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点解读
⑴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全面解读
你好,我任教语文将近11年,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方法,要抓住两个个重点。
1、阅读理解主要考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阅读包含阅读速度、阅读理解力、整理归纳分析能力等,语文、英语阅读在阅读速度、归纳提取重点两个方面表现得更明显。
由于大家平时对快速阅读接触不多,可以通过直接训练,训练大脑和眼睛的协调能力,去年,有学者推荐《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作为假期学生学习计划中,以为软件练习30个小时就能使阅读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学习每天练习1-2个小时,两个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阅读速度会达到30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记忆力也相应的快速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从事脑心理研究的专家朱法良的高度认可,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
2、为了节省时间在做阅读的时候应该切忌:
(1)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会导致阅读速度的降低,要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2)不要一句话反复阅读,即阅读时碰到一时不理解的句子就一遍一遍地沉浸在阅读那个句子当中,反复琢磨。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要选对答案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每个句子都要读懂,抓住一些重点句子就够了,正确的做法是,以理解整个段落和整篇文章为主,在涵盖出题点的句子上用心捉摸。上文中提到的《精英特速读记忆》,超级速读训练同时就顺带训练了记忆,而超级记忆部分的思维导图对全面阅读文章后,抓出文章脉络和重点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尝试着学习一下。
如果是正在考试或者正在忙着备考的学生,我建议学习一下《精英特》,能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精英特速读》也是我们协会认可的。希望你早日进步!
⑵ 2013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个疑问
《峡谷》的主题有“西部”内涵与色彩:
峡谷本身与骑手皆有荒蛮(寂静)、雄强(野性)、原始(粗犷)这类品格,但同一般的“西部”题材表现(尤其是曾经的美国西部题材)不一样。
一般的西部表现较多情况下会选择包含“文明与野蛮”内涵的矛盾/张力结构,借对比、借强弱以及借冲突结果显现某种观念(倾向“文明”的秩序,或者倾向“原始”的自由等等)。
与上述一般方式不同,《峡谷》所要表达的“主旨”同作者阿城的一贯风格一致,显示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即所谓“天人合一”思想:人与环境并不构成冲突,而是同性、同向、同质意义上的。这就是说,小说标题为“峡谷”,小说的主旨也就只能是峡谷(而不可以说成是人或骑手),因为作品里面来看,首先突显的就是峡谷,之后的鹰、骑手、肥脸汉子、马,包括日光、风、布旗、声音等等全部要汇聚于“山被直着劈开”而成峡谷所构建的此地此境。……简单说,《峡谷》要表达的主旨在于静穆、顽强、粗犷、绵厚、质朴的,有原始色彩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不简单地只属于其中的人(骑手、汉子)或者鹰、马,同样属于峡谷、布旗;而且,最重要的是,属于这一切所构成的整体。
因此,“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这种问题本身可以视作假命题:它内部包含一种狂妄的“人”的观念:人是“主体”、是“主宰”、是征服者等等。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也许没错。但是它容易误导阅读者(其实作为考题已经在强迫读者)朝一个错误的方向寻求答案,这个错误的方向就是“小说的主旨要通过这个人(骑手)完成表现”。那么,这样的语文考试,……
⑶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考点梳理!
小说也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考查文体,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节选)都是考查的范围。
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语言内涵、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同时,注意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意性的解读。
1.体察小说人物
体察人物形象可以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角度审视,也可以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情节里审视,还可以从文中其他人物或者作者评价的角度去审视。【典型例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2008年高考广东卷)【相关文段】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
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第三条岸》)
【解题指导】分析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的不同的侧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人物。这里作者将“母亲”放在“父亲”故事的主线上展示她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待“父亲”的行为态度,“语言”与“行为”上是有所不同,这正好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侧面。
【参考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2.分析小说主题
小说主题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人物入手:①主要人物是谁?②主要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对其有何评价?③人物之间的关系(映衬、对比、冲突),为什么这样安排?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说明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写了侯银匠一家人的生活,表达了社会下层人物的普通生活和深厚的亲情,表现他的勤劳、精细,还有内心的寂寞、凄苦,这便是小说的主题。根据选材为主题服务的原则,总体上我们可以说,写侯菊的笔墨,也是为了写侯银匠(用映衬、烘托之法),也是为了突出主题。
(2)从情节入手:从情节透视人物命运、作者情感倾向等,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3)从时代背景入手,如分析《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的主题,都要将其置于辛亥革命失败这一大的背景下来思考。
(4)从描写手法切入,即从小说对比、象征、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入手探究主题。如孙犁的小说《嘱咐》写水生嫂送水生的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情景,就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象征着人民解放事业的飞速发展、分离的暂时性和胜利的必然性。
3.理解小说情节
理解小说情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情节的发展阶段: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把握情节的意义,透视情节表达的思想本质。
(3)把握情节安排上的特点、艺术构思的巧妙(伏笔、照应,悬念,巧合,误会,陡转,抑扬)。
(4)分析某一情节在人物塑造、故事发展、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解答“情节作用”类的题目,思路有三:
一是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如,这道题题干对思考点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即“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显然要求思考第二段的情节与下文的关系,并能从这个关系中悟出作者安排情节的匠心。如小说《侯银匠》第二段就表达手法而言属于概述,就全文情节展开而言起交待(铺垫)作用。小说后面的情节写侯银匠如何爱女儿,女儿怎样聪明能干,都有据可依。这也是小说的常见技巧之一。
二是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悲惨命运。
三是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般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四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学会创意解读
鉴于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即便是探究题,也会在给学生选择机会的同时,对回答问题的角度、思考范围等进行适当的限制。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在题干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有创意的解读。
【典型例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⑷ 高考社科类阅读考点
解读人:大连八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王翠敏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变化:语言表达要求略有变动 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去年基本上是一样的,包括要求背诵的篇目等等,都基本与去年相同。可以提出的一点变化就是语言表达一项中“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要求变换了位置,原来“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放在后面。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应对:坚持常规复习 有的同学认为换了位置,是不是就说明对一些具体要求要更重视,放在后面的要求就可以适当放松,实际上仅仅是位置有所调换,并不能说明问题。所以,考生仍要按常规复习,不能受此影响。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备考提示:注重查缺补漏 事实上,高三考生复习到这个阶段,已经是第二轮的高考复习。第二轮复习重在查缺补漏。同时,当考生手中拿到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时,对所要考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已经了解,考生应该据此复习。在这个阶段,高考语文科考试的形式、结构、卷面已经基本确定,考生也可以找一些相似的卷子进行模拟练习。 解读人 沈阳二中高三语文教师 何姝丽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变化 2010年语文《考试说明》和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上,相关词汇顺序发生了变化。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复习攻略 目前,语文的复习多半已进入“二轮复习”。何老师建议考生要做三方面的复习攻略。首先是基础方面,需要考生查找自己知识点的漏洞,可以通过限时做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点上的漏洞。然后,针对漏洞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做一个弥补的复习措施。 在阅读部分,要注意答题技巧。可以从2009年的各个省市的题型出发,总结考题中的出题点,通过研究答案的设置来针对不同的题型,获得有效给分点。现代文阅读中,目前的考卷要求是“二选一”,有两个文本类型:第一个是文学作品阅读;第二个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侧重复习,从去年的考题经验来看,文学类作品相对较难,同时得分点也不容易把握,而实用类文本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题型的设置也相对容易一些,可以建议考生在训练中对此有所侧重。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分值所占比重很大。相对来说,得分也比较容易,但得高分就难了。对此,建议考生首先要做到书写工整,不要出现错别字,要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下功夫”,争取做到精彩。另外,从去年辽宁省的作文题来看,尤其注重审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作文不要套作。 解读人: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组语文教师 董维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精解:客观阅读复习分清主次 就全国高考大纲来看,今年语文科目命题范围变化不大。全国高考大纲要求的客观阅读推断题、标点符号题,并未出现在去年辽宁省的考卷中,今年应该也不会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会延续主考小说文体,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传记文体。董老师提醒考生,客观阅读题的训练要以社科类文章为主。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命题预测:作文命题关注现实 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灵活,常常考查考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比如对闯红灯、明星代言等问题的理解与态度,主要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备考提示:建议考生做到三点:把握答题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掌握答题方法。在平时的复习中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一个事件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调整好心态,积极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