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小说红楼胡菊人阅读答案

小说红楼胡菊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7-20 01:02:30

1. 卫斯理的哪几篇小说是好作品

倪匡的主要作品有:暗算,宝刀,宝狐,报应,爆炸,贝壳,背叛,本性难移,笔友,变幻双星,冰川亡魂,病毒,不死药,超脑终极战,超人集团,沉船,闯祸,成精变人,成仙,传说,创造,从阴间来,丛林之神,错变,错手,大宝藏,大厦,大阴谋,大鹰,到阴间去,盗墓,地底奇人,地图,地心洪炉,第二种人,电王,洞天,毒誓,多了一个,夺命红烛,访客,废墟,风水,蜂后,蜂云,复活,改变,高空喋血,古声,蛊惑,怪头,怪物,怪新郎,规律,鬼话系列,鬼混,鬼界,鬼钟,鬼子,豪赌,合成,黑暗天使,黑白无常,红月亮,洪荒,后备,狐变,湖水,还阳,环,黄金故事,魂飞魄散,活路,活俑,火凤,祸根,极刑,继续探险,假太阳,将来,解开死结,解脱,尽头,精怪,巨龙,聚宝盆,决斗,开心,考验,狂人之梦,困兽,蓝血人,老猫,离魂奇遇,连环毒计,连锁,两生,烈火女,另类复制,买命,卖命,茫点,迷藏,迷路,迷失乐园,谜踪,秘密党,密码,命运,魔磁,魔画,魔像,木炭,泥沼火人,怒歼恶魔团,骗徒,拼命,奇门,奇玉,前世,巧夺死光表,求死,圈套,人面组合,三千年死人,少年,蛇神,神话世界,神机,神山,神仙,生死锁,尸变,失魂,手套,双程,水晶宫,死结,死亡爆炸网,四条金龙,搜灵,算帐,探险,天打雷劈,天敌,天皇巨星,天人,天书,天外金球,天外桃源,通神,头发,玩具,微晶之秘,未来身份,瘟神,巫艳,无价奇石,无间地狱,犀照,仙境,消失,消失女神,心变,新年,新武器,虚像,许愿,血美人,血统,血咒,寻梦,寻找爱神,眼睛,妖火,妖偶,夜光,夜归,移魂怪物,遗传,异宝,异军,异人,阴差阳错,阴魂不散,隐形奇人,影子,游魂,游戏,鱼人,雨花台石,原形,原振侠系列,原子空间,运气,再来一次,在数难逃,招魂,真实幻景,真相,支离人,智擒电子盗,主宰,追龙,足球,钻石花,

以下是关于他的书籍的下载地址,希望你能喜欢
去http://wslkehuan.bbs.xilu.com/
里面有最全的倪匡先生的小说!在先阅读和下载!全是最全的!包括先生最新的<只限老友>都有!

2. 倪匡(卫斯理)的小说,那几部最好,请推荐3到五部

解脱 前世 原形 妖偶 茫点 都不错

3. 大家介绍一下卫斯理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4. 历史上有卫斯理这个人吗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http://wisely.diy.myrice.com/kdian.htm

5. 谁知道 科幻小说家 卫斯理 的全部作品名称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http://www.bookspice.com/kehuan/fenlei/wsl.htm

6. 卫斯理的小说~~~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http://wisely.diy.myrice.com/kdian.htm

7. 卫斯理小说是什么年代写的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8. 亲可以发一份3毛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吗谢谢了哟

欢迎点击这里,浏览更多您可能喜欢的诗文

梦里不知身是客

作者: 三毛


提笔的此刻是一九八三年的开始,零时二十七分。
我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想一个愿望。
并不是新年才有新希望,那是小学生过新年时,作文老师必给的题目。过年不写一年的计划,那样总觉得好似该说的话没有说。一年一次的功课,反复的写,成了惯性,人便这么长大了,倒也是好容易的事情。
作文薄上的人生,甲乙丙丁都不要太认真,如果今年立的志向微小而真诚,老师批个丙,明年的本子上还有机会立志做医生或科学家,那个甲,总也还是会来的。
许多年的作文簿上,立的志向大半为了讨好老师。这当然是欺人,却没有法子自欺。
其实,一生的兴趣极多极广,真正细算起来,总也是读书又读书。当年逃学也不是为了别的,逃学为了是去读书。
下雨天,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那份痴迷,至今却没有法子回头。
我的《红楼梦》、《水浒传》、《十二楼》、《会真记》、《孽海花》、《大戏考》、《儒林外史》、《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青红帮演义》、《阅微草堂笔记》……都是那时候刻下的相思。求了一个印章,叫做“不悔”。
红红的印泥盖下去,提起手来,就有那么两个不——悔。好字触目,却不惊心。我喜欢,将读书当作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将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如果因为看书隐居,而丧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时显得不通人情,失却了礼貌,那也无可奈何,而且不悔。愿意因此失去世间其他的娱乐和他人眼中的繁华,只因能力有限,时间不能再分给别的经营,只为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我的分分秒秒吝于分给他人,却乐于花费在阅读。这是我的自私和浪费,而且没有解释,不但没有解释,甚且心安理得。
我不刻意去读书,在这件事上其实也不可经营。书本里,我也不过是在游玩。书里去处多,一个大观园,到现在没有游尽,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地方要去。
孔夫子所说的游(游)于艺那个游字,自小便懂了,但是老师却偏偏要说: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两件事情分开来对付,在我来说,就一样也不有趣。不能游的工作,做起来吃力,不能游的书本,也就不去了。
常常念书念白字,也不肯放下书来去查查辞海,辞海并不是不翻,翻了却是看着好玩,并不是为了只查一个发音。
那个不会念的字,意思如果真明白了,好书看在兴头上,搁下了书去翻字典,气势便断,两者舍其一,当然放弃字典,好在平凡人读书是个人的享受,也是个人的体验,并不因为念了白字祸国殃民。念书不为任何人,包括食谱在内。念书只为自己高兴。
可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念书的,刻意的东西,就连风景都得寻寻切切,寻找的东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却很累人。
有时候,深夜入书,蓦然回首——咦,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并没有找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怎么已然躲在人的背后,好叫人一场惊喜。
迷藏捉到这个地步,也不知捉的是谁,躲的又是谁,境由心生,境却不由书灭,黄梁一梦,窗外东方又大白,世上一日,书中千年,但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落花流水,天上人间。贾政要求《红楼梦》中的宝玉念“正经书”,这使宝玉这位自然人深以为苦。好在我的父亲不是贾政,自小以来书架上陈列的书籍,包括科学神怪社会伦理宗教爱情武侠侦探推理散文手工家事魔术化学天文地理新诗古词园艺美术汉乐笑话哲学童谣剧本杂文……真个惊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我看来,好书就是好书,形式不是问题。自然有人会说这太杂了。这一说,使我联想到一个故事:两道学先生议论不合,各自诧真道学,而互诋为假,久之不决,乃共请正于孔子。孔子下阶,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二位先生真正道学,丘素所钦仰,岂有伪哉?”两人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谀之甚也?”孔子曰:“此辈人哄得他去够了,惹他甚么?”
读尽天下才子书,是人生极大的赏心乐事,在我而言,才子的定义,不能只框在纯文学这三个字里面。图书馆当然也是去的,昂贵的书、绝版的书,往往也已经采开架式,随人取阅,只是不能借出。去的图书馆是文化大学校内的,每当站在冷门书籍架前翻书观书,身边悄然又来一个不识同好,彼此相视一笑,心照不宣,亦是生活中淡淡的欣喜。
去馆内非到不得己不先翻资料卡,缓缓走过城墙也似的书架,但觉风过群山,花飞满天,内心安宁明净却又饱满。
要的书,不一定找得到,北宋仁宗时代一本《玉历宝钞》就不知藏在那一个架子上,叫人好找。找来找去,这一本不来,偏偏另一本,东隅桑榆之间,又是一乐也。
馆里设了阅览室,放了桌子椅子,是请人正襟危坐的,想来读书人当有的姿势该如是——规规矩矩。这种样子看书,人和书就有了姿势上的规定,规定是我们一生都离不开的两个字,并不吓人。可惜斜靠着看书、叭在地上看书、躺在床上看书、坐在树下看书、边吃东西边看书的乐趣在图书馆内都不能达到了。我爱音乐,却不爱去听音乐会大半也是这个理由。图书馆其实已经够好了,不能要求再多。只因为我自己的个性最怕生硬、严肃和日光灯,更喜深夜看书,如果静坐书馆,自备小台灯,自带茶具,博览群书过一生,也算是个好收场了。心里那个敲个不停的人情、使命、时间和责任并没有释放我,人的一生为这个人活,又为那个人活,什么时候可以为自己的兴趣活一次?什么时候?难道要等死了才行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
不太向人借书回家。借的书是来宾,唯恐招待不周,看来看去就是一本纸,小心翼翼翻完它,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能入化境。也不喜欢人向我借书。每得好书,一次购买十本,有求借者,赠书一本,宾主欢喜。
我的书和牙刷都不出借,实在强求,给人牙刷。
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偏要二分。其实行路时更可兼读书,候机室里看一本阿嘉莎·克利丝蒂,时光飞逝。
再回来说图书馆。知道俞大纲先生藏书,是在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的书馆里。初次去,发觉《红楼梦》类书籍旁边放的居然是俞先生骨灰一盒,涔然心惊,默立良久,这才开框取书。
那一次再看脂砚斋批的红楼,首页发现适之先生赠书大纲先生时写的话,墨迹尚极清楚,而两人都已离世。这种心情之下遇到书,又有书本之外的沧桑在心底丝丝的升上来。大纲先生逝后赠书不能外借,戏剧系守得紧,要是我的,也是那个守法。大纲先生的骨灰最先守书,好。
看书有时只进入里面的世界去游玩一百一千场也是不够的。古人那么说,自己不一定完全没有意见,万一真正绝妙好文,又哪忍得住不去赞叹。这种时候,偏偏手痒,定要给书上批注批注。如果是在图书馆里,自然不能在书上乱写,看毕出来,散步透气去时,每每心有余恨。
属于自己的书,便可以与作者自由说话。书本上,可圈、可点、可删,又可在页上写出自己看法。有时说得痴迷,一本书成了三本书,有作者,有金圣叹,还有我的噜嗦。这种划破时空的神交,人,只有请来灵魂交谈时可以相比。
绝版书不一定只有古书,今人方莘的诗集《膜拜》,大学时代有一本,翻破了,念脱了页,每天夹来夹去挤上学的公车,结果终于掉了。掉了事实上也没有关系,身外之物,来去也看因缘,心里没有掉已是大幸。一九八○年回国,又得方莘再赠一本,他写了四个字——劫后之书。
这一回,将它影印了另一本,失而复得的喜悦,还是可贵,这一劫,十六年已经无声无息的过去。
又有一本手做的,彩色纸做出来专给我的书,书还在,赠书的人听说也活着,却不知在哪里了。也自己动手做一本彩色的空白书,封面上写着“我的童年”,童年已经过去了,将逝去的年年月月一页一页在纸上用心去填满.十分安然而欣慰。还说不借书给人的,出国几年回来,藏书大半零落。我猜偷书的人就是家中已婚手足,他们喊冤枉,叫我逐家去搜,我去了,没有搜出什么属于自己的旧友,倒是顺手拎了几本不属于自己的书回来。这些手足监视不严,实在是很大的优点。人书神游,批书独白,却也又是感到不足。诗词的东西本身便有音乐性,每读《人间词话》《词人之舟》,反复品赏之余,默记在心之外,又喜唐诗宋词新诗都拿出来诵读,以自己的声音,将这份文字音节的美,再活出它一次重新的生命。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这是她的慈心,是好奇心,也是习惯使然。脚步如猫,轻轻突然探头进来,常常吓得专心看书的人出声尖叫,每有怨言,怪她不先咳一声也好。
那夜正在诵读一首长诗,并不朗声;母亲照例突袭,听见说话声,竟然自作聪明,以为女儿夜半私语是后花园偷定终身,吓得回身便逃,不敢入室。这一回轮到我,无意中吓退母亲,不亦快哉!其实,读书并不是急着生吞活剥,看任何东西,总得消化了才再给自己补给。以前看金庸先生,只看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后来倪匡先生训人,说武侠也得细看过招。他的话有道理,应该虚心接受。一日看见书中主角一招“白鹤掠翅”打翻对方,心里大喜,放下书本,慢打太极,演化到这一个动作,凝神一再练习,念书强身又娱乐,是意想不到的收益,金庸小说,便能这般奇门幻术,谢谢。
说到书本所起的化学作用,亦得看时看地看境遇,自小倒背如流的长恨歌,直到三年前偶尔想到里面后段的句子,这才顿然领悟,催下千行泪。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常听人随口说,拓芜的白话写得顺口,天文天心丁亚民只是才情,却没有人平心静气的想一想,这一群群文字工作者,私底下念了多少本书。天下万事的成就,都不是偶然,当然,读书之外,那份生来的敏锐和直觉却是天生的,强求不得,苦读亦不得。
念书人,在某种场合看上去木讷,那是无可奈何,如果满座衣冠谈的尽是声色犬马升官发财,叫那个人如何酒逢知己千杯少?其实一般通俗小说里,说的也不过是酒色财气,并不需要超尘。但是通俗之艳美,通俗之极深刻;饭局上能够品尝出味道来的恐怕只是粘滴滴的鱼翅。
看书,更说书,座谈会上没有人要听书,不可说。
座谈会不能细讲警幻仙子和迷津,更不能提《水浒传》中红颜祸水,万一说说咕汝宁波车(义为上师宝)、西藏黑洲佛灯之传播,听的人大概连叫人签名的书都砸上来打人去死。不可说,不可说,沉默是金,沉默看花一笑吧。
书到无穷处,坐看云起时,好一轮红太阳破空而出,光芒四射,前途一片光明,彼岸便是此身。
涅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是要说书。家中手足的孩子们,便将我当作童话里的吹笛童子,任何游乐场诱之不肯去,但愿追随小姑听故事。我们不讲公主王子去结婚,我们也不小妇人也不苦儿寻母,每一个周末,小小的书房里开讲犹太民族的流浪、以色列复国、巴勒斯坦游击队、油漆匠希特勒。也有东北王张作霖、狗肉将军张宗昌、慈禧和光绪、唐明皇与杨贵妃、西安事变同赵四小姐、宝玉黛玉薛宝钗沈三白云娘武松潘金莲……
不怕孩子们去葬花,只怕他们连花是什么都不晓得。
自然明白看书不能急躁,细细品味最是道理。问题是生而有涯,以百年之身,面对中国的五千年,急不急人?更何况中国之外还有那么一个地球和宇宙。
有一日,堂上跟莘莘学子们开讲《红楼梦》,才在游园呢,下课钟却已惊梦。休息时间,突然对第一二排的同学们冲出一句话来:要是三毛死了——当然是会死的——《红楼梦》请千万烧一本来,不要弄错了去烧纸钱。
谈到身后事,交代的居然是这份不舍,真正不是明白人。
宝玉失玉后,变得迷迷糊糊,和尚送玉回来,走了,过几日偏偏又来吵闹。宝玉听说和尚在外面吵,便要把玉还给和尚,说:“我已有了心,还要这块玉做什么?”
失了欲,来了心,大梦初醒,那人却是归彼大荒去也——
那个玉字,在上一行里写成了欲,错了没有还是不要去翻字典,看看胡菊人先生书中怎么讲《红楼梦》里的这个字,比较有趣。我为何还将这一方一方块的玉守得那么紧呢?书本又怎么叫它是玉呢?玉字怎么写的,到底是玉还是欲?不如叫它砖头好了,红砖也是好看的建材。
书,其实也是危险的东西,世上呆子大半跟读书有点关系。在我们家的家谱里,就记着一个祖先,因为一生酷爱读书,不善经营,将好好的家道弄得七零八落,死了好多年了,谱里还在怪他。那么重的砖头压在脑袋里,做人还能灵活吗?应该还是灵活的,砖头可以压死人,也可以盖摩天大楼,看人怎么去用了。过年了,本想寄一些书给朋友们,算作想念的表示。父亲说你千万不要那么好意,打麻将的人新年收到书不恨死你才怪。这个世界的色彩与可观,也在于每一个人对价值的看法和野心都大异其趣。有人爱书,有人怕输,一场人生,输赢之间便成了竞兽场。竞争不适合我的体质。那份十彩喧哗叫人神经衰弱而且要得胃溃疡。书不和人争,安安静静的,虽然书里也有争得死去活来的真生命。可是不是跟看书人争。
也有这么一个朋友,世间唯一的一个,不常见面。甚而一年不见一次,不巧见了面,问候三两句,立即煮茶,巴山夜雨,开讲彼此别后读书心得。讲到唇焦舌烂,废餐忘饮,筋疲力尽,竟无半句私人生活,时间宝贵,只将语言交给书籍幻境,分手亦不敢再约相期,此种燃烧。一年一次,已是生命极限的透支。分手各自闭门读书,每有意会,巧得奇书,一封限时信倾心相报。神交至此,人生无憾,所谓笑傲江湖也。
走笔到现在,已是清晨六时,而十时尚有尘事磨人。眼看案上十数本待读新书,恨不能掷笔就书,一个字也不再写下去。但愿废耕入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啊!
自然,定会有某种层次的读者看了这篇文字,会说:三毛,以前你的一篇《云在青山月在天》狠狠放笔奔驰了一场,忽东忽西捉摸不定,好一场胡闹。现在怎么又来了?
宝玉在《红楼梦》中最后一句话是说:“好了,好了,不再胡闹了,完事了——”仰面大笑而去。许多人不给我仰面大笑,也不舍我走,那么总得给人见见性情,明心不够,下面两个字才是更看重的。我还是一定要走。书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读者朋友们封封来信都是讨故事——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旅程老是藏着不肯写,不要你一下《红楼梦》,一下又出来了个和尚,一下又要走了,到底在说什么嘛?
我要说,人到了这个地步,哀不哀乐已经了然,可是“自由的能力”却是一日壮大一日。偶尔放纵自己,安静痴恋读书,兴之所至,随波逐浪,这分兴趣并不至于危害社会。就算新年立个旧志向。也不会有人来给你打个甲乙丙丁戊,更没有人藉关心的理由来劝告你人情圆通前程慎重功名最要紧那样的废话,这一点,真是太好了。
但愿一九八三八四八五和往后的年年岁岁,风调雨顺,国泰平安,世界祥和,出版兴旺,各人在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岗位上,活出最最灿烂丰富的生命来,这样是世纪的欢喜了。

9. 熟悉倪匡的进来

--------------------------------------------------------------------------------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热点内容
高甜小说免费读书 发布:2025-05-20 11:11:12 浏览:949
小品剧本台词完整版中篇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0 11:06:23 浏览:291
好看的长篇完本魔修小说 发布:2025-05-20 11:00:29 浏览:837
有沈允之这个名字的小说 发布:2025-05-20 10:50:21 浏览:797
古风穿越女生言情小说作者排行榜 发布:2025-05-20 10:49:20 浏览:715
bl杀手重生穿越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0 10:40:54 浏览:567
言情穿越长篇完结小说下载 发布:2025-05-20 10:11:35 浏览:360
小说中姓欧阳的名字 发布:2025-05-20 10:09:19 浏览:949
优秀好看古言小说 发布:2025-05-20 10:05:57 浏览:641
穿越或重生三国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20 10:05:24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