闹公堂 山东二黄 走西口 闹乌鸦
渭水河 文昭关 武坠子 文坠子 戏迷游街 四郎探母 学电台-坐宫
戏剧与方言 戏剧杂谈 三棒鼓 学梆子 学大鼓 四大名旦 于公案
四川二黄 八大名旦 批单弦 杂学牌子曲 学皮影 罗成戏貂禅
阳平关 铡美案 珍珠衫 捉放曹 乌龙院 四大须生 跳大神
王二姐思夫 舞台上下 日本梆子 评戏大观 弦子书 学曲艺 学乐亭
改良卖马 河南戏 梁祝哀史 刘云打母 学评戏 玉堂春 杨乃武写状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西厢 叹人生 学小曲 包公戏 数来宝 同仁堂
点头数 对座数来宝 戏迷传 学丑戏 跪宝帐 地方戏 找宝钏 学奉调
学莲花落 学小调 打金枝 十八愁 叫小番 华容道 武家坡 遇皇后
鸿鸾喜 文王卦 杨二舍化缘 大杂烩 大登殿 学白派 忘词 双唱快板
[7] 新作品
论50年相声现状 我这一辈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我要发财 历险记 丑人
进化论 我要上春晚 四点种开始 夸祖宗 郭德纲传奇 西征梦 游历外国

群口相声
扒马褂 大审诓供 法门寺 群七口 金刚腿 酒令 翻四辈 乌盆记
四字联音 文训徒 武训徒 找五子 垛字 拘魂经 于公案 逛天桥
秦琼卖马 开场小唱 娶媳妇 歪唱太平歌词 华山论贱 群八扇
四四数来宝 办堂会 倒扎门 老太太看戏 八问八答 回春堂 吃元宵
八猫图 祭先贤 盟仁杯大赛 劳动号子 训女 切糕架子 跑腿子
太平歌词
刘伶醉酒 白蛇传 游西湖 饽饽阵 小上寿 矬大姐 罗成算卦
五龙捧圣 层层见喜 连环计 秦琼观阵 风波亭 打黄狼 兰桥会
高大姐 韩信算卦 黑大姐 劝人方 鹬蚌相争 太公卖面 单刀会
青菜名 百虫名 灞桥挑袍 煤山恨 宁武关 狮子楼 天水关 挡谅
孙庞斗智 二本哭祖庙 死要财 劈山救母 排王赞 隋炀帝下扬州
十不闲莲花落
发四喜 架子曲 王二姐思夫 孙庞斗智 百忍图 大纲鉴
四大卖 十里亭 丁香割肉 王祥卧鱼 夜宿花亭 锯大缸
快板书
(王、高、李三派)
双锁山 战长沙(五本)单刀会 张羽煮海 白猿偷桃 小寡妇上坟
子期听琴 诸葛亮押宝 隋扬帝下扬州 乌江恨 刘伶醉酒 王七学艺
武松打虎 武松打店 隐身草 那吒闹海 武松赶会 三打白骨精
绕口令 游武庙 锤震金蝉子 杀四门 杨志卖刀 鲁达除霸 大纲鉴
草船借箭 二仙采药 胡迪骂阎罗 一窝黑 火焰山(二本)三盗芭蕉扇
相声剧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 升官图 武林逸事 贫女泪 大福寿全 上海滩传奇
贱骨头 游湖借伞 败子回头 枪毙小老妈 杨乃武与小白菜 大话西厢
倩女幽魂 济小塘捉妖 西游记 楚汉瞎争 连环乱套 吴三桂反云南
反串戏
(京、评、梆)
打面缸 一匹布 顶花砖 下河南 请医 法门寺 双背凳 纺棉花
天河配 花子拾金 三不愿意 黄金台 未央宫 辕门斩子 大登殿
活捉孙富 打狗劝夫 秦香莲 刘墉砸銮驾 斩黄袍 黑驴告状
铡判官 唐知县审诰命 打严嵩 战北原 王华买父 左连成告状
卷席筒 清风亭 美凤楼 活捉南三富 破腹验花 蝴蝶杯 哭太庙
铡叶阁老 夜审姚达 打金枝 牧羊圈 杨八姐游春 同根异果
大保国 乌盆记 送亲演礼 丑开店 天河配 雪艳娘 黄爱玉上坟
戒毒大观 八宝钗 顺治出家 三审刁刘氏 蜜蜂计 李翠莲盘道
狸猫换太子 玉珠串 白马案 汴梁图 反庆阳 长寿幡

热点内容
好看的豪门商战言情经典小说 发布:2025-08-20 23:04:21 浏览:392
重女儿国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0 22:48:08 浏览:98
穿越种田文笔好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20 22:29:44 浏览:491
以男主视角的末世小说言情 发布:2025-08-20 22:16:44 浏览:306
好看的穿越成皇帝的小说 发布:2025-08-20 22:16:36 浏览:481
潇阳叶云舒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20 22:10:19 浏览:586
小说沈欢颜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20 21:55:48 浏览:233
爱格言情长篇小说 发布:2025-08-20 21:41:12 浏览:19
生子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20 21:34:33 浏览:571
三笑听书 发布:2025-08-20 21:27:08 浏览: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