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概括阅读白话文小说的方法

概括阅读白话文小说的方法

发布时间: 2021-07-21 11:37:57

①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问题,一般考生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难一点的也就是分析,一般读明白了都能答明白的,大幅度提升的话,就需要不断的做练习,和阅读了,多读一些材料,文章会对考生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② 假期阅读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小说整理出至少三个你喜欢的故事写出梗概

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凯旋唐僧的肉,又害怕孙悟空的实力,于是,她先后变成了少女,少女的父母,但最终都被孙悟空识破,给一棒打死,但也因为此事孙悟空被唐僧所误解,被唐僧赶走,而唐僧也被白骨精抓走,最后孙悟空救了唐僧,而两人也在众人的帮助下重归于好。
2真假美猴王。在唐僧将孙悟空赶走后,六耳猕猴装作孙悟空的模样将唐僧打伤,还将所有的行李抢走,很是生气,于是孙悟空的师弟就去找他,结果才发现原来这个孙悟空是假的,于是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大战一场,无法分出胜负,找神仙帮忙也无法分出真假,最终是如来佛主将六耳猕猴擒住,六耳猕猴最终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3唐僧怒斥孙悟空。在唐僧刚将孙悟空从五指山下救出时,两人晚上到了一处农家休息,却来了强盗,孙悟空将众人全部打死,因此唐僧十分生气,狠狠的斥责孙悟空,而孙悟空也玩性不改,在与唐僧吵架后离去,后被观音给带回,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③ 阅读明清白话小说对文言文学习有帮助吗

有一点点,但作用不大。
明清白话小说是用当时的社会语言写成的,与文言文相去甚远。现代人读明清白话小说感觉似乎很“文”,是因为社会语言发展变化造成的错觉。唐宋以来,社会语言都不同于文言文。
说“有一点点作用”,是因为某些白话小说以半文半白的语言写的,保留了部分文言文风格,如《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很多的人物对话来源于文言文的《三国志》。
将读小说与学文言文结合起来,是一个极好的方法。那么,可以选择明清的文言小说中比较通俗易懂的,如《聊斋志异》等。我最近将清代另一部文言小说《耳食录》做了全书翻译,文白对照,编辑为《耳食录译著》,可以网络免费阅读。

④ 怎样提高白话文阅读

要是真说起来加上例题什么的估计得好几页,我捡重要的说。

首先,要分清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的,根据各文体答题。

一、说明文。

说明文是最简单的,需要的答案都可以从文中找。也经常出现能不能把这个词替换成别的词这种题,首先是不能(这几乎是必然的)这就1分;然后分析一下原来的词语,有修辞就说修辞,没有就倒着说他要改的那个词有什么不好(一般有“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就完了。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分析说明方法(找还找不出来么..记得找全),这个也简单,打比方之类的就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举例子之类的就是有力地说明了……等等。说明文就差不多了。

二、议论文。

议论文也简单啊。答案也都可以在文中找。题型和说明文的很类似,不再赘述了。

三、抒情性散文

这个一般是不考的,也可以说几乎中考就没考过,有点难,因为不考就不说了。

四、记叙性散文/记叙文/小说

这个难度相对大一些。答案需要自己整理。

首先读一遍文章,然后看问题,再读一遍文章,搞清文章的中心意思。开始答题。

应该说,只是个别的题型有难度,别的题型难度也不大,比如解词、利用修辞分析句子表达效果、从文章中归纳些什么。最难的是“内容探究”型题,因为这个东西要自己总结答案,其基础是非常透彻地了解文章,而且答案要总结得很好不要过多不要漏项。比如烟台2009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第一题简单,答案: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总结:这类问题主要就是找修辞。个别没有的,联系内容,突出了什么东西。

第二题就是内容问题,把文章读懂,总结答案。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还有一题:

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文章主要写的是圆明园残荷的精神,搞清此点即可。

答案: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我摘了语文报上的几篇文章,看看吧。
专家教你做现代文阅读题之一
——审清题目与要求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
学以致用之现代文阅读审题训练
作者:王延学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第322期
常见失误
●审题大意,答非所问。
我们在中考阅卷时常常会见到各种跟正确答案相去甚远的表述,甚至是莫名其妙的答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事实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重视审题,将受到惨重的损失。如2008年贵州贵阳市中考20题第(2)小题:作者主要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将方塘写得栩栩如生、灵性四溢?题干明明问的是“哪一种写作手法”,你只须写出“拟人手法”即可,有的同学却下笔百言,仍不着边际。
●抓不住关键词。
有的同学对试题语言的表述缺乏应有的敏感,往往抓不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而导致答题失误。如2008年山东青岛市中考第16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人们利用哪些方面来预报雪崩。不少考生就因粗心大意,忽略了题目中的“些”字,只答了一种方法,因而丢了分。
●无视字数要求。
有的题干对答题的字数有明确要求,如“请将答案控制在10字以内”“答案不超过15字”等。在紧张的考场上,有的同学对这类明明白白的要求往往视而不见,答题字数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字数。这样,只能是出力不讨好,或许你的答案是对的,但仍得扣去一定的分数。
应对策略

●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题干往往暗示命题意图,揭示解题方向,提示答题范围。因此,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地审清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才能保证我们的答题思路正确。
●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是要求你回答结果的(写出了对象什么特点),有的则是要求你回答过程的(如何写出对象特点),不同的问法,答案显然是不同的。我们一定得看清楚题干中的关键词。
还有,我们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单数和复数,是“哪些”“各种”,还是“哪个”“一种”或“某种”;注意题干中的疑问代词,是“怎样”还是“什么”,是否问了“为什么”(要求说明理由),然后从中发掘其隐含信息,找到解题的钥匙。
●有些阐述性试题,有字数限制的试题,不妨先打一草稿。
为了确保答案的万无一失,所有答案最好先打好草稿,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再结合题干的要求修改完善,若有字数限制的要算好字数,待尽善尽美后誊写到试卷上。如果时间紧张,也最好能先打个简单的腹稿,这比下笔就写还是要保险得多。
(一)审清题目与要求是正确答题的第一步|
原题回放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县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我封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〇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12〇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〇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〇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辏〇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
地位尴尬滋生仇恨→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第1〇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2008年四川眉山市中考试题)
答题指导
1.这一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要能准确理解“那颗蛀牙”比喻的内容,之后就可顺理成章地分析这一标题的深刻含义了。参考答案:“那颗蛀牙”比喻主人公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这一标题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2.该题是一道情节梳理题,在准确概括基本情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表述时若能与给出的句子结构相似,就更为理想了。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学),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3.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每道小题的解答,都应联系全文,联系上下文。参考答案:(1)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2)褒词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3)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之意。
4.有些情节,孤立地看,似乎可有可无,但联系全文,它或许会有重要的意义。本题所考查的这一情节是下文故事发展的转机,读懂了全文,便不难作出回答。参考答案: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5.题干的关键词有二,一是“寓意深刻”,一是“警示意义”。我们的简析,应扣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否则,就偏离了题意。示例:该文通过写她对家人由恨而爱的经历,反映了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会产生畸形心理的现状。(或:当我们在成长中受到创伤,应学会反思、审视、求助,走出心灵的阴影,走向健康的生活。)文章告诫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学以致用之现代文阅读审题训练
能力提升演练
(一)北极会有战争危险吗?
汪嘉波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的军事冲突是否会导致冷战格局重新出现?当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世界有理由为此深感忧虑和不安之际,一些西方媒体则从不断加快的北极争权脚步中看到了世界面临的更大危险。观察家们认为,随着全球变暖速度的加快,北极的资源和通道意义凸显,北极争夺也将随之跨入必将对全球战略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军事冲突阶段。
人们知道北极在融化,但人们并没有预想到北极冰山的融化速度如此之快。据报道,就在前不久,在加拿大北部的北极地区,一片面积与纽约曼哈顿岛相近的巨大冰原已经从艾斯米尔岛上脱裂下来。对极地科学家而言,这无疑是骇人听闻的事件,因为它明显证实北极融化的速度正在急剧加快。对国际局势观察家来说,这同样是骇人听闻的事件,因为它意味着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这5个北极周边国家就北极土地、水域归属权的斗争很快会从口头争吵进入到真刀真枪阶段。北极争夺战即将打响的惊呼并非杞人忧天。
首先,北极蕴藏着丰厚的能源资源。据报道,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未开发油气资源的四分之一,而且该地区拥有大量煤炭、金刚石、金、铀等矿藏资源和丰富的水产资源。随着北极冰山融化速度的加快,这些能源资源的开采方式将变得极为简单。可以看出,仅从能源战略价值的层面考虑,北极的诱惑就足以让某些政治势力敢于冒险。其次,北冰洋通航的战略价值将在北极融化后浮出水面。北极通航的可能性正随着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而增添。一些极地科学家预测,北冰洋冰川融化速度目前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北极的大门正在打开。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通道”将增加夏季通航时间,并可能在几十年后进入“四季无阻的贯通状态”。这是一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商业水道,更是一条军事色彩浓厚的战略航线。由于北极归属问题从古至今没有定论,北极的局势就变得十分危险。在目前情况下,北极局势难以控制,完全可能出现军事冲突,并引发更大的国际灾变。尽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5国已就北极归属问题签署了一份文件,但分析家们认为,它完全是靠不住的,根本无法阻挡一些国家瓜分北极的利剑。
是的,北极正在使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超级军事强国处于直接的领土争夺状态。从冷战时代起到今天,世界从未面临如此严重的危险局面。前不久有消息说,为与俄罗斯争夺北极,美国和加拿大已决定建立新的联盟,从而联手对付来自俄罗斯的挑战。据英国媒体报道,目前美加合作已进入联合行动阶段。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则透露,美国军方对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弱势地位深感不安,正在积极筹划扩展美军在北极地区的军事空间。美国今夏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代号为“北方边陲-2008”的诸兵种大规模联合演习十分引人注目,一些分析家认为,从演习的规模和科目上可以看出,它肯定与日趋激烈的北极争夺战有关。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9月15日)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该怎样理解?
①北冰洋通航的战略价值将在北极融化后浮出水面。
②尽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5国已就北极归属问题签署了一份文件,但分析家们认为,它完全是靠不住的,根本无法阻挡一些国家瓜分北极的利剑。
【答题提示】理解文中关键词语,不能望文生义,而应结合上下文。本题中的加点词,我们应答出它在句中的比喻义。
2.北极会有战争危险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题提示】读议论性文章,首先得准确把握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有的文题即揭示了观点,更多的则在文章开头提出。本文就属于后一种。我们可通过对第1、2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概括,得出结论。
3.作者的观点是如何得出的?
【答题提示】本题考论证,即作者如何得出那样的观点,考查我们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4.本文最后一自然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题提示】如果前面的论述着眼于分析,那么本文的末段则是摆出现状。摆出这一现状,给人一种箭在弦上的感觉。

(二)书院清池
李元洛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流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晴。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为“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火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说它像乐池吗?高雅的音乐虽然悦耳,但即使是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现代的嘈嘈杂杂的流行乐曲了。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说它像舞池吗?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其上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的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清人顾陈垿的《砚》诗早就令我心神向往:“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散文集《书院清池》,有改动)
1.“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请简要概括作者钟爱清池的原因。
【答题提示】完成现代文阅读,应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意识,有些题的答案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摘出,就像本题。
2.作者是如何写出“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的?
【答题提示】本题要在“如何写出”即写法上做文章,先找出写“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的语段,重点是第三段,第四段的第二句也算。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3.作者为什么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提示】先找到答题区间第四段,然后结合作者的相关叙述,即可看出作者这一建议的用意。

参考答案:
(一)
1.(1)表现出来。(2)指军事手段。
2.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北极局势难以控制,完全可能出现军事冲突,并引发更大的国际灾变。
3.随着全球变暖速度的加快,北极的资源和通道意义凸显;它意味着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这5个北极周边国家就北极土地、水域归属权的斗争很快会从口头争吵进入到真刀真枪阶段。
4.不能删。这段摆出美国加拿大联盟的进程、美国军事演习的规模与科目,从而有力地证明北极争夺战即将打响。可以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
1.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
2.(1)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如: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蛐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2)动静结合,静景如夏荷,动景如不时飞来的白蝴蝶和黄蜻蜓。(3)视觉听觉相结合,第三段开头写蝉声、水声,是从听觉着眼,接下来写池水、夏荷等则从视觉着眼。(4)借用古典诗词名句,举例从略。此外,作者也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俗世的喧闹、繁华与清池作对比,写出了清池的美使“我”倾心不已。
3.由更名可窥作者的“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净化的向往。

只能发这一篇了,还有两篇,你要是有邮箱我可以发给你

⑤ 初中语文 记叙文(小说)阅读方法

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简析作答技巧

最近几年记叙文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 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以上各点只是考点中的大部分,记叙文的题型设置比较多而灵活,但是掌握答题技巧也很重要。)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浅析作答技巧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文体,是中考语文试题重要考试内容,常见的考试内容如下:

(1): 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者说明的事理及原因;

(2): 说明顺序的考查;

(3):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 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 各种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在文中的作用;

(6):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落;

(7): 说明文写法的分析;

(8): 说明文语段的作用;

(9): 说明文结构的分析;

(10): 联系实践谈感受;

列出以下考查内容和答题技巧:

1、 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对什么内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 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 说明文的语言评析: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评析,一般从两个角度:首先是准确,其次是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6、 分析说明文中字词(时常是对句中加点字、词进行分析):有三种考查方式:其一是加点字有何作用?其二是能否替换一个词语;其三是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或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达。

7、 说明文写法分析:

结合说明方法谈: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说明怎么样?

结合修辞手法谈: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了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答题的规范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什么什么,如举出例子,就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8:说明语段的作用:

结构、内容作用:或引出下文,或承上起下,或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9:文章的结构主要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

议论文阅读考点和解题思路、技巧
(一) 议论文阅读考点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⑦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二) 议论文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俭以养德)。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例如<俭以养德)中“俭以养德”,意思是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品德。它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⑥ 简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和白话小说叙述方式的差异

主要是语序,白话小说更直接简单,文言文的语序就不如白话文直接,没有那么易懂拉!

⑦ 阅读,关于小说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小说也是记叙文。我这有记叙文的解题技巧,希望能有所帮助,
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七、文章的结构 1、划分段落、层次:
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
1、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2语言特色)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 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
3、(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4、(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5、(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6、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7、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⑧ 小说阅读方法

语文小说?你说的是文学类的小说吧。这一类的一般要细读,每天都读一些,具体表达的是什么倒不用细究,因为读久了就明白了。

⑨ 明清白话文小说的概述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已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热点内容
民国小说军阀言情强取 发布:2025-05-21 21:05:46 浏览:526
校园女主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21 20:58:55 浏览:286
2010年改编成电视剧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1 20:56:43 浏览:386
有关异界穿越的小说完结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21 20:47:36 浏览:406
推荐网络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1 20:36:06 浏览:809
先虐后甜短篇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21 20:23:57 浏览:35
最新网游言情完结小说 发布:2025-05-21 20:09:28 浏览:228
小说心机女的名字 发布:2025-05-21 19:56:26 浏览:270
言情小说越污的越好 发布:2025-05-21 19:56:18 浏览:802
幽默好笑的现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21 19:47:55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