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说阅读选择题
1. 2015语文阅读《选择的自由一直在你手里《阅读题答案
选择的自由一直在你手里
法国微电影《镜子》,视角十分独特,用清晨浴室里的镜子,见证了男主角一生的经历。他每日对镜洗漱,抬头俯首间,从小男孩的纯真无邪,到青春期的满怀憧憬;热恋时,满心欢喜地将恋人的照片贴在镜子旁;成家后,在镜子前骄傲地举起可爱的小婴儿;人到中年,感情走到尽头,他烧毁昔日爱人的照片,一拳把镜子砸裂;时光如水,转眼他老了,佝偻、咳嗽着走出去,退场。
无须更多的故事情节,甚至无须人物的名字,5分钟的片长,几个片段便道尽了男主角的一生,戛然而止,又回味悠长。即便你离衰老的年纪还远,一样能体会到片中那不动声色的沧桑感——光阴似箭,人真的仿佛弹指间就会老去。
那面镜子,静默无言地陪伴了男主角的一生,而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些人生境遇,是每个人必经的。始终不变的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身体与情感的变化无常。恒常与变化,在同样的浴室场景里反复出现,极具张力。明白在处境、心情的变化无常中,始终有不变的东西在,便足以在世事的风云变幻中,拥有心灵的平静。
平日,我们容易只关注事物的变化,并且想要抓住那些美好的改变,抵制那些不想要的变化。于是一边慨叹世事无常、人心易变,一边努力打造合乎心意的长久安稳的处境与关系,但这往往以失望告终。有人感叹,人生好似冥冥中被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推着走,控制不了什么、主宰不了什么。也有人质疑:若生生世世都只是懵懵懂懂地来,浑浑噩噩、不明所以地走过一生,最终身不由己、不甘心却又百般无奈地离开,那人生的意义何在?
为了对抗无意义感、无力感,我们做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为生活赋予自己认同的意义,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此生,尽力在世界上找到能长久甚至永恒存在的事物或理念,设法把原本易变的东西变得永恒……细看下来,在觉得生活与世界充满缺憾的同时,我们想要找到永恒和完美的那份愿望,倒是长存不变的。
愿望本身,如同一个召唤,召唤我们去寻找真正的出口。只向外看时,大环境的变化、他人的态度、自己的经历,确实好像都易变而不可控。直到你开始向内观照,才会意识到真正的,也是最简单的出路,原来在这里。试图改变世界、改变他人的确困难重重,除非你先成为想要带给世界改变的那个元素——想要生活中有更多和谐,你先要内心和谐;想要关系更加安稳,你先要内心安定。当你安定下来,身边环境、他人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若你心里充满不安和畏惧,很难靠别人来获得平静。
向内看时,每个人的内心,原本都有明镜一般的智慧——可以像镜子一样,清楚地映照出情绪的升起、变化、消失,各种想法的来来去去,言谈举止在情绪、观念的驱动下的显现。这明镜之心,可以表现为对自己想要什么、正在做什么有一份觉察。读过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在暴力家庭中挨打长大的小男孩,十来岁就对自己发誓,长大了绝不像爸爸那样脾气暴躁,要友善待人。14岁时,他5岁的妹妹玩耍时摔倒,还磕伤出了血,小男孩的第一反应是想冲着妹妹怒吼:你怎么搞的?居然把自己弄伤了!好在片刻间他就感觉到自己的不对:我几年前就发过誓长大了不要像爸爸那样,可刚才我想冲妹妹吼叫,这是爸爸一向对待我的方式!他记起了自己真正的心愿,便友善地过去扶起了小妹妹。有明镜一般的觉察观照时,更容易表里如一,与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意愿一致,而不再内耗。
那明镜一般的心灵力量始终存在,而我们常常忽略、很少动用。失掉了明镜一般的观照觉察,你便容易沿着从小形成的无意识习惯、无意识观念往下走,用旧日的惯性视角去评断周边的环境和人,把累积的情绪、观念投射在他人与外部环境上,再跟随旧习惯去对自己的看法做出反应……在迷茫中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努力没有回报、不被欣赏,不愉快的互动模式一再发生,仿佛被什么力量追逼着、压迫着无法安宁。你若忘记每一步自己都在无意中做了选择,并非被迫参与演出,就容易叹息世态的炎凉,怨责他人的反复无常、不可信任。然而,向内看,找回明镜一般的心智,就会知道,选择的自由,一直在你的手里。
浴室里的镜子可以打碎,内心拥有的明镜却始终如是,不受任何损伤。它像是所有声音背后宁静的背景,你可以为各种噪音所烦扰,也可以只是专注于那无边无际的宁静的背景,让当下安定下来。
在这份安定与宁静中,你容易听到自己真正的心声,也容易安心自在地去与每个人相处,去对待每一件事,也会把你的安详平和,带入你所在的世界。
2.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3.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个选择题10分钟做的出来我看文章一脸懵,看完都差不多忘完了,有什么方法
如果出现看了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建议先做完后面的题,再反过来答选择题。
在答后面的题目时,必然会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和概括文章各层次大意与文章主旨的分析,等到对文章理解透彻之后,选择题就不那么难了。而且有时候后面题目的题干会出现在选择题的选项上。
4. 以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设计15道选择题。(每个要有3个答案)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_____。
2.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_______”,后来,这一土人成为他的忠实的仆人和朋友。小说中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全书的精华。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________,这部作品叫《_______ _》。
3.《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成功的_________小说,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鲁滨逊,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 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4.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__________年,高度浓缩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类进步的历程,他成了一位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
5.鲁滨逊在__________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6.在荒岛上,鲁滨逊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饲养起来。
7.偶然机会,鲁滨逊抖装饲料的袋子,过了雨天,抖袋子的地方长出了__________ 苗和__________ 苗。
8.鲁滨逊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起名叫__________。
9.鲁滨逊在岛上种粮的第一年收获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把这些粮食碾碎放进自己烧制的瓦罐中烤成__________。
10.鲁滨逊在岛上还用__________制作了一把伞。
11.鲁滨逊用近__________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__________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12.救了“星期五”,鲁滨逊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__________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1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_国小说家________,他是该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有__________ 的美誉,他的文章影响了后来期刊文章和报纸的发展。
14.《鲁滨逊漂流记》是以第__________ 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15.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________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16.鲁滨逊第二次出海是去__________ 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
17.鲁滨逊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________,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________,生活过得很顺遂。
18.鲁滨逊第四次航行是去__________,遭遇飓风,一连十二天。当行驶到__________洲一个岛屿附近时,船突然触礁,遂遭灭顶之灾。
19.鲁滨逊有一包钱币,约值________金镑。可对于岛上的生活来说,它们却是 ________,都已经发霉了。
20.鲁滨逊来到岛上第________年的________月,突然发现岛上出现了一群? ________。两年后,他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________,因此,这个俘虏名叫? ________,他成了鲁滨逊的仆人。
1、笛福 2、星期五、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 鲁滨逊 鲁滨逊漂流记 3、现实主义 冒险家 4、 28年 5.巴西 6.野山羊 7.稻;麦 8.波儿 9.两斗大米;两斗大麦;面包 10.羊皮 11.两;六 12.西班牙 13.英;笛福;英国小说和报刊文学之父? 14.一 15.伦敦 16.非洲 17.土耳其海盗 种植园 l8.贩运黑奴;南美 l9.36;倒霉而无用的东西 20.23;l2;野人;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