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红岩类似的小说阅读
A. 红岩传奇类似的传奇
现在这样的SF好像不怎么多了吧。你可以找找那个 10000ren 这个F看看
《红岩》是当代文学中一部优秀的革命英雄传奇,曾经震撼了许许多多青年读者的心。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这些人的精神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给予我们启迪,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财富,并且教会我们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们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用心去感悟这本书中的这些英雄先烈的高尚品质,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排比句是复制的,,而其他都是我手打的,请采纳
C. 推荐几部可读的革命小说(红岩。青春之歌除外)
《血色青春》《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云围的力量》《流亡》三部曲《冲突》《两个女性》《地泉》《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柳堡的故事》《洼地上的“战役”》《红豆》《在悬崖上》《奇异的离婚故事》《美丽》《林海雪原》
D. 像红岩这样的小说还有哪些
像《红岩》这样,反映地下党员对敌斗争的小说还有:
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
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E. 今天再有谁写类似红岩的小说,出版社还会给出版吗
很难说,当代大部分出版社都是出版符合大众口味的图书,你说的这类书虽然很好,但显然已经不是流行趋势了
F. 推荐几个类似《红岩》一样的小说吧,要老的。
《青春之歌 》《红旗谱 》《创业史》《红星闪闪》《红日 》 《山菊花》《 苦菜花》《 迎春花》
G. 有没有关于革命的小说,像红岩那种
刘知侠 铁道游击队
吴强 红日
王愿坚 小游击队员
张品成 赤色小子
徐光耀 小兵张嘎
曲波 林海雪原
魏巍 东方
林海雪原……………………………………………………曲 波
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
铁道游击队…………………………………………………知 侠
苦菜花………………………………………………………冯德英
敌后武工队…………………………………………………冯 志
红 岩 ………………………………………… 罗广斌 杨益言
迎春花………………………………………………………冯德英
吕梁英雄传……………………………………………马烽 西戎
战斗的青春…………………………………………………雪 克
红旗谱………………………………………………………梁 斌
青春之歌……………………………………………………杨 沫
暴风骤雨……………………………………………………周立波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三家巷………………………………………………………欧阳山
夜幕下的哈尔滨……………………………………………陈 与
风云初记……………………………………………………孙 犁
烈火金钢……………………………………………………刘 流
红 日……………………………………………………吴 强
地球的红飘带………………………………………………魏 巍
保卫延安……………………………………………………杜鹏程
高玉宝………………………………………………………高玉宝
平原枪声………………………………………… 李晓明 韩安庆
苦 斗……………………………………………………欧阳山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山水狂飙……………………………………………………伍近先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
策反在子夜…………………………………………………曹策前
战争启示录…………………………………………………柳 溪
火凤凰………………………………………………………巍 巍
草地龙虎……………………………………………………陈 宇
革命烈士诗抄………………………………………………萧 三
三里湾………………………………………………………赵树理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 玲
H. 求类似红岩的革命书籍
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红日》《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思考法国大革命》:[法]弗朗索瓦·傅勒著,孟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20.50元;《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版,12.80元 《九三年》,雨果经典之作。
I. 红岩小说有几个版本
《红岩》小说就一个版本,196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2019年9月23日,《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艺术特色:
《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红岩》中的英雄人物,职业不同,经历各异,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他们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小说不仅展示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品影响:
《红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说《红岩》是一部以历史叙事为目标的“小说”,反倒不如说《红岩》是一部关于人的信仰的启示录更为准确。小说《红岩》是极严格按照当时意识形态规范和已有的文学写作规范的要求与观念创作而成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红岩》
J. ((红岩))小说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江姐------ 江竹筠
彭松涛 ------彭咏梧
老石同志------ 王璞
成岗 -------陈然
齐晓轩 ------许晓轩
李青竹 ------李青林
蓝胡子 ------蓝蒂裕
老大哥 ------唐虚谷
丁长发 -----丁地平
胡浩 --------宣灏
陈松林-------- 陈柏林
龙光华-------- 龙光章
黄以声---------- 黄显声
小萝卜头宋振中 ------宋振中
许云峰-------- 罗世文、许建业、许晓轩、韦德福
刘思扬-------- 刘国志
华子良------- 韩子栋
双枪老太婆------ 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
余新江 -------余祖胜
甫志高 -------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徐鹏飞 -----徐远举