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伤逝小说阅读

伤逝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7-20 23:49:09

1. 鲁迅的小说《伤逝》主要讲了什么

《伤逝》主要讲述了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1)伤逝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主要人物介绍

1、子君

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

她从走出封建旧家庭到走进新式小家庭,从本质上来说,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进了的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这就注定了她最后在社会的压迫下无奈地回到封建旧家庭抑郁而死。

2、涓生

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成了子君思想的启蒙者。他大胆地向子君求爱,而且爱得热烈纯真。

然而随着他们爱情裂痕的逐渐扩大,涓生决然地对子君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话,以致造成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

2. 求鲁迅小说《伤逝》,内容简介,以及赏析。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但是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悲情小说;小说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写出来,其中自是有无限的伤痛,也有无限的悲凉。
子君的死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种悲剧,但是放在现在呢?
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子君那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可以说涓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的性格,他的追求在那个时代自然是具有进步的意味的。可是到了今天,那也似乎是很无味的了!精神在五四前后兴起,却没落在今天的21世纪的辉煌里!爱情呢?子君有多勇敢,就有多无畏,可是她的结果呢?
是深深的失望!她是怀着失望死去的,她在追求进步与爱情的时候勇敢的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那个时代里的先声,也是那个时代里的孤独与无奈!
到了今天,当我再去细细的读鲁迅笔下的子君这个人物,我想我们并没有因为她的死而在百年之后明白什么?
我们还是做着涓生的重复故事,还是在最后将自己爱的女人抛弃让她们去自生自灭,可是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抛弃的,它就是我们的灵魂的谴责,它就象鲁迅笔下的那只叫做阿随的狗一样,不管你将它抛的多远,它最后都会自己回来;它会在某个时刻去忏悔,它不会让你安心,它能刺痛你于孤独无人之时。
鲁迅笔下的涓生是个儒弱的人物。但是他仍然还是有良知的!而在今天,我们似乎连这一点良知也看不到了。子君的悲剧是他一手所造,同时又有着社会的阴影,有着时代的局限!
于是我不禁想,那么我们今天的时代的局限又是什么呢?
是金钱法则吗?是良知的泯灭吗?是消费的浪潮高涨而犯罪腐败不断的现实吗?
其实,在今天的环境下的子君的悲剧是甚于昨天的鲁迅笔下的子君的!因为在昨天的时代,子君至少还是有追求的,是懂得反抗的,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到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自投罗网的子君们,是那些甘愿堕落的女大学生做陪酒女;她们不是因为时代的局限,她们是清楚的明白的去做一些堕落的事情!她们不是追求精神的解放,而是彻底的鄙视精神的追求而完全拜倒在物质的欲望大海里!
社会的物质发展在不断的进步,而精神在不断的退却,这也许就是今天的所谓时代的局限了!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鲁迅为我们塑造了子君这一形象,她让我们在精神失落的今天还不至于过份的自卑,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勇敢的以自己的死亡反抗社会的局限的英雄。相形之下,那些现代的前卫者和所谓的后显得主义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虚伪可笑,又是那么的张狂而无能!
精神的溃退,物质的失色,这就是子君这一人物在现代给予我们的启示!
《伤逝》,在昨天是一种精神的失落,到了今天则成为彻底的崩溃,子君为了自己的理想死去了,她带着精神的追求走了;今天我们带着精神的崩溃在物欲里活着!
这样的落差正显示出了我们的渺小的委琐!
我不禁想:难道我们是在用空虚的生在祭奠精神的死么?

3. 阅读鲁迅的伤逝,就小说的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500字左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爱情破灭的过程,小说的结局是惨痛的,正如现实一样。
人的一生由童年青年中年再到老年,正如大多恋爱中的男女一样,涓生与子君也相逢在如花般绽放的青年时期,子君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涓生在一起,以爱为生的女人所要求的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真真切切地爱她,其它的一切都无关紧要,哪怕你一无所有。
这儿的子君象征了浪漫,而文中子君的胞叔和父亲则象征着现实,涓生徘徊在浪漫与现实之间。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中老年人的束缚,过上了甜蜜的两人生活,养了四只油鸡,一只叭儿狗,涓生上班,子君料理家务。生活即现实,现实即不会是风花雪月,子君与邻居家因为小事有了矛盾,操劳的家务也让她的双手粗糙了起来,更不幸的是,涓生的工作也丢了。四只油鸡被送上了餐桌,叭儿狗也被涓生扔了……
游离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的涓生,终于向现实举手投降,竟向子君说出了残酷的事实:我已经不爱你了。以爱为生的子君,浪漫的梦在那一刻彻底的破灭,浪漫死于现实。
有的人适合恋爱,有的人适合结婚,很少有人能把恋爱和结婚融合得很好,其实很多事没有对错。子君死后,涓生悔于告诉子君不爱她这一事实,聪明的人有时不会快乐,子君以爱为生,并不是所谓的聪明人,她死于无爱的现实。如果涓生对子君说还爱着她,即使是虚假的,子君或许仍会幸福的活着。所以很多人宁愿做一个幸福的傻子,也不愿直面惨淡的现实,这是何其的悲壮,又是何其的无奈!?

4. 鲁迅伤逝txt

伤逝
鲁迅爱情小说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小说通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小说语言优美凝炼,富有诗的情韵;开头结尾部分有些语句的故意重复,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贯通前后的作用,而且有物是人非之感,加强了抒情气氛,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有些句子写得委婉含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5. 鲁迅的小说《伤逝》,在哪里可以在线阅读百度文库有吗还是其他网站,麻烦发一下具体地址,赶时间。谢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645911/

6. 阅读鲁迅小说伤逝,参照现代有关爱情的小说,领会鲁迅爱情小说的深刻性和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典型的当爱情遇到现实的故事 因为很喜欢这个故事 所以姑妄写点

1 在当时风气乍开的背景下,所谓矫枉往往过正,知识分子过分鼓吹和践行恋爱自由。事实上这往往只是出于一种口号的感召,对爱情和婚姻的现实考虑也欠周到,对于爱情转化为婚姻以后如何在日常琐碎里维持常新常鲜的状况估计不足;最为重要的是,对家庭生活的经济基础预算不够,最后终于为现实击碎,人去楼空,空自伤逝。
鲁迅作为青年导师对所谓新思潮的保留看法,是对社会狂热保持的一份冷静和警惕
之于说把生活的悲剧产生归咎于当时社会民生的严峻,我更愿意作如下观:
2 涓生是个小知识分子形象,好读些闲书写点小文章,有点小情趣。作为子君的爱情引路人,成功的让子君意识到我就是我的,进而不顾家长的反对奋不顾身搬来跟他同居。
作品对恋爱初期的各种心理描述极尽细腻写实的能事,具有非凡的艺术性,凡有过青春期的爱恋体验的男性都会感同身受。
待进入到两人世界,笔调转低,呈现在作者面前的画面由前期充满思想交流和情趣的卿卿我我变成充满生活细琐的柴米油盐。而一俟生活落入实处,婚姻似乎真的成了爱情的坟墓了,一些厌倦的情绪在他心里升腾。
继而生活的经济来源也出现了问题,涓生所能想到的出路也不外是书面上的本事,虽然我们也看到他的作为例如翻译书稿,但去图书馆整天背日观书靠暖的他是不是看起来又很不作为呢?当子君忙忙碌碌于家庭生计时,竟让他抱怨毫无先前的趣味了。
总之,我认为涓生是充分代表了小知识分子不切实际的妄想、懒惰甚至虚伪以致不负责任,真真负心多是读书人。
3.子君是个受涓生启蒙的女人,在被爱情的幻象鼓舞后,毅然决然迈入新生活,她曾经烂漫,而后勤勉,最后竟落的悲剧收场。就用一句诗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由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对她表示同情,并不认为可以将悲剧的责任归咎于她“思想改造不彻底”云云

很久没温故了,随手写了一点感想,以供点评

7. 求鲁迅伤逝在线全文阅读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21230/021230_69076.html

8. 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小说。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鲁迅用小说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拜托个性解放和个人束缚,探索新的路。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好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坦然如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可是当她得到娟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而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乐于做饭,喂鸡,喂狗,把小家庭生活作为其人生的全部意义,甚至为了油鸡与房东太太明争暗斗,性格也变得怯弱,昔日的勇敢无畏更是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很明显,子君虽然接受了新思想,但是她还未拖尽旧思想的束缚。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一个牢笼冲进另一个牢笼,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而男主人公涓生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新青年。他跟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论诗集。他大胆的向子君求爱,爱得热烈纯真。同居以后,涓生不满于子君的碌碌无为,他清醒地感悟“爱情必须时时更新 ,生长, 创造 ”,并认为“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

待到失业来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很快的认识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并未沉溺于爱情和家庭的小圈子,而是向周围的大社会寻求生计,于是发奋地写小说,译书。这是涓生思想比子君更为开阔的表现。

但他感到子君“捶着自己衣角”,致使他难以摆脱眼前的困境,远走高飞寻找新生路。一个止步不前,一个不断前进, 导致涓生对子君说出 “我不爱你了”的话 ,导致了二人的爱情破裂和分离,最后子君抑郁而终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其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8)伤逝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诉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许多青年的公意,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已成为当时个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创作,描写男女恋爱的占了全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其中最多的是写婚姻不自由。

鲁迅对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是予以充分肯定的,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隐藏在恋爱婚姻自由背后的危机。早在1923年底,鲁迅就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指出。妇女要解放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到了1925年,鲁迅的世界观已处在根本转变的前夕,这时他则主张用“火与剑”的方式去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了。1925年10月写的《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探索新的路。

9. 鲁迅《伤逝》原文

原文: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

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主题: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理;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只有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9)伤逝小说阅读扩展阅读:

艺术特色

⑴作品采用了手记的形式和诗意的语言。通过涓生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抒写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愤的心境,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⑵人物性格鲜明,形神兼备。小说对涓生的刻画,主要是采取心灵自剖的方式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刻画.多通过对她的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通过对子君不断变化的眼神的描写,来表现她的内心变化。

⑶作品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对阿随弃而复归的细节描写,隽永感人;对子君离开时将全部生活材料——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个铜元“聚集在一起”,“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的凄惨,读到了子君对涓生那份难以割舍的真挚而无言的爱。

⑷借景抒情。对窗外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以及方桌、败壁、板床的描写,抒发了涓生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空虚与寂寞以及对子君的悔恨和思念。

10. 小说<伤逝>

鲁迅的《伤逝》是他一生中唯一一篇以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作为爱情悲剧来说,它显然不同于传统名著中的爱情悲剧。梁祝、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由于封建家庭的压迫摧毁了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不得不以身殉情、抱憾而终。《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则是经历了反抗家庭的斗争,赢来了爱情的初步胜利,达到了自由结合的目的。然而,自由的结合并不是幸福的归宿,却反而成为悲剧的开端。人们必然要问:悲剧的根源何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爱情不能继续下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向来都是有分歧的,大体上来说有两种,一种认为是社会悲剧,比较普遍的,即是从经济上去找根源,认为生活的贫困导致爱情的悲剧,正如鲁迅在《伤逝》中说的那样“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另一种则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归结为性格悲剧。
http://bbs.shanbei.cn/simple/index.php?t13294.html
http://www.wyxwyx.com/Article/Class12/200606/7127.html

热点内容
短篇穿越小说完结 发布:2025-05-17 01:05:21 浏览:46
小妮子的小说校园 发布:2025-05-17 01:04:33 浏览:680
讲女主角死了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17 01:00:25 浏览:750
现代小说推荐宠妻 发布:2025-05-17 00:59:25 浏览:779
吸血鬼小说推荐网盘下载 发布:2025-05-17 00:56:03 浏览:566
依依深情寄凉心免费阅读小说17章 发布:2025-05-17 00:55:24 浏览:47
流云小说推荐吧 发布:2025-05-17 00:26:23 浏览:81
花心大少小说阅读 发布:2025-05-17 00:24:31 浏览:235
女主姓沐的顶级杀手校园小说 发布:2025-05-17 00:17:19 浏览:464
太匆匆小说霓裳泪全文 发布:2025-05-17 00:12:52 浏览: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