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幻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A.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20篇及答案
13. 母亲对我的启蒙、教化将引导我毕生的行程,母亲对子女的深爱和牺牲精神是我毕生的滋养和力量。
14. 选材上都选择了父母疼爱子女的生活细节。这样写真挚、亲切,亲情的温馨、细腻与深远,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写法上注意虚实相生,将往事与想像融为一体,忆事与抒情互相交融。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依恋与感激,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5. “袄”比喻家园亲情给子女温暖。“鞋”比喻家园亲情激励子女闯荡人生之路。“伞”比喻家园亲情为子女挡风遮阳。“饼”比喻家园亲情不断地激发子女的精神力量。“线”比喻家园亲情是子女无法割舍的珍贵感情。
16. “家园如梦”即家园像梦一样温馨美好。全文的选材组材都是围绕家园“温馨美好”来写的。
B. 求语文阅读题和答案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C.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问题,一般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难一点的也就是分析,一般读明白了都能答明白的,大幅度提升的话,就需要不断的做练习,和阅读了,多读一些材料,文章会对考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D. 语文小说阅读题
小说阅读
考点一:人物形象 ①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1、 从内容上: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描写
2、 从表达形式上: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对比,衬托 ③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2、 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分析作者写人物的方式 4、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PS:1、首先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考虑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的关系 ②考虑人物与故事情节、其他人物、主题的关系
考点二:情节结构 ① ※常见题型:
1、 情节的作用
2、 情节的概括
② 情节运行模式
1、 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 摇摆: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 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③ 情节设计的技巧
节奏,巧合,串联,并联,突转,悬念 ④ 情节的作用
1、 对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使主题由隐而显
2、 对人物塑造:发展或表现了人物性格,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3、 对整个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线索,伏笔,照应前文,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 考点三:环境描写 ① ※常见题型:
1、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② 景物描写的方法
1、 描写角度:视(远近,上下,高低),听,嗅,触觉 2、 手法: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象征,修辞 ③
场景的作用
1、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时间,地点,季节)(前段) 2、 渲染气氛 奠定情感基调
3、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前中段) 4、 暗示升华主题(最后段) 5、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
6、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考点四:小说主题 ①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设置了悬念
2、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 概括主题术语
1、 歌颂、赞扬、张扬了什么
2、 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 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 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 表达了什么情感
6、 答题套话:通过描写…...,表达了(赞扬、鞭挞…)….. 考点五:艺术手法 ① ※常见题型:
1、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② 鉴赏技巧 1、 表达方式
⑴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⑵叙述顺序的安排
顺序,倒叙(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做铺垫照应,情节完整,结构严密,内容丰富),补叙,平叙(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⑶描写的特点 白描:以小见大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 表现手法
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
3、 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E. 求语文小说阅读所有答题模版
小说阅读
考点一:人物形象 ①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②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1、 从内容上: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描写
2、 从表达形式上: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对比,衬托 ③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 通过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2、 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3、 分析作者写人物的方式 4、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PS:1、首先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 其次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考虑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的关系 ②考虑人物与故事情节、其他人物、主题的关系
考点二:情节结构 ① ※常见题型:
1、 情节的作用
2、 情节的概括
② 情节运行模式
1、 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 摇摆: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 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③ 情节设计的技巧
节奏,巧合,串联,并联,突转,悬念 ④ 情节的作用
1、 对主题:点题或突出主题,使主题由隐而显
2、 对人物塑造:发展或表现了人物性格,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3、 对整个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线索,伏笔,照应前文,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 考点三:环境描写 ① ※常见题型:
1、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3、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② 景物描写的方法
1、 描写角度:视(远近,上下,高低),听,嗅,触觉 2、 手法: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象征,修辞 ③
场景的作用
1、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时间,地点,季节)(前段) 2、 渲染气氛 奠定情感基调
3、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前中段) 4、 暗示升华主题(最后段) 5、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
6、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考点四:小说主题 ①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设置了悬念
2、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3、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 概括主题术语
1、 歌颂、赞扬、张扬了什么
2、 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 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 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 表达了什么情感
6、 答题套话:通过描写…...,表达了(赞扬、鞭挞…)….. 考点五:艺术手法 ① ※常见题型:
1、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② 鉴赏技巧 1、 表达方式
⑴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⑵叙述顺序的安排
顺序,倒叙(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做铺垫照应,情节完整,结构严密,内容丰富),补叙,平叙(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⑶描写的特点 白描:以小见大
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 表现手法
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
3、 结构安排
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