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鸽子鸽子在线阅读
⑴ 各位推荐几本大虐的小说!
推荐余华的《兄弟》,绝对是在咀嚼过去的痛苦,让人不忍卒读
⑵ 余华的生活历程
1960年 l岁
4月3曰中午,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父亲华自治,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绍兴人,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余华有一哥哥华旭。
1962年 3岁
由于父亲完成了浙江医科大学的专科学习,回到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余华全家遂随父亲迁至海盐。余华从此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漫长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岁
余华进入当地的县幼儿园。对此,余华的记忆是:“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母亲经常这样告诉我,说我小时候不吵也不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到了晚上她来接我时,发现我还坐在早晨她离开时坐的位置上。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我的那些小伙伴都在一旁玩耍。”
由于父母很忙,上班后就将余华和哥哥锁在家中。兄弟俩惟有的乐趣便是“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岁
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当哥哥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背着书包上学时,余华便跟在哥哥身边也开始了上学的生涯。“他上课时,我就在教室外一个人玩,他放学后就带着我回家。有几次他让我坐到课堂上去,和他坐在一把椅子里听老师讲课。”
1967年 8岁
余华在海盐县向阳小学上小学。同时对医院环境越来越熟悉,“那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
1971年 12岁
余华读小学四年级,全家搬到医院里职工宿舍。对此,余华曾回忆到:“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1972年 13岁
7月,余华小学毕业。此时,适逢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父亲为他和哥哥办了两张借书证。从那时起,余华开始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几乎将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包括《艳阳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等等。他说,当时自己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9月,余华进入海盐中学读书。
1973年 14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渐渐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每天放学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段时间。余华自己认为:“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1974年 15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除了学工学农之外,余华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经常在下课铃响时匆匆地冲进教室,或者在上课铃响时,却依然满校的闲逛。有段时间,余华曾是迷上了音乐简谱,并试图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我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
中学期间,余华曾担任学校黑板报的采编工作,并常常采写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稿。
1977年 18岁
余华中学毕业。参加**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岁
3月,由父母安排,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后来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但是,当时的文化馆一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或音乐,或美术,或写作,余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开始写作尝试。
1979年 20岁
余华被安排到浙江宁波进修口腔科。此间,余华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对余华的早期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说细部叙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
1980年 21岁
余华继续进行小说写作的尝试。据余华父母的回忆,在这一阶段,余华除上班之外,所有时间几乎都呆在虹桥新村26号自己那间临河的小屋中,以异常执着的精神做着文学的梦。
1981年 22岁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华开始慢慢地接触其它外国作家。据余华哥哥华旭回忆,他常
常不分昼夜地与当地文学圈内的朋友们分享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1983年 24岁
余华开始接触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并继续小说创作。
1月,在《西湖》第l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
11月,余华欣喜地接到时任《北京文学》编委周雁如电话,赴京改稿。这次改稿之行,使余华开始了写作历程的重要转折。
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随后,余华借凋到梦寐以求的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 25岁
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
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8月,余华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5年 26岁
3月,与当时的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女士结婚。
9月,余华与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一起,历时二十余天,沿长江两岸进行考察。这也是余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门远行。
1986年 27岁
春天,余华与朋友在杭州逛书店,意外发现仅有的一册《卡夫卡小说选》,朋友先买下了。为此,余华以一套《战争与和平》换取了此书。从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冬天,余华赴北京两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见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后来,余华承认:“李陀的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了,就是他这句话使我后来越写胆子越大。”
1987年 28岁
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7月结束,返回海盐。
1988年 29岁
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期间与莫言、刘毅然等同学。
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余华开始广泛接触包括马尔克斯、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大量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并陆续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式的中短篇小说。
1989年 30岁
4月,受山东电视台邀请,与刘毅然等作家班同学数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历时一个多月。暑期赴山东威海,为山东电视台撰写《穿越西部》专题片。
9月,在《上海文论》第5期发表重要论文《虚伪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秩序的不信任,并全面阐释自己内心真实的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
此外,还在《钟山》、《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杂志分别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一批极具先锋意味的中短篇小说。
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为《烟雨楼》编辑。
1990年 31岁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不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除读书之外,余华还开始了第一部长篇《细雨与呼喊》(后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
年底,余华研究生班毕业,获文学硕士,并回嘉兴继续修改《细雨与呼喊》。
1991年 32岁
8月,与潘银春女士离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
在《收获》发表了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 33岁
与作家班同学陈虹女士结婚。余华认为,妻子陈虹对自己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约为一年。
在《收获》发表重要长篇小说《活着》,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 34岁
8月,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8月27日,儿子余海果出生。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夏季台风》。
⑶ 隱祕盛開怎么样
这部小说明显的借鉴了高行健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的结构,这是个很好的结构。 2000年时,我在家里翻旧书,翻到一本1981年的《收获》,上面有篇小说叫《有只鸽子叫红唇儿》,作者是高行健,那时高行健在我脑海中只是一个和先锋戏剧有关的人,当时百无聊赖就看那小说,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然后就被感动了,然后就很激动,连续看了两遍,是个中篇,讲的故事和《隐秘盛开》差不多,但是比隐秘盛开要更宏大,也更打动人心,是几个青年在那个年代里的选择和命运。到現在我再讀還是會觉得震动,可惜,因为高行健得诺贝尔奖,我们在国内反而看不到他的作品了。不过网上好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这篇小说。 我曾经在网上找到一本高行健谈创作的作品叫《现代小说的技巧》大略的看了看,他谈到了许多关于小说的形式的问题,到底是写剧本的出身,他写的小说结构都很不错。而隐秘盛开正是借鉴了《有只鸽子..》的结构,那种时空交错以及时空交错中人物间的关系给人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所以读完这本书,我立刻想到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可惜1981年的《收获》在老家的书箱子沉睡,只能在网上又看一遍解渴。 当然《隐秘盛开》有它自己的好,比如关于信仰一般的爱情,在《读库02》上可以找到蒋韵写的这本书的代后记(事实上我正是在老六的Blog上看到了这书的读后感才买来看的),看了这篇代后记,我稍稍的理解了些作者的心思,本来,在这样的时代出现了这样的小说似乎是很特别的,连余华写出的《兄弟下》都充满了这个时代的浮躁气息,让人几乎看不下去了,即使看下去也会觉得浅薄而庸俗和他的其他作品没法比,蒋韵这部小说和这个时代是有些格格不入的,正是这格格不入,让人感觉新鲜和感动,好多人看完都说自己哭了几场,我只能说,在这个没有爱的时代里,大家太容易被感动了,估计去找来《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来看看,连哭都来不及,它会让你感到激动感到窒息。 我晚上10点多开始看,到凌晨3点一口气读完,接着就是失眠,心里也有些触动,如果只有上部该多好啊,只讲潘红霞的故事多好啊,我个人觉得后半部的思想是很好的,那群好心办坏事儿的知青给了一个不可能实现梦想的人以梦想,然后就走掉了,留下她一辈子生活在梦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中,这是真正的人间惨剧,与其这样不如不给她启蒙,她的痛苦会少很多,如鲁迅所说,人在铁屋子中昏睡着被闷死总比清醒的感受自己被闷死好些,这种思考完全可以写成另外一部小说而不是把它放在潘红霞的故事中作为下部,她,大女子,不是爱的天才,只是个被知青折腾得改变了命运的悲剧。而她的女儿的故事,则象所有发生在当代的虚构故事一样的庸俗,大学生坐台,被保养,挣钱给母亲看病,患绝症,被爱感动...这个路子太庸俗了,虽然作者写的比一般的庸俗作家要好些要真挚些,但是被坏了胃口的我还是不愿意读到这样的故事。 有一天,你闲暇下来,发现自己有些空虚,很长时间没有被感动过,情绪已经麻木到象机器一样,请你安静下来,找一本小说,不要找现在市场上的畅销小说,它只能让你更空虚罢了,你可以读一读这本《隐秘盛开》,当然,我更推荐你读一读《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然后你浑身战栗的写下你的感受,那说明,你还没有被这个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折腾成一个“单向度的人”。
⑷ 余华作品时间顺序排列
1983年1月,在《西湖》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NV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
1984年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1989年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说。
199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1991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以及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发表小说集《河边的错误》。1995年《许三观卖xue记》,发表小说集《战栗》。
该年,余华还在《收获》、《作家》等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
1999年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我胆小如鼠》、发表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
2008年发表长篇小说《兄弟》
最后是<<十个词汇里的china>>
⑸ 余华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
1983年1月,在《西湖》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NV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
1984年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1987年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1988年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1989年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中短篇小说。
199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1991年发表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以及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发表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⑹ 余华早期的作品有那些
1983年
《第一宿舍》 《西湖》1983年第11期
《“威尼斯”牙齿店》 《西湖》1983年第8期
《鸽子,鸽子》 《青春》1983年第12期
1984年
《星星》 《北京文学》1984年第11期
《竹女》 《北京文学》1984年第3期
《甜甜的葡萄》 《小说天地》1984年第4期
《男儿有泪不轻弹》 《东海》1984年第5期
《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 《北京文学》1984年第4期
1986年
《老师》 《北京文学》1986年第3期
1987年
《四月三日事件》 《收获》1987年第5期
《一九八六年》 《收获》1987年第6期
《十八岁出门远行》 《北京文学》1987年第11期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的第5期
1988年
《河边的错误》 《钟山》1988年第1期
《现实一种》 《北京文学》1988年第1期
《世事如烟》 《收获》1988年第5期
《难逃劫数》 《收获》1988年第6期
《古典爱情》 《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
《死亡叙述》 《上海文学》1988年第11期
1989年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钟山》1989年第4期
《爱情故事》 《作家》1989年第7期
《往事与刑罚》 《北京文学》1989年第2期
《鲜血梅花》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两个人的历史》 《河北文学》1989年第10期
1990年
《偶然事件》 《长城》1990年第1期
1991年
《夏季台风》 《钟山》1991年第4期
《呼喊与细雨》(后更名为《在细雨中呼喊》) 《收获》1991年第6期
1992年
《一个地主的死》 《钟山》1992年第6期
1993年
《活着》 《收获》1993年第6期
《祖先》 《江南》1993年第1期
《命中注定》 《人民文学》1993年第7期
1994年
《战栗》 《花城》1994年第5期
《吵架》 《啄木鸟》1994年第4期
1995年
《许三观卖血记》 《收获》1995年第6期
⑺ 这问题谁知道谁牛!!我相信世界没有!!!!
我都知道啊。。。没分难得理你
⑻ 为什么那么多和尚修炼还做坏事,寺庙收费很高,去一次功德就好几百块,算是功德还是慈善。
末法时期的现象之一
⑼ 各位文人骚客请留步!!~~
长恨歌"前几十页我不喜欢。感觉中,王安忆是在和张爱玲较劲。她的写作独白是:你张爱玲能写,我也能写;你写得好,我写得绝不比你差。然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上海人,是活的,传神的,是她用敏锐的五官切实感觉来而后轻松挥洒出的,而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上海人,是她坐在黑漆漆的斗室中,凭借电影、图片、听来的故事和一些文字记载开展想象,然后将想象蘸上干乎乎的墨水,使劲挤呀挤地"挤"出来的。她依赖的是她的勤奋、毅力和刻苦,依赖的是她丰富的想象力和感觉。她是在用想象与感觉堆砌,靠堆砌来"硬写"、"死写"、"愣头愣脑"地写......她写"弄堂",写"流言",写"鸽子",一写就是好几页,"咬 住"不放,写得实在很笨。
要不是"长恨歌"得了"茅盾文学奖",我想我是不会继续看下去的。
然而,幸亏我继续看下去了。继续看下去后,我的看法完全变了。
"长恨歌"是写前国民党要员的情妇王琦瑶几十年来的生活。通过王琦瑶写了几十年历史,或说通过几十年历史写了王琦瑶的命运。王安忆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她极力渲染的是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准确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趣味取向。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有的政治成份,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浑厚感。"长恨歌" 确实写出了作为年代的历史,写出了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人。
我觉得,王琦瑶这个人我认识,严家师母、毛毛娘舅我也认识,他们似乎就住在我童年、少年、青年时上海住的那条弄堂隔壁。这些遗老遗少身上散发出一股樟脑丸气味。他们是躺在旧时的记忆上活过来的。"旧时",是他们家中不太打开的箱底压着的几件曾经漂亮过的西装与旗袍。他们彼此靠着对这种樟脑丸气味、"西装、旗袍"气味的记忆、嗅觉、感情走到一起的......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怆凉。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怆凉。这份怆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怆凉。
王安忆的感觉很好,想象力很好。而且,她的感觉和想象很特别。她的感觉、想象常常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不是感性的抒发与接收,而是理性的断语。理性归纳过的感觉与想象所能拥有的空间应该很有限,但在王安忆那则泉涌不息,无穷无尽,被用得层层叠叠。在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感觉她的刻意、堆砌、笨拙感觉得不耐烦,感觉得有点累时,又不得不叹口长气,无可奈何、心服口服地承认她的感觉、想象独特且准确,承认她的感觉、想象是她脑中流出的,信手拈来的,承认这是她的风格,至少是"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风格--就像"长恨歌"的一个"记号"。
补充一句,"长恨歌"那些堆砌而成的"硬写"、"死写" 看惯了倒也看出了味道,看出了合理性,尤其结合故事、人物一起看(故事叙说,人物心理捕捉,向来是王安忆的强项) ,甚至觉得它们必不可少,觉得正是它们使这本书厚重起来的。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长恨歌"不可取代,王安忆不可取代。
《桃之夭夭》是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小说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比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等等,独具匠心。王安忆说,这些都是她用心翻书找出来的。如果把原诗一首首调出来看,会发现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是相吻合的。在写作风格上,王安忆延续了前一部长篇《富萍》的笔法,《桃之夭夭》的写实风格几近细碎烦琐,在这种细碎与烦琐下,上海这个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小市民世界,不再是故事的背景,而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本身。
⑽ 求五星级的小说,谢谢啦
您好。只介绍一部书!该书是后现代魔幻超现实主义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 来历奇特的三胞胎兄弟人阿混、地大精和天之疯的故事。他们出生在凤凰山谷的蓝色魔幻森林,他们先后前往了命中注定要去的天堂城,由于一些诡异和无法逃避的原因,他们必须要去完成一系列奇特的任务;书中还有两个核心人物是老M和凤凰,另外四个重要角色是“窜窜”、白狼以及两个精灵——白鸽子真虚和黑鸽子假实,还有辅助角色是蓝天医生和‘爱之天使’等,他们的来历和命运都极其神秘而曲折;书中的人物关系极其复杂而微妙,故事情节中充满了奇异瑰丽的场景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主人公们经历了许多极其不可思议的人、事、地点、奇遇和冒险,书中还交织着凄美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至于究竟是谁安排了这一切,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悬念将会在故事的结尾真相大白……
爱读书的朋友,相信我的推荐不会让你感到失望!
书名是《末日派对》。作者陈嘉农。我只给您介绍这一部高水准的魔幻小说。
我之所以向您郑重认真负责的推荐该书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a,因为是我自己喜欢看的一部书!这部作品非常适合80后90后阅读!
b,内容以魔幻,东西方玄幻,都市,转世,奇遇,重生,张扬,YY和探险为主线!
c,是一部2010年出现的全新的作品,风格和内容目前无人类似!
d,文笔流畅,温馨细腻!很多内容风趣幽默!情节描述就像是电影画面!
e,书中有一点点Huang的!绝对不是古董作品!很炫的!
f,作者陈嘉农是台湾知名作家和诗人。
g,把 陈嘉农 台湾 的字样放到网络搜索,就会知道他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了!
h,在台湾他和李敖,余光中是齐名的,只不过他一向都很低调。
i,最主要是他比较的繁7怼8蚣9馋6猪5咦!请在网络输入 陈嘉农,诗歌和小说,当代文学史 你就知道原因了!
j,所以他被Q唝H颤L壋N全面K烽莎了!因此内地知道他的人不多!
k,他在港澳台、东南亚和海外华人圈的知名度就很大了!
l,他还有一个笔名叫宋冬阳,意思是为台湾送去冬天的阳光!
m,在起点文学阅读! http://www.qidian.com/BookReader/1457739.aspx 请放心完全合法非盗链无病毒! 第一卷夏娃的孩子——三兄弟 第一章 蓝色魔幻森林 夏娃 第二卷13月32号星期9的晚上 第一章 两个精灵 第四卷 天堂城的中央大道 第一章 醉生梦死酒吧 第四章 “窜窜”的女人经 第五卷天堂俱乐部 第十章 游戏规则 第十一章 强盗逻辑 第十四章 多么美妙的礼物啊 第十五章 魔鬼的颤音奏鸣曲 第六卷老M谈人性 第六章人玩钱……钱玩人 第九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十章那些屁话其实很虚伪 第七卷转世的因缘
第四章 地狱阴阳司情判官 第五章 不就是男欢女爱吗? 第六章 孽情薄的秘密 第七章 上帝有意的安排 第八章 天堂城和地狱差不多 你是否会喜欢看这部作品?
我个人认为值得去看,当然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哦!理由如下:
A,他的作品是真正的大家手笔,大师风范!不是那帮小学生们写的蹩脚作文!!
B,他的文风是亦诗亦文,文中藏诗,华彩美文!笑中带骂,骂中含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C,有很多地方你仔细阅读之后,就会知道我说的 耐人寻味 是什么意思了!一定要细细的品味啊!
D,而且越到后面越精彩,尤其是10万字以后!!
E,前15万字一直是在埋设伏笔,相信后面就是揭开悬疑的部分了。
F,书里面有很优美动人的爱情内容!!有一些地方我是一边看一边哭的!!
G,虽然现在是全民搞恶俗的时代,越是恶俗越容易火!!!但是我认为他的作品不恶俗!!!
H,假如您喜欢恶俗的类型,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真是很抱歉,打搅您了!
I,他的作品不是肯德基,麦当劳一类的快餐,是法国大餐!
J,垃圾食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会得便秘,肝水肿,胃炎,胃溃疡,肠梗阻和食道癌的!
K,换换不一样的口味也是可以尝试的选择,不知道我说的有道理没有,呵呵.
L,我说好没有用,要你自己去看了之后才知道好不好!
M,法国大餐要吃过才知道是什么味道!
N, 也许会吃不惯,但是不品尝一下也会遗憾的!您说对吗?朋友?
O,如果你去看请一定要耐心,因为小说里面有一些内容比较深,而且写作风格有点另类,没有读过的人一开始会不习惯!!
P,想看该书全本的话,您要等了,不好意思,我比您老人家还着急哪,我都急出痘痘了!!
Q,特别提示:现在还是免费阅读哦!相信不久就要VIP了!
R,最好编辑全都瞎眼,不要和他签约!呵呵!我就可以免费看完了……
顺便带一句,陈嘉农的诗歌《携我还乡》和余光中的《乡愁》是等量齐观的好诗!
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去支持一下这位台湾同胞哦!因为他是坚决主张统一的!
所以很希望你可以去阅读一下下,好书值得一看!我的以上意见不一定成熟哦!
最后祝您胃口好,牙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健康!祝您家人生活的幸福快乐!发财大大地!很高兴为你回答!希望采纳!谢谢您有耐心看完这个帖子!!! 现在你是不是也可以去支持他一下下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