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武侠小说应不应该进入中学推荐书目

武侠小说应不应该进入中学推荐书目

发布时间: 2021-07-22 18:48:27

① 金庸小说应不应该加入高中课本

看是加入哪个科目吧,最合适的是作为作文教材,里面的各种写作技巧,伏笔铺垫,起承转合~~~的确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影视作品翻拍了那么多次还在拍那可不是没原因的~~~但本人最期待的是加入体育科,如果体育老师有一天对我们说:“这堂课,我们来学降龙十八掌,现在先温习一下之前教的凌波微步,开始~~!!”那就好了~~哈哈~~~!!!

武侠小说可不可以选进中学课本

什么叫可不可以,我就是高三学生。金庸的天龙八部片段就在课本里呢。已经选进去了

③ 辩论金庸小说该不该纳入中学课本

有人说在武侠作品中,差不多都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但《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武侠小说”的:“主要写侠客、义士行侠仗义故事的小说。”金庸的小说就属此类。“武”不是打架的意思,“武”字乃“止”“戈”所组成。“止”是停止的意思;“戈”是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止戈”就是放下武器,并不是提倡人们去打架、报应。而是提倡人们去行侠仗义。反对入选教材者也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武侠小说质量非常低劣。差不多都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但金庸的小说则不是这样稍有理解能力的人都会理解“武侠小说”并非是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而是宣扬侠客、义士行侠仗义的,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好处,可培养人们见义勇为。金庸的小说与市面上流行的很多武侠小说是大不相同的,市面上流行的武侠小说大多没有头绪,一开头就乱打,也没有原因,也有的武侠小说荒诞离奇,比如说一个人被困在山洞里了,周围都是石头出不去了,就在这时他在石壁上摸出了许多图形,是武功秘籍,他就照上面练不几个时辰他武功就练成了,他一掌就把山洞打了一个洞就出去了。而金庸的小说就不是如此了,比如少林七十二项绝技那是少林的绝学,而他的小说中没有一个人把这七十二项绝技都学全了的,最多有的一生只学会了几十种,这就强调了一种奋斗精神。而入选教材的这一片段思想意义正面,艺术表现手法也比较好。这是一种尝试,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希望能够对学生阅读武侠小说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武侠小说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例如其中的江湖义气就不能提倡。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我非常喜欢看金庸先生的小说,金庸先生也是我一直很敬慕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用的是传统的写作方式,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的侠义,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认为金庸的作品不仅仅是武侠小说,更应该把它称之为小说精品。既然是精品,又为何不能入选课本?说实在的,就算你不把它选入教材,学生照样会去读,有时也会误入歧途看了另类武侠与其让学生自己不加选择的去读,还不如放到教材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读它会更好。一名金庸迷表示,金庸小说并不以单纯言情见长,读者读金庸小说多是被曲折情节、感人故事而吸引,至于一些劣质武侠图书里出现的血腥、杀戮、荒淫的描写更是从未发现。读《天龙八部》一书,有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仇恨、杀戮的反思,正是青少年应该学习的。把武侠选入教材,我以为丝毫不损于人们对金庸先生的敬佩,也能达到尊重学生爱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见义勇为意识,这样通过武侠小说来灌输一些平常不愿意听大道理,通过这种鲜活的表达,大家就都能明白并高兴地接受。

④ 金庸小说该不该进入中小学教材

武侠小说又怎么了?
可取之处多不胜数,精彩内容入选中小学教材也是可以的
当然他不像是巴金,冰心这样一类的作家
他的东西要是进教材还是要好好挑拣一下的

⑤ 金庸小说应不应该加入中学课本

课本里的都是包含了生僻字、语法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节选某段小说作品也很正常

⑥ 金庸小说不应该进中学课本的理由

在“珍视明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北京总决赛A组(即母语为汉语)东吴大学(来自中国台湾)与澳门大学的比赛上,双方面对一个这样的辩题:金庸小说该不该进入中学语文课本?通过抽签,澳门大学为正方,即应该;东吴大学为反方,即不应该。 正方用“兼容并包”来阐述观点。他们认为,金庸小说符合选入语文课本的三大标准,文学性、趣味性兼备,并且绝大部分内容思想健康,有很多内容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武学思想和民族大团结等)。另外,金庸小说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乐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对于语文学习又有什么好处呢? 正方观点我是比较支持的。语文课本里,如果题材单一,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又怎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正如正方所认为,金庸小说内涵丰富,文学性较强,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也是语文学科时代化的体现。但是,金庸小说并非只是精华,也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存在。但是,反方的讨论的重点却不是这个。 反方认为,语文(台湾那边叫国文)课本有什么?就是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例如古文。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势必会导致古文的让位。北京中学语文课本中《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不是因金庸小说的进入都转移出来了吗?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古文知识的匮乏。 反方同学似乎说得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理由是错误的。一、的确,古文大家都不喜欢读,但是凭这一点就断定语文课本光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吗?二、的确,一篇新课文的进入,势必会导致原来的课本中一篇文章的移出,但是一个语文课本里就光有古文了吗?不是的。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可以让一篇现代文移出去。三、北京语文课本的确转移了《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但这不只是金庸小说的错。其中《孔雀东南飞》的移出是由于加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看,一篇金庸小说能有什么威力,能让三篇经典古文“吓”得“退出”语文课本?要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古文可是很重要的。再说,这三篇古文也没有彻底被扔在一边,还会重新与学生见面。 “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网友“007”这样写道。 尽管金庸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雪山飞狐》入选的也仅仅是泛读备选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争议。 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道:“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 持这样态度的人显然不在少数。记者从网上随机收集的网民评论显示,大多数网民认为鲁迅与金庸不具备可比性,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可以引导人;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消闲读物。 对于鲁迅、朱自清文章数量的减少,许多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人则表示了遗憾和怀念。网友“浮生若梦”说:“记得当时看《背影》的时候都哭了。一些词语至今还记忆犹新,比如‘蹒跚’,当时老师还很着重地讲解这个词语来着。我觉得这是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尘的写手说:“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优美、流畅,每次读下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我的影响很大,给我在诗歌创作和散文写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语文教改,我认为传统的文学精髓和时代新作品都应加以注重,让下一代能继承历史文学的精髓又能与时俱进地发扬中国文化,从而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进步!”记忆和怀念不能构成当下教材中保留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说明一点:曾经入选教材的那些鲁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对那一代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被许多年轻读者捧为偶像的“80后”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⑦ 武侠小说该不该选入教科书

应该入选
事实上已经入选教科书了```山东高中的教科书里面已经有了金庸的影子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武侠小说```
凡人总是将其视为打打杀杀```其实是错误滴`````武侠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豪杰梦及不可实现的梦想所开展的一片新天地````
下面这篇文章代表了我的观点```也是我认为写得比较理性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楼上的那位提供的网址点过去为什么不是相应的呢?不会是托儿吧?呵呵````

非正统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浅淡中国现代武侠文化

我一直都认为武侠是一种文化,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而武侠文化正是这种非正统文化下的一个支流.我说这话,有人要提出异议,同样是文化,为何要提出正统和非正统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统文化有被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界所广泛接受的现实性,非正统文化没有.

二,正统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内涵,反映着人文社会中固有的生活底蕴与物质意义,非正统文化缺少这种功能.

三,正统文化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从正统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规律,可以作为考察某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与延续过程中的行为作标与人格尺度.非正统文化不具有这种价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就要在文化拼盘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级的砝码,这个砝码就是民族文化的人为区分.只有人为的区分了文化的正统与非正统性,才有可能对某些特有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解构,这里,我们只说非正统文化下的一种精神文化----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势.其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源远流长.最早追溯的年代应该是明朝时期的<水浒传>,它是第一个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效早的在文学舞台上,灌输了"武"与"侠"的概念.虽然这种"武"与"侠"在精神力度上与后世形成的武侠形势还存在着模糊的界限,但是它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开创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成为<昆仑奴><聂隐娘><儿女英雄传>等具有现代武侠小说文化雏形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武侠文化前期的发展,顺应的是一种历史潮流.因为一门文学的进步,总需要后世作者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文化在宏观上形成某种延续态势.然而人类数千年文明所积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总是不断地把一种新生事物应用于功利性的目地,虽然它间接的剌激了这种事物的迅速发展,却也同进给事物的同类性周边环境带来了混乱和负面影响.

首先,开创现代武侠小说先河的,首推文学大师梁羽生.据说,梁羽生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的由来,竟是二个"门派"的"掌门人"因为"门户"之见在澳门的一场比武.而且据说这场比武三拳二脚之后,便以一派"掌门"将另一派掌门击倒在地而宣告结束.然而,这件事却剌激了梁羽生所在报社的编辑,这位编辑亲眼目睹了社会大众对这场比武追逐的狂热性,认为如果写出这样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众多读者,为报社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因此他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热衷于新式文学的开创,于是现代武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龙虎斗京华>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终却促进了一种独特文化的开创和延续,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发达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现代武侠小说因为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而迅速走红,但是真正使武侠文化遍地开花,并且人气指数迅速升高的,还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进"侠坛"的那一段时期.二大"掌门"在澳门的比武,同样剌激了身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几岁的金庸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也"全副武装"的在"侠坛"开创自己的领地,并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群.金庸的前几部小说并不特别出众,但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氏就已经在"侠坛"上独领风骚.并且很快成长为武侠文学的重量级大师.他的名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由此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在普通中国人心中的影响是何其的深广.

从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以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名播于文化界,但其文学形势上仍然未与明朝后的白话传统文学脱钩,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遗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与"侠"的渲染.在武打动作与招式刻画上,真正达到了现代人公认的武侠作业的成熟.

武侠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最初开创空间的无限广阔,吸引了众多热衷此道的侠迷,也培养了一大批武侠写手.以古龙为代表的另一武侠派别开始成形,并且迅速壮大.古龙的武侠小说,据某些武侠研究者称,是继承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优良因素,但我个人更热衷于说他是在传统武侠风格上达到了某种创新和突破.毫无疑问,古龙的武侠小说已经在传统文学上脱胎换骨,他的风格无论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结构形势上,都与成熟流利的白话正统文学划上等号.这完全可以说成是用正统文学的一些文学样式来创造性的发展非正统文学下的新式文学.比如古龙小说的语言文字趋近散文化,情节构成有推理化倾向等,这些都是古龙武侠小说的突破性亮点.因此,可以这样说,古龙小说在武侠文学上另外开创了一个变数,他是这个变数的领头羊,并且带动了后世许多武侠作家和写手来效仿这头领头羊,把武侠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

武侠小说的接力棒传到了温瑞安手中,已经无法再达到另一种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白话文的发展已经牢牢定位),也有现实因素(武侠作家层出不穷,各种文学样式过渡泛滥,使其不能再在武侠文学形势上寻找新的定义域),更有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侠文化毕竟是非正统文化下的支流,与正统文化的广大与深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纵观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在古龙的基础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细节(无论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侠系列中屈寒山的剑,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么藏着那么多剑?木剑,铁剑,,,什么剑都有,这可能吗?)不过,温氏武侠文学个性上还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读者群.我个人最佩服他小说中的奇特情节与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梦刀".那把刀的来历,特性等等都是一个个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说,温氏是继承了金,古两大家的优点,这个说法我倒是不敢苟同.这里我只说出自己的意见,至于详细原因,我暂时持保留态度.

古,温武侠小说是继梁,金武侠小说之后的另一种形势,这是武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完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结果并不局限于这一种形势,它还会生成许多其它形势的变种(像多以顽童为主角的李凉小说).我个人认为,古龙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脱略了历史范畴的局限,使武侠小说的情节构造变得随心所欲.温瑞安虽然没有完全脱略历史,但是其小说中所极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却非常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某些激进心理.他们成为温氏小说读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侠到了黄易的手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武侠味儿了.我一直都认为他写的不是武侠,也不应该排列在武侠作家之列,如果说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侠作品上寻找突破,那么我只能遗憾的说,他走错路了,这直接倒至他与武侠大家的招牌越离越远,但是与玄幻大家的牌子却越靠越近,最终一举成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看法.

现代武侠文学从梁金起始,直至古温为止,这段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呈弧线走向.也就是说,从起点到高潮这段函数图像基本上绘制完毕.从这段图像的尾部再继续向下,就开始逐渐弯曲,反映到文化现实中,就是武侠文化的下坡路已经在高潮迭起的巅峰时刻完成了对自身走向的整体搭建,这种趋势具有多种原因:一种是我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说,许多在文学市场上毫无作为的失意文人以写武侠为职业,它们出于对自身生存需要的考虑,不再注重武侠文学的质量,一批批为"文化消费"而消费的抵挡作品层出不穷,量多而质差,至使大量读者对武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另外还有社会因素(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统文学的趋向强化等等),这些都形成了对武侠文化大负荷挤压.

纵观武侠文化的发展,大至就经历了以梁金古温四大家争鸣的局势.分析和解构这四大家的文学动态与写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侠文化在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发展不容乐观),如何继续开拓文化视野和挑起武侠文学大梁,已成为武侠文化能否保持独立格局的当务之急.武侠文化不是正统文化,但它却是填补人们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怎么利用好和调理好这份精神食粮,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仍然是写手们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学主题.在本篇里,不再过多评论.

⑧ 关于辩题“武侠小说是否应该进课本”

好的文章成千上万,但是中学课本的容量毕竟有限。金庸的武侠小说情节动人,作为消遣读物休闲时刻读一读倒也无妨,但其思想性尚未优秀到可以担当“课本读物”的重任:因果报应、以牙还牙思想的宣扬,也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因此不应该进入中学课本。

A组初赛第3场: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A组的最后一场初赛,今天在澳门大学和东吴大学之间展开。

本场比赛的辨题是:金庸小说应不应该进中学课本。赛前,即有评论指出,辩题中“中学课本”的定义范畴有待讨论——毕竟华语组的6支队伍分别来自不同地区,所用的中学课本也不尽相同。若不明确对象,则难于构筑起辩论的交锋阵地。

比赛的过程基本演绎了这种预测,双方在此问题上避实就虚,从概念而非现实的层面展开探讨。相较之下,澳门大学更受到大众评判团青睐,以9:6获得支持,可谓险胜。而4位评委仿佛也颇感为难,两队票数以2:2平分秋色。

因此,大众评判团的“关键一票”首次发挥威力,可谓险胜!本回合也是总决赛开赛以来比分最接近的一场。

尽管东吴大学唯一的一位女辩手王樱儒吸引了不少场下观众的眼球,但三辩“型男”刘立超最终赢得了评委的首肯,拿下本场最佳辩手。

赛后通过15位大众评判团成员表决,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会尽管在初赛中败北,但凭其优秀的表现,高票赢取最后一张进军A组半决赛的入场券。

各领风骚,同是辩坛霸主

在华语组初赛最后一场相遇的,是来自中国澳门的澳门大学和代表中国台湾参赛的东吴大学。海峡两岸,都有辩论传统,却有不同路数。

澳门大学辩论队的历史可追溯到80年代,当时的澳门大学辩论队获邀参加首届亚洲大专辩论会。1988年后,澳门大学辩论队因故暂别了华语辩坛。现在的澳门大学辩论队正式成立于2001年,在2003年和2005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都挤入了八强。

而来自中国台湾的东吴大学代表队,则是今年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在比赛中他们先后战胜了南京大学代表队、复旦大学代表队和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实力不容小觑。

澳门大学和东吴大学面对的,是“金庸小说应不应该进入中学课本”这样一个话题。金庸小说从评委到观众,肯定都不陌生。而中学课本虽然只是薄薄一本,但却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知识体系构建,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金庸开辟了武侠小说的崭新境界,但其作品是否能够作为课文进入中学课本,尚有争议,这也正是赛前最令人期待的论辩焦点。

风格迥异,一样赏心悦目

比赛开锣,双方刚刚自报家门,已是杀机隐现。正方澳门大学在一辩陈词中紧扣中学课本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注重“文化性”、“思想性”。

东吴大学也不甘示弱,直击“不能仅以文章内容的好坏来评判是否得以进入教材”。因为教育的本质乃是“让学生对原本不那么感兴趣的作品产生兴趣”,犹如良药苦口。而课本,则意义重大,“是知识的媒人”。

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继续围绕课本的本质属性、选取文章应当遵循的标准等问题展开。对于金庸作品的涉及,仿佛被泛化和弱化了,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双方也都不曾深入地分析金庸小说的文本,这不得不说是辩论场上的一点遗憾,也为后面的评委点评埋下伏笔,留好“口实”。

一方面,正方力主金庸小说应该进入中学课本,强调兴趣是学习的良师。针锋相对的是反方观点,强调中学课本篇幅有限,传统文化例如古文亟待保护,在“薄薄一册”的现实情况下,应该保住阵地。辩论战场从而由“内容”转向“篇幅”等“技术层面”。正方就此展开攻势,号召兼容并包地选用,不论古文还是金庸,都大可以节选之以达最优化的配置。

经历了“放”的你来我往,双方“收”得也算是自如干脆。总结陈词阶段,澳门大学和东吴大学不约而同回归对教育的讨论,也把论辩推向了更高思想性的层面。

澳门大学作为“挺金派”,认可教育和课本的多元化,好比“淋上了巧克力汁的花椰菜”——既补充了营养,也让小童易于接受。东吴大学三辩则巧用生活作比喻,直陈没有哪个母亲会如此养育,“你喜欢吃的在外面总不会少食,回到家里,妈妈当然还是要给你补身子”。

教头出招,评委施展绝技

这是一场特殊的辩论赛,说起特殊,不仅因为辩题的生动趣味,也不只言其高潮迭起的场上局面和戏剧化的娱乐性辩论效果。这一番交手,不仅是澳门大学对东吴大学,场上选手对场上选手的比拼,也把教练和评委拉了进来。难怪赛后有评论说:“评委点评比辩论精彩,教练出招较辩手好看”。

在评委提问环节,面对已经问过正方的问题,东吴大学一辩王樱儒在回答对金庸小说的了解程度时,引发全场爆笑。“男看金庸女看琼瑶,不男不女看三毛”,这个形容自己“个头小小志气高,机智爽朗爱俏皮”的政治学专业五年级女生,一指自己队中二、三辩两位男生,“他俩不男不女……所以评委老师,我们对金大侠恐怕都不大熟悉”。

真正的技惊四座,还在评委印象点评环节。

评委老梁不仅张口便是金庸小说人物,更连背两段原文,仿佛信手拈来,可见功夫之深已入无人之境。而最后的“教头对决”,更是把辩论与武侠之妙融会贯通。正反双方带队教练走上台,模拟一对一陈述、对攻,在年轻辩手基础之上再深入剖析。不论教育、读书还是立人层面,终于道出了金庸作品之最核心,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八个字,或许也是辩论所执着追求的理想。

⑨ 武侠小说进中学教材好不好

未尝不可。 中学生正是学习的阶段,由于自身的原因,阅读量很大。而许多孩子都比较喜欢看武侠小说。但如果未经指导的阅读,由于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对于社会的认知不深,以及正处于多幻想爱憧憬的年龄,读武侠小说也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根据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把武侠小说编制进中学课本,可以由老师给与学生们讲解对武侠读物的认识,让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武侠小说的含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作用。并且很多武侠小说的文学内涵很高,如武侠大师金庸的众多作品,这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热点内容
武则天被杀小说阅读 发布:2025-10-20 08:47:34 浏览:268
恐怖的直播小说推荐 发布:2025-10-20 08:36:38 浏览:405
言情小说虐文的作者 发布:2025-10-20 08:34:52 浏览:788
都市后宫搞笑流完本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10-20 08:33:14 浏览:477
腹黑少爷小甜妻小说免费 发布:2025-10-20 08:12:42 浏览:240
基地游戏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10-20 08:12:36 浏览:361
我的名字你的姓氏小说txt书包网下载 发布:2025-10-20 08:11:55 浏览:451
校园任务小说恐怖 发布:2025-10-20 08:04:13 浏览:532
男穿女现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10-20 07:34:55 浏览:504
推荐完本言情小说 发布:2025-10-20 07:31:13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