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烛烬
① 是不是所有的友谊只能共青春
知道《烛烬》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看理想》频道。
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两位老友在离别41年后重逢,在昏暗、空寂的庄园客厅里秉烛对坐,彻夜长谈。从蜡烛点燃到熄灭,回首往事,道尽一生,似乎也代表着他们已经走到尽头的人生,所谓的风烛残年。
在41年的时光里,庄园主人、将军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他是审判者,而他的朋友康拉德则是一个被审判者。“审判”其实不准确,隔了41年,将军询问那些其实他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想在朋友嘴里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年轻时,他们曾形影不离,情同手足,不分彼此。后来,其中一个人背叛了另一个人,甚至在打猎的那一刻动了杀机……康拉德没有开那一枪,而选择了“逃跑”(克丽丝蒂娜语),逃避,又何尝不是人性、理性的胜利呢?假如他打死自寄宿学校就情同手足的朋友,背叛了友情,跟朋友妻生活在了一起,甚至夺取他的庄园和家业……那才是最大的恶。而在他们青春年少相互陪伴成长的过程中,之所以彼此喜欢,他们“都宽恕了对方身上带着的原罪,康拉德宽恕了朋友的财富,亨里克宽恕了朋友的贫穷。”
难道美好的友谊,只在青春年少单纯时?友谊的小船还是会翻,比如现实中,张爱玲之于炎樱,比如文学作品中,亨里克之于康拉德,友谊,“只可共青春不可共沧桑”?
匈牙利最伟大的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这部“语言最精美考究、故事最动人、情感最深沉、风格最强烈”的作品,诠释了音乐、友情、爱情、孤独、衰老、荣誉,让人在“遗憾”之余,也感受到一种贵族的作派。小说的结尾,两个风烛残年的朋友——默默告别,无言地握手:两个人全都深深叹息。
爱情和友情的地久天长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但世事沧桑,人心并非我们所能掌控般所向。现实是,就象人们很容易对陌生人客气、对亲人苛刻一样,我们容易接纳一份新的友谊,却会对曾经的友谊轻言放弃。对此,我也抱深深叹息。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② 《北史》的《吕思礼记》记述的这一句话“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持烛,烛烬
虽然军务繁忙,但是仍然读书不辍。白天处理政事,夜晚书中放旅,直到白蜡燃尽才休息。
也就说,读书是一件终生的事,不论繁忙,总有空读书,也形容读书只刻苦用功
③ 请对下联:三更三点,冷冷清请,烛烬流泪,夜夜此心何所寄
你的意思还不错,可惜没写好。
三更不是三点,而且相差两小时。
两个清字打错了一个,
夜夜也不太好。
你敢改成:
凌晨三点,冷冷清清,烛烬余泪,试问此心何所寄?
行吗?
对自然有人对得上,只是我不宜对了。
④ 几寸烛烬,几行红泪,思念不止,再度陷入,旧情人怀里的星座有哪些
金牛座一直以来追求的都是安稳,他们是很实在的人,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心如明镜,清澈通透。有些事情,不是不懦几寸烛烬,几行红泪,思念不止,再度陷入,旧情人怀里的金牛座。
射手座的人生,充满了未知,因为他们追求的就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自由,前方的路途,一片辽阔,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归属。换句话说,射手座的内心太躁动,若是没有找到可以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安稳,远方的神秘色彩,依旧是他们心中的渴望。
而能让射手座放弃自由的,大概就是爱情了吧!看似对什么都不屑一顾的他们,其实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柔情,或许连射手座自己都没有发现,在喜欢的人面前,他们的温柔与宠溺,是多么地让人沉沦。所以,深陷其中的爱恋,会让他们抛却所有,失去爱,射手座会有一段时间的恍惚,怀念过去,放不下旧情。
⑤ 怎样办手抄报
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
手抄报是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的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重大的节日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祝愿或庆祝或歌功,比如迎元旦、迎“五四”、庆“七一”、庆国庆等。
在这里,我与大家谈谈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⑥ 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出自哪里
出自《北史·吕思礼传》:“﹝ 思礼 ﹞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虽然军务繁忙,但是仍然读书不辍.白天处理政事,夜晚书中放旅,直到白蜡燃尽才休息.
也就说,读书是一件终生的事,不论繁忙,总有空读书,也形容读书只刻苦用功
⑦ "寒檐寂寂雨霏霏,候馆萧条烛烬微"什么意思
赠营妓
崔瓘
寒檐寂寂雨霏霏
侯馆萧条烛烬微
只有今宵同此宴
翠娥佯醉欲先归
崔瓘,唐朝人,字汝器。曾为澧州刺史,政绩卓越。后来在任湖南观察使时被臧玠所害。
这首五言诗写的是当时歌姬们的处境,即酒宴上歌姬必须陪酒,也是当时的一种潜规则吧。
释义:凉雨飘飘,寂寥屋檐。萧条古驿道上的侯馆里,烛火摇曳。(侯馆,指古时接待过往官员的驿站。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微,细小。)只有今宵同享这场酒宴而已,你为什么佯装酒醉要先行离开呢?(翠娥,指的是酒宴上陪酒的歌姬。)
⑧ 有关《珍爱生命》的主持人台词
精品备课:生命 生命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翼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关节均告损坏。她忍着病痛,写作不辍,共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其中,《杏林小语》《山水大地》《种种情怀》《寻找生命的坐标》等作品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刘侠在1980年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将她的爱心奉献给社会。
2.作品简介
《生命 生命》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就一般人看来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联系自己的身世,强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全文只有短短的五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描述寻常小事,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个寻常小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所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层层深入、由物及人,所引发的思考也是逐步深入的。
下面是对课文中事例与思考的简单图解: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生命的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2.重点精讲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说摹K涫俏抻玫恼踉��惨�踉��杉�彩巧�锒加星苛业纳�挠���蘼墼跹�O眨�疾换岱牌�笊�呐�ΑR簿褪撬担���际亲晕艺涫拥摹P⌒〉睦コ娑际侨绱耍�说比桓�挥盟盗恕?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 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课文中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3.难点精讲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关于生命,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篇课文,应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中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研读赏析精彩句段,揣摩词语。继而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联系所学以及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知识拓展】
1.关于人生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2.杏林子与你谈写作
笔锋和剑锋一样,都是愈磨愈利。所以,若真的想成为一位作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多写,不是灵感来了才写,而是养成写作的习惯,最好每天都有一段写作的时间。但写甚么才好呢?又怎样去表达?这牵涉到作品的主题、写作的技巧和文章的结构。现试从这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点经验:
1.作品的主题
不同类型的作品,不管是小说、散文、戏剧,甚至是一首诗,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亦即是主题。这主题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换句话说,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影响他要表现在文章里的主题。
比方说,一个乐观的人所写的文章,一定是活泼的、光明的、奋发的;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会看到落花而流泪,看到月亮而伤感,他的情绪和心境都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作者有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写出积极而有意义的文章来。
另一方面,主题要隐藏在文章的技巧里,而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可借着人物的遭遇,或是事情的发展而把信息传达出来。例如,我们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有一次带了很多残障的孩子到台湾中部旅行,到了一个很斜的山坡,孩子必须爬上去。我们四周的辅导员和老师都很紧张,害怕他们会摔下来;后来真的有一个孩子摔下来了,吓得大家都蜂拥上去,有些拉他,有些扶他,有些安慰他;然而那孩子爬起来后,环顾四周,说“幸好我的表没有摔坏。”这件事情不是表现了那孩子的勇敢和乐观吗?我们无须正面形容他,通过这一情节,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最容易犯上的毛病,就是太急于把自己心里的话倾吐出来,惟恐读者看不明白,这反而减弱了文章的吸引力。
也有很多人认为,小说或者故事需要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才可吸引读者。但一个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须超越这个程序。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反映社会,表现人性。从古至今,所有的文章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恶、怨。试看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和戏剧,都有一个模式,就是才子佳人的邂逅和相会,跟着鸳鸯分散,男的赴京考试,女的苦苦等候,直至男的高中状元,才有团圆的结局。这主题正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各朝各代的人民都尝过颠沛流离之苦,没有长久的安定,所以中国人最渴望的,莫过于团圆——爱人、家人的大团圆。到了“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借用了西洋小说的理论和技巧,题材扩阔了不少。
最后要留意的,就是文章的内容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凭空猜测或杜撰,以致与生活脱节,让读者读得啼笑皆非。
2.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
①对照法
比方说,我们要写的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处事井井有条,另一个则乱七八糟。那么,我们描写他们的居室时,可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互相对比,如一间是书本排列整齐、被子叠着盖好,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另一间却衣服、袜子堆在床上,书本、杂志撒得满屋都是。从这些对照的描写里,便刻画出两个不同的性格。
②衬托法
我们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很美时,无须说她的眉毛像柳月、眼睛像杏子、嘴巴像樱桃……这种写法已落俗套了。我们可以描写一个男孩子看见这女孩子后,呆了一刻,后来一头撞在电灯柱上;这岂不更能衬托那女孩子是如何的美丽么?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这样描写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当中没有一个字是直接形容罗敷的美丽和娇娜,而是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她的姿容。
③语言风格
我们写一个老学究时,可以在他的说话里,夹着“子曰,子曰”,或是援引孔孟之说,或是爱用成语典故等。但如果写的是一个低下阶层的贩夫走卒,他的说话就毋须那么咬文嚼字了,而是直率的、通俗的。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也连珠爆发;但一个慢条斯理的人,说话的节奏舒缓得多。这些特征和性格,都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对于人物的描写,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例如从环境的描绘,或从人物的独特嗜好入手,真的不胜枚举,这里只是略窥一二而已。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他必须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才能描绘得深入而细腻。这当然少不了长时间的训练。
3.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就好像人身上的一件衣服,把人的身体衬托出来。但如果这件衣服过宽,就给人累赘的感觉;如果过窄,根本就穿不上。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由各个段落组成,而每一个段落则由无数字句连成的,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都有紧密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结构了。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犹如建造一座房子,先打好地基,四边搭起架子,才筑墙铺瓦。
台湾有一位作家,很喜欢在他的文章里表现自己的学问。例如他写到园子里的一棵树时,他清楚描述那是一棵落叶的树,是乔木,在甚么时候开花,开的花是怎样,需要甚么土质等,俨如一位植物专家,把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塞进文章里,使文章变得松散杂乱。
很多时,我们满脑子有许多想要写的东西,但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要像裁缝一样,把我们最熟悉的、最受感动的东西剪裁出来,然后适当地将它们拼凑起来。这也好像写生,我们总不能将眼底里的景物全搬在画纸上,必须作出选择:我要画山还是画湖呢?哪些景物是主景,哪些是陪衬?同样,我们写作时,可以把同一题材里不同的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使文章更深刻;而那些不必要的枝枝节节,必须割舍。
(4)结语
要写得一篇好文章,除了留意文章的主题、技巧和结构外,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的感情。如果作者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周围的人,对于别人的遭遇无动于衷,试问怎能把感情倾注其作品中呢?所以,作品要有感情,作者必须先受感动。
此外,作者还必须是一个读者,藉此吸收别人的长处。但我们不要只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即使我们全学上了他的技巧、语言和风格,也只是别人的影子;相反地,我们应多读各个作家的文章,并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分辨哪些是文章的优点,哪些是败笔,才能从中得益。当我们细心读完作品后,最好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想,试着分析好坏,这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同时,我们可把一些佳句摘录下来,甚至把它们记在心里,下笔时自然词汇丰富,行文流畅。
文章写好后,不要马上急于发表,待文章冷却后,应客观地分析自己实在写得怎样,是否合情合理?用字恰当吗?结构紧密吗?有没有需要或可以改善之处?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满腔热血,思潮起伏,好像有千言万语要涌流出来;这时候所写下来的东西,可能犯了组织上或修辞上的问题也不自知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要成为一位作家,必须有不怕退稿的勇气;编者有退稿的权利,我们也有投稿的权利。只要不断地写,不断地改进,文笔是愈磨愈利的。
而身为文字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哗众取宠,不迎合潮流,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打击。能有这份勇敢和耐力,已具备了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节录自《阅读伴我行——读书人精选文集》)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本题要求练习朗读,把握课文主要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理解。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就切合第二点思考,雷锋只活了22岁,他短暂的生命确实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确实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命 生命
〔美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三明治,英语sandwich的译音),夹馅面包片,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了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英寸: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于2.5400厘米)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本题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有的同学喜欢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结合的文章,有的同学喜欢文学色彩比较强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什么”,要求讲出点理由,可以培养赏析能力。
⑨ "烛烬香残泪满襟"出自哪一首诗
一剪梅 和许仙圃韵
烛烬香残泪满襟。虫又何心,还弄清音。一帘幽恨到如今。无信春禽,有意秋林。
独倚屏山不忍吟。窗外愔愔,窗上森森。旧时游处梦中寻。月影阴阴,花影沈沈。
⑩ 有没有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小说或者散文
三毛的散文集就不错,可以了解到很多国家的文化习俗。看她的书,有种打开了世界大门的感觉,可能这种感觉,仅限于像我种没有出过国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