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老马小说免费阅读
A. 臧克家老马解析
【全诗】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诗人介绍】
臧克家,笔名少金,何嘉,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市臧庄.1923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1930年进入山东大学学习,并得到了老诗人闻一多,王统照的热心教诲,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臧克家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老马》是诗人的标志性作品,也奠定了诗人明快,严峻的创作诗风. 写作《老马》的时代背景:《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被人们誉为“农民诗人”。
【赏析】
遗貌取神 意蕴无穷 ——谈《老马》的象征意义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我们读过《老马》究竟有什么感悟呢 首先,从诗题看:诗的标题是《老马》,但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这种以貌取神的写法,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意蕴. 其次,从老马的处境和命运特征看:诗中的老马似乎生来就得无条件的承受装大车的命运,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横竖不说一句话","只好把头沉重的垂下."这里诗人写出了老马忍辱负重的命运和忠厚善良的性格.这匹老马也曾思考过自己不幸的命运,但它始终是"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老马的愚昧无知.尽管老马任劳任怨,也要常常挨皮鞭.无奈"只好抬起头望望前面."诗人写出了老马的悲惨命运,痛苦的感受和悲凉的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的感染力.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艺术特色 《老马》体现了臧克家前期诗集《烙印》的特色,也代表了诗人总的创作倾向.这首诗意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凝炼,将细致的描摹与情感的抒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于象征的比拟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音韵:隔句押韵,即“够”、“扣”押“ou”韵,“命”、“影”押“ing”韵,“咽”、“面”押“ian”韵。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B. 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回答者:蓝色冰中雪 - 魔法学徒 一级 4-15 19:47
陆游,下面是资料: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C.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向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漫卷:胡乱卷起。
5.白日:白天。
6.青春:春天的景色。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8.襄阳:今属湖北。
9.妻子:妻子和儿女。
10.洛阳:今属河南。
11.却看:回过头来看。
12.纵酒:尽情的喝酒。
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 即:立即
16.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7. 涕泪:流泪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附:此诗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D. 悲惨世界的老马:骆驼祥子中的。
解 读 老 马剧本、台词、人物我以为演员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进行这项工作。一种是以读者的身份,关注剧本的时代、人物的命运和命运、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一种是以二度创作者的身份,更多地关注剧本的具体时代,调动生活积累,挖掘文学剧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为变化的每一点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为的种种心理变化依据,在脑海里形成较准确地人物轮廓,以便在创作工作中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细节。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着宿命式的消极乐观、看破红尘到愤懑、无奈的变化。他这种对社会认识局限性导致的消极乐观和无为的希望,不会推动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看破红尘,但最终也只是消极愤懑而已。结合他经历过的那个改朝换代、动荡不堪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他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对社会、对人、对当时军阀混战含混不清的认识,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已开始,但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马来说,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本质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与他的文化有关,与他有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有关。那么,他必定还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而不是主动让那个社会产生变化的抗争者或者说参与者。老马的台词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必须彻底改变,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是老马们确是“没法儿,没法儿”,只能是“盼着吧,盼着吧”地听天由命。作为演员读剧本,是要在二度创作的工作过程中把握人物命运的结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寻找人物思想、行为的缘由。读剧本,不仅要读自己的台词,更要读全剧,特别是对手的台词。在此过程中调动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素养,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解决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体细节,使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接近那个年代、那个阶层、那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演员要创造人物则必须要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军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中细细体会、感受人物在当时北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认识能力。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细。人物头一次出场很重要,戏不多的人物出场就更重要。因为,你要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你吸引住。于是之老师的“老马”的出场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还在赞颂那一瞬间。多年前我跟过《骆驼祥子》的演出,当时做道具管理工作。看着于是之老师的出场,让我感觉到了冷,看着他的表演让我感觉到了老北京车夫的机智、礼节、要强、善良和慈祥,让我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不由地为他激动,为他揪心,产生同情。让你不得不认真看、仔细听,关心他的命运。可是,老马如何迈好出场走向观众的第一步?如何说好说准第一句话呢?演员创造工作要从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决“心里要有”的诸多细节问题。人物:老马。职业:人力车夫。籍贯:北平。年龄:七十一岁(虚岁)。生于公元1856年,清末咸丰年间,农历丙辰年的正月,属龙的。家庭现有成员:孙子小马儿,职业:帮助老马推车,俗话儿“搡车”的。年龄:十三岁(周岁11岁),小马儿生于1915年,农历乙卯年腊月,属猴的。老马在民国四年,近六十岁的时候有的这个宝贝孙子,老来得孙,是掌上明珠。经历造就人的思想和行为老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围生活着的是一帮穷亲戚、穷街坊、穷哥们儿,家家都在天天价苦熬苦奔。穷人不像富人哪样过惯了舒心的日子,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受不了、过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许就是吃饱饭,能养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里和身子骨不愿意也没法儿。糟心受气的事儿多了也就显得平常淡然,不会在记忆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挣了几个大子儿,谁谁帮了自己一把,那会让他高兴好些个日子,甚至永远不会忘记。老马年轻的时候是个心眼儿好、爱就手帮助旁人的热心肠儿。他救过人,这些在他看来是应当的,不图别人什么回报。爱帮助人的热心肠儿一般不会轻易张嘴求人,给人家添麻烦。见人说好话,逢人道吉祥。不哭丧着脸见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儿,讨听话儿的主儿一个欢喜,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老马是车夫。“拉座儿”,受巡警的气儿,受坐车人的支使,是忍气吞声的营生,伺候人的活儿。虽说车夫不是要饭的,是卖力气挣饭的营生。可以想象人拉着人跑上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的路是个什么滋味儿,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车的人自个儿只知道。到了地儿还得陪着笑脸儿伺候坐车的下来,谢谢人家的“赏”,所以要说低三下四地求人儿,讨坐车的主儿一个高兴,目的不就是能多挣俩钱儿吗。老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老马属于哪类车夫?我们来看当时拉洋车人群的构成:有专吃这口饭的工人,有没本钱做生意的,有找不着活儿干的城市贫民,冬天,泥瓦匠、农闲的农民等也有一部分人进城来拉车。拉车的人常说:“洋车上马路,没辙呀。”就是说人穷得没辙了,实在找不着活儿干,才敢干这一行。这行当是迈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清早,俩眼一睁什么都没有,不出去卖力气“挣蹦去”,就得一家子挨饿。拉车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大多数有家室的车夫挣得那点儿嚼榖儿,交了“车份儿”以后,基本上是“当日光”。最苦难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动了的车夫,家里有十来岁小孩儿的,就得去帮着大人推车。老马就是这样的。车夫分三类:拉“牌儿车”的——这类车一般蹲饭店、外国使馆。拉这类车的车夫,人说有“俩舌头”,懂点儿洋文,收入较多。拉包月的——拉宅门儿。车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车的——“蹲车口儿”,一般在热闹口洋车集中等活儿地方按顺序排队“爬活儿”。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侃价儿。收入不固定。还有一车二夫的散车,一般在小路口儿等座儿。坐这种车的人一般也是没什么有钱的主儿。车夫收入最差。可见,老马——人老车破,还拉扯着十几岁的孙子,爷儿俩起早贪黑地“挣为”也填不饱肚子。 天有多冷?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导演梅阡先生改编的剧本中是这样描述的:“天真冷。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四下里散发着寒气,车辙上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剧本里小顺子说:“屁眼儿都快冻裂了”,“多冷的天儿呀,迎风吹的人是喘不过气儿来,顺风脚都沾不着地”。再看从外面进来的老马:“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好像要落下来的果子。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毡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冰珠”。小说里老马进门儿的一瞬间大家对冷气儿的感觉:“大家正说得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股冷气。大家都几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快着点吧,别给点儿热气都给放了’”。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马和小马儿在这风雪之夜当中是怎么挣为的状态。老马为什么进人和车厂子来?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风烛残年的老车夫拉着辆破车溜溜转悠了一天,可也没张罗上什么座儿,仅有的一口窝窝头也紧着给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充饥了,他实在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如果拉了去后门桥的活儿,即便是挣扎到了后门桥,也很难挣为回来,说不定一个跟头栽在雪地上就成了“倒卧”,那可就完了。他挣扎着,为了小马儿他得保住自己个儿性命。再往家里奔的道儿上,大雪寒风冻僵了他的身体,实在是迈不动步儿了,正一抬头看见了老人和车厂子。人有脸,树有皮。要是往常他不会轻易的进来,老马是有尊严老头儿。可是今儿个他实在是挣为不动了,他要进去暖和、暖和,缓口气儿,要不就可能是这风雪夜里的“倒卧”了。老马是怎么“磨烦”进门儿的?一位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就要冻成僵尸的躯体行动起来一定是艰难而又缓慢的。老马的进门一定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他艰难地拉开屋门,风把他吹了进来,他弓着腰费劲地顶开那厚重的门帘,在帘子后面转身关好屋门(在寒冷的环境里随手关门是人的意识和生理的自然反应),此时,老马几乎用尽了仅存的最后一点点儿气力,再转身钻出门帘,顺手掖好门帘,扶着什么颤颤巍巍地往里蹭着。让屋里的人觉得他是在故意地“磨烦”。老马进屋以后的状态和感觉老马在风雪中溜溜转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没食,心里发慌,双腿直打软儿,大腿拖着冻得已失去了知觉、麻木的双脚慢慢地蹭进来,他急忙用手撑着门框才勉强地站稳了。老马不论多饿、心多发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尽量掩饰,尽力地撑着,但实际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阵阵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软儿,想笑得灿烂点儿,但在那张饱经风霜且已麻木的脸上的笑不一定会很好看。虽说屋子里不是很亮,但比起外头漆黑的当街上来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觉到了光亮,眯着眼睛适应这屋内的光亮,同时,他也感觉到了屋内的温暖。这温暖扑面而开,刺激他的脸颊、他的鼻腔、他的双手,他深深地吸着这暖人的热气儿,随着这暖气儿流进身体,慢慢地抬起头直起点儿了腰板儿,模模糊糊地感觉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对眼睛、对鼻子和嗓子眼儿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双眼“咳咳”地咳着,听见有人在问话。老马为什么说“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这鬼天儿,真冷。”?老马来这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暖和、暖和,缓口气儿。”可是当虎妞儿问“你有什么事儿呀”?他却极力地把“笑”堆在冻得麻木的饱经风霜(这也要靠化妆来创造处理)的脸上,掩饰着身心的极大痛苦,堆着笑回答“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特意强调“我”,是想把“关系”套近乎点儿,可这瞬间看到了虎妞的态度,产生了思想变化,是祥子搀扶他的大手让他瞬间有了求助的对象,看着祥子说“这鬼天儿,真叫个冷”。这短短的台词既道出了老马的心理变化,也交待了人物关系,又给了演员表演的天地。他不直接说“事儿”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礼儿,也是个“可有个心眼儿”的老车夫。进来就求人家主儿给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这么张嘴。串门儿讲些客套话儿,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何况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柜这儿来,碰头话儿必须得让屋子的主人听着高兴。再加上老马是个爱白话的人,进屋之前他在门外也许琢磨着跟老掌柜叙叙旧,或跟屋里的车夫们东拉拉西扯扯,人家还不让碗儿热乎水喝,这么着也许就能够支撑过来了。这是其一。其二。老马是靠拉车为生的车夫,我们在体验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车这行儿的,有着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讨坐车人的高兴。他得看着人家的眉眼高低说话办事。其三。老马是要脸面、求生欲望强烈、人又要强的主儿,一定不会是要一个跟头倒卧在别人屋里给人家添“堵”来了。虽说实际上他心里的强烈愿望是要来这里取暖来的,但是面儿上得让主人和车夫们觉得他是来看望他们来了。所以,老马非常关注说话对象的态度,没直截了当地说来这儿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事”,接着又似乎很“真诚”地,笑着说:“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而后,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热,又感到祥子关切的行动,才自然地顺出真话:“这鬼天儿,真冷啊”。前面谈了对老马的一些浅浅的感受。如为什么还在拉车?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等等。这里还要想象一下老马的体格状况。老马的身子骨老马到了这岁数本不该拉车了,可七十一岁了还拉着车绕世界去奔去,可见老马要强的个性,“宁可跑车跑死,也不要饭要死”。要拉车,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觉:老马的身子骨和腿脚,还没有到抬不起腿、迈不动步的地步。剧本里也没有赋予老马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词中却有:“当初我身子骨好”,“只有当中间这段儿,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可不可以试着想一想,他当初也曾经有过像大顺、二强子等经常在街上飚车的身子骨和风光劲儿,也曾经有过“混得仿佛像个人儿似的”的时候。人到了这岁数,又有那么多的苦难经历,腿脚肯定是不如当初年轻力壮的时候。但除了老寒腿这种职业病外,走路一定是没有大问题。要是一步一步地蹭着地皮挪步,再有什么精气神儿支撑着,也不可能出来“奔”命了。岁数、饥饿、寒冷加重了老马的步伐“慢吞吞”,可还是能一步一步迈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严,他的脸面,有他不愿倒下去的要强劲儿,有他不愿刻意招别人同情的自尊心。“晕”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晕的现象也反映了客观现实。演员要真实地完成这个动作,揭示剧本情节和人物的内涵。我们知道自觉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内涵变得深刻。这个“晕”太重要了。老马的到来是屋里的车友们没想到的,他的“慢吞吞”把寒气都放进来了,也显然引起屋里人的“不快”。后来晕倒在屋地上他也没想到,他一定也不愿意那样。他不是为了晕倒而来的,一定不是! “晕”一下子把老马与屋里的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人物关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变成为老马着急和同情。
E. 陆游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F. 示儿的全文翻译!!!
一、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宋·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字词解析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6)慧心老马小说免费阅读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
G. 骆驼祥子小马老马的原文摘抄,要多的
解 读 老 马
剧本、台词、人物
我以为演员是在以不同的身份在进行这项工作。一种是以读者的身份,关注剧本的时代、人物的命运和命运、剧情的发展和结局,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一种是以二度创作者的身份,更多地关注剧本的具体时代,调动生活积累,挖掘文学剧本中所提供的造成人物思想行为变化的每一点信息,更深刻地探索和理解人物如何行为的种种心理变化依据,在脑海里形成较准确地人物轮廓,以便在创作工作中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细节。
我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小说《骆驼祥子》,特别是剧本有关老马的台词的时候,感受到老马的两次出场有着宿命式的消极乐观、看破红尘到愤懑、无奈的变化。他这种对社会认识局限性导致的消极乐观和无为的希望,不会推动社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看破红尘,但最终也只是消极愤懑而已。结合他经历过的那个改朝换代、动荡不堪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他为人处事的思维逻辑以及他对社会、对人、对当时军阀混战含混不清的认识,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混战的北伐战争已开始,但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老马来说,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本质的变化。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与他的文化有关,与他有生以来受封建思想的制约有关。那么,他必定还是那个时代的被压迫者,而不是主动让那个社会产生变化的抗争者或者说参与者。老马的台词让我们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必须彻底改变,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是老马们确是逗没法儿,没法儿地,只能是逗盼着吧,盼着吧地地听天由命。
作为演员读剧本,是要在二度创作的工作过程中把握人物命运的结局,更重要的工作是寻找人物思想、行为的缘由。读剧本,不仅要读自己的台词,更要读全剧,特别是对手的台词。在此过程中调动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素养,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解决人物如何思想、如何生活、如何接人待物等等的具体细节,使自己所创造的人物接近那个年代、那个阶层、那个环境里生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有思想、有性格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演员要创造人物则必须要了解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军事背景、人文背景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中细细体会、感受人物在当时北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认识能力。这些工作很重要,不可不做,做就要做细。
人物头一次出场很重要,戏不多的人物出场就更重要。因为,你要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你吸引住。于是之老师的逗老马地的出场十分精彩,多少文章至今还在赞颂那一瞬间。多年前我跟过《骆驼祥子》的演出,当时做道具管理工作。看着于是之老师的出场,让我感觉到了冷,看着他的表演让我感觉到了老北京车夫的机智、礼节、要强、善良和慈祥,让我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不由地为他激动,为他揪心,产生同情。让你不得不认真看、仔细听,关心他的命运。可是,老马如何迈好出场走向观众的第一步看如何说好说准第一句话呢看演员创造工作要从人物的根本入手,逐步解决逗心里要有地的诸多细节问题。
人物:老马。职业:人力车夫。籍贯:北平。年龄:七十一岁(虚岁)。生于公元1856年,清末咸丰年间,农历丙辰年的正月,属龙的。家庭现有成员:孙子小马儿,职业:帮助老马推车,俗话儿逗搡车地的。年龄:十三岁(周岁11岁),小马儿生于1915年,农历乙卯年腊月,属猴的。老马在民国四年,近六十岁的时候有的这个宝贝孙子,老来得孙,是掌上明珠。
经历造就人的思想和行为
老马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周围生活着的是一帮穷亲戚、穷街坊、穷哥们儿,家家都在天天价苦熬苦奔。穷人不像富人哪样过惯了舒心的日子,遇见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受不了、过不去,他的好日子也许就是吃饱饭,能养家糊口。那甭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就是心里和身子骨不愿意也没法儿。糟心受气的事儿多了也就显得平常淡然,不会在记忆中停留多久,而哪天多挣了几个大子儿,谁谁帮了自己一把,那会让他高兴好些个日子,甚至永远不会忘记。
老马年轻的时候是个心眼儿好、爱就手帮助旁人的热心肠儿。他救过人,这些在他看来是应当的,不图别人什么回报。爱帮助人的热心肠儿一般不会轻易张嘴求人,给人家添麻烦。
见人说好话,逢人道吉祥。不哭丧着脸见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儿,讨听话儿的主儿一个欢喜,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
老马是车夫。逗拉座儿地,受巡警的气儿,受坐车人的支使,是忍气吞声的营生,伺候人的活儿。虽说车夫不是要饭的,是卖力气挣饭的营生。可以想象人拉着人跑上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的路是个什么滋味儿,这途中的苦和累,只有拉车的人自个儿只知道。到了地儿还得陪着笑脸儿伺候坐车的下来,谢谢人家的逗赏地,所以要说低三下四地求人儿,讨坐车的主儿一个高兴,目的不就是能多挣俩钱儿吗。老马是一生都在往好里奔的人。
老马属于哪类车夫看
我们来看当时拉洋车人群的构成:有专吃这口饭的工人,有没本钱做生意的,有找不着活儿干的城市贫民,冬天,泥瓦匠、农闲的农民等也有一部分人进城来拉车。拉车的人常说:逗洋车上马路,没辙呀。地就是说人穷得没辙了,实在找不着活儿干,才敢干这一行。这行当是迈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清早,俩眼一睁什么都没有,不出去卖力气逗挣蹦去地,就得一家子挨饿。拉车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大多数有家室的车夫挣得那点儿嚼榖儿,交了逗车份儿地以后,基本上是逗当日光地。最苦难的就是人老了,或身子骨有病了,拉不动了的车夫,家里有十来岁小孩儿的,就得去帮着大人推车。老马就是这样的。
车夫分三类:拉逗牌儿车地的——这类车一般蹲饭店、外国使馆。拉这类车的车夫,人说有逗俩舌头地,懂点儿洋文,收入较多。拉包月的——拉宅门儿。车夫每月有固定收入。走散车的——逗蹲车口儿地,一般在热闹口洋车集中等活儿地方按顺序排队逗爬活儿地。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侃价儿。收入不固定。还有一车二夫的散车,一般在小路口儿等座儿。坐这种车的人一般也是没什么有钱的主儿。车夫收入最差。
可见,老马——人老车破,还拉扯着十几岁的孙子,爷儿俩起早贪黑地逗挣为地也填不饱肚子。
天有多冷看
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导演梅阡先生改编的剧本中是这样描述的:逗天真冷。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地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四下里散发着寒气,车辙上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地。剧本里小顺子说:逗屁眼儿都快冻裂了地,逗多冷的天儿呀,迎风吹的人是喘不过气儿来,顺风脚都沾不着地地。再看从外面进来的老马:逗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好像要落下来的果子。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毡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冰珠地。小说里老马进门儿的一瞬间大家对冷气儿的感觉:逗大家正说得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股冷气。大家都几乎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快着点吧,别给点儿热气都给放了’地。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这一天的寒冷。感受老马和小马儿在这风雪之夜当中是怎么挣为的状态。
老马为什么进人和车厂子来看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风烛残年的老车夫拉着辆破车溜溜转悠了一天,可也没张罗上什么座儿,仅有的一口窝窝头也紧着给了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充饥了,他实在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如果拉了去后门桥的活儿,即便是挣扎到了后门桥,也很难挣为回来,说不定一个跟头栽在雪地上就成了逗倒卧地,那可就完了。他挣扎着,为了小马儿他得保住自己个儿性命。再往家里奔的道儿上,大雪寒风冻僵了他的身体,实在是迈不动步儿了,正一抬头看见了老人和车厂子。人有脸,树有皮。要是往常他不会轻易的进来,老马是有尊严老头儿。可是今儿个他实在是挣为不动了,他要进去暖和、暖和,缓口气儿,要不就可能是这风雪夜里的逗倒卧地了。
老马是怎么逗磨烦地进门儿的看
一位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的老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就要冻成僵尸的躯体行动起来一定是艰难而又缓慢的。老马的进门一定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环境。他艰难地拉开屋门,风把他吹了进来,他弓着腰费劲地顶开那厚重的门帘,在帘子后面转身关好屋门(在寒冷的环境里随手关门是人的意识和生理的自然反应),此时,老马几乎用尽了仅存的最后一点点儿气力,再转身钻出门帘,顺手掖好门帘,扶着什么颤颤巍巍地往里蹭着。让屋里的人觉得他是在故意地逗磨烦地。
老马进屋以后的状态和感觉
老马在风雪中溜溜转悠了一天加半宿,肚子里没食,心里发慌,双腿直打软儿,大腿拖着冻得已失去了知觉、麻木的双脚慢慢地蹭进来,他急忙用手撑着门框才勉强地站稳了。老马不论多饿、心多发慌、身子多冷多哆嗦,他都尽量掩饰,尽力地撑着,但实际上是控制不住的。一阵阵地哆嗦、上牙打下牙、腿打软儿,想笑得灿烂点儿,但在那张饱经风霜且已麻木的脸上的笑不一定会很好看。虽说屋子里不是很亮,但比起外头漆黑的当街上来那已然是很亮了,他感觉到了光亮,眯着眼睛适应这屋内的光亮,同时,他也感觉到了屋内的温暖。这温暖扑面而开,刺激他的脸颊、他的鼻腔、他的双手,他深深地吸着这暖人的热气儿,随着这暖气儿流进身体,慢慢地抬起头直起点儿了腰板儿,模模糊糊地感觉这一屋子的人。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对眼睛、对鼻子和嗓子眼儿的刺激,使他不由地眯起双眼逗咳咳地地咳着,听见有人在问话。
老马为什么说逗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这鬼天儿,真冷。地看
老马来这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逗想暖和、暖和,缓口气儿。地可是当虎妞儿问逗你有什么事儿呀地看他却极力地把逗笑地堆在冻得麻木的饱经风霜(这也要靠化妆来创造处理)的脸上,掩饰着身心的极大痛苦,堆着笑回答逗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地。特意强调逗我地,是想把逗关系地套近乎点儿,可这瞬间看到了虎妞的态度,产生了思想变化,是祥子搀扶他的大手让他瞬间有了求助的对象,看着祥子说逗这鬼天儿,真叫个冷地。这短短的台词既道出了老马的心理变化,也交待了人物关系,又给了演员表演的天地。
他不直接说逗事儿地的原因,我想原因如下:他是老北京,懂礼儿,也是个逗可有个心眼儿地的老车夫。进来就求人家主儿给口水喝、要烤烤火,他也不好这么张嘴。串门儿讲些客套话儿,这是老北京人的礼数。何况他是抽不冷子到老掌柜这儿来,碰头话儿必须得让屋子的主人听着高兴。再加上老马是个爱白话的人,进屋之前他在门外也许琢磨着跟老掌柜叙叙旧,或跟屋里的车夫们东拉拉西扯扯,人家还不让碗儿热乎水喝,这么着也许就能够支撑过来了。这是其一。
其二。老马是靠拉车为生的车夫,我们在体验生活中了解到;凡是干拉车这行儿的,有着普遍的共性,就是能吃苦,能忍受屈辱和痛苦,能最大程度地讨坐车人的高兴。他得看着人家的眉眼高低说话办事。
其三。老马是要脸面、求生欲望强烈、人又要强的主儿,一定不会是要一个跟头倒卧在别人屋里给人家添逗堵地来了。虽说实际上他心里的强烈愿望是要来这里取暖来的,但是面儿上得让主人和车夫们觉得他是来看望他们来了。
所以,老马非常关注说话对象的态度,没直截了当地说来这儿的目的,而支支吾吾地说:逗没什么事地,接着又似乎很逗真诚地地,笑着说:逗就是来望望我老掌柜的地,而后,看到虎妞的不冷不热,又感到祥子关切的行动,才自然地顺出真话:逗这鬼天儿,真冷啊地。
前面谈了对老马的一些浅浅的感受。如为什么还在拉车看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看等等。这里还要想象一下老马的体格状况。
老马的身子骨
老马到了这岁数本不该拉车了,可七十一岁了还拉着车绕世界去奔去,可见老马要强的个性,逗宁可跑车跑死,也不要饭要死地。要拉车,除了前面的一些感受以外,我感觉:老马的身子骨和腿脚,还没有到抬不起腿、迈不动步的地步。剧本里也没有赋予老马这病那病的提示。而台词中却有:逗当初我身子骨好地,逗只有当中间这段儿,年轻力壮,不怕饥饱劳碌地,可不可以试着想一想,他当初也曾经有过像大顺、二强子等经常在街上飚车的身子骨和风光劲儿,也曾经有过逗混得仿佛像个人儿似的地的时候。人到了这岁数,又有那么多的苦难经历,腿脚肯定是不如当初年轻力壮的时候。但除了老寒腿这种职业病外,走路一定是没有大问题。要是一步一步地蹭着地皮挪步,再有什么精气神儿支撑着,也不可能出来逗奔地命了。岁数、饥饿、寒冷加重了老马的步伐逗慢吞吞地,可还是能一步一步迈得出去的。步子里有他的尊严,他的脸面,有他不愿倒下去的要强劲儿,有他不愿刻意招别人同情的自尊心。
逗晕地是客观环境造成的,晕的现象也反映了客观现实。演员要真实地完成这个动作,揭示剧本情节和人物的内涵。我们知道自觉揭示人物自身的矛盾,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也能使人物形象内涵变得深刻。这个逗晕地太重要了。老马的到来是屋里的车友们没想到的,他的逗慢吞吞地把寒气都放进来了,也显然引起屋里人的逗不快地。后来晕倒在屋地上他也没想到,他一定也不愿意那样。他不是为了晕倒而来的,一定不是! 逗晕地一下子把老马与屋里的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人物关系由陌生和不快,迅速变成为老马着急和同情。
H. 找本小说《老马识途》女主叫柳娇娇在哪看
老马识途-柳娇娇又名老王隔壁-田欣欣
恭≈种∝皓【 爱 叔 阁 】,回复 147 即可阅读全本
"老马最近被他的新雇主柳娇娇迷得死去活来。
柳娇娇今年25岁,身高一米七,长得那是肤白貌美、腿长臀翘,是个极品中的极品。
跟柳娇娇一起干活的时候,老马不止一次透过她宽松的衣领,看到过她那浑圆硕大的双峰。"
I. 15古诗两首
陆游 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